GE16排螺旋CT操作规程
GE双排螺旋CT操作流程

GE双排螺旋CT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开始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对双排螺旋CT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打开设备电源,确认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设备耗材和相关配件是否充足,在工作地点清洁整理工作区域,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安置患者将患者请进CT操作室,提供患者一份知情同意书,向患者解释整个CT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告诉患者如何准备。
按照医嘱和患者情况进行依次的安置操作,包括告知患者取下身上的金属饰品和带子,更换手术服,并请患者躺到CT床上。
3.定位与调整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需要,将患者通过手术台移动装置移动到正确的扫描位置,并采用适当的调整工具对患者进行准确定位和调整,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扫描姿势。
4.扫描参数设置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病情,打开设备控制台,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切片厚度、重叠率、扫描区域、扫描时间、剂量设置等。
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其他特殊参数的调整和设置。
5.注射造影剂如果需要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检查,需要在注射前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其他相关病史。
然后进行静脉通路的建立,并按照医嘱将适当的造影剂注射到患者体内。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可能的过敏症状。
6.执行扫描根据准备工作和胶科技术的要求,按下开始扫描的按钮,开始进行CT扫描。
同时,注意观察设备运转状态和患者的情况,以确保扫描的质量和安全。
7.图像重建与处理完成扫描后,将扫描结果导入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重建算法和图像处理方法,以获得清晰的图像结果。
同时,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各种测量和分析操作,以支持医生的诊断。
8.结果解读与报告图像处理完成后,将处理好的图像和相关参数导入诊断工作站。
由医生进行CT图像的解读和诊断,并编写相应的报告。
同时,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也要根据结果发出相应的医嘱和安排。
9.完成CT检查将患者从CT床上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并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和后续处理建议。
16排ct机的使用流程

16排CT机的使用流程1. 准备工作•确保CT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源是否连接。
•检查CT机内部及外部是否干净整洁。
•检查CT机所需设备及材料是否齐全,例如注射器、造影剂、注射器架等。
2. 安全操作•戴上手套、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
•在CT机附近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防止外人误操作。
•检查患者的过敏史,确保没有对造影剂过敏,若有过敏史,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患者准备•和患者沟通,解释CT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
•让患者更换适宜的衣物,移除身上的金属饰品和患者衣服上的金属物品。
•患者进入检查区域前,需要解除可能影响影像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例如患者服用的金属制剂等。
4. CT机设置•打开CT机,确保设备正常启动,等待系统自检完成。
•按照需要选择CT扫描模式,例如螺旋扫描、层析扫描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CT扫描参数,例如层厚、层间距、扫描速度等。
5. 患者安置•将患者安置于CT机的扫描床上,调整好体位并保持稳定。
•根据需要使用支架或固定装置来稳定患者的头部、手部或其他需要检查的部位。
6. 造影剂注射•根据具体检查的需要,按照医嘱配置好造影剂注射器。
•将造影剂缓慢注射入患者体内,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
•确保注射器内部的剂量准确无误,避免超量或漏量。
7. 扫描操作•CT技师远离辐射区域,在控制室设置好扫描参数并观察患者状态。
•开始扫描前,确保患者稳定并没有异常情况。
•启动CT机开始扫描,确保扫描过程中患者保持稳定,避免运动伪影。
8. 扫描过程中的操作•扫描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状态,与患者进行交流,调整需要的体位或姿势。
•根据需要,可以在扫描过程中进行曝光时间、扫描层厚等参数的调整。
•在影像生成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9. 扫描结束后的处理•扫描完成后,及时关闭CT机。
•帮助患者从扫描床上下来,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照顾。
•根据需要,将扫描结果导出并整理好,以便后续的诊断和分析。
16排ct机的使用流程 (2)

16排CT机的使用流程1. 准备工作在使用16排CT机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检查:确保16排CT机的各个部件正常工作,如机械部分、电子部分等。
•患者准备:提醒患者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身体准备,如禁食、禁饮等。
•辅助用品准备:准备好可能需要的辅助用品,如注射剂、导管等。
2. 患者安排在使用16排CT机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安排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信息录入: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如姓名、年龄、性别等。
•患者体位安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的体位,如仰卧、俯卧等。
•患者定位:如果需要特定部位的CT扫描,需要进行定位操作,确保扫描范围正确。
3. 设定扫描参数在使用16排CT机进行扫描之前,需要设定好相应的扫描参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扫描类型: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扫描类型选择,如常规扫描、增强扫描等。
•扫描范围:根据需要设定扫描的范围,如头部、胸部等。
•扫描层厚:根据需要设定扫描的层厚,如1mm、5mm等。
•扫描速度:根据需要设定扫描的速度,如1秒/圈、2秒/圈等。
4. 安全防护在使用16排CT机进行扫描之前,需要注意相关的安全防护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辐射防护:确保操作人员和患者都做好辐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衣、戴上防护眼镜等。
•药物安全:使用有关的药物时,务必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式进行使用,注意药物的保存和处理。
•器材安全:使用相关的器材时,需要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注射器、导管等。
5. 扫描操作在进行16排CT机扫描时,需要进行一些具体的扫描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开机:按照设备的开机操作流程,将16排CT机开机。
•扫描确认:在CT机上确认设定好的扫描参数,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患者定位:将患者正确定位到CT机的扫描床上,并嘱咐患者保持安静。
•开始扫描:按下开始扫描按钮,CT机开始进行扫描操作。
•观察监控:观察监控屏幕上的扫描过程,确保扫描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16排螺旋CT

设备简介: 医院新引进东软Neu Viz 16排螺旋CT,与传统单排CT相比,其扫描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的缩短检查时间,减少运动伪影,降低辐射剂量。
其主要检查项目有:全身各部位常规平扫及高质量增强扫描,时间把握准确,图像清晰;脑组织灌注成像;肺部高分辨率(HRCT)扫描及虚拟内窥镜技术,MinIP模式;骨折的MPR及3D重建技术;全身各部位CTA扫描;胃,结肠、直肠等空腔脏器空气造影及内窥镜技术。
我院在2012年初引进东软飞利浦16排螺旋CT,且配套PACS信息系统,使得我院CT影像医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全旗及周边旗县市人民提供着国内先进水平的CT医疗检查。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和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16排螺旋CT的特点快速便捷——病人只要屏一口气,就可以完成检查,所得到的图像非常清晰,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以往单排螺旋CT需要20多秒才能做完的检查,现在只需要10多秒钟就可以完成。
功能强大——具有强大计算机功能,可作多种多样的重建和快速计算。
它还可以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能及时查出过去不易发觉的早期脑梗塞、胃肠道肿瘤及肺部小结节等疾病;利用三期增强扫描使小肝癌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16排螺旋CT 真正实现扫描体素“各向同性”,为CT三维重建提供无限接近横断面扫描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可让医生立体地观察病人体内的病灶,从而为其提供直观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准确呈像——具有业界最先进的图象采集系统,图像分辨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也提高了发现早期病变的能力。
比如对肺癌的诊断,以往当癌肿大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以被发现,小于10mm的肺癌无法诊断;而16排螺旋CT可以发现小到0.3mm的癌肿,而且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癌肿的周围组织,大大提高了早期发现病变的能力,为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福音。
小肠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我院开展的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可以容易的发现小肠肿瘤、小肠出血、小肠炎症性病变等疾病,除去患者检查小肠镜的痛苦、小肠钡剂造影的放射损害。
GE 多排螺旋CT培训教材

GE 多排螺旋CT培训教材董善国 CT断层扫描系统有四个主要装置和一些外围装置组成,四个主要装置包括:扫描架,扫描床,操作控制台(OC)和配电装置。
主要用途:用于医疗诊断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二维和三维图像。
CT检查操作的一般程序:1.当患者被安置于扫描室的扫描床上后,操作者可在操作控制台上进行扫描操作。
2.当操作者对进入扫描架窗口内的患者开始扫描操作时,扫描架内的X线装置会围绕患者的被检查部位进行旋转,并对其发射扇状X线束。
X线透过人体后被X线探测器接收,并将其转换为电子数据。
3.上述步骤所获得的电子数据,由操作台上的计算机处理成为图像。
然后,该图像开始在操作台上的CRT(显示器)上显示,有待进一步分析处理,同时,图像也可以被拍成照片或通过网络传输到其它地方的显示器(或终端)上供医生诊断使用。
4.图像数据可存储到电子媒介质上,如:MOD/DVD/CD/软盘等,以备日后分析使用。
一、机架功能介绍机架包括:紧急开关/显示板/控制板/定位灯/呼吸指示灯等紧急开关:按下紧急开关,机器将停止所有的动作和X线发射。
恢复:通过按压控制台键盘上的恢复键即可。
显示板:显示扫描架的倾斜、床的高度、标志位置、锁定状态、扫描范围以及倾斜范围的相应读数。
控制板:主要用于控制扫描机架和扫描床的移动。
中间键为加速键,主要控制床的进出。
定位灯:通过指示灯发射的激光束给患者定位。
包括内、外定位线,通常内、外定位线之间的间距为190毫米(CTe/AI/FI/AII/EII/FII/NXi/Hispeed Dull等)和240毫米(HiSpeed CTi/LiSpeed4排以上机型),其含义为:如果将内定位线定义为0毫米,其外定位线就是190毫米或240毫米,要注意头先进(Head)和足先进(Feed),要注意S 和I所代表的含义:S表示上端或头端,I代表下端或足端。
常规定位选择外定位线,特殊情况选择内定位线,如:活体穿刺或无定位像的直接扫描等。
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主控台工作原理

Ds _ i_ k—一
st e 。
重建控制 ;把原理数 据进 行 o- f
Ds— i k 参数 。
—一 数 据重 组 ;形成 Ve i w数 据 。
R 2 据 采集 / 建 控 制 ) maeG nrtn(G 图 C数 重 、I g e e i I ao
重建 控 制一 一 I G;定 标 数 据 ,偏 置 失 量 ,表 ,
数 据从 扫描数 据 盘到 I 点并 把多 重 图像 从 I G节 G转
它有三个 SS C I串 口硬 盘分 别 为 7 G,其 中 一 3 个 为操 作 系 统 盘 ,另 外 两 个 图像 存 储 盘 。它 使 用 LN X 操 作 系 统 , 主 要 功 能 为 人 机 对 话 ,从 IU D R 2接 收 DC M 图像 并 显 示 ,及 与 T P板 进 行 AC IO G
像 产生 )cm u r o pt 组成 。 e D R 2是 一 台 机 架 固定 件 计 算 机 ,它 是 一 台 AC 高性能 P C服务 器 ,它 有 三 个 硬 盘 ,其 中一 个 硬 盘 容量 为 4G存 放 操 作 系 统 及 重 建 应 用 软 件 ,另 外 0 两个 S S 硬盘 每个 硬盘 为 3G为原 始 图像 数 据 盘 。 CI 6
Cr a d重建 图 形 加 速 卡 ) ,当 I G接 收 到 D R 2一 个 AC 图像 产生 的请求 ,它完 成 图像 产生 的过 程 。 当一个 图像 数据 计 算 完 成 ,I G通 知 D R 2并 且 通 过 G AC B
以太网传输一系列图像数据到 D R 2 A C。
数 据 流程 :
部 件采 用 自润 滑材 料 ,不需 添 加 润 滑油 即可 工作 , 这不仅 保证 了气 体 的洁 净 ,而 且 节 省 大量 润 滑 油 , 其 优势 极 为明显 。所 以 ,新 设计 的氧 舱应选 用无 油
16排CT机操作规程

Philips 16 排螺旋CT机操作规程一、用途:全身各部位CT检查。
二、每天早晨开机前检查设备的完整性,观察温湿度,稳压电源工作状态。
三、扫描前准备工作(一)开机:按下主机控制柜上的开/关按钮。
(二)自检:主机进入开机自检过程,约3-5分钟。
(三)预热:1.热容量低于10%寸,主显示屏自动出现预热界面,预热曝光按钮亮。
2.按下曝光按钮进入预热过程,约1分钟,此时不要做其他操作。
3.预热完毕。
4 .检查硬盘可用空间,删除一些较早期的图像。
当可用空间小于50%时,将影响系统运行速度。
四、资料录入(一)审读会诊单,了解病人一般资料和检查目的。
(二)病人资料录入:方法一:利用PACS系统,通过预约界面,刷新进入,由系统检索得到病人信息数据。
方法二:手工输入必填项:患者ID,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摆放病人体位根据检查目的,选择仰卧/俯卧、头先进/脚先进,升高检查床到一定高度后送入扫描孔中。
六、选择扫描序列(一)点击桌面左侧人体模拟图的相应部位,右侧出现可供选择的预设扫描序列,根据会诊单上的检查目的,选取合适的扫描序列后点击进入。
(二)检查序列参数是否与病人体位、检查目的相符合,若不符则进行修改。
七、扫描(一)定位片扫描以上步骤完成后,机器进行曝光前的一系列准备,约15- 20秒内曝光预备按钮亮,按下,接着曝光开始按钮亮,再次按下,开始扫描获得定位片图像。
(二)确定扫描范围在定位片上调节扫描框的各个边界使与检查目的相符合,选取合适的KV MAS FOV层厚、层间隔、滤过函数、HP窗值等参数。
(三)点击“确定”,进入扫描开始前的准备,约15-20秒。
(四)曝光预备按钮亮-按下-曝光开始按钮亮-按下-曝光,获得平扫图像。
(五)增强扫描:点击相应部位的增强扫描序列,进入后设定扫描范围、延迟时间和增强标记后点击CONFIRM!备扫描。
(六)设定造影剂流速、剂量后开始注射造影剂,经一定延迟时间后启动扫描。
(七)扫描完成,即可进行下一病人的检查。
16排螺旋CT扫描规范

16排螺旋CT扫描规范第一部分扫描总原则1、按照申请单上申请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扫描程序(或方法),能满足临床和诊断要求。
2、对扫描部位做到扫描完全,如果病变跨部位,必需把病变扫描完全。
3、扫描架(Gantry)的内定位线为定位片的起始扫描线。
不论头先进还是足先进,都是由头侧向足侧扫定位片。
水平定位线应位于被检部位前后方向的中部,可省略双定位像。
4、原则上所有部位均使用螺旋扫描,并行三个断面或不同角度的MPR重建。
遇不合作急诊患者,可行传统单层扫描。
5、头颅诸扫描部位、四肢关节的MPR原始图像用16⨯0.625mm层厚重建;颈部、胸部、腹部、盆腔等用16⨯1.25mm重建。
6、主要病变均需测CT值及大小,测CT值尽量测量多个点(包括所有序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扫描等)。
7、所有Delay时间是指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计算。
8注:管电压一般都选用120kV,体型宽厚患者可增至140 kV。
9、以下是常用扫描方案,需要改变扫描参量时由上机医师和技师根据病情需要决定。
第二部分常用扫描方案一、颅脑(三)颅底二、眼部四、副鼻窦和鼻骨(一)副鼻窦(外伤或炎症)注:CSF鼻漏患者,MPR使用2mm/2mm。
(二)副鼻窦(肿瘤性病变)(三)鼻骨五、颈部六、胸部1MPR原始图像使用肺组织算法重建。
2行矢、冠、轴三平面重建,根据病情选择肺窗或纵隔窗。
3病变侵犯肋骨或胸椎时重建骨窗。
4怀疑肺炎时行平扫,重建方式和照片数量同增强扫描。
七、脊椎(一)椎间盘(二)椎体2行矢、冠、轴三平面重建,根据病情选择骨窗或软组织窗。
2、涉及椎管应建立骨窗,并测量前后径。
3、CTM(脊髓造影)采用双窗:骨窗和软组织窗。
根据药物浓度而定。
八、肝胆胰脾(三)只进行平扫的患者参照(二),三平面重建,照片数量3张。
(四)注意事项1、上腹部包括肝胆胰脾肾,原则直接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延迟扫描。
2、扫描前饮水600~800 ml,20分钟后进行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Lightspeed16)螺旋CT操作规程
1.每天开机前必须检查电源、空调、除湿机工作是否正常。
2.确认电源正常后方可开机。
依次打开主机电源、激光相机电源。
3.开机结束后进入“日常检测”程序,进行球管预热和原始数据校正。
4.完成校正后方可接诊。
接诊时,核对患者一般资料,询问病史,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制订合理的检查程序和扫描序列。
5.进入检查室前,应要求患者除去身上检查部位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及电子器件,向患者认真讲述检查过程,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合作。
6.检查时严格按照各部位的成像方法,力求正确、高质量完成每例检查,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
7.完成每天的检查后,仔细核对每张申请单及其照片,确保无一疏漏。
8.关机时严格按照关机程序,待电脑提示整理完毕,可以关机时再关闭主机电源和激光照相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