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业

合集下载

李白的一生项目制作业通讯稿

李白的一生项目制作业通讯稿

李白的一生项目制作业通讯稿xx年1月25日至2月20日,xx大学的实践团队——李白文化小分队以探究李白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再发展,团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绵阳江油的李白遗址对李白文化的各种旅游创新传承方式进行了调研活动。

线上学习,了解李白文化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成员对李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成员们前往了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查找相关史实和资料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聚焦在李白身上的争议问题如李白的出生地问题、李白的族属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同时,团队成员也开展了关于李白文化的线上学习会。

从李白的生平、李白诗歌的价值入手,几位团队成员从不同的角度为其他成员介绍了李白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含蕴。

通过线上学习会,团队队员对李白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有家深刻的认同感。

队长严雨寒如此总结道:“李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资源。

”了解大众观点,提出解决方案线上调研主要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进行。

团队制作了一份关于李白文化的调查问卷,了解大众对当代李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相关文化旅游路线和景点的建议。

在对大众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一方面,人们认可李白文化的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但学习李白的文化的能动性仍然较低,一般不会自觉通过课外的学习来了解李白的诗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相关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仍然面临着文物保护力度不够、旅游地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宣传较少等问题,难以将李白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旅游方式。

“更重要的是增强大家对于李白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团队成员曾琴玉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她认为,李白文化的宣传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当人们对与中华传统文化达到一种更加认可的态度时,人们自觉肩负传承民族的文化的责任,以共同的文化本源滋养一代代炎黄子孙。

三上语文分层作业优秀设计案例《李白》

三上语文分层作业优秀设计案例《李白》

三上语文分层作业优秀设计案例《李白》引言本文档旨在展示一份优秀的三上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案例,主题为《李白》。

本设计案例将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方案。

一级分层:理解基础知识设计目的通过一级分层任务,学生将研究李白的基本背景信息、主要诗作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建立对李白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分层任务1. 阅读李白的简要传记,了解他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和受到的教育。

学生需回答相关问题,如: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作受到了哪些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影响?2. 阅读和分析李白的三首代表作品,学生需回答相关问题,如:这些诗作反映了哪些主题?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研究唐朝的历史背景,了解李白生活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环境。

学生需回答相关问题,如:唐朝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它对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二级分层:分析诗歌技巧设计目的通过二级分层任务,学生将深入分析李白的诗歌技巧,了解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并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诗歌技巧。

分层任务1. 分析李白的韵律和格律运用,学生需选择一首李白的诗作,分析其韵律结构和格律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作用。

2. 研究李白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需选择一首李白的诗作,挑选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作用和效果。

3. 创作一首与李白类似风格的诗歌,学生需运用李白的某种诗歌技巧,并体现某种主题或情感,完成一个短诗创作。

三级分层: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设计目的通过三级分层任务,学生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李白的诗歌进行评价和创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分层任务1. 批评性分析一首李白的诗歌,学生需选择一首李白的诗作,评价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现代诗,学生需模仿李白的写作风格,运用现代语言和表达方式,探索新的主题和情感。

3. 探究李白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学生需研究李白对其他诗人的影响和启发,分析其独特之处,并与现代诗人进行比较。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代表作《峨眉山月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月亮和自然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李白及其代表作《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练习朗读《峨眉山月歌》。

4.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月亮和自然的感受的作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月亮和自然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讲解结合讨论:老师讲解《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峨眉山月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写作指导:老师给学生一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月亮和自然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峨眉山的美丽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李白及《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意义。

3. 分析《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 练习朗读《峨眉山月歌》。

5.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月亮和自然的感受的作文。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

六、作业要求:1. 要求学生背诵《峨眉山月歌》的部分诗句。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月亮和自然的感受的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七、评判方式:1. 朗读表现评分。

2. 作文内容和表达评分。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月亮和自然的诗歌。

2.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赏月亮,感受自然的美好。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峨眉山月歌》,提高自己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月亮和自然的美好。

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上能够有所收获,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简介:本次作业设计以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主题,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4. 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1. 阅读诗歌原文《峨眉山月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2.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包括描写山川、描绘月色、表达情感等;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在朗诵中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4. 撰写感想,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形式,写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制作诗歌朗诵视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诗歌朗诵和表达拍摄成视频。

四、作业要求:1. 完整阅读并理解《峨眉山月歌》原文;2. 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积极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 撰写感想,结合诗歌内容和形式,自由发挥表达;4. 制作诗歌朗诵视频,展示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评价:1. 阅读能力:阅读诗歌原文的能力;2. 理解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的能力;3. 表达能力:通过朗诵、感想、视频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创造能力:自由发挥,展示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想法。

六、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其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并在表达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峨眉山月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这一美景的感慨和赞美。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峨眉山月歌/李白》的内涵和情感表达;2. 提升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峨眉山月歌/李白》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学生阅读《峨眉山月歌/李白》,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4.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5.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创作相关作品,如画作、诗歌、散文等。

三、作业步骤:1. 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入《峨眉山月歌/李白》的主题,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第二步: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峨眉山月歌/李白》,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学会体会诗意。

3.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共同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意象和语言运用,提升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4. 第四步: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5. 第五步:创作应用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相关创作,如画作、诗歌、散文等,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

四、作业形式:1. 课堂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升表达技巧;3. 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对《峨眉山月歌/李白》的理解。

五、作业评价:1. 对于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评价:考察学生对于《峨眉山月歌/李白》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2. 对于创作作品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评价作品的原创性和观点的独特性。

六、作业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七、预期效果: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峨眉山月歌/李白》,提升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进修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援助同砚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特点,培育同砚对古诗的爱好和观览能力,提高同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作业内容:1. 阅读《峨眉山月歌》,了解其创作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语言和韵律,探讨李白的诗歌表现手法。

3. 听诵《峨眉山月歌》,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 仿效《峨眉山月歌》,自己创作一首古诗或摩登诗歌,呈现自己对月亮和山的感受。

三、作业流程:第一课时:导入1. 引导同砚了解李白和《峨眉山月歌》的背景,激发同砚对古诗的爱好。

2. 听诵《峨眉山月歌》,引导同砚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第二课时:分析1. 指导同砚分析《峨眉山月歌》的意象、语言和韵律,探讨李白的诗歌表现手法。

2. 比照《峨眉山月歌》和其他李白的诗歌,让同砚更深度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

第三课时:创作1. 引导同砚仿效《峨眉山月歌》,自己创作一首古诗或摩登诗歌,呈现自己对月亮和山的感受。

2. 同砚互相沟通和分享自己的作品,鼓舞他们呈现自己奇特的写作风格。

第四课时:总结1. 同砚展示自己的创作效果,老师赐予评判和指导。

2. 总结进修内容,回顾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四、作业评判:1. 参与度:同砚乐观参与教室谈论和作业创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2. 完成度:同砚按时完成作业,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

3. 表现评判:老师对同砚的表现赐予综合评判,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才华和对古诗的理解等方面。

五、作业拓展:1.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古诗的魅力和创作技巧。

2. 组织同砚赴名山大川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创作灵感。

3. 开展古诗诵读竞争,让同砚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作业注意事项:1. 同砚在仿效和创作古诗时,需尊重原著,不行抄袭或篡改他人作品。

2. 同砚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尽量呈现自己的奇特风格。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介绍。

2. 《行路难(其一)》的诗歌赏析。

3. 诗歌朗读、背诵和讨论。

4. 诗歌主题与意境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播放李白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兴趣。

2. 进修阅读(30分钟):教师讲解《行路难(其一)》的诗歌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并诠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诗歌赏析(4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情感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形式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朗读与背诵(2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行路难(其一)》,并组织学生背诵部分诗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记忆能力。

5. 总结与展示(2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朗读和背诵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增进学生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判:包括教室参与度、朗读表现、背诵准确度等方面。

2. 课后作业评判:要求学生写一篇诗歌评论或感悟,评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课程考核评判:通过教室测试或小组演讲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行路难(其一)》的深入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展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赴文学馆或博物馆参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创作热情和表达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作业设计方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作业设计方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设计目标:
通过进修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作业设计内容:
1.了解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
3.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深入解读。

三、作业设计步骤:
1.预习阶段:
学生自行查阅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2.教室讲解:
老师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和意境,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课后作业:
A.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写一篇500字摆布的读后感;
B.选取诗中的一两个意象或情感表达,进行深入解读,写一篇300字摆布的分析文章;
C.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全面解读,包括诗歌背景、结构、意境、情感表达等,文章长度不少于800字。

四、评分标准:
1.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深入透彻;
2.文章结构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周密;
3.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设计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教室讨论,评估学生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水平和文学素养提高情况,以此来评估作业设计的效果和学生的进修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对乐府民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
乐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出的体裁。

人们借民间乐府诗歌的形式, 描述生活中酸甜苦辣,抒发情怀从而直接创作出了某些歌曲。

唐王朝建国以来,由于大帝国的巩固与逐渐趋向繁荣,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学也逐渐有了生机。

同时也是文化领域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特别是诗,从内容到形式体制发生变化的时代。

它不仅继承了前人所有的成就,而且超越了前人,乐府诗歌就处在这个发展变化中。

唐代诗歌继承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向前发展,已达到更高的成就。

李白的一生,是一个值得深刻认识的时代。

李白的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不仅指诗的艺术风格,也指诗的语言风格的自然。

道家艺术观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他那纯任自然不事雕饰的风格与他行动上追求自由不受拘束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表现在意象的选择上,就是明月,清溪,竹色,白露,黄叶,丝桐,白鸥,红泥亭子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

李白之所以喜爱并长于写乐府古题和七言歌行、绝句,是因为乐府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和积极浪漫主义神情。

李白的诗歌提倡“唯陈言之务去”,反对六朝以来靡弱纤丽的诗风。

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晓畅,“如一眼清澈透底的泉水”。

虽一望透底,但又非一览无余,在清澈的诗句里,又似乎隐藏着诱人玩味,耐人思索,值得探寻的东西。

虽然明明白白,没有隐晦的诗句,但却藏锋不露。

诗人以重振风雅为己任,极力反对矫揉造作。

不论是写景抒情,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行路难》等,都极为自然,胸中自有丘壑,以飘逸的笔调绘出壮丽的画卷,风云舒卷,浪淘汹涌,展示着时代风貌,浑然天成而韵味自然。

乐府歌行在李白手中达到艺术的极致,结合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与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李白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

李白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

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来自乐府。

唐代乐府的绝句被李白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

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李白的很多诗篇的用语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

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

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
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

李白的乐府诗具有艺术美,表现在善于创造新的意境。

李白学习乐府民歌,正是着眼于继承并发展其社会性、斗争性和通俗性的优良传统。

他擅长根据乐府古题而从现实生活中摄取重大的或有意义的题材,加以更广更深的发掘,突出主题意义,更好地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同时,艺术美也表现在比兴意深、节奏强烈。

上举“长安一片月”,就是用了兴的艺术手法,由那皎洁的月光引出战士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深情。

《陌上. 桑》却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素”对“青”,“红”配“白”,白描罗敷单纯朴素之美,增强了语音节奏感,构成诗歌清新明丽的语言美特色。

又如:《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燕为今之河北省地,秦系今之陕西省地,以“燕草”与“秦桑”来比分处两地的恋人之相思情景;结尾二句也是比的手法,写出女子的贞洁。

整首诗是以女子对夫君的忠贞热恋来比诗人自己正直忠君的心迹。

李白还常借用双关语来比兴:“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荆州歌》),通过隐喻比法,把“忆”(抽象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了。

《将进酒》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起兴,引出下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虽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也含及时行乐之消极情绪,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又透露出对封建社会压制、扼杀人材的愤懑和嘲讽的积极意义。

隐喻着正因人生易老就更应有一番作为的思想,展现了诗人豪情满怀、意气凌云的形象。

李白还善于运用民歌中的顺口溜和叠句法来写诗,形成上下重迭、反复,婉转回荡,和谐而强烈的节奏感,富于音乐性。

如:“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千千石楠树,万万女真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秋浦歌》其十);“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或抑扬顿挫,或流丽畅达,或铿锵有力,或缠绵悱恻,均朗朗上口,构成一种深沉、或阴郁、或明朗、或活跃的意境美。

李白乐府诗继承、发展了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用旧题写现实新内容,使唐诗成为盛唐的高峰。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豪放飘逸为主色调,又有清新明朗的特色。

李白几乎拟作过所有的乐府古题,他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写成一百四十九篇乐府诗。

南朝《子夜吴歌》四十二首,《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全是五言四句的抒情小诗,且几乎都是男女赠答之词,而李白却发展了它的形式,变为五言六句,更能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达到艺术美的新境界。

《子夜吴歌》取材于古乐府,首句虽是由“秦地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提炼而成,但更为简洁;“采桑绿水边”,是从“采桑城南隅”变化而来,这一句不仅音韵悦耳,而且色彩鲜丽,绿水映桑叶,桑叶染绿水,相得益彰,意境幽美清新。

结尾二句委婉而坚定,不亢不卑,柔中有刚,给人留下了新罗敷的性格美。

整首诗于平淡中见新韵,浅显而耐人寻味。

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进行形象思维。

中唐文坛主将韩愈就对李白有极高评价,并吸取其创作经验,在提倡“唯陈言之务去”、反对六朝以来靡弱纤丽的诗风上,正是与李白一脉相承的。

而新乐
府的倡导者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主张,与李白的艺术实践也是一致的。

至于李贺也擅长于形式自由的乐府诗作,他的不满黑暗政治、追求理想世界的浪漫主义精神,更是与李白息息相通的。

北宋苏轼“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的诗词,更多的也就是学习、继承了李白的优良传统。

南宋辛弃疾也受李白的影响,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里的“白发空垂三千丈”,就是吸取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

元代诗人也多受李白影响:“宋诗多沉僿,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

”(宋荦《元诗选序》)到明清,高启、黄景仁、龚自珍等,也都积极向李白学习,并接受其熏陶。

此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优美的典型形象,长久地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杜甫曾称赞李白诗作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高峰。

他继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反对齐梁以来的绮丽华靡文风,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白的诗之所以成就如此高,是他向民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地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

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多方面向古典诗歌学习,获得了丰富的养料。

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给他创作的影响特别大,这正是他对唐代诗歌的革新起了巨大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