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学考)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师说:“彼童子之才,吾无以教之。
”翻译:老师说:“那个小孩的才华,我无法教诲。
”二、被动句1.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我能知道他的年龄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2. 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三、倒装句1. 原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他无礼于晋国,而且还背叛了楚国。
2. 原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生死也是大事,难道不痛苦吗?四、省略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五、宾语前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总是忧愁。
”六、定语后置句1. 原文:吾友孟尝君,其人风流倜傥,才子也。
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他这个人风流倜傥,是个才子。
2. 原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翻译:他学习道理比我早。
七、状语后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以上文言文常考句式及其翻译,仅为冰山一角。
学习文言文,还需深入研究,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言文句式类试题 专项练习(含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句式类试题专项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句式类试题专项练习1、下列句子从句式特点上看不是状语后置(倒装句)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连不得志于有司C.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____________D.而观于其市2、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妪,先大母婢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其制稍异于前3、下列各项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得双石于潭上A.石之铿然有声者B.此世所以不传也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D.古之人不余欺也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B.高祖欲长都洛阳C.纲而纪之,统而理之D.士卒皆歌思东归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木直中绳,以为轮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从文言句式角度,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B.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蚓无爪牙之利7、下列选项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虽体解吾犹未变亏,岂余心之可惩?D.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8、下列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A.月出于东山之上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死生亦大矣D.此余之所得也9、下列句子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岁也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C.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____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____________D.此亦东海之大乐也11、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之文言句式与句子翻译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之文言句式与句子翻译文言句式与句子翻译考情报告知能构建【知识解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知识清单】1.知识归纳(1)辨析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①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如“我是高中生”。
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用作判断动词。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有的判断句“者”“也”都不用,即“……,……”式。
翻译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刘备,天下枭雄。
用“乃”“为”“即”“则”“皆”“必”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的格式。
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分为两大类。
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也叫无标志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洎牧以谗诛。
有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ⅰ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
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ⅱ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格式;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翻译时,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格式。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个中考常考文言文固定句式

6个中考常考文言文固定句式
1.“不亦… …乎”相当于“不是… …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如… …何”相当于“对… …该怎么办” “把… …怎么样”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 如太行、王屋何?” 即“ 能把太
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②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如土石何”
即“ 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4.“何… …为”相当子“为什么要… …呢?”
“为什么会… …呢?”
5.“何……之……”相当于“怎么……这
么……”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
呢? 6.… … 孰与… …
原本的格式是“ … … 与… … 孰… … ” 相当于“ … … 与… … 相比,… …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即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吾与徐公孰
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即“我和徐公相比,
谁更美”。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知识整理(学考答案版)

学考复习之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一、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属:同“嘱”,劝人喝酒)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解释下列活用的词,并说说属于何种活用。
1、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语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上名作状4、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走、游泳名作动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作意动6、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名作状1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东进名作动 11、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朋友)名作意动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舞动(哭泣)使动用法13、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1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名作动1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日名作状16、萦青缭白青山白云形作名17、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18、穷回溪:穷尽形作动19、始指异之以为异形作意动20、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相畚箕一样名作状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专题04文言文句式(课件)-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真题演练 2023全国乙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13. (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 就是第一个了。(判断句)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状语后置句), 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中心语+数(量)词(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 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
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知识讲解 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 感叹或疑问语气。
贤哉回也!(《论语》) 美哉!室(《晏子因射论礼》) 例:谁欤?哭者。
知识讲解 被动句
被动句的形式
例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课堂小练
➢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惜乎,子不遇时 ➢ 戍卒叫,函谷举 ➢ 郑人有买履者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鸡,果如成言。 ➢ 一言以蔽之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 快哉,此风!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美哉,我少年中国
课堂小练
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 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善假于物也(《劝学》)
4.而耻学于师(《师说》)
5.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6.不拘于时(《师说》)
7.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10.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被动句】
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1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
1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17.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18.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19.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寡人之于国也》)
21.尝居于此(《项脊轩志》)
22.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2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逍遥游》)
24.翱翔蓬蒿之间(《逍遥游》)【省略句】
25.会于会稽山之兰亭(《兰亭集序》)
26.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使得西山宴游记》)
3.凌万倾之茫然(《赤壁赋》)
4.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6.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7.虽无丝竹之盛(《兰亭集序》)
8.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
9.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3.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4.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6.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7.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8.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9.沛公安在(《鸿门宴》)
10.客和为者(《鸿门宴》)
11.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1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13.且彼奚适也(《逍遥游》)
14.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5.
主语后置
1.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被动句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得不焚(《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