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分析
免疫层析标记物及其标记技术

免疫磁珠
免疫层析标记技术
免疫层析标记技术
胶体金标记技术
蛋白质的预处理: • 蛋白质应先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去除盐类成份。盐类成份能影响胶体金
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胶体金聚沉; • 用微孔滤膜或超速离心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细小微粒。 蛋白与胶体金结合最佳pH确定 • 0.1mol/LK2CO3调pH,原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略偏碱。 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 确定所用蛋白比例(一般15~20ug/mL胶体金),加入BSA,PEG等稳定剂。 免疫胶体金的纯化 • 超速离心,复溶液保存。
上转磷光颗粒
天然生物材料不具备上转发光的特性,其发光信号不受检测环境的影 响,故样品本底低而灵敏度高,非常适合定量检测。
与易淬灭的荧光素标记物不同,UCP 不存在光学衰减且化学惰性强, 不受样品腐蚀或标记物自身衰变等影响,具有稳定的发光特性,可长 期存放和重复检测。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定量检测试剂并产业化。
时间分辨荧光纳米粒子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是用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根据镧系元 素铕(Eu3+)、铽(Te3+)及钐(Sm3+)、镝(De3+)等螯合物的发光特点,用时 间分辨技术测量荧光,同时检测波长和时间两个参数进行信号分辨, 可有效地排除非特异荧光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灵敏度。
时间分辨荧光纳米粒子
荧光胶乳
荧光胶乳是指将荧光染料通过物理吸附法、自组装法、化学键合 法、共聚法、包埋法等方法吸附或包埋到粒子内而形成的直径在 纳米至微米级(0.01~10 μm)范围内,受激发光源激发能发出荧 光的固体微粒。
原胶乳
免疫胶乳
荧光胶乳
荧光胶乳颗粒粒度均一、单分散性好,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形成 微球后染料荧光猝灭大大减少,发射强而稳定。
纳米颗粒在免疫层析技术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免疫层析技术中的应用纳米颗粒又称为超微颗粒,是指颗粒大小为1-100nm的粒子。
纳米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导致其光、热、磁敏感特性和表面稳定性不同于正常的粒子,因而在生物和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用于免疫层析标志物的纳米材料包括胶体金、镧系元素、量子点、荧光乳胶、荧光微球、磁珠等几类。
免疫层析技术是通过标记物来得到结果分析信号的,因此,一种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标记物,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检测性能。
目前应用和研究的热点主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磁珠免疫层析技术等。
1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又称为胶体纳米金,金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呈胶体状,因此称为胶体金。
胶体金颗粒具有纳米材料所特有的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光学、导电、导热等物理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蛋白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与免疫球蛋白、毒素、酶、糖蛋白、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化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同时,胶体金具有高电子密度特性,即金标物在相应配体处大量聚集,肉眼可见红色或粉色斑点,因而,目前多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
优点:简单、快速、准确、无污染、检测不依赖昂贵的激光检测仪器,只需普通光学仪器,甚至肉眼即可辨别。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检测各种成分(如各种病原体、标志物等)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试剂盒。
缺点:这灵敏度不高,主要用于定性或半定量,对一些肿瘤标志物、神经性肽、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其灵敏度是远远不够。
2荧光免疫层析技术荧光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光、电、磁性质,使其在标记检测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结合了荧光免疫技术和层析技术的优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2.1 量子点层析技术量子点(QuantumDots,QDs)又称无机纳米半导体晶体,是主要由ⅡB族~ⅥA族(如CdSe,CdTe,CdS,ZnSe等)或ⅢA族~ⅤA族(InP,InAs等)元素构成的能够产生荧光的半导体纳米颗粒。
分子标记种类及概述

分子标记种类及概述分子标记是一种用于标识和追踪分子的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分子标记的种类繁多,包括荧光标记、放射性标记、放射免疫分析标记、酶标记等。
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分子标记进行概述。
荧光标记是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之一,通过将荧光染料与目标分子结合,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观测和定量分析。
荧光标记的主要优点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易于操作。
常用的荧光染料有荧光素(Fluorescein)、荧光素同工酶(Rhodamine)和青酰胺(Cyanine),它们具有不同的光谱性质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选择。
荧光标记的应用包括蛋白质定位、分子诊断和细胞成像等。
放射性标记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分子进行标记,常见的同位素包括碘-125和碘-131、放射性标记的主要优点是灵敏度高,能够实现极低浓度的目标分子的检测。
放射性标记主要应用于放射免疫分析、肿瘤标记和代谢研究等领域。
然而,由于放射性标记具有放射性危险,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并遵守相关规定。
放射免疫分析标记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检测物共同作用,通过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减来定量分析待检测物的含量。
放射免疫分析标记用于检测微量物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放射免疫分析标记可以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和标记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其性能。
酶标记是将酶与目标分子结合的一种分子标记方法,通过酶作用产生的特定反应来间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常用的酶标记方法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标记、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 AP)标记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标记等。
酶标记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容易检测,但其缺点是反应时间相对较长。
除了上述常见的分子标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子标记技术,如生物素标记、量子点标记和金纳米颗粒标记等。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1.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免疫检测首先需要获得特定的抗体,该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原可以是病原体的蛋白质或其他特定分子,也可以是细胞表面的标记分子。
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形成免疫复合物,这种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可以通过这种复合物实现对抗原的检测。
2.标记物的选择:在免疫检测中,通常需要选择一种标记物来标记抗体或抗原。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酶和金纳米颗粒等。
标记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标记物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安全性等因素。
3.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免疫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荧光免疫测定法和免疫组化等。
不同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检测结果的定量或定性分析:通过检测生成的信号,可以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通常测定免疫反应的信号强度来判断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定性分析则仅判断免疫反应是否发生。
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疫苗研发、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临床上,免疫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毒感染、细胞因子水平、肿瘤标志物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疫苗研发中,免疫检测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在药物研发中,免疫检测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而言之,免疫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生物学技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
通过选择合适的抗体和标记物,并使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抗原或抗体的准确检测和分析,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恩诺沙星的研究

72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3月(下)Detection ,LOD ),以S /N =10确定的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LOQ ),最终确定LOD=0.17 μg 、LOQ=0.45 μg 。
2.3 精密度试验根据系统适用性实验要求,对仪器精密度进行考察,日内精密度RSD=0.83%,日间精密度RSD=1.06%,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4 稳定性试验取域金方保健品适量,按1.3.2项下配制供试品溶液,在不同时间测定含量,记录峰面积,数据如表3,计算RSD=0.51%,表明24 h 之内人参皂苷Rh2成分在供试品溶液内稳定。
表3 稳定性试验结果时间/h 保留时间/min 峰面积/(μV·s )含量/μg RSD/%09.867122 541 3.620.5129.870121 427 3.5949.873122 581 3.6289.876122 761 3.63129.869122 567 3.62169.901122 945 3.64209.871121 433 3.59229.867122 490 3.62249.904123 1953.642.5 加样回收率按照1.3.7项下配制加样回收率待测溶液,依1.3.3项下色谱条件进样,记录峰面积,计算平均回收率为99.2%,RSD=0.42%。
2.6 样品测定按照1.3.8项下样品前处理进样检测,记录峰面积,并计算样品中人参皂苷Rh2的含量,见表4。
今幸胶囊标示量为含人参皂苷Rh2 16.2 g/100 g ,测定量为15.75 g/100 g ;岑萃标示量为含人参皂苷Rh2 3.2 g/100 g ,测定量为0.31 g/100 g ;域金方标示量为含人参皂苷Rh2 2.0g/100 g ,测定量为0.27 g/100 g ; 人参皂苷标示量为含人参总皂苷26.0 g/100 g ,测定人参皂苷Rh2含量约为0.01 g/100 g ;斐尔特未明确标示人参皂苷Rh2含量,测定人参皂苷含量约为0.03 g/100 g ;考虑SPE 柱损耗约为5.0%,结果表明今幸胶囊含量合格、岑萃和域金方含量不合格,人参皂苷和斐尔特两款保健品几乎不含人参皂苷Rh2成分。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与进展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与进展荧光免疫层析技术(Fluorescence immunoassay)是一种通过利用特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标志物的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免疫学和荧光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基于免疫体系,其中一种成分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抗体,另一种成分是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抗体。
荧光染料发射的荧光信号与所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分析目标物质的浓度。
荧光免疫层析的步骤包括样品预处理、荧光标记、免疫反应和信号检测等。
首先,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干扰物和处理样品矩阵,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然后,通过将荧光染料与特异性抗体偶联,将其标记到待测分析物上。
标记过的抗体用于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在免疫反应中,样品和荧光标记的抗体混合反应,使待测物质与标记抗体发生结合。
最后,通过荧光检测设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从而定量分析待测物质的浓度。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进展。
在临床诊断中,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毒、细菌、代谢产物等生物标志物,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在生物学研究中,该技术可以用于定量检测蛋白质、细胞因子等生物分子,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微流控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荧光免疫层析技术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通过利用纳米颗粒标记抗体,增强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了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此外,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样品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了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引入,使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为多种分析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纳米颗粒材料的荧光性能研究

纳米颗粒材料的荧光性能研究纳米颗粒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而其中的荧光性能更是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纳米颗粒材料的荧光性能研究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荧光现象。
荧光是一种电子自旋重排的光谱现象,当溶液或固体材料吸收光子能量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会释放出荧光。
而纳米颗粒材料中的电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限制,会对其荧光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表面修饰等因素,成功地改变了纳米颗粒的荧光性能。
一方面,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调控纳米颗粒吸收光的能量范围。
在纳米颗粒尺寸逐渐减小的过程中,量子限制效应会导致能量间隙增大,从而触发更高的激发态。
这样一来,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波长就会相应变短,使得纳米颗粒的荧光颜色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纳米颗粒的形状也对其荧光性能产生影响。
由于非球形纳米颗粒具有高曲率的表面,导致其表面原子与环境之间的距离短,反应活性增强。
这样的特点使得非球形纳米颗粒在能量转换和传输上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也使得其荧光性能得以提升。
此外,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也是影响其荧光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有机分子或金属配体,可以调控纳米颗粒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荧光强度和光谱特性。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者们成功地实现了对纳米颗粒的荧光发射波长、稳定性和量子产率的调控,并将其用于生物成像、荧光标记等领域。
从荧光材料的角度来看,纳米颗粒材料的荧光性能还涉及到发射强度、发射波长的稳定性等方面。
发射强度是指纳米颗粒荧光强度的大小,而波长稳定性则指发射波长不受外界条件的干扰,保持稳定。
这些性能的调控需要在材料制备过程中精确控制条件,并结合表面修饰和其他工艺手段进行优化。
总而言之,纳米颗粒材料的荧光性能在其在光、电子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

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纳米荧光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标记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的前景。
一、纳米荧光材料简介纳米荧光材料是一种粒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具有荧光性能的材料。
其荧光性质由其晶体结构和外延离子掺杂等因素决定,可通过控制材料的尺寸、组分和形貌等参数来调节其发光性能。
常用的纳米荧光材料包括量子点、量子棒、金纳米晶体等。
二、纳米荧光材料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纳米荧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使其在细胞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将荧光染料修饰在纳米材料表面,可实现对细胞的高效标记。
纳米荧光材料具有较小的体积和高表面积,可进一步提高标记效率。
此外,纳米荧光材料的发射光谱范围广,可作为多重标记物被同时应用于细胞成像,提高成像分辨率和信息获取能力。
三、纳米荧光材料在活体动物成像中的应用活体动物成像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纳米荧光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
纳米荧光材料具有可调控的发光性能和较长的激发-发射寿命,能够克服传统荧光探针的固有限制,实现对活体动物的深层成像。
通过将纳米荧光材料标记在生物分子或细胞表面,可以实现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实时监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状况进行研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思路。
四、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纳米荧光材料具有高度灵敏的光学性能和可调控的荧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领域。
通过将特定的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固定在纳米荧光材料上,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效、高灵敏的检测。
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定量测定、生物分析、细胞信号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纳米荧光材料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前景纳米荧光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探针,具有较传统荧光探针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更好的信号稳定性和较长的激发-发射寿命,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颗粒的这种敏化方式 ,由于颗粒表面多个 识别分子可能的协同作用 ,已被证明较单个识别分
1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分析的优点
发展超灵敏的非竞争免疫分析方法一直是近 20 年来免疫分析发展的主流 。提高分析灵敏度主 要从 3 个方面着手[38] : 一是提高抗体的亲合性 ,主 要依赖于抗体工程和重组抗体的发展 ;二是降低标 记抗 体 的 非 特 异 性 吸 附 , 改 善 途 径 有 封 闭 ( solid phase blocking) 和在缓冲液中添加适量非特异性蛋 白或表面活性剂 (bulk proteins in the assay buffer) ;三 是提高标记物活性 。
linker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
bparticle containing rare EDAC and sulfo2NHS
earth ion chelates layer2by2layer constructed fluorescent EDC
第 18 卷 第 11 期 2006 年 11 月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Vol . 18 No. 11 Nov. , 2006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分析 3
康 娟 张新祥 3 3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是目前免疫分析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领域 。由于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可以有效 地提高单个识别分子上标记的荧光量 ( FΠP) ,从而大大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但是由于在标记和免疫分析过程 中具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荧光染料的特点 ,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 ,在现阶段限制了其在实际医学诊断中的广泛 应用 。本文就近年来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分析中涉及到的标记方法 、免疫模式 、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 综述 。
所以受激发光散射的影响也比较大[1 ,2] 。后来出现 的绿色荧光蛋白虽然发光强而稳定 ,但是由于蛋白 分子体积大 、对环境比较敏感 ,所以实际操作起来也 不方便[3] 。稀土离子 , 主要是 Eu ( Ⅲ) 、Tb ( Ⅲ) 、Sm ( Ⅲ) 、Dy ( Ⅲ) 的螯合物 ,激发波长可以通过配体调 节 ,荧光发射特异性强 ,Stokes 位移大 ,寿命长 ,利用 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生物样品本底和杂 散光的干扰 ,从而成为很有前途的荧光标记物 。
particles fluorescent particles Eu2O3 coated with APTMS
chelated Eu3 + ion2incorporated PEG tethered nanosphere
adsorption thionyl chloride N , N 2diisopro2 pylethylamine N2succinimidyl242( N2maleim idomethyl) cyclohexane212 carboxylate (SMCC)
第 11 期
康 娟等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分析
·1525 ·
表 1 免疫 分 析 中 荧 光纳米颗粒和生物分子的偶联方法
Table 1 Coupling of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and biomolecules in immunoassays
particle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免疫分析 偶联 异相 均相 中图分类号 : TB383 ; R44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2281X(2006) 1121523207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 Labeled Immunoassay
Kang J uan Zhang Xinxiang 3 3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 China)
由于稀土离子荧光效率低 ,用于荧光标记免疫 分析主要采用 DELFIA 和 FIAgen 两种模式来增强信 号 。DELFIA[4 ,5] 系统基于定量测定用增强液萃取并 与免疫试剂结合的 Eu ( Ⅲ) 的浓度 ,结合共荧光效应 还可应用于多分析物的同时检测[6 ,7] 。FIAgen[8 ,9] 系
近年来出现的含有大量荧光报告分子 (包括稀 土螯合物 、有机染料等) 的纳米颗粒可以免受溶剂的 干扰 ,荧光发射强而稳定 ,成为目前免疫标记领域的 研究热点之一[12 —37] 。这里我们把尺径在亚微米和 纳米的颗粒统称为纳米颗粒 。虽然量子点广泛用于 生物体系 (包括细胞表面 、细胞质浆 、细胞核 、组织样 本) 的荧光标记 ,但在体外免疫分析中未有报道 。本 文将从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分析的优点 、生物标 记和免疫模式设计的角度对近几年来荧光纳米颗粒 标记免疫分析进展进行综述 ,希望对这一领域的研 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Abstract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are popular labels in immunoassay research. They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fluorescers on a detection molecule and contribute to ultra high sensitivity.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labeling and immunoassay of nanoparticles from conventional fluorescent labels. This restrains their broad application in diagnosis. The labeling methods , immunological configuratio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Key words nanoparticles ; immunoassay ; coupling ; heterogeneous phase ; homogeneous phase
免疫分析是利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高特异性反 应而对抗原 、抗体或相关物质进行检测的技术 。在 标记免疫分析出现之前 ,免疫分析基本处于定性或 半定量阶段 。标记免疫分析引入了探针系统进行检 测 ,大大提高了灵敏度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以将 免疫分析分为放射性免疫分析 ( RIA) 、酶联免疫分 析 ( ELIA)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CLIA) 、荧光免疫分 析 ( FIA) 等 。
silica2coated rare earth ion chelate glutaraldehyde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FG avidin streptavidin —COOH —COOH — —NH2 —NH2
子的表观亲合性更强 ,从而进一步提高免疫分析的 灵敏度[14] 。对于含有大量稀土螯合物的纳米颗粒 , 还可以结合时间分辨荧光去除本底和杂散光干扰 。
2 标记方法
与酶活性中心的金属原子和氨基酸侧链相互作 用形成的反应中心类似 , 纳米颗粒表面偶联生物分 子才可以形成新的识别体系 。根据纳米颗粒表面官 能团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偶联方式 (见表 1) :对 于表面带有不稳定覆盖层的纳米颗粒 ,生物分子可 通过交换反应直接连在其表面[39] ;对于由一些带电 的高分子层稳定的纳米颗粒 ,生物分子常通过非共 价的静电作用与之偶联[26] ;而对于表面具有特定官 能团的纳米颗粒 ,可以通过同双功能偶联剂或异双 功能偶联剂与生物分子偶联[25] 。 目前应用于免疫分析的荧光纳米颗粒有 的 来自 Molecular Probes[12] 、Seradyn[13] 这类生物公司 ,有 的 由 研 究 人 员 自 己 设 计 合 成 。 H rm 等[13 —16 ,19 ,20 ,23 ,27 ,28 ,30 ,31 ,37 ] 采用 Seradyn 公司出售的包裹 大量 Eu ( Ⅲ) 螯合物 、表面带有大量羧基的聚苯乙烯 微球为标记物 , 以前列腺特异抗原 ( PSA) 、雌二醇 ( E2 ) 、促甲状腺激素 ( TSH) 等为目标分析物 ,摸索建 立了多种灵敏 、快速或经济的免疫分析体系 。利用 脱水剂 EDC 和 sulfo2NHS 结合 ,将荧光纳米颗粒表 面的羧基和生物分子如抗体或链酶亲合素上的氨基 脱水 ,形成酰胺键 ,实现纳米颗粒和生物分子的共价 偶联 。不同的生物分子由于其等电点的不同 ,为保 持胶体的稳定性 ,需要选用不同 pH 值的反应介质 。 Yuan 等[25 ,29 ,34 ,35] 分别制备了表面带有 —NH2 的硅烷 链包被的 50nm、36nm、29nm Eu ( Ⅲ) 和 42nm Tb ( Ⅲ) 的荧光纳米颗粒 ,将牛血清白蛋白共价结合到颗粒 表面 ,增加了表面氨基的密度 ;之后再用戊二醛将链 酶亲合素结合到颗粒上 ,形成亲合素包被的荧光纳 米颗粒 ,并将其用于非竞争的固相免疫分析中。 Hoshino 等[22] 通 过 浸 染 的 方 法 制 备 了 表 面 带 有 —NH2 的聚乙烯乙二醇链包被的106. 7nm Eu ( Ⅲ) 荧 光纳米颗粒 ,利用异双功能偶联剂 SMCC 与表面氨 基作用引入马来酰亚胺基 ,它可以与抗体的 Fab’片 断巯基反应 ,实现抗体片断的定向偶联 ,在 а2胎蛋白 的非 竞 争 固 相 免 疫 分 析 中 检 测 限 达 到 0. 04ngΠL 。 Kennedy 等[21] 则通过在 20 —100nm 左右的 Eu2O3 表 面微波辅助包被一层带氨基的硅烷链来与活化的莠 去津半抗原反应 ,建立了莠去津小分子纳米荧光标 记竞争免疫分析方法 。Renneberg 等[17 ,18 ,26 ,32 ,36]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