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骆海辉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8)12
【摘要】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床"和"明月"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英译.通过比较和讨论,提出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应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骆海辉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和吴劳的汉译本为例 [J], 汤洁
2.论李白诗歌中文化词汇的翻译———以《长干行》英译为例 [J], 赵娟
3.《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和吴劳的汉译本为例 [J], 汤洁
4.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 [J], 徐艳梅
5.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 [J], 徐艳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篇1唐代: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及注释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
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
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李白将进酒的诗词赏析字词解释

李白将进酒的诗词赏析字词解释《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
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李白将进酒的诗词赏析《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
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将进酒》即为其代表作。
将进酒字词解释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将(qiāng)进酒:乐府旧题。
将,请。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东流入海,不会倒流回来。
高堂:高大的厅堂。
悲白发:为鬓发斑白而伤感。
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
青丝,黑色的头发。
暮成雪,到晚上黑发变白。
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
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不足贵,散去还会来。
会须:应该。
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勋、元丹丘。
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听得认真、仔细。
侧,一作“倾”。
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
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饮以钟鼓伴奏。
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
关于李白著作诗意及赏析

关于李白著作诗意及赏析《行行游且猎篇》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边城游侠儿的生活状况,借此抒发了对朝廷重武轻文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李白著作诗意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古体诗,又名《别东鲁诸公》。
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虽离奇,但不做作。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笼统来说,这是一首关于梦的诗。
【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释】梦游天姥吟留别: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作者:李白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不停地流淌,暗示了繁华不再的沧桑变迁。
2、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颔联通过描绘吴宫的荒芜和晋代名门的衰落,抒发了历史的无常和兴衰的感慨。
3、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颈联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美妙。
4、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尾联借景抒情,以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
三、诗歌赏析1、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为契机,通过对历史兴衰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诗人感慨历史的无常和王朝的兴衰,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和忧虑,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艺术特色意境宏大:诗人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
用典巧妙:诗中运用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体现了律诗的格律之美。
抒情含蓄: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律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2、文化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夸张而又自然,浪漫而又逼真——一道飞流从高空中直泻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跌落到人间。
前句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陡峭,又显出水流之迅疾。
后句想象奇特,惊人魂魄,“疑是”二字蕴藉深沉,明知不是,但写来更觉生动、逼真,新奇而又真实。
诗句气势豪壮,雄奇瑰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
译文:(1)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2)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挂在前面的壁川。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银河来自于九重之天。
写作背景: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礯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
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
李白古诗鉴赏

李白古诗鉴赏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下面是收集的李白的古诗鉴赏,祝您生活愉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文解释】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
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词语解释】青丝:指黑发。
雪:指白发。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指岑勋,李白之友。
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
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指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
李白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您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汹涌直奔大海,一去不复返回。
您难道没有看见吗?高堂上的明镜映照出悲伤的白发,早晨还如青丝,傍晚便成了雪白。
人生在世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空对着皎洁的月亮。
天生我才必定会有所作为,千两黄金一旦散尽,还会重新归来。
煮羊宰牛姑且尽情欢乐,一定要喝它三百杯美酒。
岑夫子,丹丘生,快快举杯痛饮,杯莫停。
为我唱一曲歌,请您侧耳倾听。
钟鼓和美食珍宝都不足珍贵,只愿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自古以来圣贤都感到孤独寂寞,只有那些善于饮酒的人才能留下他们的名字。
陈王昔时在平乐举行宴会,斗酒十千尽情欢谑。
主人为何说钱太少呢?只管直接买来给我喝。
五彩斑斓的马,价值千金的皮衣,呼唤儿童把它们换成美酒,与你共同消解千古的忧愁。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将进酒》,诗中描绘了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生短暂、欢乐尽情的主题。
诗中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情感,展现了李白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的开头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壮阔的景象开头,气势磅礴,展现了黄河之水的壮美。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以对比手法,表现了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主题。
诗的中间部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直接抒发了作者的人生观,主张人生在世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美好的时光虚度。
接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乐观,即使千金散尽,也会重新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10205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语境下李白文化的跨文化研究”(编号:LB07-0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骆海辉(1967~ ),男,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汉英对比与翻译。
2009年12月第28卷 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Dec .2009Vol .28 No .12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骆海辉(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
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床”和“明月”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英译。
通过比较和讨论,提出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应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存异伦理观;汉诗英译;文化意义;解读与翻译;从众原则;异化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12-0004-07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翻译所担负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球化(gl obalizati on )的概念在经历经济界、社会文化界的众多学者的阐述和频繁使用后,其含义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领域中,全球化是一种一体化和趋同化的趋向。
而在文化领域中,全球化既包含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包含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强调的更近乎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趋势。
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异质的,必然要产生碰撞,这实质上就决定了“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因为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都是因为有了翻译。
翻译活动是世界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产物,其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没有翻译,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翻译,世界一天也不能生存”。
其次,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自身的内涵与厚度相比,相去甚远。
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
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对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对外文化翻译的工作特点、翻译的定义,乃至翻译的道德观念都必须有新的认识。
对于“全球化”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英翻译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多样性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可贵。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主要任务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
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翻译工作者的新职责,也是中国翻译工作者“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的使命和职责。
当然,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必须对翻译(translati on)这一术语有着全面的全新的理解: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
因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字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特别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准确地说,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处于弱势文化层的汉文化来说,它肩负着反对英语文化霸权的重任。
因此,汉译英就是要在翻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文化成分,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介绍到英语中去,在英语中建构汉民族的文化身份。
从反对英语文化霸权这个意义上讲,汉英翻译又是一个涉及自我与他人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当前国内外学者的回答倾向性比较明确,那就是“尊重差异,关注差异”,用异化策略展现文化差异。
曹春玲,任菊秀(2008:75)指出:“汉译英采用异化策略是传播中华文化需要,构建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英译汉采用异化途径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达到丰富汉语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概念最早是由古埃及翻译理论家斐罗·犹达欧斯(前20~AD50)提出的,它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语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不因译语的文化特色而作改变。
从18世纪后期开始,德国浪漫主义者开始注意到文化中的差异。
最早提出在翻译中保留差异、提倡异化翻译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 macher)。
之后的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Ant oine Ber man)的理论与之一脉相承,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翻译伦理就是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伦理目标就是通过对“他者”(the other)的传介来丰富自身。
在当代译学界,意大利裔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在“翻译的丑闻”中构筑了存异伦理(an ethics of difference),认为翻译伦理就是存异的伦理,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阳鲲,2008:156)。
因此,人们翻译时应该求异,而不是求同。
而求同与求异,归化与异化,不是何者更能忠实传达愿意的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的问题,而是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他者的伦理道德问题。
韦努蒂引用贝尔曼的话说:“异化的翻译是道德的,因为异化是对文化他者的尊重;归化翻译是不道德的,因为归化掩盖了原作的异质特征。
而掩盖、无视他人的差异和特殊性,等于否认或无视他人的存在”。
游玉祥举例说,“雨后春笋”是中文用来形容新人新事的词语,虽然英语中也有类似意义的词“s p ring up like mushr oom s”,但这种归化的翻译,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利文斯认为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霸权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愚弄读者的种族中心主义行为,事实上,将其翻译为“s p ring up like ba mboo shoots after rain”更能反映中华文化的特色。
既然中华文化能接受“鳄鱼的眼泪(cr ocodile tears)”、“象牙塔(ivory t ower)”、“禁果(forbidden fruit)”、“特洛伊木马(Tr ojan Horse)”,为何不让西方文化也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二、李白诗歌的英译及英译本的研究意义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实践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
仅就唐诗英译而言,高玉昆教授和朱徽教授研究发现,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 ons fr om the300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A further Se2 lecti ons Fr om the300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
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 )、翟理思(H. 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 mer-Byng)、韦利(A.W 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偎莲. W illia m?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在美国,唐诗英译“具有代表性的有庞德(Ezra Pound)译《神州集》(Cathay,1915,1919)、洛威尔(Amy Lowell)和艾思柯(Fl orence Ayscough)合译的《松花笺》(Fir-fl ower Tablets,1922)、弗莱彻(W.J.Bainbridge-Fletch2 er)译的《中国诗歌精华》(Ge m s fr om Chinese Verse, 1918)和《中国诗歌精华续编》(More Ge m s fr om Chi2 nese Verse,1919)、宾纳(W itter Bynner)与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 Being Three Hundred 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此书是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这本英译本也是最早的英译唐诗选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
此外,美国还出版了由中国学者蔡廷干编译《唐诗英韵》(Chinese Poe m s in English Rhy me,1923)”。
中国翻译界也为唐诗的英译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然,“在中国当代的翻译家中,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外文(英语、法语),又把众多的英法文学名著译成汉语,译作之丰,质量之高,成就之巨,当推许渊冲第一人”(转引自:罗淑萍、洪蔚,2004:37)。
具体到李白的诗歌,最早英译李白专集的是小烟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 i Po,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高玉昆,1994:21)。
再具体到某一首李白诗歌而言,中外译者译介最广的可能是《静夜思》这首诗被称为“妙绝古今”之佳作,思念故乡之绝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不仅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所传诵,而且在全球的译介也是相当广泛。
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一书中,黄国文教授一共收集了《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而曹乃云教授在《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上介绍的德国汉学家对《静夜思》的译文则有22种。
在全球化语境下,分析和对比李白诗歌的不同英译本,探究不同译者对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和文化表现,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首先,“翻译究其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意义的确定纷繁复杂,不仅涉及概念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情态意义、搭配意义和语境意义,还受到语言文化心理(包括审美判断)的影响”(章艳, 2008:38)。
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表现则更是复杂,因为词汇的文化意义包括词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