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共4篇)

望岳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望岳》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才能目的: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的:进步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才能。
一、导入我国山河秀丽,风光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
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
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确实,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三、教学过程: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现实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3、指导朗读: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需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
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
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第一步:讲解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
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绘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局部内容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
《望岳》教案(通用16篇)

《望岳》教案(通用16篇)《望岳》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a、诗中哲理的理解;基础知识:a、作者生平;b、泰山的有关知识;c、字音、字形;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
缺乏感情。
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杜甫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的伟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诗词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
望岳就是其中一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望岳的写作思路。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较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1、透过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较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望岳》教案设计模板5篇

《望岳》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岳》。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
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3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3篇)《望岳》教学设计篇一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望岳篇一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处处也有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唐诗300首诗,我领略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写的《望岳》因为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每一句都在写望见的风景。
还有到泰山边上,甚至是还没有进入齐鲁故地,远远的望见了泰山,他便发出了感叹,那传说中的泰山会是何等的雄奇呢?即便是不在齐鲁境内,却绿色作文网依旧可以看到青山连绵,巍峨屹立。
那泰山似乎被造物主所钟爱,将各种美丽的景色都汇聚在了它这里,任由它将山南与山北的阳光割断,一面是清晨,一面是黄昏。
写诗的那年,杜甫才二十四岁,刚刚在洛阳应试,落弟不中,悻悻而归,心中不快。
在被生活和现实所打击后,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学旅程,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中。
杜甫来到了泰山,见到了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的泰山。
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更是述志,更是自我激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踩不过荆棘的小道,如果受不了攀登的辛苦,那么便不配得到绝美的风光。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激趣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
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四年级古诗《望岳》教学设计

四年级古诗《望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古诗《望岳》。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体会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以及表达的雄心壮志。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泰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谈谈对泰山的印象。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泰山的诗歌,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望岳》。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4、字词讲解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如“岱宗”“齐鲁”“造化”“阴阳”“决眦”等。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的含义。
5、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夸张和对偶。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6、情感体会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泰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诗人的情感,强调诗人对泰山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
7、背诵诗歌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歌。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
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
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
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
的山色没有尽头。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
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最高顶。
(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
)
五、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品情感,赏名句。
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
明确:分析内容;抒发情感;蕴含哲理;运用修辞;炼字角度)
学运用: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抒发情感;蕴含哲理;运用修辞;炼字角度。
)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
(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
(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六、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