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2树之歌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人教部编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树、花、叶、枝、根、鸟、唱、跳、欢快”等。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树之歌》是一首描绘大自然中树木生长景象的诗歌。

诗歌通过对树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2.2 生词学习: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生词“树、花、叶、枝、根、鸟、唱、跳、欢快”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生词。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

运用卡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树木的特点和作用。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5.2 生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词。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生词,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生词意义。

5.3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5.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课内拓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树木种类及其原因。

6.2 课外拓展: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附近的树木,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状况。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2树之歌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2树之歌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2 树之歌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识字2 树之歌”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不同种类的树木及其特点。

详细内容将围绕课文展开,了解树木的名称、生长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理解树木的特点及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树木名称和生长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学习,以及用这些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树木图片,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名字,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识的生字、生词,并尝试理解树木的特点。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详细讲解生字、生词,引导学生用词语造句。

同时,结合图片和实际案例,讲解不同树木的生长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过的树木,并分享它们的特点。

5.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识字2 树之歌2. 主要内容:生字:杨、柳、松、柏、桐、枫、桦、杉生词:挺拔、繁茂、坚韧、傲立、婷婷、玉立树木特点:杨树挺拔、柳树繁茂、松树坚韧、柏树傲立、桐树婷婷、玉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生词各5遍。

用生字、生词造句。

举例说明生活中见过的树木,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生字、生词抄写略。

造句示例:松树坚韧地生长在高山峻岭之间。

描述生活中见过的树木特点示例:我家门口有一棵梧桐树,它的叶子很大,夏天可以为我们遮阳。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树、松、柏、杨、柳、枫、桦、棉、桂”等词语。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的形态和季节变化。

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方式,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不同季节树的形态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的形态和季节变化。

学生运用想象力,描绘出不同季节树的景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内容。

2. 教师准备相关季节树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和想象。

3.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巩固学生认读生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树,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和句子。

3. 朗读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进行展示,鼓励学生。

4. 想象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不同季节树的景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共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家长辅导学生认读生字,巩固词语。

2. 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描绘一幅自己喜欢的季节树画面。

3. 家长记录学生在家朗读情况,与教师沟通反馈。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树的形态和季节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互动式教学: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教部编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2章《树之歌》教案

人教部编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2章《树之歌》教案

2 树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梧、桐”等15 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 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 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了解11 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梧、桐”等7 个生字,会写“杨、壮”等6 个字,会写“杨树、树叶、枫树、松柏”4 个词语。

2.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两句。

3.通过读文、看图,认识6 种树。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引入新课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课文前两句提到的几种树的图片。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树吗?(杨树、榕树、梧桐树、松树、柏树、枫树)2. 过渡: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征吧!(板书:树之歌)【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初读感知,读准字音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随机正音。

3. 课件出示课后题第二题中的词语。

同桌互读,指名读。

注意“泡桐”的“泡”在这里读“pāo”。

4. 开火车读课文,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5. 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种树木。

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

Ⅲ学习课文前两句,随文识字1. 整体感知第1、2 句。

(1)读读第1、2 句,说说这两句介绍了哪几种树。

这两句介绍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这几种树。

(2)作者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树的特点的?(板书:形状颜色)(3)课件出示生字“梧、桐、枫、松、柏”,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预设:这5 个字都带有“木”字旁,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住它们。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课树之歌(2)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课树之歌(2)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课树之歌(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课《树之歌》(2)。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二、三自然段,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的树及其特点。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多样性,认识到树木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语,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种类的树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树木的认识,提高朗读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各种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树木的种类和特点。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语,让学生上台板书,集体纠正。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不同种类的树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树木与自然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生字、词语,巩固所学知识。

6.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生字、词语板书:将本课生字、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上台板书,集体纠正。

2. 树木特点板书:将不同种类的树及其特点整理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对照学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自己喜欢的树木画,并注明树木的名称和特点。

2. 答案:学生完成画作后,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不同种类的树及其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朗读和书写方面还需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环保意识。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 人教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  人教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树之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树之歌》,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树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

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绿衣夜行不着急,白天举头望鸡飞。

猜猜我是什么?”(谜底:树)2. 引导学生思考树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树之歌》,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三、学习课文内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树的特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如:“杨树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书写生字词,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

2.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2. 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种树,并尝试创作一首关于树的诗歌。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生字词学习、课堂讨论等。

2. 对学生书写生字词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观察学生在创作诗歌时的表现,评价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活动与互动(10分钟)1.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树,讨论这种树的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小组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选择的树的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树的环保价值和人类应该保护树木。

七、课文拓展(10分钟)1. 学生讨论:讨论课文中树的种类是否齐全,是否还有其他种类的树。

2.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其他种类的树,如枫树、桦树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树。

3. 学生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创作一首关于其他种类的树的诗歌。

2024秋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树之歌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树之歌教案新人教版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树之歌》,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4.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新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
《森林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森林中的各种树木和植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树木的知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中国古代诗歌选》:这本书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诗歌,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课后探究:
(1)观察身边的树木,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尝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树之歌”。
4.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能够认真对待,按时提交。大部分作业质一些错误,需要加强巩固。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将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在讨论和互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我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课堂纪律方面,我将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教学活动的秩序。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总之,我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树之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树的形态和生长环境?”(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树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2 树之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2 树之歌-教案

课题:2 树之歌【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梧、桐”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3.认真观察图画;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学难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梧、桐”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壮”等10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壮、杉、化”三个字的书写。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2)猜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 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

(猜一植物)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树》。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2 树之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3)填一填:本课讲了种树;分别【设计意图: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

三、认读生字;了解特点。

1.请学生找到木字家族的字。

想一想这些树都有什么特点?教师随机讲解。

(1)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都是木字旁;都和树木有关。

)(2)(课件出示4:杨树图片)杨:杨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杨树高)。

(3)(课件出示5:榕树图片)榕:榕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榕树壮)(4)(课件出示6:梧桐树图片)梧桐:“梧桐”树叶像什么?(手掌)谁能用“梧桐”说句话?(5)(课件出示7:枫树图片)枫:枫树到了秋天是什么颜色?(红色)(6)(课件出示8:松柏树图片)松柏:松柏有什么高洁的品质?(松柏不畏严寒;一年四季常青)(7)(课件出示9:木棉图片)木棉:木棉的喜好是什么?(喜暖在南方)(8)(课件出示10:桦树图片)桦:注意这个字读四声“hu à”一边生长在哪里?(耐寒长在北疆)(9)(课件出示11:银杏、水杉图片)银杏、水杉:这两种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被称为活化石;存在已很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树之歌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带木字旁的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各种树木,了解各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利用课件和生字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十一种树木及其特点、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各种树木,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拓展植物知识,了解植物国宝,培养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读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了解木字旁,联系以前学过的带木字旁的字,进一步积累巩固。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课后三句有关树木的格言。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些树木的图片,提问激趣: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上的这些树吗?知道它们的名字吗?(点名请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树木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和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好伙伴。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同来认识树木,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鼻音“耐”,翘舌音“掌、装、守、杉”,前鼻音“银”和后鼻音“桐、杨、枫、松、疆”。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杨、桐、枫、柏、棉、杉、桂”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松、壮、化”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谜语示例:
一个老爷爷,靠在树上歇。

(谜底:松)
装束很多,独缺衣裳。

(谜底:壮)
一人手拿一把刀。

(谜底:化)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杨”右边起笔略低于左边,横折折折钩要书写端正,折笔内收,保持重心。

“枫”右边第一笔竖撇要拉长,横斜钩稍向右下倾斜,里面撇短、点稍长。

“松”右边撇短、捺长,撇折向右上取斜势,末笔点略短。

“棉”右边要写紧凑,上面“白”略窄小,下面“巾”要写宽一点。

“杉”右边三撇平行,间距均匀,首撇稍短,中撇最短,末撇最长。

“化”书写右边时注意笔顺,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易错提示:
“壮”右边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柏”右边是“白”,不要写成“自”。

“棉”右上部是“白”,不要少写一撇;右下部是“巾”,竖要写出头。

“桂”右边是两个“土”,中间不要一竖拉通。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杨—扬(发扬)—汤(喝汤)—场(广场)
枫—风(风格)—讽(讽刺)—疯(疯狂)
柏—伯(伯父)—怕(害怕)—拍(拍打)
化—北(北方)—华(华丽)—花(花朵)
桂—娃(女娃)—挂(挂面)—蛙(青蛙)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圈画出的生字词,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仔细观察课文中的生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明确:课文里有很多木字旁的字,它们大部分是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比如“杏”。

(2)讲解木字旁的书写注意事项,一边范写一边讲解。

明确:木字做偏旁时,字形变窄,写在左半格。

第一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起笔,微微往右上斜;第二笔为垂露竖,是木字旁的主干,要写得挺直有力,写在横画中间略偏右的位置;撇画向左下行笔,要写直一点,弯度不能大,也不要写得太长;为了避让右边,最后一笔捺改为右点。

(也可念诵歌谣:横短轻上扬,竖画略偏右,斜撇要收缩,一点垂下方)
(3)引导学生理解木字旁的构字意义,学会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来快速识字。

明确:木字旁的字一般与植物、木头、木制品有关。

这些字大多是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读音与右半边的字一样或者相似。

(4)思考并举例:你还学过哪些带木字旁的字或与“木”意义相关的字呢?
明确:桃、橙、柳、桔、梨、栏、柱、杆、村、林、板、柜、森。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篇课文用儿歌的形式介绍了很多树木,通过初步学习,大家都掌握了不少木字旁的字,知道这些字都跟树木有关,它们都是形声字。

同学们课下可以多练习书写这些生字,也可以到校园里或自己居住的小区里找一找,看看有没有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树木。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杨树、树叶、枫树、松柏、木棉、水杉、化石、金桂。

2.提问激趣,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树之歌》。

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这首儿歌主要写了什么呀?(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很多树。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都有哪些树。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全文,老师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2.细读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品读第一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

杨树很高,榕树的枝干比较粗壮,梧桐树的树叶像手掌(“像手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品读第二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这几种树木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枫树、松树、柏树。

枫树的树叶到了秋天会变红;松树和柏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不发生变化(“披绿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拓展示例:为什么松柏能够终年常青?
普通的树木在气候不适宜的时候(譬如寒冷、干燥),因为叶子面积较大或表面没有蜡质的薄膜而导致水分散失快,不易生存,所以在秋冬季会变黄、落叶。

而松树、柏树、冬青等,由于叶子尖细或者表面有蜡质层,水分不易散失,所以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存,所以不会落叶,终年常青。

(3)品读第三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木棉和桦树。

木棉树喜欢温暖,生活在我国的南方;桦树耐得住严寒,生活在我国的北方边疆(“喜暖”“守北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品读第四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哪些树木?分别有什么特点?怎样
理解“活化石”的意思?
明确:写了银杏、水杉、金桂。

银杏和水杉的寿命很长;金桂开的花是黄色的,香气浓郁,十分怡人。

“活化石”指过去分布比较广泛,而现在仅存在于某些局限地区的古老的动植物种类,如新西兰的楔齿蜥和中国的大熊猫、银杏、水杉等。

拓展示例:为什么说银杏树和水杉树是“活化石”?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

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了下来。

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

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奇珍。

3.指导学生理解课后习题中的三句话。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明确: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

指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明确: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会飘落下来,回到树根。

比喻一个人无论离开故土时间多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乡。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明确:树如果不生根,就无法生长;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说明了立定志愿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是一首有趣的儿歌,向我们介绍了十一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习性:________长得很高大,________的树叶像手掌,________的叶子秋天会变红,________的树叶终年都是绿色的,喜暖的木棉生长在________方,耐寒的桦树生长在________方,________和________被称为植物活化石。

明确:杨树 梧桐 枫树 松柏 南
北 银杏 水杉
2.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谈话总结:树木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净化机,是杀菌能手,还是天然空调。

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是地球家园的保护伞。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认识树木,了解树木,保护好地球母亲的绿色衣衫,保护好人类的这些好朋友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树之歌⎩⎪⎪⎨⎪⎪⎧⎭
⎪⎪⎬⎪⎪⎫杨树——身材高大榕树——树干粗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叶子变红松柏——四季常青木棉——喜暖、长在南方桦树——耐寒、长在北方银杏、水杉——寿命长金桂——花朵香气浓郁认识树木保护树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