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浦东新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成间:100分钟,在答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4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柳永)

2. ,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陶渊明)

3.青山绿水,。(《天净沙·秋》/白朴)

4.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5.《醉翁亭记》中的“”一句,如今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意思。

【答案】

1.为伊消得人憔悴

2.种豆南山下

3.白草红叶黄花

4.春蚕到死丝方尽

5.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本题要求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注意错(别)字、漏字、加字、颠倒等都算作错误,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前四个是直接性默写,难度不大,第五题是理解性默写,《醉翁亭记》中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意思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6—9题(12分)

【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述语段的作者同属于(朝代),语段甲的体裁是,语段乙节选自课文《》。(3分)

7.上述语段都写到了“月”,下列理解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语段甲两次“问月”,写出了作者厌恶人间向往仙境的情感。

B.语段乙写明月千里,表达了作者赏美景而忘宠辱的酒脱之情。

C.语段具体写“婵娟”“沉璧”,以抒发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D.语段中的“咏月”“绘月”,能引发读者对人生世事的思考。

8.语段乙中“迁客骚人”在“登斯楼”时的心境是。(2分)

9.说说你对语段甲中画线句的理解。(4分)

【答案】

6.(3分)宋(北宋)词岳阳楼记

7.(3分)D C(1分)

8.(2分)轻松酒脱(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气洋洋)

9.(4分)说明:下列内容,答任意两点即可,如将意思拆成两点,当一点来算。

(1)亲人间的欢聚不必强求,离散也不必伤感。

(2)人世间不可避免“悲欢离合”。

(3)反映了作者向世人发出美好的愿望。

(4)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旷达)的思想感情。

(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慨叹。

【解析】

6.本题考查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首先明确甲乙两文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岳阳楼记》,作者分别是苏轼和范仲淹,他们都是宋朝人;语段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裁是词。

7.本题考查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A选项中“语段甲两‘问月’”,第一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充分显露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悲伤,第二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并非是写出了作者厌恶人间向往仙境的情感,A错误。B选项“语段乙写明月千里”是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并不是“作者赏美景而忘宠辱的酒脱之情”,B错误。C选项甲语段具体写“婵娟”,可以说是抒发作者对“出世”“入世”的复杂情感,乙语段写月亮照映在平静的湖面像“沉璧”,以此写出了“迁客骚人”喜气洋洋的心情,C选项“抒发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不恰当。D选项“语段中的‘咏月’‘绘月’,能引发读者对人生世事的思考。”正确。

8.本题考查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迁客骚人”“登斯楼”时的心境原文中“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表达了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得失全部忘却,举起酒杯面对清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总结概括轻松酒脱(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气洋洋)皆可。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首先对句子内容进行翻译,在结合情感进行分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前

一句写出了人世间不可避免“悲欢离合”,亲人间的欢聚不必强求,离散也不必伤感。流露出了诗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豁达,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后一句写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一种祝福,反映了作者向世人发出美好的愿望。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②,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③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选文有删节)

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很有军事才能)。行军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注]①南郑:刘邦被封为汉王,国都在南郑。②上:指汉王刘邦。不我用:即“不用我”。

③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只想在汉中称王,就没有韩信的用处。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诸将易.得()(2)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B.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C.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D.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12.在萧何心中,韩信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根据选文情节内容,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一个词。(3分)

萧何识韩信→萧何□韩信→萧何□韩信→刘邦□韩信

【答案】

10.(4分)(1)容易(2)谋划,商议

11.(3分)C

12.(2分)国士无双(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3.(3分)追荐(推、举、推举等)用(拜、任命、重用)

【解析】

10.本题考查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易”在文言文中词义解释有“容易”,“交换、更换”,“《周易》的简称”,本文中意思是“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所以解释为“容易”。“计”在文言文中词义解释有“计算、计量”,“盘算、谋划”,“计谋、诡计”,本文中的意思是“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谋大事的人了”,所以解释为“谋划”。

11.本题考查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通过选项进行排除,注意实词“数”和“奇”。

12.本题考查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要求按文中语句回答,萧何认为韩信“国士无双”。

13.本题考查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梳理文章情节填空。萧何认识韩信之后,认为韩信是个奇才,行军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韩信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回来见汉王,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于是汉王拜韩信为将军。成就了大业。情节可概括为:萧何识韩信→萧何追韩信→萧何荐韩信→刘邦用韩信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功名与功德

①“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纵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②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的“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③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人人能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见解:“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④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他爽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

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⑤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

⑥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功是善行,德是善心。”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自己立碑塑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⑦,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选文有删改)

14.在第⑦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1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

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

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

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

16.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8 分)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然后议论了,接着进一步阐明了,最后归结出了(中心论点)。

17.你是否赞同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5分)

【答案】

14.(2分)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15.(3分)A

16.(8分)①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②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③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④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17.(5分)说明:表明态度,1分,正确运用论证方法,2分:紧扣观点表述通顺,2分。【示例】(1)同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

(2)同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解析】

14.本题考查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七段是文章的结论段,作为上文的总结,可以填写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选项,“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表述太过绝对,错误。文中庄子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但是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B选项正确。文中讲到“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B

C选项正确。文中讲到“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功是善行,德是善心。”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D选项正确。文中讲到“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16.本题考查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或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结论: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就内容来说,是全文的综合、概括、总结、提高和深化;就结构而言,结论要呼应全篇,使文章首尾圆合。

本文引论是从解说“功名”起笔,引出了文章的论题——功名。本论部分先阐述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然后议论了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接着进一步阐述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结论部分是得出了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的观点。17.本题考查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拓展。

首先明确态度,接着用一个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证明观点。注意表述清晰通顺。画线句“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这里要求选择对待功名没有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而是积累功德,有正确的功名观的事例。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一个拥抱的距离

①父亲一心想要个儿子,我的到来让他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小时候,我不记得他曾抱过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常把邻家和我一样大的小男孩抱在怀里,我只能委屈地站在他身后的影子里暗暗流泪.。

②我以为只要我像个男孩子,父亲就会喜欢我。于是我把头发剪得很短,只穿表哥穿小了的衣服,把自己扮成个假小子;像男孩一般撒着脚丫走路,爬树掏鸟窝。上学后,我事事争第一,要让他看到我把邻家小男孩远远地甩在后面。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想引起他对我的重视,以我为荣。整个小学阶段,我一直是老师眼中最乖的学生。但他从来没有关心过我,更不曾到学校接过我,这些事都是妈妈做的。

③步入初中后,我很(xiàn mù)班上那些被父亲宠爱的女同学,多么希望,父亲也能带我去游乐园,坐过山车,坐摩天轮;多么希望,父亲也能像当初抱邻家的小男孩一样抱抱我一一那拥抱一定很温暖。然而,我渴望了很多年,却从来没有得到过。

④初三那年,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抗父亲。我要让他后悔,后悔自己不该漠视我的存在。我认识了一个大男孩,他给了我父亲般的关心和呵护……我开始逃课,成绩也越来越差。老师打电话请来父亲——那是父亲第一次来学校。一进办公室,他就急急地说:“我女儿不

是一向都挺好的吗?她应该是最让人放心的孩子呀。”老师没说话,只是把我那些几乎空白

的卷子递给他。

⑤“你是不会做,还是故意不做?”父亲抬头问我。我淡淡地瞟了他一眼,扭转头,把下巴抬得高高的,一脸不在乎。转头的瞬间,我注意到了他脸上的愠色和眼中的怒火。

⑥“你是故意的!为什么?”他终是被我激怒了。我也不管不顾:“是!我就是故意的,就是要气你!从小到大,你关心过我吗?!就因为我是女孩,你从来都漠视我……你宁愿抱别人家的男孩,也不愿意给我一个拥抱。15年来,我就是个有娘没爹的孩子……”

⑦父亲愣住了,眼圈泛红,而我早已泪.流满面。突然,他一把把我揽进怀里,喃喃地说:“对不起……我以为女孩子……不用当父亲的操心……”迟到了15年的拥抱!我偎依在父亲的怀里,眼泪

..再次汹涌而出。

⑧从此,每天放学后父亲都骑着摩托车来接我,尽管他的人、他的车挤在校门口显得格外寒酸。但我一点也不觉得丢人,反而昂着头,兴高采烈地向父亲跑去。而且他真的带我去坐摩天轮了,还有海盗船、碰碰车。我紧握着父亲的手,感受着父亲的温度。多少次出现在

梦中的情形终于实现,多年来的委屈全都化成了泪水

..。

⑨母亲告诉我,父亲确实想生个儿子,但我出生后他也一样宝贝着。他觉得我是个懂事、让人放心的孩子,不用管。在我小学时他失去工作做了摩的司机,每天一早就上街去载客,把所有精力都用来挣钱,想在我上大学前攒够费用……我明白了,父亲不是不爱我,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

⑩中考前,我被市里最好的高中提前录取。消息公布出来的那天晚上,母亲特意买了酒,炒了一桌子菜为我祝贺。父亲也破天荒地没再出去载客,或许是高兴吧,他居然喝醉了,一直在笑,一直在唠叨:“我的丫头真是个争气的孩子呀!……说着说着他突然抱住我,哭了。

(选文有删改)18.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2分)

19.结合上下文,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包含的人物情感。(6分)

20.第⑨段运用的记叙顺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1.对选文中心思想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忆成长往事,表达“我”对父爱的渴望。

B.爱的交流和传递,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C.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D.批判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弘扬男女平等。

22.请从语言表现力角度,分析第⑥段。(至少写出两点)(6分)

【答案】

18.(2分)羡慕

19.(6分)①委屈(失落伤感)②感动(激动)③幸福(喜悦)

20.(3分)插叙交代了父亲实际上是爱“我”的具体表现,写出(塑造)了爱“我”却不懂得表达情感的父亲形象,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先前幼稚任性地对待父亲的悔意。(任意两点)

21.(3分)B(1分)A

22.(6分)

【示例】多用短句,句式灵动,真实地写出了父亲满是愠怒、疑惑,责问女儿的情景,也写出了“我”内心积郁多年的委屈、悲伤、痛苦之情,以及“我”不管不顾地对父亲的发泄。【解析】

18.考察学生对3500个常用汉字的掌握。注意羡慕的慕下面右边是两点。

19.此题考察学生的情节概括能力,侧重于情感概括。难点在于准确精炼地将情节对应的情感概括出来,考生易错点在于将第二和第三点的情感答成同一点,需要注意第三点的泪比第二点的泪有更加深层的含义。在答题时多注意联系上下文情节,也可以将自己带入文章中感受情感。

20.此题考察记叙顺序的辨析及其作用。第九段之前都在说父亲来学校之后的事情,是我与父亲的事件,在第九段时中断了与父亲的叙述,开始说母亲跟我说的一段话,属于插叙记叙顺序,插叙的作用一般有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作者通过记录“我”对父亲的误解到解开心结,了解了父亲的想法的过程写出了在成长中父母子女应该多进行交流,才能解开矛盾和疑惑,有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A选项是文章的表层的中心思想。而C选项文中并没有说到家庭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文中更多体现的是“我”与父亲沟通上的缺乏造成了父女间的不和,D选项文中只是在前半部分提到重男轻女的内容,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由母亲的话可以看出父亲并不一直是重男轻女的人,虽然“我”是女孩但他一样爱“我”,他只是与我缺乏沟通。

22.此题为赏析题型,考察学生对于对话的语言表现力的分析,答题思路可为:赏析角度+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结构。赏析角度,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短句,标点符号等等。在这里赏析角度为短句,短句语句简短,语气强硬,语势急促。内容上真实地写出了父亲满是愠怒、疑惑,责问女儿的情景,也写出了“我”内心积郁多年的委屈、悲伤、痛苦之情,以及“我”不管不顾地对父亲的发泄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 题(12分)

上海地处长江汇入东海之口,上海及其辖区内许多地名很有地理特色。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下海浦,一条叫上海浦。古时当地渔民的活动主要集聚在上海浦附近。南宋咸淳3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集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29年(公元1292年),上海镇从松江府华亭县划出,设立“上海县”。从先秦至元代,上海逐渐成为粮、盐产地,浦东新区就有很多地名与此有关。“新场”“盐仓”“下沙”“三灶”等与晒盐、炼盐有关;“新场”的得名就源于下沙盐场南迁形成的新盐场。“大团”“六团”“三墩”等与管理盐务的机关有关;元初设头场盐使署,明隆庆2年(1568年),下沙盐场自南而北划分为9

个盐区,以团为通名,最南端的叫头团,也叫一团。“头”“一”与“大”同义,遂有了“大团”之名。

23.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填空。(4 分)

上海的得名与有关;浦东新区很多地名与有关。

24.在时光隧道里,南南和沙沙碰到了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交谈。

(内容见右框)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当时语境的是:

①②(4分)

A.“申”是怎么演变成上海的呢?

B.为什么上海有“申”的说法?

C.汽车牌照上为何用“沪”?

D.汽车牌照上的“沪”跟“申”有关吗?

25.从下面有关上海的徽标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并根据所选徽标信息,简要介绍上海的某一

特点。(4 分)

【答案】

23.(4分)地理特色(地理位置上海浦渔民活动区域)上海成为粮、盐产地(晒盐、

炼盐管理盐务的机关)

24.(4分)①B ②C

25.(4分)说明:说出徽标的大致意思(2分);紧扣上海的地理、文化、经济、历史、发

展等方面任一特色(1分);语句通顺(1分)。

【示例】图1:用鱼和水组成“上海”,反映了上海的起源是一个小渔村,以及它的地理特色

和渔业生产特点。

图2:以波浪为背景,突出了“上海”的地理特色。

图3:这是上海名牌产品的徽标,也是上海经济、科技发展的标志。

图4:以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南浦大桥和东方明珠电视塔为画面,盘旋上升的线条暗含着上海

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图5:反映的是上海市当今地标性建筑,呈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水波纹说明它的地

理特色。

图1-5组合:呈现了上海地处滨海的地理特色,着重反映了上海从一个海边原始的小渔村起步,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上海品牌,最终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春申君:①

南南:上海曾是您的封地,所以别称“申”。

春申君:②

沙沙:“沪”是上海的简称啊。从前上海浦

附近的渔民发明的一种捕鱼工具叫“扈”,江

流入海处称“渎”,“上海镇”被称为“扈渎”,

后又改“扈”为“沪”。

春申君:原来如此。妙哉妙哉!

过程。

【解析】

23.考查提炼概括信息能力,通过读文段可知,上海的由来是根据地理情况,古时当地渔民的活动主要集聚在上海浦附近,上海浦是当时的集聚地,后来被定为上海镇。到后来逐步演变到上海县。后面又阐述了因为上海成为了粮盐产地,所以浦东新区很多地名都与此相关。

24.考查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结合语境类题目是要联系上下文,上海曾是春申君的封地,别号申,由此可知,第一个提问应该与“申”和上海的联系相关。锁定A、B。但是并没有提及上海的演变和申是否相关。所以A错误B正确。根据第二个回答可知“沪”是如何演变成上海的简称。锁定C、D.但是并没有提及与申相关的内容。所以不是沪和申之间的关系。故选B和C。

25.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仔细观察图标。找到图标中和上海的联系,可从多方入手,例如上海临海,或者上海的地标建筑,提取相关信息。理解图标含义,进行可观描述。在描述时要描述内容和概括意义。图标一是鱼和水,上海的起源就是水边生长,水和鱼的关系也就是水和上海人的关系。图标二是波浪,也是突出了上海地理位置的特点。图三是上海名牌商标,图形科技感强,也是上海经济科技发展的代表。图四是直观看出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南浦大桥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盘旋的线条也说明上海在蓬勃发展。图五是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中心,周围环绕其他楼宇,都是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大厦,显示了上海的金融特色和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最下面的波纹也表现出了地理特色。

四、写作(60分)

26.题目:偶得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

偶得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不历经风雨怎能感到,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撒满了怀抱……”一次偶然,一段歌词,一次感悟,一份收获。

——题记

两个月的暑假转眼间就结束了,还沉浸在暑假懒散生活中的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奋斗旅程”——初三。在别人口中听到初三毕业班生活是多么的苦、多么的累、多么的恐怖,犹如地狱般。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有我的梦想。我坚信我的梦想会让我走的更远,即使前方有许多不平。或许是我太过天真,对现实估计不足。

当我步入初三的课堂,一股名叫“压力”的巨风扑面而来,看到那垒得高高的课本,用十根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看着那都排到了垃圾桶后的座位,我顿时感到了竞争的强烈。我做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拥挤的课桌将我囚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我如同被囚禁在鸟笼的鸟,想要挣脱这个牢笼却力不从心。我开始迷惘——梦想之路离我有多远?

紧张的课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没有了电脑课,没有了美术课,没有了音乐课,没有了一周四节的自习课,每科的课也是一节赶着一节的上。我开始恐惧这种生活,开始无心听课,开始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开始赞同他们对初三的描述。梦想之路它在何方?就这样我消极了几周。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吗?无所为原不是我的个性,我不知是否要给我的心找个出口?昏暗的房间,被反复把玩的电视机遥控似乎在对着我笑。突然一首歌让我停住了无聊的思绪,专注那:歌声沙哑,歌词却字字刺入我耳膜“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是为我而唱的吗?

我闭上眼睛听着这首歌,脑海里浮现出这几天的种种消极,眼泪不禁从眼眶滑落。“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是啊,命运只是空无的谈话,没有谁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为了让自己的将来不留遗憾,现在的我们只能努力。现在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只要熬过了,前方就是无限光明。我不能再这样下去。音乐落幕,昨天已为过去。

一首歌,一次感悟,一份收获。昨天那消极的我已是过去,激昂奋斗的我才是明天的我。

【解析】

此题为一篇成长类作文,考生应学会拆分题目,“偶”是偶然,“得”是心得、获得、得到。连起来即是偶然的一次经历中获得了一些人生的感悟。如:一次与别人的偶遇中,从别人身上或者自己身上感悟道、明白了某些道理,从而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此处的偶然并非凭空的,是有一定前提的,如:在努力了一段时间没有见成效,你感到沮丧、想放弃,偶然的一次相遇、一次经历,让你懂得花开有时,你决定继续努力。文章一定要积极向上。

2020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㈠默写(16分) 1.清晨入古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青山横北郭,。李白《送友人》 3.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 4.其必曰:“,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5.纪录片《航拍中国》有一组镜头展现了祖国秋季的绚丽色彩,我们可用白朴《天净沙秋》中的句子“,”为画面配字幕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3分) 齐人固善盗乎?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⑵自谓名.不下人()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12.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最终东坡以“”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

2018浦东新区初三英语一模卷及答案

浦东新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教学质量检测 英语试卷 Part 1 Listening(第一部分听力) Ⅰ.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力理解)(共30分) A. 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根据你听到的内容,选出相应的图片)(6分) 1. ________ 2. ________ 3. ________ 4. ________ 5. ________ 6. ________ B.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ear(根据你所听到的对话和问题,选出最恰当的答案)(8分) 7. A. In June. B. In May. C. In July. D. In March. 8. A. A teacher. B. A shop assistant. C. A shop manager. D. A bank clerk. 9. A. Clean the kitchen. B. Lay the table. C. Cook with Jenny. D. Enjoy the dinner. 10. A. Rainy. B. Sunny. C. Cloudy. D. Snowy. 11. A. At 1:00 . B. At 2:00 . C. At 3:00 . D. At 5:00 . 12. A. In the library. B. In the cinema. C. In the restaurant. D. In the book store.

(完整版)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浦东新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装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______·远浦帆归》) (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时空转换表现情感转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 )。(2分) A.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B.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C.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 D.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惑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3分) A.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 B.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 C.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D.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诗与城市 孙琴安 ①诗人居住城市,在城市生活,天天面对城市,很自然地便会以城市为题材,写城市的诗也就日渐增多。难怪近些年来城市诗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提出, 诗与城市的关系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如果从文学渊源上来说, 诗与城市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密切。最初的诗多采自乡村田间,在古希腊则有“牧歌”,或称“田园诗”.而最初的小说则来自“街谈巷语”,天生就与城市有关,与城市并存共盛,无论是唐宋间的“说话人”,宋元间的“话本”,还是明代的“拟话本”,即“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二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在城市中产生的。至于近现代报刊杂志在城市的发轫,以及报纸所辟出的“小说林”、“小说连载”之类,也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城市有关。而诗歌却无这般幸运。随着城市的愈加发达,对诗的挑战会越大,对小说则更有利。 ③因为小说的艺术要件是人物和故事,而城市正是各种人群的聚集地,与人有关的各种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故小小说家入城,如鱼得水,有着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难怪巴尔扎克面

最新浦东新区初三数学一模试卷加答案(精准校对完整版)

浦东新区2016年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 (总分150) 20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4分,满分24分) 1.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比是1:4,那么它们的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是( ) A. 1:2 B. 1:4 C. 1:8 D. 1:16 2.在Rt △ABC 中,∠C=90°,AB=5,BC=4,则sinA 的值为( ) A. B. C. D. 3.如图,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以下能推得DE//BC 的条件是( ) A. AD:AB=DE:BC ; B. AD:DB=DE:BC ; C. AD:DB=AE:EC ; D. AE:AC=AD:DB. 4.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像如图所示,那么a 、b 、c 的符号为( ) A. a <0,b <0,c >0; B. a <0,b <0,c <0; C. a >0,b >0,c >0; D. a >0,b >0,c <0. 5.如图,Rt △ABC 中,∠ACB=90°,CD ⊥AB 于点D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AC 2=AD ·AB ; B. CD 2=CA ·CB ; C. CD 2=AD ·DB ; D. BC 2=BD ·BA. 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B.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4 35 45 43 B A

C. 四个内角都对应相等的两个四边形相似; D.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满分48分) 7.已知,那么 . 8.计算: . 9.上海与杭州的实际距离约200千米,在比例尺1:5000 000的地图上,上海与杭州的图上距离约厘米. 10.某滑雪运动员沿着坡比为1:的斜坡向下滑行了100m,则运动员下降的垂直高度是米. 11.将抛物线y=(x+1)2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新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是 . 12.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如图所示,对称轴为直线x=2,若此抛物线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6,0),则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坐标是 . 13.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点,点G是△ABC的重心,,那么用向量表示向量 为 . 14.如图,在△ABC中,AC=6,BC=9,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AD=∠B,那么CD的长是 . 15.如图,直线AA 1//BB 1 //CC 1 ,如果 ,AA 1 =2,CC 1 =6,那么线段BB 1 的长为 . x y = 1 3 x x+y = 1 3 3 AB = a a AB BC = 1 3 AG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5分) (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 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 B. C. 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届初三一模数学试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届初三一模数学试卷 2021.01 一、选择题 1. 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250AB =米,如果画在地图上的距离5A B ''=厘米,那么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 ) A. 1:500 B. 1:5000 C. 500:1 D. 5000:1 2. 已知在Rt ABC △中,90C ∠=,B α∠=,2AC =,那么AB 的长等于( ) A. 2sin α B. 2sin α C. 2cos α D. 2cos α 3. 下列y 关于x 的函数中,一定是二次函数的是( ) A. ()213y k x =-+ B. 21 1y x = + C. ()()212y x x x =+-- D. 227y x x =- 4. 已知一个单位向量e ,设a 、b 是非零向量,那么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a e a = B. e b b = C. 1a e a = D. 11a b a b = 5. 如图,在ABC △中,点D 、F 是边AB 上的点,点E 是边AC 上的点,如果ACD B ∠=∠,DE BC ∥,EF CD ∥,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 A. 2AE AF AD =? B. 2AC AD AB =? C. 2AF AE AC =? D. 2AD AF AB =? 6. 已知点()1,2A 、()2,3B 、()2,1C ,那么抛物线21y ax bx =++可以经过的点是( ) A. 点A 、B 、C B. 点A 、B C. 点A 、C D. 点B 、C 二、填空题 7. 如果线段a 、b 满足 52a b =,那么 a b b -的值等于 ; 8. 已知线段MN 的长为4,点P 是线段MN 的黄金分割点,那么较长线段MP 的长是 ; 9. 计算:2sin30tan 45-= ; 10. 如果从某一高处甲看低处乙的俯角为36度,那么从低处乙看高处甲的仰角是 度; 11. 已知AD 、BE 是ABC △的中线,AD 、BE 相交于点F ,如果3AD =,那么 AF = ;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讲解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 1.默写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相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浮云游子意,落曰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淸照《如梦令》)(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答案:(1)明灭可见 (2)千骑卷平冈(重点字:冈) (3)浮云游子意 (4)却道海棠依旧 (5)种豆南山下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 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关汉卿。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D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考点】EI:送别离别诗. 【分析】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熟记名篇及作者.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这首小令描写

2017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17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2. 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填入下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 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的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 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会有人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 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 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 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

学年浦东新区初三数学一模试卷

2016学年浦东新区初三一模数学试卷数学试卷 数学试卷 2017/1/12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含三个大题,共25题 2. 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大题一律无效; 3. 除第一、二大题外,其余各题如无特别说明,都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写出证明或计算的主要步 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4分,满分24分) . 1.在下列y 关于x 的函数中,一定是二次函数的是………………………………………………( ) (A )2 2y x =; (B )22y x =-; (C )2 y ax =; (D )2 a y x = . 2.如果向量a b x 、 、满足32 ()23 x a a b +=-,那么x 用a b 、表示正确的…………………( ) (A )2a b -; (B )52a b -; (C )2 3 a b -; (D )12a b - 3.已知在Rt ABC ?中,90O C ∠=,A α∠=,2BC =,那么AB 的长等于( ) (A )2sin α; (B )2sin α; (C )2 cos α ; (D )2cos α # 4.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如果2AD =,=4BD ,那么由下列条件能够判断DE BC ∥的是( ) (A )12AE AC =; (B )13DE BC =; (C )13AE AC =; (D )1 2 DE BC = 5.如图,ABC ?的两条中线AD CE 、交于点G ,且AD CE ⊥.联结BG 并延长与AC 交于点F ,如果912AD CE ==,,那么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10AC =; (B )15AB =; (C )10BG =; (D )15BF = —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2. ,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3.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4.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5.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2分)(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2分) 9.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完整版)2020年上海浦东初三数学一模试卷及答案

浦东新区2019 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学业质量监测 初三数学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 题,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除第一、二大题外,其余各题如无特别说明,都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写出证明或 计算的主要步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 题,每题4 分,满分24 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正确项的代号并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在Rt△ABC 中,∠C=90°,如果BC=5,AB=13,那么sin A 的值为 5 5 12 12 (A);(B);(C);(D). 13 12 13 5 2.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A)y = 2x -1 ;(B)y =2 ;x2 (C)y=x2 +1;(D)y=(x-1)2-x2. 3.抛物线y =x2- 4x + 5 的顶点坐标是 (A)(?2,1);(B)(2,1);(C)(?2, ?1);(D)(2,?1).4.如图,点D、E 分别在△ABC 的边AB、AC 上,下列各比例式 不一定能推得DE∥BC 的是 (A)AD =AE ;(B)AD = DE ; BD CE AB BC 1

2 10 10 10 (C ) AB = AC ; (D ) AD = AE . BD CE AB AC 5. 如图,传送带和地面所成斜坡的坡度为 1∶3,它把物体从地面点 A 处送到离地面 3 米高 的 B 处,则物体从 A 到 B 所经过的路程为 (A ) 3 米; (B ) 2 米; (C ) 米; (D )9 米.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 (-a ) = 0 ; (B )如果a 和b 都是单位向量,那么a = b ; 1 (C )如果| a |=| b |,那么a = b ; (D )如果 a = - b ( b 为非零向量),那么a // b . 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2 题,每题 4 分,满分 48 分) 【请将结果直接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x + y 7.已知 x =3y ,那么 x + 2 y = ▲ . 8. 已知线段 AB =2cm ,P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PA >PB ,那么线段PA 的长度等于 ▲ cm . 9. 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比是 2∶3,那么它们的对应中线之比是 ▲ . 10. 如果二次函数 y = x 2 - 2x + k - 3 的图像经过原点,那么 k 的值是 ▲ . 11. 将抛物线 y = - 3x 2 向下平移 4 个单位,那么平移后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 12. 如果抛物线经过点 A (?1,0)和点 B (5,0),那么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 . 13. 二次函数 y = -2( x + 1)2 的图像在对称轴左侧的部分是 ▲ . (填“上升”或“下降”) 14. 如图,在△ABC 中,AE 是 BC 边上的中线,点 G 是△ABC 的重心,过点 G 作 GF ∥AB EF 交 BC 于点 F ,那么 EB = ▲ .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精校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 答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2. ,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3.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4.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5.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__________。(2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8.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家经典。(2分) 9.甲文与乙文第_____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

2020届上海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试卷(加精)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积累运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5 分) (1)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夕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三行未曾着岸。( ___________ 《双调. 寿阳曲. 远浦帆归》)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为“所有的苦,以后都会笑着说出来”这句“心灵鸡汤”作了生动的诠释。 2. 下列文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 丙.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丁.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A. 甲乙两丁 B. 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3. 习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文引用“大鹏之动,非—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下列文句与其意不符的一项是()(3 分) A.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B.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 —9 题(17 分) 论快乐钱锺书 ①在旧书铺里买回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 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概叹说:" 欢娱嫌夜短!" 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 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 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 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 ,也有占便宜的地方: 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 以桃枝决五下" ,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 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 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②"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 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 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 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 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 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③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 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 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 谢上帝,也有这一天! 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年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2.草枯鹰眼疾,。(王维《观猎》) 3.狼不敢前,。(蒲松龄《狼》) 4. ,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5.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分) 送友人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愁情。(2分) 7.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本文作者是(人名)。(2分) 9.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稍宾客其父

2021浦东新区初三一模含答案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与运用(16分)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礼记·虽有嘉肴》) 4.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小明在“放飞理想,拥抱未来”主题班会上发言,为了勉励大家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他引用了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这两篇作品的作者都是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姓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两篇作品中的“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中的月居于高处,象征着不理会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统治者。 B.【乙】中的月悄然入户,不请自来,是引发作者起行夜游的原因。 C.作者寄托于月的情感截然不同,【甲】多悲戚,而【乙】多欣悦。 D.两篇作品都提及因月无眠,表达了作者向月倾吐心声的强烈愿望。 9.两篇作品或侧重于抒情,或侧重于叙事,都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甲】结尾两句呼应了小序中的“□”字;【乙】文则流露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复杂的情感。(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武训①传略(节选) 蒋维乔 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延师课读,束脩③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④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⑤以待。 【注释】①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③束脩:送给教师的报酬。④飨:宴请。⑤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得.一钱___________ (2)至万余.缗___________

上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鼠标、笔杆与国学 江曾培 ①“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就是说在习惯电脑打字以后,却很少再用笔写字。这不仅仅使不少学生写不好字,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歪歪扭扭,乃至缺腿少胳膊似的,“残不忍睹”;而且造成一种“忘字”现象,离开电脑就想不起要写的字该怎么写,患上“电脑失写症”。高考中,一位女生从考场出来后说:“当时真想有个手机掏出来看看。”她不是要作弊,而是有些字不会写,只要在手机上按按键就能出来,靠动笔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②写字与识字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是读书学习的两项基本功。儿童习字,在描红以后,继之临帖。描红与临帖,都属于一种摹写,只是层次不同而已。这两项过关后,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容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法,是为“书法”。 ③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历来甚多。过去的科举考试,字写得好不好,曾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结果,新进士殿试,“一字之破体,一点之污损,皆足以失翰林”。字的好坏美丑,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 ④科举如此以字衡人,惟书法优劣作取舍,走的是一种极端,并不可取。不过,如今不少学生“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以致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古人没有电脑,自然要强调写字,现在是网络时代,鼠标一点,就能打出整齐漂亮的汉字,有什么必要再强调用笔写字呢?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对习字写字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⑤我国汉字拥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蕴,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有的疏可走马,有的密不透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粗细、疏密、顾盼、俯仰、呼应等美学原理,是难于把字写好的。有句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实际上,就写字来说,也是如此。学字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是故在传统教育中,总是把书法作为读书人的一项必修课。 ⑥上海有过一个有关写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调查,对三个学校学生成绩的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前10名学生,写字在“优”组的概率为76.2%;审美能力较差的后10名学生,写字在“差”组的概率是70.3%。这表明写字与美育紧密联系着。写字与智育也有关联。写字“优”的学生,语、数、英三科得“优”的概率为76.2%,写字“差”的学生,三科得“差”的概率为80%。调查还显示,写字得“优”的学生,品德得“优”的概率为88.7%,说明写字与德育也有割不断的联系。古话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字如其人”,我们应当重视通过写字育人。 ⑦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写字并不是要做书法家,因而不必像古代书家那样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大功夫,但是,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美观,完全不花力气也是不行的。梁实秋有篇叫做《书法》的散文,内中提到他“幼时上学,提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现在,有了电脑,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地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