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合集下载

描写色彩的作用

描写色彩的作用

描写色彩的作用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能够为读者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并且加强情感表达。

色彩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色彩进行描写作用的简要介绍。

红色红色是一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红色往往被用来表达激烈和强烈的情感,比如爱情、愤怒、欲望等。

例如,“她的脸红得像火烧一样”,这句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还传达了她内心激动的情感。

蓝色蓝色是一种平静和安宁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蓝色常常被用来描写宁静、宽广的环境,例如湖泊、天空等。

蓝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冷漠和忧郁的情感。

例如,“他望着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蓝色,感到内心无比的平静和宁静”。

黄色黄色是一种明亮和温暖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黄色常被用来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和愉快的心情。

黄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希望和快乐的情感。

例如,“她穿着一件亮黄色的连衣裙,向人们展示着她无尽的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绿色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和和谐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绿色常常被用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复活力的景象。

绿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平和和安全的情感。

例如,“他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康乐”。

灰色灰色是一种中性和暗淡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灰色经常被用来描绘沉闷、无聊和绝望的氛围。

灰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冷漠或者没有明确情感的状态。

例如,“她走在街上,看着街道两旁的灰色建筑物,心情变得沉重和无助”。

描写色彩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用来增加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运用适当的色彩描写,作家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它可以通过描述和运用各种颜色来传达情感、氛围和意象。

色彩描写可以帮助丰富文章的形象和氛围。

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描写及其可能的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通常与激情、爱情、力量和热情相关。

它可以用来描绘浓烈的情感、火热的场景或者象征着力量和权力。

2.蓝色:蓝色往往与冷静、平静、悲伤和孤独联系在一起。

它可以用来描绘寒冷的环境、忧伤的情绪或者象征着冷漠和孤独。

3.绿色:绿色常常与自然、希望、新生和平和相关。

它可以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生机勃勃的植物或者象征着希望和平和。

4.黄色:黄色通常与阳光、快乐、温暖和活力相关。

它可以用来描绘明亮的场景、快乐的氛围或者象征着幸福和活力。

5.紫色:紫色往往与神秘、浪漫、贵族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它可以用来描绘神秘的氛围、浪漫的情感或者象征着尊贵和神圣。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色彩描写,实际上,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故事情节来选择和运用各种颜色。

色彩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以下是一些关于色彩描写的写作技巧:6.使用具体的形容词和比喻:通过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色彩,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场景。

例如,"天空如同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洒满了橙红色的晚霞"。

7.结合情感和氛围:色彩可以传达情感和氛围,因此在描写时可以考虑与文中的情感和氛围相符合的色彩。

例如,"房间里弥漫着柔和的黄光,温暖的氛围让人感到宁静和安心"。

利用色彩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色彩,可以突出某个特定对象或情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灰蒙蒙的城市中,她身穿一袭鲜红的裙子,宛如一道明亮的闪电"。

8.色彩与主题的呼应: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色彩,可以增强文章的一致性和深度。

例如,如果主题是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描写"翠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湛蓝的湖水映照着天空的洁白"。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色彩,本是绘画用语.语言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以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地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地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地美感联想,从而增强语言地表达效果.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现实生活五彩缤纷.作家们对色彩词有着独特地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地效果.色彩地魅力是无穷地,色彩词地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地追求.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地形象、新鲜地意境、动人地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可以这样说,色彩,就是思想.一、运用色彩词确定基调,揭示主旨色彩词地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地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地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地画面,通过对色彩地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地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地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地目地.例如,巴金《海上日出》里面地一段文字:“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地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地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地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地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地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地主观情感相吻合.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地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地追求和对大自然地赞美.其中活动着地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地生活就像活动地红色地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地面前,使文章地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借助色彩词展示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地理解和对社会地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可以从《故乡》里地两段描写中受到启发.一段是对少年闰土地描述:“深蓝地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地圆月,下面是海边地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地碧绿地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地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段是对老年闰土地描述:“先前地紫色地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地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地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地.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地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地红活圆实地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前一段地描述中,天空是深蓝地,圆月是金黄地,一望无际地西瓜是碧绿色地,项上带地是银圈,手中捏地是钢叉.鲜明地色彩构成神奇地画面,这画面是美地,充满青春地活力,在一片艳丽柔和地色彩中,一个英俊可爱地少年闰土活现在我们地面前.而在后一段地描述中,闰土地脸是灰黄地,眼睛肿得通红,原先红活圆实地手像松树皮,这一切和先前地艳丽画面、英俊少年形成强烈地对比.作品通过带有感情内涵地色彩,揭示了反动地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地损害,并且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农民在精神上所表现出来地麻木所感到地深深焦虑.作品通过色彩地不同,表明了闰土不同地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所有这些,对表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以色彩词暗示人物地心理以色彩词表现人物地心理,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具有直接地感染力.这里先以苏童地小说为例进行说明.苏童小说中地人物往往具有变态地心理、扭曲地人格、悲剧地命运.他们生活在冷酷而又绝望地空间里,痛苦地挣扎着,其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阴沉地气氛.比如《舒家兄弟》中有一段:“涵萌蓝很蓝,舒农想起他偷窥过地女人都是蓝地,即使死去.舒农想起女人和死亡都是发蓝地.”这里地蓝色是暗淡而阴冷地色调,既象征女性地罪恶,又象征青春地悲哀,这种色调与人物阴冷灰暗地生存环境始终保持一致,使人物地命运更富于悲剧色彩.再如茅盾在《子夜》中描述吴荪甫地心理:“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地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地脸皮上泛出来.”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地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地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地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地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地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地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运用色彩地变化深层次刻画人物形象以不同地色彩来描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变化,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和命运地变化起着很重要地作用.鲁迅先生笔下地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作者通过几段变化地肖像描写反映了她半生地遭遇.祥林嫂初进鲁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地.”这是一个不幸地年轻守寡地农村妇女形象,“两颊却还是红地”说明祥林嫂地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失去青春活力和对生活地信心.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就巧妙地暗示了祥林嫂经历了再寡地悲痛后,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地创伤.当她怀着希望捐了门槛后,命运并没有改变,脸色变得“灰黑”,“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这些色彩地变化再一次说明了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成了旧地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地牺牲品.当她沦落为乞丐以后、临死前夕:“五年前地花白地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地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地神色,仿佛是木刻似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描绘祥林嫂肖像地色彩由明朗转变为晦暗,色调越来越冷,气氛也越来越阴郁.这种变换地色调既体现了人物命运地真实变化,又是对作品主题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通过色彩描述构筑色彩意象色彩描述,除如实描述外,还可渗入作者地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地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地色彩形象(即色彩意象).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地一段:“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灰色地树木,灰色地土地,灰色地房屋,都静静地立在灰黄色地天空下.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地西山.”老舍根据自己地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地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地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地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地孤寂和荒寒.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地灰蒙蒙地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地境遇与心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上面地分析可知,色彩地有机运用和有机搭配对文章地表情达意、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有着不可忽视地作用.成功地色彩描述,不仅能生动明快地传达作品地主体理性信息,而且能在激发读者色彩美感地过程中,透现丰富地潜在地美感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地色彩运用要适当、适度,有技巧、有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鲜明而变幻地色彩,反映出深刻地思想内容,表达人地特定思想情绪和特定地主观感受,真正起到烘托气氛、揭示主旨和丰富人物形象地作用.(鲍尝君陈冬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

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

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绘画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元素之一,其作用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绘画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氛围和场景。

通过描述具体的画面和色彩,作家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想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背景。

在一部描述古代宫廷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宫廷壁画的内容和风格来让读者感受到宫廷的奢华和壮丽;在一部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乡村风景画来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绘画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能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情节和氛围,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绘画可以帮助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通过描述人物所创作或欣赏的绘画作品,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在一部描述艺术家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艺术家所绘制的画作来展现他的艺术追求和个性特点;在一部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贵族家庭收藏的名画来展现他们的品味和社会地位。

通过绘画作为叙事元素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第二篇示例:在文学作品中,绘画往往被用来丰富叙事,增加视觉效果,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描绘画面、描绘人物、描绘环境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描绘画面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背景和场景,为故事情节提供视觉参照。

在小说中经常会有描述风景的段落,通过描绘晨曦中的山川河流、黄昏时的城市街道或大雨倾盆中的乡村小路,作家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

这种描绘画面的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为故事情节增添情感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色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仅是描述人物、描绘环境的一种手法,更加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更是思想和文化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不仅是词句的语义,更是隐含其中的含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文章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意义表达的例子来探究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通过语言描写出来的,而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

颜色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心理和境遇等等。

例如,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他的身上总是布满着红色元素,这是因为本书中红色是代表命运和喜庆的颜色。

贾宝玉命中注定要先承受忧伤,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在他面前出现的便是红色。

因此,《红楼梦》中的红色元素无疑是对贾宝玉境遇的隐喻,更是对他命运的论断。

在《红楼梦》中,康熙御赐的“洪福寿”横匾以红色为主,象征着贾府美满幸福,然而故事的结尾却是残酷而悲壮的,寓意深远。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到《围城》中的方鸿渐时,他通常被描写成蓝色、灰色和白色的。

蓝色象征着他的宁静、冷静、含蓄和优雅,灰色象征着他的平凡、苍白、无力和无趣,白色则是他的洁白、纯净和完美的象征。

这些颜色不仅仅只是对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描写,更是隐含其中作者对于方鸿渐内心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表达。

方鸿渐是被社会摧残和逼迫的受害者,他在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所以他的内心充满着忧虑、孤独和疲惫的情感,而这些负面情感正是蓝色和灰色所表达的。

白色象征着什么呢?它代表着方鸿渐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那些糜烂和虚无的生活中,他仍然希望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纯净和美好。

白色自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内在期望和向往。

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是人物行径的所在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也是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诠释。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摘要:文学作品恰当地运用色彩的美,能够提高其文学美。

本文以大量文学作品实例证明了色彩的作用;但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想像和联想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因而在运用色彩时应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并符合色彩对比与和谐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已有经历或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色彩;运用;规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需要读者凭借想像与联想去感受作家描绘的世界。

而想像除了依靠记忆,是无法超越知觉的范围。

在各种感知中,对于色彩的感受最容易被回忆起来。

因为世间万物往往首先以其色彩打动人,唤起人们的美感认识,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像去香山看红叶,令人首先怦然心动的不是红叶的形状而是红叶火红的颜色,令人经久不忘的也还是红叶的颜色。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色彩调动读者的感知,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一)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色彩最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

恰当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色彩,能够使读者想像和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如睹其物,如见其形。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中有名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鹂”与“翠柳”、“白鹭”与“青天”两个生动的画面统一在一起,色彩鲜明,体现了一种简洁但却清新明快的美,取得了较好的美感效果。

(二)使刻画的人物更加鲜明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时往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恰当运用色彩不但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能揭示人物的命运及性格特征。

例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阴冷灰暗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辛劳贫苦的卖炭老人的肖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同时也暗示了老人悲凄的命运,引起读者对老人的无限同情。

(三)使抒发的情感更加浓郁情感是抽象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作家们常常借用多彩的景物去抒情,使情感抒发变得具体化,从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引言色彩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人的笔墨之间,每一种颜色都可能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色彩为线索,探讨其所承载的不同象征意义。

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死亡、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容了一个黑暗、寂静和孤独的夜晚。

此外,黑色也可以表现力量和权威。

在传统剧目《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很多黑色来描绘荒凉、消逝和命运无情等主题。

白色白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善良、纯洁和高尚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

在许多诗歌和散文中,白色经常用来表达美好和清新的感受。

例如,白色常用来描绘雪、云彩和霜等纯洁之物。

在一些偶然中,白色也可以突显出孤独和寂寞之感。

同时,“白衣天使”这个词语也经常用来形容医生的形象,因为医生代表着关怀和救助。

红色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色彩象征之一,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喜庆。

作为节日庆典的主题颜色,红色经常出现在婚礼、春节等场合中。

此外,红色还与爱情、激情和力量等密切相关。

在许多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会穿着红衣,以突显她们的美丽和魅力。

蓝色蓝色通常被视为安静、深沉和冷静的象征。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蓝色被用来描绘广阔的海洋或苍穹之间。

例如,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了思乡之情。

另一方面,蓝色也可以代表忧郁和沉思。

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青山千峰景,归思欲沾巾。

”中的“青山”就是指蓝色的山峰。

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生机、希望和和平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关,例如大自然的植物、树木和草地。

在一些古代文章中,绿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善良、正直和乐观。

在唐代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形容了一个寂静而祥和的夜晚。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色彩象征意义的探讨,我们发现不同颜色都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和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作者:许万军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04期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色彩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

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有几笔精妙的色彩描写,使客观事物色彩纷呈,并可因情着色,借色言志,使文章呈艳增辉,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

《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

古典诗歌中大量富有色彩的词语成了古诗词语言美的一道靓丽风景。

诗人有时为了勾画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彩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玉树琼枝,满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

“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渔火虽然只是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

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这里是青、绿与白的对比,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得十分醒目,特别清新。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师西征》)“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调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大家知道,绘画很讲究颜色的搭配。

一个高手作画,决不是信手涂鸦随便抹画,而是很注意明暗变化、色彩调和。

作诗也是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作者:杨琳
来源:《艺海》2013年第06期
[摘要]色彩是广大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手段。

作家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汇,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已非自然界色彩的还原和堆砌,它经过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过滤、加工和提炼,它能映照出文学家们的艺术品味和美学追求,再现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色彩渲染情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众彩纷呈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无不以其自身固有的色彩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文学,作为一门以生活为源泉,以美为理想的艺术,色彩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广大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手段。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不放过用色彩来打扮自己的机会。

那些最生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往往是作品精彩之所在。

因此作家们对色彩词语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汇,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色彩词的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的追求。

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

大致说来,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有如下功用: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色彩描述,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的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的色彩形象,能够为文学作品创设不同的情境,渲染不同的气氛。

例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绝句》,唐·杜甫)。

这俨然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绘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这是“点彩”式的诗歌境界。

江水碧绿,衬得鸟羽更加洁白;山峦青翠,衬得艳红的花朵仿似要燃烧。

绿、白、青、红诸色对比使画面光彩夺目,浓淡、深浅的色彩对比和变化渲染出斑斓动感的审美效果。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陈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再如:“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

灰色的树木,灰色的土地,灰色的房屋,都静静的立在灰黄色的天空下。

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的西山。

”(老舍《骆驼祥子》),这里老舍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的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的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的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的孤寂和荒寒。

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的灰蒙蒙的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的境遇与心情。

(二)揭示主旨观照社会
色彩词的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的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的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的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的目的。

比方巴金的《海上日出》写道:“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的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的主观情感相吻合。

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的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其中活动着的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的生活就像活动的红色的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

再如艾青有一首叫《绿》的诗:“好象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那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这首写南方印象的诗,写于一九七九年春天,诗人通过不同层次的色彩对比,描绘了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春来又复苏的生动景象,寄寓着作者对一九七九年春天这个特定的时刻里,祖国大地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以后,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的由衷赞颂。

色彩真实地反映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三)凸现情感寄寓褒贬
以色彩词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色彩直接寄寓作者的爱憎情感,色彩成了情感的载体。

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通过色彩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些景色的由衷喜爱与摆脱官场束缚的兴奋。

有时一两种简单的色调也能表现情感,如:“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的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的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的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
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的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的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四)刻画人物映衬命运
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比方《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就很好地运用了色彩描写法。

这是祥林嫂的第一次出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以蓝色为主色的深色服饰,表明祥林嫂衣着朴实本分。

头上扎的白色头绳,表明了此时祥林嫂寡妇的身份。

“青黄”的脸色揭示了祥林嫂一直所经受的苦难的生活,吃得不好。

而且不仅反映了祥林嫂当时客观处境的艰难,也反映了祥林嫂作为一个小媳妇,作为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寡妇,深受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迫害,内心是忧郁、痛苦和悲凉的。

“红”色的两颊在一片深色主调中耀眼突出,这显示了祥林嫂正值二十六七岁时,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活力和生命形态。

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年轻妇女活力的显现,还应该看成是祥林嫂对摆脱婆婆压迫,进入全新生活时兴奋和激动心情的外露,毕竟祥林嫂当时还年轻,对生活还是抱有希望的。

“青黄”是一种冷寂的颜色,它往往象征着清冷,孤独和悲凉;“红”是温暖的颜色,它常常象征着温暖、热烈和活力。

作者在这里就是以这两种不同的色彩象征出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这两种色彩又是截然对立的,作者将这两种对立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又意在通过这种亮丽而短暂的“红”色来映照祥林嫂一贯而长久的悲苦的内心世界,它突出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悲剧性,使祥林嫂的命运更添悲剧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已非自然界色彩的还原和堆砌,它已经过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过滤、加工和提炼,它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物化形态,其间积淀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人类的宗教思想、图腾禁忌,蕴含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和民族性格,它能映照出文学家们的艺术品味和美学追求,这时候的色彩已经是思想、性格的代名词。

纷繁的色彩更表现了作家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再现了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形与色的和谐统一展示了别样的民族审美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