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痞满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诊治脾胃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以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那么,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胃脘疼痛是脾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剧烈,且疼痛固定不移,多为血瘀所致;若疼痛隐隐,喜温喜按,则多为脾胃虚寒。
胃胀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胃脘胀满,伴有嗳腐吞酸,多为饮食积滞;若胃脘胀满,连及胸胁,生气后加重,多为肝气犯胃。
呕吐方面,如果呕吐物酸臭,多为食积化热;若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脾胃虚寒,水饮内停。
泄泻的辨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溏泻,臭秽,肛门灼热,多为湿热下注。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象。
面色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多为中阳不振,阳虚内寒。
舌象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
舌淡胖,苔白滑,多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中阻;舌有瘀斑瘀点,多为血瘀内阻。
脉象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
脉缓弱,多为脾胃虚弱;脉弦,多为肝气犯胃;脉沉细,多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
再者,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多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多为胃火亢盛。
大便秘结,多为胃肠积热;大便稀溏,多为脾虚湿盛。
小便短少,多为湿邪内阻;小便清长,多为肾阳不足。
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
如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发病,多为食积;因情志不畅而发病,多为肝气犯胃。
病程短,多为实证;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辨证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
另外,患者的体质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病的辨证。
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寒证;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胃阴不足证。
总之,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脉象、饮食二便、情志状态、体质因素以及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脾常不足、肾常虚。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阳气 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 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
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 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 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 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
五脏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肾常不足
状 去较易,不易出血
难擦脱,脱后出血
部 口腔内,舌上,多在两 多于扁桃体、咽、 位 颊内侧,少见于咽喉 腭或鼻腔处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则清热泻火 虚则滋阴潜阳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二)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
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 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 。 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方面。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升降失常等方面。
1.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头目昏花,甚则小腹坠胀、阴挺、脱肛,大便稀溏,或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吐泻太过伤脾;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年老体衰、病后失养,耗伤脾气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肛门坠胀,内脏下垂,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脘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纳呆,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或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外寒直中,或过食生冷或苦寒药物用之太过伤损脾阳,或肾阳虚衰累及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冷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脾胃气虚之症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鼻衄、齿衄、肌衄、吐血、尿血、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伴见面色萎黄苍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脾虚,过劳伤脾,损伤脾气而致统血无权所致。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症,伴气血两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呕吐,或嗳腐吞酸,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垢腻,脉滑。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原因导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拒按,厌食,呕吐或泻下酸腐为辨证要点。
5.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外感热病后期津液受损,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伤津耗液,或温燥药物用之太过,或胃病迁延不愈所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伴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辨脾病证候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气虚机 体功能 低下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虚 升举无力
内脏失于固托 清气下陷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 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寒邪伤阳 津血凝滞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 或青,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发病急剧与实寒症状并见。
类证鉴别: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
症的证候。
食滞胃肠 气失和降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食阻气机,通 降、传导失职
食积于内 拒于受纳 食滞肠道 阻塞气机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类证鉴别: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 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寒饮停胃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脘腹痞胀
脾胃病的辨证用药

能 降 低 游 离 酸 和 总 酸 度 ,降低 胃
蛋 白酶 的 活 性 。特 别 是 柴 胡 对 抑
制 胃酸分 泌 更 为 明 显 。白芍 、 甘 草 怒 , 嘈杂 吞 酸 , 口干 口苦 , 舌 质 红 有 很 好 的 解 痉 作 用 , 可 抑 制 小 肠 苔 黄 和 脉 弦 数 等 ,适 用 于 急 性 胃
( 2 )舒 肝 止 痛 丸 :该 药 由柴 胡 、 香附、 白芍 、 甘草 、 郁金 、 元胡 、
、
实 证
白术 、 川 I 楝 子等药 物组成 , 与 气 滞 胃痛 冲 剂 相 比 , 其偏重于止痛。
1 、 肝 胃 气 滞 型
( 6 ) 元胡 止痛颗 粒 : 肝 郁 气 滞
日久 , 从 气入血 , 导 致 气 滞 血 瘀 而 出现 的 胃痛 者 , 应酌加此药 。 ( 7 ) 木香 顺 气 丸 : 夏秋 季 节 ,
腹泻后加重 ; 妇女伴 有月经 不调 ,
名 购 药 或 以病 选 药 ,效 果 往 往 不
够 理 想 或 产 生 副 作 用 。现 对 此 病 常 用 的 中 成 药 做 一 概 述 , 以便 按 照 中 医 辨 证 施 治 的 原 则 有 针 对 性 地 应 用 , 以提 高 治 疗 脾 胃病 的 疗
肝 止 痛 丸 相 比 ,其 侧 重 于 疏 肝 理 湿 气 弥 漫 , 困 阻脾 胃 , 阻 滞 气机 , 气 , 而 和 胃之 力 偏 弱 , 多 用 于 两 肋 胀满疼 痛 , 兼 有 胃脘 疼 痛 , 嘈 杂 吞
酸, 恶心呕吐等症。
凡胸膈 痞 闷 , 脘腹胀 满 , 恶 心 呕 吐 者 , 可选用 此 药 , 以行气 化 湿 , 健 脾 和胃。 ( 8) 九 胃泰 : 该药 用 于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寒饮停胃证
机制
概 念 寒邪犯饮胃食,生胃冷府失和之证 脘腹受凉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辨证要点 胃脘疼痛 + 实寒见症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 脾运不利 呕恶身重 --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 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 -- 寒湿中阻,胆汁泛溢 或浮肿、尿少 -- 寒湿内盛,气化不利 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寒湿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便溏呕恶 + 寒湿见症
精品课件
二 脾虚气陷证
概 念 脾气不足,升清失职之证,又名 脾[中]气下陷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辨:证症要、点舌内、脏脉下垂 + 脾气虚见症
频数,肛门坠重, 甚则脱肛,或子宫 下垂等脏器脱垂表
面色萎黄。
现
舌质淡胖或 边有齿痕,
苔白滑
舌质淡,苔 薄白
脉沉迟无力 脉缓弱
脾不统 脾气虚弱,不能
血证
统摄血液
便血,尿血,鼻衄, 或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精品课件
舌淡苔白
脉细弱
五 寒湿困脾证
概 念 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之证
机制
外感寒湿 饮食不节
精品课件
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证候 寒湿困脾
证
脾阳虚证
病机
寒湿内 侵,中 阳受阻
脾虚失 运,寒 生湿阻
性质
相同 症
纳呆 实寒 食少 证 腹腹
部冷
痛,
畏寒
喜温 虚寒 便溏 证
不同症 舌象 脉象
脘腹痞胀, 泛恶欲呕, 舌苔白腻,
脉濡缓
四肢不温, 神疲乏力
舌淡 苔白 腻
舌淡 胖苔 白滑
脉濡缓
脉沉迟 无力
实证
食滞胃脘
气滞胃脘
精品课件
脾病辩证
精品课件
一 脾气虚证
概念
禀赋不足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
饮食不节
机制
劳倦过度 思虑太过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纳少腹胀,便溏 --- 脾虚失运 面色萎黄,消瘦 --- 脾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 或浮肿 --- 脾虚水湿泛溢 气虚证 舌淡苔白辨,证要脉点缓弱纳-少--腹脾胀胃便气虚溏 + 气虚见症
精品课件
二 胃热炽盛证
概 念 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
嗜食辛辣 机情制志不遂 (火)热 胃 和降失职
外感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胃脘灼痛,拒按 --- 胃火亢盛,气血壅滞 口 臭 --- 胃火熏蒸浊气上犯 或消谷善饥 --- 胃纳腐能力过亢 或齿衄,牙龈肿痛 --- 胃火灼伤龈络 实热证 : 渴喜冷饮,便秘尿赤,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精品课件
胃病辨证
精品课件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 心,泛呕
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气短辨懒证言要,点神胃疲脘倦痞怠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
精品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现·分析
腹痛喜暖喜按 --- 阳虚腹部失煦 纳少腹胀,便溏 --- 脾失健运 肢冷 --- 阳虚失煦 或浮肿,小便不利 --- 脾虚水湿泛溢 或带下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辨白证滑要,点脉沉纳迟少无腹力胀--便- 阳溏虚+,寒阳水虚内见盛症
精品课件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鉴别
精品课件
六 湿热蕴脾证
概 念 湿热蕴结脾胃,纳运失职之证
机制
外感湿热 饮食不节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 -- 运化失职 呕恶口苦 -- 湿热中阻,胆气上犯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 -- 湿性重浊,湿遏热伏 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 --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尿短黄 -- 湿热下注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湿热
症状共见。
精品课件
二 胃阴虚证
温病后期 概 念 胃阴情不志足化,火虚热内扰之证
机制
剧烈吐泻 嗜食辛辣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胃脘隐隐灼痛 ---- 虚火灼伤胃络 饥不欲食,或嘈杂 ---- 胃失濡养 干呕呃逆 ---- 虚热内扰,胃失和降 阴虚证:口燥咽干,便秘,尿短赤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 阴虚见症
证候 病机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脾气虚 脾气亏虚,运化
证
失职
或浮肿,或消瘦
舌质淡或胖 嫩有齿痕,
苔白润
脉缓弱或沉 细弱或虚大
脾阳虚 证
中气下 陷证
脾阳虚衰,失于
腹痛喜温喜按,肢
温运,阴寒内生
冷尿少等
纳呆腹胀,
食后尤甚, 脘腹坠胀,或便意
脾气亏虚,升举 无力而反下陷
便溏肢倦, 食少懒言, 神疲乏力,
精品课件
三 脾不统血证
概念 机制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出血症: 便血、尿血,衄血,
崩漏,或月经量多
-- 脾虚血失统摄
脾气虚证:症、舌 脉象:细弱
辨证要点 出血症 + 脾气虚见症
精品课件
四 脾阳虚证 概 念 脾阳不足,温运无力之证
机制
脾胃气虚 饮食生冷 攻下太过
Client
제작 목적/현재상황
Agency
조사/분석/ideation
Agency
Concept추출
精品课件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精品课件
概述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精品课件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精品课件
寒饮停胃
胃热炽盛
精品课件
二 胃阳虚证
饮食失调,嗜食生冷 概 念 指阳过气用不苦足寒,、胃泻失下温之煦品之证
脾胃素弱,久病失养
机制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A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脘痞,泛吐清水 或不消化食物 B胃阳虚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 C阳虚证:胃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脾与胃病辨证
双流县中医医院 刘春艳
精品课件
概述
脾的生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与胃相表里 6、主升、喜燥恶湿
精品课件
脾病的主要症状
1、运化失常 2、清气不升 3、有统血 4、四肢失充
精品课件
脾气虚
脾虚气陷
脾不统血
脾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