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验仪器报告
地震仪的认识实验报告

地震仪的认识实验报告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地震活动并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它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传感器、记录装置和显示装置。
传感器是地震仪的核心部件,它能够感知地震波的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常用的传感器是地震质量振动计,它由一个质量和一个弹簧相连接构成。
当地震波通过传感器时,传感器会产生振动,质量的位移会相对于固定结构产生相对位移。
这种相对位移可以通过变压器、电容或电感等方式转化为电信号。
记录装置用于接收传感器发送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或数据。
现代的地震仪通常采用数字记录技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计算机或可移动存储介质中。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地震的性质,如震级、震源位置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等信息。
显示装置通常用于将记录到的地震波形图显示出来。
常见的显示装置是示波器或计算机软件,通过将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转化为可见的波形图,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地震的振动特征。
进行地震仪的实验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环境。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模拟地震波,观察传感器的反应,并将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波的特性,并且对地震的预测和监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仪等地震观测设备是敏感且复杂的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时应注意保护设备免受外部干扰,并确保室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实验前,建议详细学习地震仪的操作说明,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验。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 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摘要地震勘探是一种以地震波为探测信号,利用地震波在地下或水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折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或水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次实验以美国著名的San Andreas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地震勘探实验。
通过测定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进行了San Andreas断裂带的地震勘探研究,并对地震波速度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地震勘探;San Andreas断裂带;地震波速度;地质构造Abstract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that uses seismic waves as detection signals and reflects and refracts at different medium interface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to detec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is experiment, San Andreas Fault Z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omplete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experiment. By measuring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in different media,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Keyw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San Andreas Fault Zone; seismic wave velocity; geological structure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物理原理。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地震勘探实验仪器报告

XXXX大学XXXXXXXXX学院《地震勘探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地震仪器认识指导教师:XXX实验学生:XXX学号:XXXXXXX实验日期:2017-6-07地震仪器认识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如何用米格纸画二维反射波勘探观测系统。
2.通过实验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一般结构,对Geopen仪器的组成部分有所了解,并认识主机、采集站、电缆、检波器等部件的作用。
3.通过实验了解二维反射波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1.学会通过米格纸绘制二维多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技术指标如下:(1)仪器接收道数:12道;(2)道间距:2米;(3)炮间距:2米;(4)设计覆盖次数:6次;(5)偏移距:2米;(6)单边激发,滚动观测10炮;(7)在观测系统图上标注满覆盖区、有次料区和施工无资料区。
2.了解Geopen数字地震仪的结构。
3.认识主机、采集站和大线,并了解各位部件的联接方法。
4.分组,按照实验内容1的要求,在室外采集实际地震资料。
5.利用SeiSee软件,回放单炮记录,并在单炮记录上指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等。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Geopen数字地震仪。
四、实验步骤1.由教师在实验室内讲解如何绘制二维观测系统。
2.在实验室内由教师介绍Geopen数字地震仪的基本结构。
3.在实验室内由教师指导仪器联接,并进行演示。
五、实验结果1.上交绘制好的二维观测系统图。
2.选择实验中获得品质较好的原始地震单炮数据,并打印。
3.在打印出的原始地震单炮上,指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等各类型波。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2014年5月5日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一、基本任务1.1 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体要求如下: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野外数据采集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③排列的布设;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2、室内数据处理;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二、数据采集仪器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2、两根5m大缆3、24个100Hz检波器4、一块12V蓄电池5、一条同步触发道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7、测绳一根9、罗盘一个10、野外记录本图一地震仪图二部分实验仪器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3.1 测线的布置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
(图三)图三测线布设3.2 观测系统设计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
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
地震带断层探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断层探测是地震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探测,了解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为地震带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测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2. 分析断层活动性质及与地震的关系;3. 了解地震带构造背景,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三、实验区域实验区域位于我国某地震带,该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地震。
四、实验方法1. 地震勘探法: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2. 地质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分析断层的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3. 物探探测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重磁法、电法等,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
五、实验过程1. 实地踏勘:在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震带的地质构造背景,记录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2. 地震勘探:布设地震测线,进行地震勘探,获取地震剖面图,分析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3. 物探探测:采用重磁法、电法等方法,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分布较为密集,主要呈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展布。
断层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宽度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2. 断层活动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活动性质以走滑为主,部分断层兼有逆冲和正断性质。
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表明断层活动较为活跃;3. 地震带构造背景: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位于我国某构造带,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地震带内的断层与区域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大学XXXXXXXXX学院《地震勘探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地震仪器认识
指导教师:XXX
实验学生:XXX
学号:XXXXXXX
实验日期:2017-6-07
地震仪器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如何用米格纸画二维反射波勘探观测系统。
2.通过实验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一般结构,对Geopen仪器的组成部分有所了解,并认识主机、采集站、电缆、检波器等部件的作用。
3.通过实验了解二维反射波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学会通过米格纸绘制二维多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技术指标如下:
(1)仪器接收道数:12道;
(2)道间距:2米;
(3)炮间距:2米;
(4)设计覆盖次数:6次;
(5)偏移距:2米;
(6)单边激发,滚动观测10炮;
(7)在观测系统图上标注满覆盖区、有次料区和施工无资料区。
2.了解Geopen数字地震仪的结构。
3.认识主机、采集站和大线,并了解各位部件的联接方法。
4.分组,按照实验内容1的要求,在室外采集实际地震资料。
5.利用SeiSee软件,回放单炮记录,并在单炮记录上指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等。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Geopen数字地震仪。
四、实验步骤
1.由教师在实验室内讲解如何绘制二维观测系统。
2.在实验室内由教师介绍Geopen数字地震仪的基本结构。
3.在实验室内由教师指导仪器联接,并进行演示。
五、实验结果
1.上交绘制好的二维观测系统图。
2.选择实验中获得品质较好的原始地震单炮数据,并打印。
3.在打印出的原始地震单炮上,指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等各类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