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饮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饮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题目为《饮酒》。
该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通过讲述一个饮酒的故事,呼吁人们要慎重对待饮酒问题以及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本文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够了解到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饮酒问题的正确态度。
同时,本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饮酒》这篇文章的题材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理解饮酒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社会影响;•掌握词汇:兴致盎然、淡漠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旨;•理解饮酒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酒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通过引入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饮酒问题?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初次了解和理解。
3. 分析课文结构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
例如,通过解读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脉络和层次。
4. 阅读理解与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进行逐段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传递的信息。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词汇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
例如,兴致盎然、淡漠等词汇。
6. 语言表达训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人教版饮酒说课稿

人教版饮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饮酒》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同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其在《饮酒》中的体现。
2. 分析《饮酒》的文学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表达隐逸思想而著称,被誉为“田园诗人”。
2. 作品背景《饮酒》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隐居乡间的时期。
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文本解读(1)内容概述《饮酒》共二十首,每首诗都以饮酒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2)主题思想通过对饮酒场景的描写,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倡导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3)艺术特色《饮酒》的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田园诗的韵味。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饮酒的看法,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2. 诗文朗读播放《饮酒》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分析逐首解读《饮酒》中的诗句,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饮酒》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饮酒》的文学价值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南山”。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饮酒》中的一首,进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表面化的解读。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人教版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 掌握《饮酒》系列诗作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理解并分析《饮酒》诗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独立和内心平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对《饮酒》创作的影响。
- 《饮酒》诗中隐逸思想的内涵及其在诗作中的体现。
-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
2. 教学难点:- 对陶渊明隐逸思想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简述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为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提供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 学生齐读《饮酒》系列诗作,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3. 文本分析- 逐句解读《饮酒》诗作,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 讨论诗歌中的隐逸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4. 艺术手法探讨-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 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5. 拓展延伸- 讨论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借鉴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6. 课堂小结- 总结《饮酒》诗作的主要特点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 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饮酒》中的一首诗歌。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文人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饮酒》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以《饮酒》为教学文本,该文本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首《饮酒》描绘了人们在欢乐时刻饮酒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教授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饮酒》的故事背景、作者和出自的文学作品。
2.理解《饮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掌握《饮酒》中的重要词汇及诗句的含义。
2.2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准确理解文本。
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3 情感目标1.提供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分析《饮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饮酒》中的重要词汇及诗句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隐含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述古代人们饮酒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文学作品的情景。
4.2 预读老师提问学生对饮酒有什么了解,学生进行简短回答。
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来读一首有关饮酒的诗歌,《饮酒》。
要求学生预先想象这首诗歌的情景和主题。
4.3 阅读理解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饮酒》。
2.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
3.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4.4 词汇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并解释其含义和意义。
4.5 朗读练习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练习,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4.6 听读评价学生听老师朗读《饮酒》并观察老师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老师的朗诵效果,并与自己的朗诵进行对比。
《饮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我是语文组XXX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饮酒》,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首诗歌,文章通过对田园生活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通过学习本文能够激发学生灵性,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含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感悟力,鉴赏力。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他的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对于主题的把握,对于情感的体会,对于语言的品味与理解等能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以上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的特点。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以上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的特点。
我将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文章中的名句,体会其中的内涵,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豁达开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诗歌语言的语言美,意境美。
在设计理念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饮酒》教案(精选15篇)

《饮酒》教案(精选15篇)《饮酒》篇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饮酒》说课稿

三、说目标
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于是我确定本课 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中的意味。学习 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过程与方法: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悠然闲适的 心情和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 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读懂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理解诗歌思想 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从炼字、修辞、情感、内容、写作技巧等角
作业:1.用正楷抄写并背诵全诗。 2.自选角度(从词语表达的含义、词 语表达的效果、句子表达的情感、内 容等方面,作以简要赏析。)
度进行赏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理解诗 人的生活志趣。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 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 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 以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 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师板书对联),让学生猜对联是在写谁?再来走近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1.听读课文录音《饮酒》(其五)或师示范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自由大声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3.点人读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读后注重师生评价。 师:读诗光读正确、流利,我认为还不够。诗有诗的韵味,有诗的节奏。谁 能读出它的节奏来?生自由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过扩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思想美。
3通过设疑增强理解的深度
4通过比较拓展理解的宽度
四、说学法
教学相长强调的是过程性学习,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补充,而两者中学更重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特安排如下学习方法。
1搜集《饮酒》的其它有印象诗歌反复诵读,增强感悟诗歌的能力。
2牢记课文注解与诗歌当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意思。
3更多的了解诗人的生平
4选择《饮酒》中一首自己感兴趣的诗歌,结合已有的方法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简单赏析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说过程
1陶渊明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同学们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开课这样讲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一首诗就好比一座漂浮于大海之上的冰山,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三分之一,其主要部分却藏在海面之下。反复诵读甚至背诵是感受诗歌内涵的主要方法。这就好比警察查案,要一条线索一条线索地搜集,然后才能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才能层层剖开案件的迷雾。反复诵读就是寻找线索,拨开迷雾,揭示真相的过程。也好比认识一个人,要通过多次的交往才能对其有一个较全面,较准确的认识。
3把诗歌扩展为现代散文的句式,很多同学认为就是对诗句的翻译这位认识不准确,扩展诗句一方面要准确把握诗句的意思,另一方面考验学生的想象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
4陶渊明是个典范,但是对社会主流来说也是另类,比较阅读能够拓宽知识面,也能加深认识。
七、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可简可烦,但是度不好把握,要么只是字面理解,要么就过于深刻。形象的语言教学,比较理解的方法即能达到目的,又不乏味。
饮酒说课稿
一、说教材
《饮酒•五》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扩展阅读部分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古代诗文,从这首诗所处的位置来看,它不属于讲读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完成的内容。其目的是拓宽学生得到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并以此为起点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简单的社会经历。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他们的参与意识强,但他们思维的客观性差,情感的感受程度浅,参与的盲目性强。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做到深入浅出,要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去感受
三、说教法
我把这首诗作为讲读内容,是想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知识与理解大意的同时掌握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丰富一下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点赏析诗歌的能力,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一点思想与情感上的准备。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一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