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登高》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望岳》、《登高》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写景抒情关键词句,披文入情,体会诗歌主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创作背景,了解情感差异,学习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杜甫诗歌哀而不伤的壮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杜甫少年立志,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学习重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诗圣伟大的爱国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初说印象议杜甫提起唐代诗人杜甫,各位同学能想到他的哪些特点?预设: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似乎成了杜甫的一个标签,我们往往忽略了杜甫也曾经是个踌躇满志的青年,这种踌躇满志在我们曾学过的《望岳》一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今天,我们将通过《望岳》和《登高》两首诗作,去认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杜甫,触摸诗圣伟大的灵魂。
二、一读,回忆青年杜甫学生活动:齐读《望岳》,说说能从诗句中读出杜甫什么样的形象和情感。
预设:青春的热血与不羁改天换地的雄心与壮志技巧点拨:从诗歌的典型意象“层云”、“归鸟”,诗人的活动“决眦”“凌绝顶”,我们可以感受24岁的青年杜甫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成就功业的自信与豪情。
三、二读,走近晚年杜甫三十年过去了,远在夔州的杜甫拖着多病的身躯,于重阳节登高望远,他眼中的景和内心的情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来阅读杜甫的《登高》。
学生活动:说说初读登高的大致感受。
预设:悲伤、悲痛、壮阔。
四、三读,了解平生际遇《望岳》与《登高》两诗相距三十年,诗人在诗作中凝注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要了解这种变化产生的缘由,我们可以从这三十年间,诗人的诗句中一探究竟。
材料补充: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些诗句是杜甫在不同时期所写诗歌的代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杜甫一生的际遇,从青年时期的志得意满、豪情壮志到贫穷窘迫、看尽冷眼再到后来的战乱颠沛、四处流离,杜甫的一生,这可谓苦难的一生。
《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创新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PPT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下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
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被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
这人是谁?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就连孔夫子都为之发出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是什么山?看来老师小瞧同学们了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师:那么,同学们,当诗人中的诗人与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当杜甫遇到泰山,。
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唐朝诗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活动一】作者简介(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PPT展示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二、走入课程阅读思路:读-品一悟(一)、读:美、高昂、气势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
再齐读。
二、品:诗联品析(合作探究)(一)、品题目师:怎样理解题目生:望即看之意。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泰山。
就是看泰山。
师:现在我们要随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们应抓住哪一个字呢?“望”(二)、品诗意(合作探究)问:请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要求:我们组选择诗,根据方法:(一),解说注释(二)、描述诗联(三)品析字句并说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小结:“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惊叹--远望“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一赞美――近望“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陶醉一一细望“会当”两句: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豪迈2 .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四、感知探究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这些景物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花的诗: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说起杜甫,相信在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位在枯叶寒风里终日愁眉不展的老者形象。
那么青年时的杜甫,其精神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年少的杜甫到洛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结果落地而归,次年24岁的诗人开始在今山东河北一带,开始他不羁的漫游生活,这一日他来到了泰山脚下,望着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不觉联想到自己虽然在通往梦想的途中,经常会遇到挑战与失败,但诗人敢于攀顶的雄心不减,于是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表达自己卓然独立,先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景物诗——《望岳》。
二、讲授新课:1.新方法:踏歌觅韵唱古诗,望景望人望时代意思是寻觅古诗的韵味吟唱;依据景物诗的三步法赏析。
2.识作者积累一些和杜甫有关的重要信息。
请大家动手记在课本上。
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之为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老杜,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被称为“诗史”。
时间:712-770(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地点: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作品:“三吏三别”等。
评价: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那今天要学的望岳又是什么样的风格呢?先通过老师的范读感受一下。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春版《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春版《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长春版《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春版《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春版《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二)朗读诗歌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杜甫课程类型:新课教学课题:《望岳》课时安排:一课时时间分配:40分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诗歌注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悟诗歌内容,领取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掌握对比、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理解诗中“钟”、“割”等词语的妙处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讲授法,理解诗歌中的文学常识,如“阴阳”、“五岳”。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掌握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中词语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难点(1)对比杜甫其他两首《望岳》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这首的不同。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意境。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备课1、教材分析《望岳》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学习本诗让学生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诗歌《望岳》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情分析本诗教学对象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赏析字词方面还需要加强。
他们也正处于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的阶段,但是他们对于登高的经验可能有所匮乏,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将会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二)文本解读1、新课导入(2–3分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登山的经历吗?(有登山经验的同学就起来分享)ppt展示泰山图片,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登山的感受吧。
杜甫《望岳》教案

杜甫《望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中的《望岳》。
该诗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望和赞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课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详细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望岳》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分析,修辞手法的识别。
2.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的理解,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泰山的印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文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a.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分析其表达的意义。
b. 修辞手法:识别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岳》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b. 诗歌朗诵:感受韵律美c.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d.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望岳》。
2. 答案:a. 背诵《望岳》略。
b. 意象:黄河、海;修辞手法:夸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望岳》教案

杜甫《望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课文《望岳》。
本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岳》。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岳》。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文课件或黑板3. 《望岳》全文4. 学生课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诗的韵律。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翻译与解析(15分钟)学生自行翻译诗句,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与欣赏(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书写《望岳》诗句,要求字迹工整;设计一道关于《望岳》的题目,答案附在作业后面。
六、板书设计1. 《望岳》2. 杜甫3. 泰山4. 雄伟景象5. 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书写《望岳》诗句。
答案:《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设计关于《望岳》的题目。
答案:请描述诗中描绘的泰山景象,并谈谈你对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泰山,感受诗中的景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
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⑶凌:登,乘。
(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⑴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⑵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