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道德

合集下载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儒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儒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

儒家的基本概念是指其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仁”的实践。

在儒家的理念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夫妻之间的义务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仁爱的实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主张个人的修养与自我完善。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追求“君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倡导个体通过道德的自我驱动,能够自觉地履行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儒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价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也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积极影响。

儒家的当代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提供了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儒家的核心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与价值实践,这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儒家的基本概念包括了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和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儒家的基本概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儒家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传统儒学中的“道德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传统儒学中的“道德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等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
然而 , 人 不仅 具有 理 性 , 还具 有 感性 的一 面 , 不 只是 从事 理 性 的道德 实 践 活动 ,还 有感 性 的情感 、
欲望等行为 , 人的 自然属性 以及对物质利益 的追求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1 8
的” 规定 , 那么, 人 区别 于动物 的本质规定 是什么
拉 图开始 ,就把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 , 认 为 人 应该 超 越 对 现 象 世 界 的认 识 进 而 把握 超 越
现 实 的理 念世 界 , 并认 为这是 一 个 真正 的人 所 应该 具 有 的超越 性 的 品质 , 从而把理性认识活动 、 道 德 实践活动 、 精 神 反 思 活动 视 作 属 于 人 的活 动 , 亚里
益, 人 的实 践 既具 有 现 实 性 , 也 具 有 目的性 、 超 越
性, 既具 有 自然性 , 也具 有 社会 性 。
士多德依 旧持这种观点 , 即把超越性的伦理道德行 为、 道德实践 、 人格 培养等视作专属于人 的实践 活 动, 而 人 只有 从 事 这 种超 越 性 的实 践 活 动 , 才 能够 摆脱低级的生活方式 , 获得更多更高的 自由。康德
物主义对人 的实践活动的理解是片面的 , 人的实践 活 动不 仅 有 物 质性 、 感性的一面 , 还 具 有 超 越 性 和 理性 的一面, 这是人不 同于动物之处。比如人们在 从事生产实践或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中 , 总是 要 有计 划 性 , 还要 遵 从 社 会 的伦 理 道 德 , 不 能 只 从 自身的利益 出发而忽略甚至危 害他人 和社会 的利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具体 的社会人 , 并把以往哲 学体系 中抽象的“ 人” 还原于具体 的社会关系之中 , 还 原于 历史 过程 之 中 。 无论 是 理 陛人 , 还是 感性 人 ,

从乡土中国看儒家道德思想

从乡土中国看儒家道德思想

从乡土中国看儒家道德思想从乡土中国看儒家思想儒家道德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等儒家道德思想规范,仁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后世的儒家思想在孔孟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为维护封建礼制所提出的“三纲”,“三从”“存天理灭人欲”。

等所谓得道德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儒家道德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又经历代大儒阐释,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在论语中109次提到了仁但是每次的解答都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1)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那么儒家的道德思想是否能适应当今社会呢?我们组讨论后一致认为,儒家的大部分道德思想仍适应当今社会,但部分思想不适应当今社会。

(或者说是需要改造。

)我们组是在乡土中国的基础上把儒家的道德思想与中国的社会情况进行比较,以乡土中国中的部分社会体系为出发点,评判儒家道德思想。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儒家思想核心由李学勤先生隶定的清华简《保训》篇记载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证明尧、舜、禹,乃至文王的传承都是中道和人道。

《童子问易》依据出土新材料考证舜帝重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孔子晚而喜《易》,“观其德义”,为易作传。

孔子发展了先圣、中圣的中道内涵,提出了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这些业已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秦皇不仁,焚书坑儒,圣文埃灭,志士仁人,心惶意恐。

及至汉武,董仲舒诸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之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始有经学之说。

自此而后,儒家所倡,智信仁勇,忠恕孝悌,恭敛敏慧,礼义从善,莫不遵从,为标榜也。

创儒正统,德昭千古,历两千年,余韵犹存,遗风未艾。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著《荀子三十二篇》。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共性之说,亦为百代哲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著《孟子七篇》。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摘要】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既具有哲学思想,又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宗教色彩。

在儒学的哲学思想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个人修养。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孝道。

儒学还具有宗教特征,尊崇祖先、祭祀礼仪等为其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在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影响深远。

当代,儒学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哲学与道德宗教的结合体现。

【关键词】关键词:儒学、哲学、道德宗教、起源、发展、思想、价值观、宗教特征、地位、影响、当代意义、中国文化、贡献、世界哲学史、结合。

1. 引言1.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传统认为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们应该以礼义廉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爱和道德完善。

儒学逐渐发展壮大,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先贤陆续涌现,如颜氏、孟子、程颢、程颐等人,他们对儒学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儒学复兴,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复兴与变革。

儒学从起初的治国安邦的学术思想,逐渐演变成了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礼仪习惯等方面。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被奉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2. 正文2.1 儒学的哲学思想儒学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人性、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论。

儒学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儒学概观儒学起源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

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

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

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

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

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思想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儒家 道德常识

儒家 道德常识

儒家道德常识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

儒家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2. 义: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道德行为的准则。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遵循正义和公正的原则,做事要有原则和底线。

3. 礼:礼是指礼仪和礼节,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仪和礼节,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4. 智:智是指智慧和知识,是道德行为的指导。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5. 信:信是指诚信和守信,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承诺。

这些儒家道德常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主要思想

儒家主要思想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说贫困的哲学、枯燥的历史,我从事的是哲学史研究,两者占全了。

但我觉得我可以从中陶冶性情、启发智慧、自得其乐。

我的体会是学然后知不足。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得很好。

哲学是爱智慧中国有没有哲学?按什么标准谈哲学?这都曾受到过质疑。

其实西方有哲学,东方也有哲学,中国的哲学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按西方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爱智慧”,是一种“思维科学”,如“真、善、美”、“义理之学”等等;哲学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关于自然、社会、人生一般规律的概括———古人讲的“通几(把握、了解事物微妙变化的根源与规律)之学”就是哲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究所通者,也有哲学。

因此,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发人深思,是人类的智慧宝库之一。

古有“六家”,阴阳、儒、墨、道、法、名,后来又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今又有三派(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天我只谈儒学。

儒学与儒教的不同关于儒学的定位,现在有儒学与儒教之争。

古代所谓的儒教,这个“教”并不是宗教的“教”,而是教化的教,是教育之教,与佛教、道教并不相同。

上世纪50年代,港台的新儒家发表文化宣言,回应西学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企图证明儒教也是一种教,有一点鹦鹉学舌之嫌,并没有多少可取之处。

现在的争论,缘起于上世纪“文革”后期,有的学者站在批判儒家的立场上,把儒学当作“儒教”。

90年代,著名学者任继愈的弟子李申教授出版了《中国儒教史》的书,于是再次引起争论。

多数学者(包括本人)不同意“儒学是儒教”说。

把儒学当作学术的定位,又有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位之间的差异。

对此又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伦理本位主义”说。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讲到,中国社会是文明早熟、千年不变的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但这为反儒学者断章取义所接受。

另一种是泛道德主义,是北大教授汤一介提出的。

泛道德主义本意是道德至上主义,却也会被误解为无道德主义。

第三种是新儒家,认为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形上学。

实际上,儒学的根本价值不在于伦理,而在于道德人文主义。

我1988年应聘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作专题研究时,在论文和专著《儒家哲学片论——东方道德人文主义之研究》中,最早把儒学定位为“东方型的道德人文主义”学说。

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和呈现之中,而不是脱离社会的道德空想,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艺术。

儒学确立道德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学说,与西方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

伦理讲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秩序。

道德是一种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东西,如三纲五伦是伦理,仁、义、忠、信,温、良、恭、俭、让等是道德。

儒学的主体是道德儒学的根本特点在于道德的主体性。

孔子说“仁者,人也”,为人在于道德。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是有善心的。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离了道德,人便与禽兽无异。

所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是儒学的根本特点。

其次,儒学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关怀人的生死存亡。

马厩失火了,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到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儒学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孟子的“独善、兼善”,认为“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提倡的君子德操是“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体现的是同一种思想。

2006-7-17 17:41 回复60.214.130.* 2楼第三是整体性。

儒学以整体宏观地把握自然、社会、人生为理性思考的方向。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源远流长。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思想智慧。

河姆渡有个“双鸟托日”(俗称“双凤朝阳”)的牙雕,它是对天人合一的解读。

鸟是越民族的图腾,这“双凤朝阳”,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良渚的玉雕也表现了鸟、兽与人的统一,体现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此外,儒学还有它的实用性和开放性特点。

实用性表现为经世致用,修己安人。

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后儒讲“修己治人、经世致用”。

可见,儒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理论。

开放性则表现为重视兼容和谐、与时俱进,重视开放和变革。

就像服装的变革一样,有一段时间,人们都爱穿西装,现在,许多人喜欢穿T恤了,这是应时变化,取其简便。

再比如说文字,文字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就是因为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许多简化字,其实可以从古籍中找到。

这是文明的发展,由简到繁是文明的进步,但有时候,简化也是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

儒学的形态与功能历史地来看,儒学的基本形态,从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现代新学;如果从范畴特色上来划分,又可以分成仁学、礼学、理学、心学、性学、易学、道学、实学、事功学;如果从体用模式来划分,则可分为“仁本礼用”的古典儒学、“中体西用”的近现代新儒学、“新体新用”的当代儒学,等等。

既然儒学是一种实用的哲学,那么它的基本功能、根本智慧及其现代价值又是什么呢?儒学的功能,不外乎文化和政治两个方面。

文化功能——“人文化及”,强调的是道德教化、个人道德修养和移风易俗等;政治功能——修己安人、修齐治平。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文,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学的智慧,在今天还是很有用的,它对我们现代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它指导我们如何为政、为学、为人:政治的要义是正直、正派、公正;学习的要义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的要义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8个字。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儒学的根本智慧就在于“以人为本,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理想;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

“仁爱”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爱和民主的精神。

像清代文学家张岱说的“予夺之权,自民主之”,像黄宗羲的“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就是仁爱的延伸,民主思想的体现。

我国新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民工生活、关注减轻农民负担,致力于减税免税,也是一种仁爱、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

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

“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

对于个人,诚信是立身之本;对于企业事业,诚信是立业之本;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是立国之本。

“民无信不立”,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

浙江古代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批判虚妄的诚信思想。

“中庸”这个“庸”字大家可能认为不好听,其实“中庸”就是“用中”,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

这种思想是极为高明的,走的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也”的道路,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现代社会需要儒学现代社会的弊病,使得众多有识之士重新开始了对儒家智慧的呼唤。

现代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科技文明,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许多弊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在威胁着人类。

2006-7-17 17:41 回复60.214.130.* 3楼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是困扰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

目前世界各地油价普涨,油的短缺问题严重,已经是有目共睹。

物质生活富裕的另一面是享乐主义、人欲的横流,而市场竞争的另一面则是拜金主义、人性扭曲、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

我把竞争比成发动机,把和谐比成润滑剂,社会需要竞争去推动进步,但是一个发动机不停地转动,也会有磨损、烧坏的时候,所以润滑剂是必不可少的。

竞争与和谐是互动辩证的关系。

这么多弊病如何解决?靠科学?靠法制?这都是不能完全彻底解决的。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需要精神的处方。

现代社会正在重新呼唤儒学,呼唤仁爱、和谐、节俭、诚信、道德、团队精神等等传统美德。

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人类各种宗教追求、人文理想、哲学观点,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即:真、善、美。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展开哲学、宗教、文化的对话,不同质的文化相互碰撞、沟通、交集、融合,形成文化互补的形势,一些基本价值观念日益普及、深入人心,于是产生了价值观念趋同化的趋势。

原本属于西方或东方的价值观念,正在打破文化界限和“思想专利”而日益为全人类普遍认同、接受,如: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仁爱、和谐、诚信等观念,日益成为全人类都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些儒学智慧,是经过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

由于它本身的人文性、实用性的特点,正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重视,并为现代人类所接纳。

如:总部设在美国而在北京设办事处的“国际教育基金会”,在理念上糅合了基督教的博爱与儒家的仁爱、和谐,成为“真爱”。

这说明儒家的根本智慧与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她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正在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实际上,儒家的智慧正在现代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加儒家道德(如诚信、节俭、国家意识、团体精神)。

为什么韩剧这么受欢迎?现在的韩剧讲的都是家庭琐事,但很有看头,这中间除了演技的因素,我认为深层的因素是贯穿了传统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的是一种温情和谐的气氛。

它感人的地方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多元社会的定位对儒学的发展前景,我很有信心。

当代儒学发展已经有新心学、新理学、新仁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等。

真可谓百花齐放。

而我坚持的是新体新用的“民主仁学”思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

其特色是继往开来、创造转化;新体新用、东西合璧。

“天不变,道也不变”是形而上学;“天变,道亦变”是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儒家之道在体用两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但当我们讲儒家智慧的普世性的时候,要防止企图用儒学“包打天下”的现象。

近年,有人提出“河东河西”论、“东方文化世纪论”,这实际上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

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儒学也应该在全人类多元文化大格局中发挥它的作用。

儒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建立起适应新时期人类需要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各种形态的新儒学理论还有待于完善、精致与大众化。

最后,我认为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我们应当秉持儒家“民胞物与”、“和谐用中”的精神对待儒家的智慧,也秉持同样的精神对待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