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诗歌艺术的风格特点与创作思想

李白诗歌艺术的风格特点与创作思想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明快豁达,抒情淋漓,情感热烈,风格独具。
本文将从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和创作思想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一、艳丽豪放的词藻李白的词藻丰富多彩,不拘泥于常规,善于用活泼、生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常出现风、月、山水等自然景色,如《将进酒》中“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将相如赋中的“脉脉”转化成了诗歌中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夜泊牛渚怀古》描述了雄浑的自然风光,其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豪迈的情感表达李白的诗歌情感奔放,尤其是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表达,常常显得豪迈而不拘束。
如《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将作者的壮志豪情尽收其中,表达了对自由与追求的坚定支持。
《将进酒》中“众美仍想像,美人如此多。
何时得至诗人,万象为我开。
”则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三、主体意识的凸显李白的诗歌常常突出作者自我感受和阐述,明确表达对个体、自由、人性等主题的思考。
《将进酒》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明显表现了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感受。
在《将进酒》中,他以个人自述的形式,表现了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反叛精神。
四、超然自逸的情感风格李白的诗歌常常具有超然自逸的情感风格,用以传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想。
比如《庐山谣》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胜景空悠然。
”表达了作者的超然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李白诗歌的创作思想一、自然主义思想李白崇尚自然,崇尚自然之美,表现了自然主义思想。
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崇尚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恩赐,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用诗歌表达了“万象为我开”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个体的独立,张扬自由、无拘束的人格。
李白的诗属于什么诗歌

李白的诗属于什么诗歌李白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属于豪放派。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李白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主要成就诗歌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7] 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举例分析李白诗歌清新俊逸与杜甫诗歌沉一顿挫的曲

举例分析李白诗歌清新俊逸与杜甫诗歌沉一顿挫的曲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
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白诗歌清新俊逸与杜甫诗歌沉一顿挫。
李白是主观感受很浓,浪漫派,写虚,浪漫主义。
杜甫是写具体的事物,反映现实,现实派,写实,现实主义。
总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天纵英才,神出鬼没,奇幻百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力透纸背,振聋发聩。
李白是云端上的织梦人,杜甫是苦难大地的悲歌者。
对于后人来说,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他们都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
李白的浪漫爱情诗

李白的浪漫爱情诗
李白是一位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他的浪漫爱情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爱情诗之一。
千古绝唱,浪漫情怀令人动容。
他的爱情诗描绘了爱情的深情款款,赋予了它浓烈而又细腻的情感,融合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展示了爱情的永恒和伟大。
《秦楼月》是李白浪漫爱情诗的代表作。
那是一首充满浓情蜜意的古诗,诗人用晶莹剔透的语言把爱恋的场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歌
舞升平,乐融融。
玉人何处教吹箫,清歌一曲唧唧唧。
月照空山,沉香炉,石磴轧花花不停。
”即使月在水上反射,它仍然是一首柔情似
水的浪漫之作。
《虞美人》提出了爱情中苦恼与憧憬的诉求,描绘了浪漫爱情的长夜,在将思念之恋写给爱人之前,诗人自己也把自己克制住了:“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在诗歌里展示了浪漫爱情的理想和憧憬,表达了爱情的无比感伤和叹息。
《青衫泪》是李白最有名的浪漫爱情诗,展现了爱情的感伤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惊起却回首,却恨失却年芳菲,泪湿青衫憔悴伤心欲绝。
”诗人用唏嘘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分离的痛
苦和不舍,把离别的悲痛和爱的无效的悔恨表达的淋漓尽致。
李白的浪漫爱情诗让我们可以感受爱情的伟大和浪漫。
他的爱情诗表达了爱情的真挚和无私,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他的浪漫爱情诗因为描绘的美好,在无数的爱情故事中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而他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正是无数人爱情追求的榜样,
也是爱情理想的追求。
李白 诗歌风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且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豪迈奔放: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情感激烈,常常以奔放豪迈的笔触展现出他个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充分表达了他的豪放性格。
想象丰富: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常常借助神话、传说、自然景观等元素来构建独特的艺术空间。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展现出他惊人的艺术想象力。
语言奇妙:李白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双关、反语、对仗等,使诗歌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清新飘逸:李白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出山水之美和人生之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风格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清新飘逸等特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个性化的表达。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诗歌风格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诗歌风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
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
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
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
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
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
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
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

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都有谁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都有谁?浪漫诗派是我国诗歌流派之一,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盼望大家喜爱!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浪漫主义诗派的诗人,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佚名诗人。
之后,便是屈原,在魏晋南北朝,先后消失了曹植、左思等浪漫主义诗人。
在唐代,李白掀起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新高峰。
此外,唐代还有王之涣、王昌龄、岑参、李贺等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
清代的龚自珍,是中国古代最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在众多诗人之中,诗仙李白首屈一指。
他的诗艺术成就极高,总能给人一种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给予神奇浪漫之感。
下面观赏一下李白布满浪漫主义颜色的诗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无情之物“月”与“影”结为交游,表面来看,是诗人的得意其乐,实际上蕴含着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孤寂忧愁的情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城后所作,全诗忽喜忽悲,诗人剧烈地表达了自我感受,一方面呈现了傲视古今的自信念,另一方面又感慨仕途的不顺,既悲愤又不失浪漫豪迈之风。
浪漫诗给我们的生活以启迪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湘夫人》我爱你,却与你无关,你是我心里最温顺的答案。
每当我思念喜爱的人,却又羞于表达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想让他看到这句话。
爱情中最苦涩,又最甜美的,就是暗恋吧!2.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生短暂,青丝变白发,只在须臾之间。
越看以前的古诗词,越觉得古人看得比我们透彻得多。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
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李白是浪漫诗派的代表诗人古代的大体有: 1、温顺敦厚,怨而不怒的一派,以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李白浪漫主义诗句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浪漫主义诗句将登太行雪满山将登太行雪满山太行山,高峰巍峨,云雾缭绕,千峰竞秀,如刀似剑。
太行山脉一望无际,绵延千里,犹如脊梁贯穿大地,傲然屹立。
太行山之巅,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光彩夺目。
登上山峰,纷纷扑面而来的雪花,犹如天降仙雨,令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心醉神迷。
山顶云雾弥漫,形成无边无际的玄境,如梦如幻,唯有一片悠然自得的心境。
李白,浪漫之士,心向自由自在,行走于世间的诗仙。
他苍茫大地,只为寻找高山流水,自由自在的灵感。
登上太行山之巅,李白不禁心生豪情万丈,手握矛戟,仰天长啸。
他的诗句如无边的山川,一泻千里,自由自在,纵情狂放。
“银装素裹的太行山,登上巅峰,玉树临风。
”这是李白对太行山的第一印象。
他身临其境,眼前一片雪白,心神俱震。
太行山像一位傲立的将军,雪花像飞舞的精灵,使他的诗仙之魂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他的心在飞翔,灵感在喷涌,笔墨间,山川河流尽在诗句之中。
“踏过峭壁,踏上云端。
白雪点点,洒向大地。
”李白的笔墨如断云飞,飘逸动人。
他走在太行山的山脊上,风吹过雪花,纷纷飞舞,如同美丽的花瓣,如同银河倾泻。
雪花飘洒,带给人们无尽的心灵震撼。
李白把太行山的美妙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置身于飘雪飞舞的世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山巅云霞,飘逸而过。
心系天地,随风飘摇。
”在太行山的山巅之上,李白的心思犹如云霞一般纷至沓来,他的灵感自由自在,如同大自然的呼吸一般,朗朗上口。
他的诗句犹如诗香飘溢的花朵,醉人心脾。
其中融入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太行雪,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矛戟所指,激起自由斗志。
”在太行山的雪满山巅,李白感受到了自由的力量。
他手握矛戟,眺望远方,意气风发,豪情四溢。
太行山的雪花像洗礼了他的心灵,使他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的信念,激起了斗志。
他的诗句仿佛张扬在天地之间,激荡起多情的波澜。
太行山之巅,白雪皑皑,山巅云霞,犹如李白的心灵净土,使他的灵感获得了自由的张扬。
他的诗句如清泉一般流淌,如风一般自由,如雪花一般纯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内容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盏唐之音的杰出代表。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
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
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一、在蜀时期(705—724)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
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
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管、晏一样辅佐唐玄宗,治理天下,达到大治。
这一次远游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远游过程中,他在湖北安陆安了家。
这一段时间,他曾经积极地进行过一些希望当时的要人们为他援引的工作,也曾到过长安,有过求仕之举,结果都失望而归,他感到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
他说:“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李白还是刻骨铭心:“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青年李白从自身受到的挫折、歧视,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三、长安时期(742—744)742年秋天,由于友人的举荐,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他“愿为辅弼”的理想了,在当时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供奉翰林,玄宗对李白的确恩宠过于他人,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一个一心追求享受、耽于逸乐,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昏庸帝王了,他起用李白的目的,不过是因其文章才学名满天下,欲借以点缀宫中奢靡的生活。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玄宗“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咏出之,可以夸耀于后。
‟遂命召(李)白。
”现在李白集中还保存有《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词三章,都是供奉翰林时期的作品。
这样的生活虽然表面很显赫,但对于李白来说,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所以内心常感到寂寞和失望。
而且由于他傲岸的、不屈己、不干人的个性,也很容易招来权贵大臣以及龌龊小人的诽谤中伤。
他痛苦地说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宫中吟》)“浮云蔽日去不还,总为秋风摧素兰”(《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于是自己上疏,请求离开朝廷。
头尾三年的朝中生活,使他对所谓的“开天盛世”的腐朽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唐玄宗深感不满,对朝廷感到失望。
四、十年漫游时期(744—755)这一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
这一段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唐诗杂论》)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他的入道,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憧憬自由的生活。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
”他自己也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烦恼,慨叹人事无常,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与功业难以成就。
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难以化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和百姓一起逃难,并曾隐居庐山。
对于自己的不得不隐居,他是心有不甘的:“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时任江陵大都督,兵过浔阳(九江)时,李白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以为可以“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东巡歌》)。
但是永王李璘被肃宗以叛乱罪镇压,李白被流放夜郎。
这时候李白已经58岁。
流放后的第二年,他正走到巫山,就接到了赦令。
论李白诗的浪漫主义特色(2007-07-27 18:30:06)转载标签:李白诗浪漫主义特色超常情超时空超常规李白的诗歌,不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其卓异不凡的浪漫主义特色中,蕴含着超常情、超时空、超常规的艺术魅力。
一、李白诗浪漫主义特色中的超常情诗主情,李白的诗更是如此。
然而他的浪漫主义诗作所表现的情感往往是放纵的无拘无束的激情。
他总是将汹涌的激情尽情的倾泻,显示出超乎常情的特点。
所谓激情,通常是指人们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但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而在李白诗中挥洒和激荡的激情,却总是剧烈、极端且保持长久的。
读李白的诗,我们会感受到激情如炽烈的岩浆,在汹涌翻滚着,热浪逼人。
诗人的喜怒哀乐,都是率兴而发,无遮无掩,且是狂喜、大怒、至哀、极乐……绝少及至以下的情感。
他得意时的大笑,直到了失控忘形的程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失意时的高声疾呼,则是声嘶力竭,气逼山河:“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他痛苦时的哭泣,令人摧肝裂胆,孔生不知:“平生不下泪,至此泣无穷”(《江夏别守之悌》)。
他的悲哀更是深刻而绝望的:“黄河捧土商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而其放歌也达到如痴如狂的境界:“我本楚狂士,凤歌笑孔丘”(《庐山谣》)。
他自信起来自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消沉起来却又是“古来万事东流水”。
而这种种剧烈极端的激情一旦形成,则不可竭止,经久不衰,与我们平常所感受的那种剧烈而短暂的激情不可同日而语。
诗人的激情在诗中放纵奔流,且汹涌澎湃,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如在《将进酒》中对“尽欢”之情的表露:在“朝如青丝暮成雪”句下,先直呈“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念,接着便将这种意念融进“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饮中,进一步发展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慨举,层层推进。
在这些豪饮壮举中,直把“欢”抒写得淋漓尽致。
在李白诗中,愁能愁出“白发三千丈”,其愁不但不可解,反而越解越重,越消越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些炽烈的、汹涌的,放纵着的激情,实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势头,他的七古《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似乎最能说明这种汹涌磅礴的势头:“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会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歌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调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跔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这里,我们既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中表达出的无比激愤的感情:政治黑暗,最高统治者奸贤莫辨,是非不分。
自己遭谗受谤,有志不得伸展。
同时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激情在滔滔倾泻的气势:诗中叠用了许多典故,典故随着激情奔涌而出,激情随着典故不断升腾。
典故被激愤的感情一个个弹射而出,犹如放连珠炮一样,亦有着大江东下,倾泻千里的奔放气势。
由于有了这种雄壮磅礴的气势贯注于诗篇,因此在李白的许多诗篇中,尽管积聚着颇为深广的忧愤,有时甚至就是一曲悲歌,但它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给读者以激动、以振奋、以鼓舞。
二、李白诗浪漫主义特色中的超时空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篇中,艺术境界奇特而博大,在奇特而博大的艺术境界中,物象或景象多是虚拟而出,不以现实时空为依托,而是靠着心理时空展示其奇之又奇的景象情景,有着超时空的特点。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李白诗中所呈现的奇之又奇的物象或景象,只有他那奇之又奇的广阔无垠的心灵世界里才能存在,才能包容。
三千丈的白发,大如席的雪花,现实世界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李白诗中才有。
他“愁来饮酒二千石”的海量是不可思议的。
李白在诗中“举手可近月”(《登太白峰》),可去把月色赊来:“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月”(《送韩待御之广德》),这些举动,依现实的时空关系来看,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唐的。
而李白却往往是“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西上莲花山》),飘逸无比,仙气十足。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更是把神话传说、幻想和艺术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神奇的理想王国和惊人的艺术天地: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裳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里天地广阔,光明洞彻。
大仙闻讯驭风而来,众仙列队恭候,仙鸟为之驾车,神兽为之奏乐……此景何奇!此情何乐!真可谓光怪陆离,瑰玮奇丽!而所有的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