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学森传》的启示
《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读后感《钱学森》读后感(精选3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钱学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学森》读后感篇1《走近钱学森》内容概要:钱学森博士是小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本书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小生华丽家族,家学渊远,赴美求学,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回国受阻,被捕入狱,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帷幄。
两弹一星,功勋卓著,载人航天,历史巨献。
本书首次公布厂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照片。
从某种意义卜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看到一半,忍不住写几句,这本书语言洗练,读起来畅快得很。
同时对钱学森博士的爱国情怀非常感动!他本来可以在美国过着舒适的生活,已渐渐融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而且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已是世界闻名了,但他为了一个心中的目标毅然回到祖国,其间为了回国甚至历尽艰苦,让我钦佩万分。
同时,从他受到的教育过程中,我也是感慨颇多,只有开放的、自主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为那个时代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所有华人感动,他们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功臣,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钱学森》读后感篇2这几天,我看了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著名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虽然美国给了钱学森很高的荣誉,但他有一个愿望:“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后就决定马上回国。
美国要留住钱学森,但是没动摇他回国的心。
几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他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看了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以后。
我觉得钱学森爷爷很了不起,因为钱学森爷爷心里始终想着祖国,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
我也是中国人,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每当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得金牌的时候,当我国的“神舟六号”飞上太空时……我都会为我是中国人感动骄傲。
钱学森书读后感7篇

钱学森书读后感7篇钱学森书读后感篇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钱学森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国,他情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也要回归祖国。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气得心里咚咚跳,牙齿咬得咯咯响,太可恶了!“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
”最后,钱学森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只想着报效自己最挚爱的祖国。
然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
”钱学森倾注大量的心血。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里至少向前推进20年。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弹之王”。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
”我想:钱学森爷爷一句简单而普通的话,却让我们大家读完这故事后从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之情。
当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更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向钱学森爷爷一样报效祖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更好!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心里都要眷恋着祖国,心里首先要想着报效祖国,热爱祖国。
钱学森书读后感篇2今日,我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钱学森是一位伟人。
他十分了不起,他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尤其令我敬佩。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美国留学。
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我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此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又一次表达了他的思念祖国之情:“祖国此刻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钱学森不仅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美国的高级将领不让他离开时,虽然他受尽了折磨,但他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最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回国了,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2023年钱学森传心得体会5篇

钱学森传心得体会5篇钱学森传心得体会篇1提起“中国导弹之父”,你肯定会想到钱学森爷爷。
提起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回国效力的代表,你还是会想到钱学森爷爷。
是的,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到1955年回国,他边学习边工作,一切都是在为回国后能为中国人民做点事而准备着。
归国后,钱学森爷爷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用毕生的奋斗,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先后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所展示的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振兴祖国的伟大志气!钱学森知道自己的祖国正在建设中,正需要他这样有新技术、新知识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华儿女,他身体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热血,在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的决斗中,他毅然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他不仅是一位“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一位爱国赤子。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因为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
李四光迎酷暑,斗严寒,历经勘探,科学论证,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我国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漫步圆满回归,成就了中国人的又一壮举。
而当今不少有学问的人出国留学就不想回来,还改了国籍,在他们眼中,外国的"星星和月亮也比中国的亮,外国的什么东西都比中国的好,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中国人也早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钱学森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一点贡献呢?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高高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也更加懂得:我们要刻苦学习,用过硬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为祖国的美好明天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钱学森传心得体会篇2大年初三的这一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
心得体会 钱学森传读后感3篇

钱学森传读后感3篇《钱学森》这本书的资料大概是这样的: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新中国诞生了。
当时任美国超音速实验室主任的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深深的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当他正准备回国的时候,却被美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阻挠。
当我读到"钱学森是中国人,我是中华人民"这句话时,我真的、真的深深地被他感动了。
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实在是无人能比的。
他放着高薪的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却要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当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我继续往下看,原先他是要回到自我的祖国,用自我的知识和发明来报效国家,用自我的努力和创造使中国不再落后,他要用科学不断地造福祖国和人民。
从这,能够看出钱学森对自我的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我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不够深厚,每当新中国的生日来临,我总是不太关心和在意。
读了《钱学森》一书后,我发现自我做的真的是不好。
我下定决心,必须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少年。
钱学森传读后感《钱学森》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故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和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钱学森的事迹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中国能够创造奇迹!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让人敬佩的是他那浓浓的爱国之情,他在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的决斗中,毅然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赤子。
观看《钱学森》,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国、求实、奉献的精神。
在今日,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进程中,更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忠诚爱国、奋发有为的人。
作为检察干警,我们更要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坚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不动摇坚定法治理念和攻坚克难信心,以担当有为的姿态彰显对检察事业的忠诚和信心,努力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实现新作为。
《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钱学森》观后感15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钱学森》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钱学森》观后感1今天我们学了《钱学森》这篇文章,我很敬佩钱学森这种爱国的精神。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
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又一次表达了他的思念祖国之情:“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钱学森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美国的高级将领不让他离开时,他的决心也一刻没有动摇,终于,钱学森回国了,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还一定要回中国,直到我学会了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才明白钱学森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而钱学森为了回国奋斗了五年之久,从这里我体会出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像钱学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精忠报国的岳飞,投江自尽的屈原,临死也要牵挂祖国胜利消息的陆游……他们不都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吗?《钱学森》观后感2今天我们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以我写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
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
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
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
()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钱学森传读后感

钱学森传读后感钱学森传读后感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钱学森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钱学森传读后感篇1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后,我心中满是感动,同时对钱学森敬佩不已。
钱学森在美国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却并不能让钱学森忘记自己的祖国,而是对祖国日日思念,他天天期盼着能早日回国,早日见到自己的祖国妈妈。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自己挂念已久的祖国,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整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1934年,钱学森在美国留学,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穷的中国,而是为了学习知识,好早点回国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些事。
当时的中国,十分贫穷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跟美国根本无法比较。
当然,中国的工作条件也比美国差好几倍!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钱学森日夜不停的努力、认真的工作,终于,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几十位中国留学生一边赏月,一边互相倾诉者思乡情怀。
王维大诗人说过一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唉,谁说不是呢?在这中秋之夜,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
他告诉其他留学生们想要回国的强烈欲望,可留学生们却说:“祖国刚刚解放,腐败不堪,现在回国搞研究,只怕有困难。
”然而,这并没有打消钱学森回国的念头,他并不贪图美国的荣华富贵,而是一心想早点回国,报效祖国。
我记得文中,有一段话: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这一段话充分表达了,钱学森的才能,美国的高级将领都如此赏识他,想要留住他,由此可见,钱学森的能力多么强大。
我们身为祖国的接班人,就要像钱学森爷爷那样,不崇洋媚外,不贪图享受,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奋斗!钱学森传读后感篇2寒假期间我看了《钱学森传》,钱学森是我国导弹、火前以及航天事业的莫基人,是人们心中的“科学圣人”。
钱学森英雄事迹感悟7篇

钱学森英雄事迹感悟7篇钱学森英雄事迹感悟(篇1)同学们,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当我读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了解到钱学森一生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后,我不由得想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钱学森,他把“祖国强大”当作是自己一生的责任。
为此,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优厚的工作待遇;为此,他不顾美国政府对他人身的伤害和对家人的威逼;为此,他忍受美国特工对他长达五年的监视和软禁。
因为,在钱学森的心中,祖国的强大是他永久的牵挂,更是他毕生的心愿。
他反复强调,“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这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心潮膨湃,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一个人把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要为祖国出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期盼着雪耻灭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那是怎样一种轰轰隆隆的爱国之责!还有那“年年战骨埋荒外”的勇士和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勇者,其于国家的一番热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华夏五千年,为履国责,多少热血男儿血洒疆场,多少爱国志士奔跑四方。
屈原,一代骚人,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深刻入生命的里程碑,虽最终投于汩罗,却成就了一世的清白。
对楚王,他可谓尽心尽力,对楚国,他可谓无怨无悔,因为他心中时刻在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一生虽没能成就国家的兴盛,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击起了秀丽的浪花。
在他那放声长啸中饱含了多少辛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何不让我负责?”朗朗乾坤,英雄辈出。
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嫦娥飞月”的功臣们,他们以祖国强盛为职责,民族兴盛为己任。
沧桑巨变,斗转星移,许多事物已随着岁月的消逝而灰飞烟灭。
唯有你,“匹夫有责”却更加茁壮成长。
君不见责任的土壤养分充足,责任的大树枝繁叶茂,责任的歌曲曲调激扬,责任的果实散发芳香!同学们,你预备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切实履行自己的“匹夫有责”吧!钱学森英雄事迹感悟(篇2)钱学森,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没有谁不明白这位宏大科学家的名字。
读钱学森读后感八篇

读钱学森读后感八篇读钱学森读后感篇1读了这本《钱学森》,我觉得钱学森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在美国留学时,别人都嘲笑他,嘲笑中国。
但是他没有服输,他努力学习,最后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那些人哑口无言。
在回国的路上他被美国关进了监狱、移民局抄了他的家,整天没完没了的折磨他,可是他仍然没有服输,没有向美国低头,想尽办法让中国知道他现在的情况。
最终,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回到了祖国,再制造原子弹的时候,那是没有计算机,怎麽办?钱学森他们也没有向困难服输,他们用算盘一个一个的算。
最后,中国的原子弹、卫星也造出来了。
他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读钱学森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叫《钱学森》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钱学森在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来就到再美国留学,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回国,他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1958年担任我国的火箭核导弹研制的和航天的组织领导者,被称为我国的“中国航天之父”。
在美国,他是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喝醉得力的助手,在闷锅,钱学森的待遇逢场德高,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去忘记自己的祖国,1949您,当新中国在隆隆的的礼炮声中诞生的时候,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
钱学森埋藏在心底的愿望越发强烈的想起来,他对中国的一个留学生所:“我终于可以回去了因为他想回国,终于,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回国了。
在我国,他做出了作乐的贡献,被成为”中国航天之父“。
读钱学森读后感篇3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有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传》的启示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读《钱学森传》,令我感触和思考最多的,是哪些重要因素,使钱学森由平凡走向伟大,既成就了光辉的业绩,也成就了璀璨的人生。
首先,家庭氛围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生于书香门第、“踏莲而降”的独子,从3岁起,母亲就开始教儿子背唐诗宋词和心算加减乘除;父亲钱均夫知道家庭文化氛围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把家里堆满书,亲自为儿子挑选画报、小人书;一家三口共游香山时,父亲为儿子讲解庄子的逍遥游,教会他从小便树立鲲鹏之志;钱学森前往美国留学时,父亲送给儿子的是一大箱中华文化丛书,留下的是“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的谆谆告诫……不难设想,如果钱学森的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望子成龙的苦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钱学森纵然天赋再高,也难免会成为王安石笔下“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如果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生当有品”的人格塑造,钱学森不可能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地位、前途和物质生活,忍受五年多的牢狱和软禁,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其次,良好的习惯养成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钱学森的性格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认真”二字。
把“Knowledge was boundless”作为自己的宗旨,自觉纠正大学试卷中的错误,尽管由满分降到96分也毫不后悔,体现的是认真;将800多页的5份演算文稿精简成薄薄的10页定稿,并添加上“Nothing is final”的旁注,体现的也是认真;能够虚心接受年轻学子指出的论文错误,并鼓励他在学术期刊中发表,体现的还是认真。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就不可能在36岁便成为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更不可能有后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也不可能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的认真品质,不仅体现在对学术、对科研、对事业的追求中,就连学习演奏圆号,学国画,把讲课内容一字不落地写在黑板上,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出认真二字。
最后,开阔的视野决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格局。
钱学森是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视野开阔的学者,并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广泛的爱好。
好读书但不死读书,不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
虽然他在3岁就被称为“神童”,但在求学生涯中从未跳过级,他的父亲经常趁着儿子寒暑假,带他拜师访友,增长见识,比如曾先后拜国画家高希舜、北师大校长林砺儒为师,包括后来和表弟李元庆在音乐、文学艺术方面的交流,在美国留学期间参加“火箭俱乐部”和马克思主义小组等等。
我想,钱学森以后能够力排众议,提出优先发展导弹技术;分三步走完成卫星发展规划;主持制定1956-1967年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纲要;晚年致力于人体科学、沙产业、草产业研究并卓有建树,与他在青少年时代养成的兴趣广泛,视野开阔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也许,正如他在1991年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时所说的,“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习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更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