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
思涵
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工 业革命除了影响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又 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历史探究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秒杀易错大招
易错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是民 族资本主义企业。
大招
民用企业基本是以市场利润和价值规律为基础,具 有资本主义色彩,带有明显的抵制洋货和夺回利权 的意图。也是洋务派 “求富”主张的具体体现。但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考点分析:工厂出现引起的社会变革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关系的变化 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小试牛刀:工厂出现引起的社会变革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关系的变化 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下图反映了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 )
倒班制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规章制度严格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工厂制度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流水线
4.社会关系的变化;
业 革
原料统一供应
5.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城市化发展,生活空间改变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时间观念加强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
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D )
A. 国家统一实现和民主制度确立
B. 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
C. 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 D. 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二、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变迁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变成城市的 过程,城市对农村影响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是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 个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数量会越来越 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政治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英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大约在1800年,大不列颠只 有一个大城市,那就是伦敦,仅有100万人口。当时,它是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远远地超过了大不列颠的其他城 市—爱丁堡、利物浦、 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 和布里斯托尔。这些城市拥有的居民人数分别在5万至 10万之间不等。1850年伦敦人口增加236.3万,而大不列 颠还有其他9个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18个城市的人口 分别在5万到10万之间。这28个城市的人口共计570万人, 大约为大不列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课标: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 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 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 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厂制度
阅读材料思考,与手工工场相比工厂制度 有哪些新特点?
随着机器的增加,从使用单一机器到整个机器系统,使最 重要的生产过程机械化,更增加了专业化,从而导致组织创 新——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工厂制度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 发展了手工工工场监督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模式。
——宋严萍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规章制度等形式的变迁以及标准化生产。
阅读材料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李鸿章认为中国求富强就必须发展自己的大企业, 这是李鸿 章发展洋务一贯的政策主张。为了发展自己的大企业, 李鸿章 提出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中国企业。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2)

生①产都资者是料资所有本主手义工生的作产生坊产主力资拥发料有展私的有必工然场结劳主果动提力,供掌都原握料是劳,资动部工本分具主雇佣义生产关系变化工厂的主重要表现。
生② ③与产都工相中互是场的关资手地系位本工主业辅义为学助生工徒性产厂,工关作的制系的重度密帮要的切工组形和织成形提关式供系,了较为都经亲促验密进,的了垄劳动资断伙本组伴主织义是天的在然迅工对速厂立的发制资展度产。的阶基级与础无上产形阶级
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场所。工厂制度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
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2)建立过程:
探究阐释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归纳(3)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1:工厂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工人……为确保工厂机器的 正常运转、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具体地说就是制定规 章制度,实行强制性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 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材以料保3证:最美大国限汽度车地大使王用亨机利器·。福工特厂致主力对于工降人低的汽进车厂、 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宋的时严成间萍本都《,作英实了国行具工流体业水的革线规命作定时业。期,的使工得厂原管来理需及要特花点费探12究》
求(民3)主思、想共文和化、:独西立方之建思路想设。不性断传入,“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发展,解放中国人们 思想,不断“向西方学破习坏”性;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等等。
总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03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聚焦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发生了变化。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变化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件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件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 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的特征与影响
通过视频材料, 思考工厂运行 有什么特点? 工人工作有何 特征?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的特征与影响 (1)工厂制度特征: ①工人倒班制 ②严格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清扫烟囱的儿童
矿区的童工数量
讽刺泰晤士河污染漫画
19世纪末的英国,其大气污染可能是最糟糕的。1881——1885年的大气污 染记录显示,在冬季的12月和1月,伦敦中心地区所拥有的明媚阳光的天数只是 其他四个城市同类天数的六分之一。在之后的40年里,尽管首都的天空慢慢变得 明朗起来,伦敦冬季日照也从没有超过这些地方所享受的一半,甚至夏季的伦敦 也难以享有充足的阳光。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 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中、
小学堂。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4.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 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 高。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 出来,开阔了眼界。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19世纪,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 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 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 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 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 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 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共24张ppt)
——《美国创新史》
①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②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③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④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问题探究2:结合材料和所学,列举近代工厂制度在中国兴起的史实,分 析近代中国工厂制度兴起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 张謇为实业救国的梦想而办企业,也为这个梦想而受拖累。因为大生企 业投资扩张太多,他办学校、开交通、建公园、修水利、开慈善等等……张謇 为理想而战,又为理想而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一个有理想、有灵魂的企业, 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陈红晓《张謇》
(1)史实: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 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背景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统治阶级为实现自救,开展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列强投资设厂使中国利权进一步丧失;关注民生,济世救民 思想的影响。 (3)影响 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中国近代化;在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一定 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近代思想传 播和政治变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政治 君主立宪制确立 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原料 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原材料
劳力 科技
圈地运动增加了自由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技术 以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殖民扩张获得广阔海外市场 市场 圈地运动扩大国内市场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认识工厂制度的影响。
材料: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 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以后的10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 降低了2/3。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影 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学西方,民族意识觉醒,近代教育发展 响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生活之变—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 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 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 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 市地区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 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 度定义城市化。
二、生活之变—城市化
【典题研习】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984》 写到:“19世纪20和30年代,机器和市场的无情发展,开始把他们甩 到一旁。在这样的过程中,独立人变成了依附者,人则变成了“人 手”。上述观点( ) A.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说明工人阶级迫切需要先进思想的指导 C.反映了工业革命重塑了劳动者的角色 D.体现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
➢ 作业布置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 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 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请你结合古今中外史实,以“标准化”为中心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表述成文。)
3.追赶潮流走向工业化:近代中国的工厂制度
思考3: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38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38张PPT)

PART 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
手工工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机器大生产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 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厂出现了。
(2)影响: 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零碎分散→专业集中
制度化。
⑤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张博君《阿克莱特的工厂制投资及其影响》
2.工厂制度出现
材料: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上的最大变革是 大规模生产以及流动组装生产线的诞生(流水 线),1914年有亨利福特率先引入他的汽车制 造厂,这种革命性生产工序,将汽车底盘组装 时间,从12小时缩减到1.5小时。
达到727人。这家纺纱厂安装了多台多轴纺纱机,一台水轮可同时带动多部
纺纱机,300多名工人完全听从机器指挥,跟随机器节奏而劳
动。
——②刘生金产源:《机论近器代流英水国线工生厂产制的,兴协起同》劳作;
材料: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阿克莱特工厂在1③9世时纪间之:前工机人器倒几班乎制每;天
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人是分为两组轮流换班。阿克莱特工厂不 仅④在管生理产:技规术章上制形度成严一格套,体强系化,纪而律且意在识劳;动力招聘和管理方面也初步实现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1.城市化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7世纪中
18世纪中
19世纪中
工人的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看到贫 民窟。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 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所有这些悲惨遭遇使 农村 得英国的工厂工人营养不良、身体畸形乃至丧失劳动力,大 城市 批工人早早去世,在工业化初期,工人的平均寿命反而比工 业化之前还要低得多。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高二历史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
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 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
怎么理解工业革命的这革命性变化?
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生产 专业化
18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城市人口百分比(%)
“钢都”匹兹堡
2、变化二: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人们的出行,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材料2 工业革命怎样改变人的出行?
1869年苏伊士运河 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
美国19世纪中期铁路网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变化三: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现代化,人口流动带来的眼界开阔。)
•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 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A 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工人集中劳 动,在专门化 的厂房劳作
革命性 的变化
劳作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合作探究:理查德﹒阿克莱特的工厂
理查德·阿克赖特 与他开创的第一个“工厂”
—李诗雨
阿克赖特之人物介绍
1732年,阿克赖特出生在英国的兰开夏的普 莱斯丹。少年时代,阿克莱特没有受过任何学 校教育。
18岁时,开始从事理发这一行,开始搞利润 较大的头发买卖。他走街串巷,从姑娘们手里 收购头发,自己调剂化学染料,处理头发,然 后出售。两三年后,他攒下了少量的钱。
先驱者,为加速大企业的到来做出了贡献。
阿克赖特更是英国按工厂规模利用机器生产的
第一人。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阿克赖特水力纺纱机 (1769年制造)
1792年8月3日,阿克莱特在科罗姆福德去世,终年 60岁,死后他留下了一笔50万英镑的巨款。
“如果我能活得相当久,那我就 能富有到可以把国债还清。”
感谢观看!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个 棉纱厂,利用德文特河的湍流作动力,以水力纺纱机 为机器。阿克赖特在厂址的选择和规划方面花费了大 量的时间,并有所建树。他雇佣了几百名工人,将棉 纺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在工厂 中实行了12小时的工作时间(当时一般是14小时), 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 2.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 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
和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科学管理强调了任务和奖金两个 重要要素。每天给予工人一定的工作任务,实行差别工资制,超额 劳动超额报酬,在工人确信其工资会的大幅度的和持续的增长下他 会以最快的速度工作,最终达成工厂的最大产出和工人工资逐步增 加的结果。
企业运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磨洋工”形成的原因:
1 岗位效率与竞争
2 不完善的制度 3 工作经验落后
科学管理原理
途径: 培训和发掘每个人的技能。
科学管理基础
科学管理理论的三个核心基础
• 1.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用包含了一序列最快最合适动作的新
方法作为明确的工作标准系统的培训工人,以取代以前所使用的效 率低下的工作方式。在这期间,必须要记录、培训和协作,以便科 学管理理论改进取得成功。
• 3.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求得利益平衡,保 持公平与公正。每一个智力一定的工人在发展的科学和积极性加
激励的管理制度的帮助下与管理者和睦相处,比起他以前从事的工 作来,会干的更好,更有兴趣。最后更有前途和发展。随着而来, 工厂逐渐发展和扩大,工人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和提升。(科学管 理制度下,还要求工人在提出改进建议是,不管是方法还是工具, 都应当给予其各种形式的鼓励,一旦发现新方法比老方法优越就把 它作为全行业的作业标准。)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工厂制度的特点。
1.工厂制度的特点 【1】将工人雇佣到厂房里(主要) 【2】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3】分工明确 【4】从事机器大生产(核心)
思考:请为工厂制度设定一个概念(时间、 关键特征、本质)
2.概念:工厂制度是一种工业革命时期形成 的将工人集中到厂房里、从事机器大生产的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 式。
思考,集中的手工工场有哪些特点?
2.特点:集中劳动、雇工生产、分工协作; 手工生产
3.影响:生产过程的专业化;
为工厂制度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 本身的兴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
工场手工业× 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
二、新的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制度
泰勒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做法
• 合作探究: 福特——流水线生产
科学管理的六大原理:
• (1)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 (2)工时研究与工作定额 • (3)科学挑选和培训工人 • (4)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计划于执行职能的分离 • (5)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 (6)职能工长制——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激励优秀
资 业

远 景、

使 财命富、增目加标
科学定额 结设构 立一个专门体制制定定额的部过 门程 或机构 合理分工
思考: 1. 想象一下,中世纪的这种生活有什么特
点?
宁静、缓慢、匮乏;闭塞
2. 视频中您看到哪些具体景象? 机器、工厂、火车、楼房、浓烟。
3.社会生活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根源在于 什么? 工业革命的到来 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新生产方式
一、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方式: 手工工场 1.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走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 合作探究: 泰勒制——企业管理的进步
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 理》
——弗雷德里克·泰勒
泰勒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被公认为 科学管理之父 , 也有人称他为 理性效率的大师。
当代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都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 理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16世纪一位自称诗人者称:
在一间又大又长的房间内, 立着200台结结实实的织布机,
集中劳动
200人,千真万确是200人, 在织布机前工作,全都排列成行。
雇工生产 分工协作
诗人告诉我们,除了织布工之外,还雇佣了100个梳理女工、
200个纺纱女工、150个分拣工、50个剪毛工、80个精梳工……
——努斯鲍姆,《现代欧洲经济制度史》 手工生产
3.工厂制度的影响
【1】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 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 动潜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2】改变了生产方式,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内 容,推动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美国西北部的农民,离机械商店有几百里 之遥,却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用电报 告知所损害的机械上的部件号码,下一班火 车就能带来一件新的机械部件,他自己就能 够将它安装上。——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1768年,阿克赖特制作了纺织机械。第二年, 他取得了这项发创办了第一个棉纱
厂,雇佣了5000多名工人。
他将棉纺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
工厂,在工厂中实行了12小时的工作时间(当时
一般是14小时),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般认为阿克赖特是一个应用高效管理原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