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自组装染料单层的表面增强荧光

合集下载

苯并芘危害

苯并芘危害

1775 年报道的英国烟囱清洁工人阴囊癌发病率高的调查,使人们开始注意到苯并芘的致癌性。

流形病学研究表明,苯并(a)芘还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诱发皮肤、肺和消化道等癌症[1-3]。

“民以食为天”,从食品中直接摄取的苯并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

食品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熏烤食品污染:高温油炸食品污染;食品包装蜡纸及包装纸的油墨污染:粮食晾晒在马路上时受到的沥青污染:工业排放“三废”使环境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不洁的空气如吸烟烟雾与厨房油烟可被一些食品吸附而受到污染[4]。

国际上对加工(如烟熏、烘干) 及高温烹调(烧烤、煎炸) 食品的PAH值做出明确规定,如德国肉及肉制品中苯并(a)芘要求≤1ng/g,意大利食品及饮料≤0.03 ng/g,我国为5 ng/g,部分食品为10 ng/g[5]。

食品中苯并(a)芘系多环芳烃(PAH)污染痕量分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准确测定食品中的痕量苯并芘系PAHs尤为重要。

现有的检测苯并(a)芘的方法主要有: (1)荧光分析法可以通过PAHs的特征荧光谱进行表征,对一些复杂混合物分析常出现光谱相互重叠、不易分辨,即使采用一些新技术如同步荧光[6]、倒数荧光可以提高分辨率,但能分辨的个数有限,往往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分离且操作繁琐。

(2)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其分离方法大多为梯度淋洗,尽管能够实现多环芳烃的分离,但液-液萃取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超纯试剂,并且萃取液有时会出现乳化现象,分析时间长(我国国家标准为60min),既浪费试剂又容易导致误差,并存在基线漂移的问题。

(3)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可以准确鉴别多环芳烃,但洗脱时间长(30-60min);还必须定期用标准液校准保留时间,对含有4-6个苯环的高沸点PAHs气化困难,无法进行分离分析,对具有相似质量碎片谱的不同物质也无法分辨。

(4)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新型分析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分子自组装膜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分子自组装膜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2009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序号 自组装膜 2 1 高分辨率 1 2 静电层-层自组装 1 3 铁电液晶 1 4 铁 1 5 酶 1 6 超支化 1 7 表面起伏光栅 1 8 表征 1 9 蛋白质 1 10 芳基硫醇 1 11 自组装单分子膜 1 12 自组装分子膜 1 13 自组装 1 14 缓蚀 1 15 磷脂 1 16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 1 17 白组装膜(sams) 1 18 电化学方法 1 19 生物素 1 20 滴膜共存 1 21 浸泡法 1 22 旋涂法 1 23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 1 24 成膜温度 1 25 循环伏安法 1 26 异氰酸酯基硅烷 1 27 吸附 1 28 合成 1 29 原子力显微镜 1 30 单层膜 1 31 分子自组装膜 1 32 分子自组装 1 33 分子模拟 1 34 冷凝形态 1 35 共价结合 1 36 光控取向 1 37 光响应 1 38 偶氮聚电解质 1 39 偶氮聚合物 1 40 一致性双链dna 1 41 α -硫辛酸-(8-生物素酰胺基-3,6-二氧辛基)酰胺 1 42 sers 1 43 p53 1 44 n-(2-乙基-二茂铁)马来酰亚胺 1 45 dna 1 46 cu-ni合金 1 47 4-三氮唑 1 48 3-氨基-1 1 49 2 1 50 51 52
推荐指数 3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scCO2体系中SiO2纳米颗粒自组装行为的分子模拟

scCO2体系中SiO2纳米颗粒自组装行为的分子模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scCO2体系中SiO2纳米颗粒自组装行为的分子模拟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年月日scCO2体系中SiO2纳米颗粒自组装行为的分子模拟摘要在非常规油藏的开采中,超临界CO2(scCO2)压裂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scCO2压裂液承载支撑剂的微观行为和机制尚不清楚。

我们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被超临界CO2中Na(diHCF4)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反胶束(RM)包覆的行为。

通过观察自组装微观过程,可以看出纳米粒子在经历与启动配置无关的三个阶段可以迅速地被包覆在自组装单层(SAM)中。

我们对溶剂结构的分析显示了SAM有规则的布局,它阻碍了大量的CO2分子渗透到二氧化硅表面,从而导致纳米颗粒在scCO2溶剂中的弱溶剂化。

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强Lewis酸碱相互作用导致了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变化。

由于羰基和部分氟化基团的存在,di-HCF4表现出优异的亲二氧化碳性和包覆支撑剂能力。

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新的亲CO2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促进在非常规油藏中的scCO2压裂技术发展。

关键词:scCO2;自组装;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tudies of self-assembled reverse micelles entrapping silica nanoparticle forsupercritical CO2 fracturingAbstractSupercritical CO2 (scCO2) fracturing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loitation of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However, the micro-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scCO2 fracturing fluid carrying proppant is still not clear. We performed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s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the spontaneous entrapment of silica nanoparticle inside a self-assembled reverse micelle (RM) of Na(diHCF4) surfactants in supercritical CO2. By observing theself-assembled microproces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nanoparticle can be rapidly encapsulated by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 experiencing three stages irrespective with the starting configurations. The analysis of solvation structure shows an organized arrangement of SAM which precludes the large permeation of CO2 molecules onto silica surface and thereby leads to weak solvation of nanoparticle in scCO2 solvent. The further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trong Lewis acid-Lewis bas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2 and surfactants lead to the change of surfactant conformations. The di-HCF4 molecule exhibits excellent CO2-philicity and ability of entrapping proppa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carbonyl and partially fluorinated groups.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synthesizing of new CO2-philic surfacta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CO2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Keywords:scCO2;self-assembled;silica nanoparticle;MD目录第一章引言 (1)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第二章分子动力学基础 (3)2.1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及步骤 (3)2.2 本文模拟软件及相关模块简介 (3)2.2.1 模拟软件MS介绍 (4)2.2.2 Amorphous Cell模块 (4)2.2.3 Discover模块 (4)2.2.4 Forcite模块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及边界条件 (4)2.3.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 (4)2.3.2 边界条件 (5)2.4 力场 (6)2.5 控温方法 (6)第三章 SiO2纳米颗粒自组装微观过程及结构研究 (8)3.1模拟细节 (8)3.2 SiO2纳米颗粒自组装微观过程 (10)3.3 自组装反胶束微观结构 (12)3.4 本章小结 (14)第四章反胶束携带纳米粒子的微观机制 (15)4.1 SAM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 (15)4.2 scCO2中的纳米粒子的溶剂化结构 (16)4.3 scCO2中的Na(di-HCF4)溶剂化行为 (18)4.4 本章小结 (23)第五章总结 (24)致谢 (25)参考文献 (26)第一章引言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是一种重要的超临界流体。

Ag2Se/Se/SiO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质

Ag2Se/Se/SiO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质

I R、 L R S 、 P L等方法对产物进行 了表征 , 并对产物 的电化学和 电致 发光特性 进行 了研究 。结果 表明 , 产物有一定
关键词 : A g : S e / S e / S i O : 纳米 复合 物 ; 表征 ; 电化 学 性 质 中图 分 类 号 : 0 6 4 1 . 6 ; 0 6 1 4 . 1 2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1 5 9 X( 2 0 1 3 ) o 3— 0 0 1 8— 0 5
Mr d v 2 01 3

先进 材料 及 能源 ・
A g 2 S e / S e / S i O 2纳 米 复 合 物 的 制 备 及 其 光 电性 质
朱文晶 , 张 胜 义
( 1 . 安徽理 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 淮南 2 3 2 0 0 1 ; 2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 院,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we r e t r a n s f o r me d i n t o n a n o c o mp o s i t e s Ag 2 S e / S e / S i O2 b y r e a c t i n g w i t h a q u e o u s Ag N O3 s o l u t i o n s .T h e n t h e s a mp l e s w 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T r a n s mi s s i o n e l e c t r o n m i c r o s c o p y ( T E M) , X ・ r a y d i f f r a c t i o n ( X R D) , U l t r a v i o l e t — v i s i b l e S p e c t r o p h o t o m e t e r ( U V — v i s ) , F o u i r e r T r a n s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ag纳米颗粒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ag纳米颗粒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银纳米颗粒 纳米银 抗菌性能 二氧化钛 银纳米粒子 钙钛矿锰氧化物 金属增强荧光 金属价态 超分散稳定 表面等离子共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表面等离子体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传感器 荧光素 荧光 自组装 羟丙基壳聚糖 结构 纳米颗粒 纳米金属颗粒 纳米复合粒子 碳纳米管 硝酸铈铵 硅酸盐玻璃 环氧树脂 溶剂效应 深度分布 活性炭纤维 水热法 核壳纳米银 晶界磁电阻 微结构 异硫氰酸荧光素 室温低场磁电阻 壳聚糖 增韧改性 吸收光谱 发光 原位构筑 协同作用 制备 六亚甲基四胺 光学性能 光学吸收性 光催化 亚甲基兰光催化降解 亚临界水技术; 多孔玻璃; 离子交换; ag纳米 二相复合体 二氧化硅-银 二氧化硅 zns:ag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科研热词 本体异质结 太阳电池 叠层 zno meh-ppv 钛 费米能级 表面能级 表面电子态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羟基磷灰石 纳米颗粒 纳米银 纳米空洞 纳米材料 离子辐照 离子注入 硒化银 激光刻蚀 溶胶-凝胶法 添加剂 液相合成 氧化锌 模板 核壳结构 掺杂 抗菌 室温合成法 固相反应法 可移动核 原子核物理学 共振吸收 光致发光 低温 二氧化钛 中空 pd纳米颗粒 au@air@ag ag纳米颗粒 ag/tio2薄膜

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

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 Vol.41,No.1,ppl68-176 January,2021第41卷,第1期2021年1月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翁文婷,王思玉,庄君阳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以胱氨酸和柠檬酸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氮硫掺杂结构的蓝色荧光碳点(FCDs)。

FCDs在350nm波长光源激发下,于455nm出现最大的荧光发射峰。

碳点水溶液在pH=6〜11范围内都呈现稳定的荧光发射,具有617%的高荧光量子产率和10.75ns的长荧光寿命。

以此碳点为目标物,设计层层自组装膜的简易制备方案,探究银纳米复合基底对其荧光信号的增强效应,通过增强型荧光传感膜实现提高药物检测灵敏度的目的。

实验过程中利用多巴胺碱性溶液的自聚合和还原效应,在玻璃基底上形成平整的聚多巴胺膜,同步进行硝酸银原位还原,可制得均匀分散的聚多巴胺复合银纳米膜基底°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检测结果表明,在多巴胺聚合膜形成过程中原位还原的银纳米,具有操作简便和稳定性能好优点,纳米颗粒不易被氧化。

结合层层自组装多层膜技术(layer-by-layer self-assembled mutilayers,LBL SAMs),在纳米复合膜表面组装聚电解质分子层,精确调控银纳米与碳点的间隔距离,构建荧光性自组装膜FTO/PDA-AgN/PDDA/[PSS/PDDA(/FCDs,探究银纳米对碳点的荧光增强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多巴胺复合银纳米基底与碳点之间达到一定间隔距离时,银纳米粒子可增强自组装膜上碳点的荧光信号,荧光强度增加近3倍,相应的荧光寿命由6.084ns减小至2.983ns。

这种荧光增强效应呈现出来的距离依赖性、辐射衰减加快和与银纳米还原程度相关性,表明增强荧光的机理可能为银纳米和碳点之间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பைடு நூலகம்
推荐指数 5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4 金纳米粒子 2 纳米银膜 2 静电自组装 1 银纳米颗粒薄膜 1 银纳米颗粒光栅 1 银纳米枝 1 铜纳米粒子 1 金纳米颗粒/聚乙烯吡咯烷酮/金基底 1 金纳米线 1 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nir-sers) 1 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1 血清 1 芳香胺 1 腺嘌呤 1 肝癌 1 聚集金纳米粒子 1 罗丹明g6 1 纳米银 1 纳米技术 1 电化学沉积 1 现场 1 热点 1 激光技术 1 激光刻蚀 1 活性基底 1 油酸 1 沉积电压 1 水污染 1 氯化血红素 1 植酸 1 核壳结构 1 柠檬酸钠 1 文献综述 1 扫描电镜(sem) 1 快速检测 1 对巯基苯胺 1 吸附构型 1 吡啶-2,6-二羧酸 1 十八胺 1 光谱学 1 二氧化硅外壳 1 skbr3细胞 1 sers探针 1 hela细胞 1

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修饰及其微加工研究进展

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修饰及其微加工研究进展

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修饰及其微加工研究进展*高莉宁,夏慧芸,颜录科,邓娟利,陈华鑫(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安710061)摘要 单层自组装膜是指溶液中的有机功能分子通过分子间及其与基体材料之间反应形成的稳定、有序的界面分子组装体系,其最大特点是有机功能分子与固体基质表面之间化学结合,稳定性高。

综述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修饰及在微观上的加工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状况加以描述,最后展望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单层自组装 微加工中图分类号:O647;TB332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dification and Micro-engineering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n Silicon Dioxide SurfaceGAO Lining,XIA Huiyun,YAN Luke,DENG Juanli,CHEN Huaxin(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Transportation Materials,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1)Abstract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is defined as a two-dimensional film,one molecule thick,cova-lently assembled at an interface.The major advantage of SAMs is their stability originated from covalently assemblingbetween organic functional molecule and solid substrate.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SAMs on silicon dioxide surface issummarized;the modification and micro-engineering techniques of SAMs on silicon dioxide surface are outlined;andth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Finally,the future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are posed.Key words silicon dioxide,self-assembled monolayer,micro-engineer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03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HD2012TD014);长安大学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高莉宁: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荧光传感薄膜材料领域的工作 E-mail:lngao@chd.edu.cn 基质表面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的单分子层厚度只有几纳米,但却能完全改变基质表面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g@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自组装染料单层的表面增强荧光张若虎王著元宋春元杨晶崔一平*1东南大学先进光子学中心江苏省南京市 210096摘要:报导了一种使用Ag@SiO2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增强固体基底表面待分析物的荧光的新颖简单的方法。

制备了壳层厚度分别为约3 nm和约15 nm的Ag@SiO2纳米粒子,作为增强剂使用。

将增强剂滴加在自组装了孟加拉玫瑰红染料单层膜的固体基底表面上,与滴加之前进行比较,可以获得显著增强的荧光。

使用壳厚约3 nm的纳米粒子,最大增强因子约为27倍;使用壳厚约为15 nm的纳米粒子,最大增强因子约为11.7倍。

实验研究了壳层厚度和增强剂的表面密度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基于荧光的表面分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物理电子学表面增强荧光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Enhanced Fluorescence from Fluorophore-assembledMonolayer Using Ag@SiO2 NanoparticlesRuohu Zhang, Zhuyuan Wang, Chunyuan Song, Jing Yang and Yiping Cui* Advanced Photonics Center,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R China*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Abstract A new and simple procedure to enhance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analytes on the surfaces of a solid substrate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Ag@SiO2 nanoparticles. Two kinds of silver-silica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shell thicknesses of ~ 3 nm and ~ 15 nm are prepared and used as enhancing agents, respectively. By simply pipetting drops of the enhancing agents onto the Rose Bengal monolayer-attached substrate surfaces, an enhancement of ~ 27 times is achieved using the Ag@SiO2 nanoparticles with ~ 3 nm shells while ~ 11.7 times is obtained using those with thicker shells, compared to the non-enhanced control sample. The effects of shell thickness and surface density of the enhancing agents on the enhancement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potentially helpful in fluorescence-based surface analysis.Keywords physical electronics; surface enhanced fluorescenc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1 概述荧光检测是医疗诊断和生物技术领域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1]。

在最近十几年间,表面增强荧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并且在很多体系中实现[2-4]。

当荧光染料分子处于金属纳米结构表面附近,大约5到20 nm之间时[5-8],荧光强度可能显著增加至高达上千倍[9],同时伴随有荧光寿命减小及光稳定性提高等效应[10]。

关于表面增强荧光的增强机制,一般认为有两种效应存在[11-17],即激发场的增强和等效量子效率的提高。

在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中使用的金属材料与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中使用的类似,一般为金和银贵金属[18-19]。

最近包括铜、锌、铝、镍、锡、铁和铬等其它金属材料也开始得到应用[20-26]。

不同的纳米结构先后被提出,如岛状膜、纳米球、纳米三角形、纳米棒、纳米球壳及不规则形状的金属纳米结构[9,27-32],使得表面增强荧光的应用范围被大大扩展,包括DNA检测[8]、RNA传感[33]、免疫检测[34]和无标1作者简介:张若虎,男,博士生,从事生物光子领域的研究工作,zhangruohu1@;崔一平,男,博士,教授、博导,从事信息光电子、全光通信器件、生物光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cyp@。

1记生物检测[35]等领域都已经成功应用了表面增强荧光技术。

然而,当前仍有一些潜在问题存在。

首先,金属纳米基底的表面积相对于普通基底有所增加,因此对增强因子的计算,其准确性值得商榷;第二,目前基于固体基底的表面增强荧光检测,都是需要在某一给定的金属纳米基底上进行,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比如某些检测可能需要在特定的基底上进行,或者某些待测样品与金属基底难以实现连接。

有人提出将染料单层固定在玻璃基底上,再将Ag纳米粒子吸附于其上的方式进行荧光增强,这样染料分子的量不会改变,保证了增强因子的准确性[36]。

在此基础上,有人在染料层和金属纳米粒子之间增加了隔离层,并在某一层厚处获得了约11倍的最大荧光增强[37]。

最近,有人将类似的结构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38]。

这些工作表明,通过对结构进行某些调节,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荧光的增强。

本文提出一种实现对固体基底表面上的待测物荧光进行增强的简单方法。

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壳厚的Ag@SiO2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

染料单层直接连接在石英片表面,然后将Ag@SiO2纳米粒子滴加于其上。

尽管粒子的二氧化硅壳防止了“热点”的产生,染料的荧光仍然获得了显著的增强:使用薄壳粒子获得了约27倍的增强,使用厚壳粒子获得了约11.7倍的增强。

讨论了粒子的壳厚和表面密度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2 实验部分2.1 试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分子量100000-200000和硅酸钠水溶液购自Sigma-Aldrich公司;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购自Alfa Aesar公司;孟加拉玫瑰红(RB)购自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硝酸银购自上海申博试剂有限公司;二水合柠檬酸三钠购自江苏强盛试剂有限公司;石英片购自宜兴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实验中所用的水均为超纯去离子水。

2.2 Ag@SiO2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Ag纳米粒子采用Lee报导的方法进行合成[39]。

简要步骤如下:硝酸银水溶液(500 mL,1 mM)在剧烈搅拌下加热至沸腾,加入柠檬酸三钠水溶液(10 mL,1%)。

混合溶液在搅拌下持续沸腾1 h后缓慢冷却至室温。

制得的银纳米粒子呈黄绿色。

壳厚约3 nm的Ag@SiO2纳米粒子采用Mulvaney等人报导的方法进行合成[40]。

15 mL纯化的银纳米粒子与MPTMS(0.1 mM,200 μL)的乙醇溶液混合后搅拌15 min,加入稀释的硅酸钠水溶液(3 mL),在90 ℃下继续搅拌反应1 h。

所获得的纳米粒子经过离心清洗两次后,重新分散于水中(15 mL)。

壳厚约15 nm的Ag@SiO2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做了少许改进[41]。

在剧烈搅拌下,将纯化的Ag@SiO2纳米粒子(5 mL)与异丙醇(20 mL)混合均匀后,加入TEOS(5 μL)和氨水(30 %,0.5 mL)。

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 h后离心清洗两次,重新分散于水中(5 mL)。

2.3 样品基底的制备首先,石英片用浓硫酸(98 %)和双氧水(30 %)的混合溶液浸泡1 h以除去表面的有机物。

用水清洗后,石英片在PDDA溶液(1 %)中浸泡20 min,然后再次用水清洗。

石英片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上了一单层PDDA。

将RB溶液(0.5 mM)以0.2 mL/cm2滴加到石英片上。

密封保存过夜后,石英片用水反复冲洗以去除未连接的RB,用氮气小心吹干,密封保存备用。

2.4 Ag@SiO2纳米粒子的沉积Ag@SiO2纳米粒子的沉积步骤如下:纯化的纳米粒子溶液稀释5倍后以0.1 mL/cm2逐次滴加到自组装了RB单层膜的石英片上。

经过约4 h后,粒子在石英片上自然风干。

采用相同方法多次沉积可以调节粒子在石英片上的表面密度。

每个自组装了RB的石英片只有一半用于粒子沉积,另一半不做处理。

2.5 表征紫外-可见消光谱使用Shimadzu UV-3600 PC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液体样品放置于1 cm 宽石英比色皿中,在纯水的对照下进行测量;固体样品采用空白石英片进行对照,测量时基片与入射光束相垂直。

荧光光谱使用Edinburgh FLS 920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进行测量,用氙灯作为光源,激发波长选择520 nm。

激发光从石英片的纳米粒子一侧入射,荧光从同一侧进行收集。

激发功率经测定为0.17 2mW,照射在样品上的光斑面积约为7mm2。

积分时间设定为0.1 s。

测量荧光时需引入对照基底以除去散射、反射背景的干扰。

测量自组装RB单层的石英片时,采用空白石英片做对照;测量沉积了Ag@SiO2纳米粒子的、自组装RB单层的石英片时,采用沉积了Ag@SiO2纳米粒子,但未组装RB的石英片做对照。

实验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cnai G2)对纳米粒子的尺寸、形状等进行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Quanta 200F)对沉积了Ag@SiO2纳米粒子的石英片的表面形态进行表征。

3 结果与讨论3.1 Ag@SiO2纳米粒子的制备对贵金属纳米粒子进行二氧化硅的包裹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包裹,可以调控粒子的光学特性[42],增加粒子的稳定性,改变粒子在不同溶剂环境中的溶解性,并且有助于对粒子表面做进一步的修饰以使粒子适合于生物应用[43,44]。

我们希望通过包裹实现对银表面-染料距离的控制。

据报道,最显著的增强现象出现在5-20 nm范围内,因此我们选择了3 nm和15 nm两种壳层厚度。

图1 三种纳米粒子的TEM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