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八年级学生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a、诗中哲理的理解;基础知识:a、作者生平;b、泰山的有关知识;c、字音、字形;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

缺乏感情。

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杜甫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的伟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诗词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

望岳就是其中一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望岳的写作思路。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较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1、透过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较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泰山雄伟磅礴景象的诗句。

(2)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山的图片)同学们,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雄伟壮丽的山就是泰山。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赞美之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一起领略泰山的魅力。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被后人称为“诗史”。

这首诗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当时他游历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写了诗人远望泰山时的所见,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是如何描绘泰山的?(“造化钟神秀”写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写泰山高大雄伟,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就像被分割成了早晨和黄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陶醉和惊叹,心情激荡。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3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3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3篇)《望岳》教学设计篇一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望岳篇一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处处也有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唐诗300首诗,我领略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写的《望岳》因为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每一句都在写望见的风景。

还有到泰山边上,甚至是还没有进入齐鲁故地,远远的望见了泰山,他便发出了感叹,那传说中的泰山会是何等的雄奇呢?即便是不在齐鲁境内,却绿色作文网依旧可以看到青山连绵,巍峨屹立。

那泰山似乎被造物主所钟爱,将各种美丽的景色都汇聚在了它这里,任由它将山南与山北的阳光割断,一面是清晨,一面是黄昏。

写诗的那年,杜甫才二十四岁,刚刚在洛阳应试,落弟不中,悻悻而归,心中不快。

在被生活和现实所打击后,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学旅程,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中。

杜甫来到了泰山,见到了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的泰山。

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更是述志,更是自我激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踩不过荆棘的小道,如果受不了攀登的辛苦,那么便不配得到绝美的风光。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激趣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

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2024年《望岳》优秀教案

2024年《望岳》优秀教案

《望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望岳》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2)掌握《望岳》的文学特点,如意境、修辞手法等。

(3)学会分析《望岳》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望岳》的内容和形式。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望岳》与杜甫其他作品的异同。

(3)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望岳》的背景知识,掌握其文学特点。

(2)分析《望岳》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深入挖掘《望岳》的意境,理解杜甫的豪情壮志。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望岳》与杜甫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望岳》的题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望岳》,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3.课堂讲解(1)分析《望岳》的文学特点,如意境、修辞手法等。

(2)讲解杜甫的豪情壮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4.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望岳》的艺术魅力。

(2)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成员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5.比较阅读(1)学生选取杜甫其他作品,与《望岳》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6.创作实践(1)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实践。

(2)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7.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四、课后作业1.深入学习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撰写一篇短文。

2.分析《望岳》的艺术魅力,写一篇鉴赏文章。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 )(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 )(4)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工 具书,疏通诗句,并把它写下 来。
在《望岳》中诗人望到了一个 怎样的泰山?
从《望岳》中你学到了怎的 写作手法?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前半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 意,启发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 先一问,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 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 情,非常传神;后一答, 是经过一番揣摩 后得出的答案,写出诗人自己的体验,以 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后半句运用夸张,写泰山的山峦由齐 到鲁连绵不断,一望无际,形象写出泰山 的雄伟壮阔。
• 霍金,他是现代科学史上的奇人,被 称为“宇宙之父”.几乎全身瘫痪 的他,用仅能动弹的几个手指在键 盘上艰难地敲打,成为了继牛顿、 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 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对困难,应执着于奋力前行.请相 信前面的路会越走越宽广.迎难而 上,壮志将不再难酬!
从《望岳》中你“望”到一个怎 样的杜甫?
一个不怕困难、敢攀顶峰、卓然独立、兼 济天下,具有豪情壮志的杜甫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 来被人传诵,那么它让你对生 活有什么新的领悟呢?
• 体坛的风云人物桑兰,在一次跳马 比赛中不幸摔倒,导致下肢瘫痪,但 她仍不放弃,坚守在体育这一方热 土上,最终获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 人民的一致称赞.
《望岳》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大意。 2、体会诗歌中泰山的特点。 3、体味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 1、本诗作者是杜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字 子美 ,“ 少陵野老 ”,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 称为“ 诗史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前半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 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 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 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泰山的秀美和 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