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书笔记800字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读完《罗生门》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书中那一个个令人深思的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在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本来他是被主人辞退的,无处可去,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找工作的那段日子,那真是一段让人焦头烂额的时光。
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觉得自己能在这个社会上大展拳脚。
可现实却给了我狠狠的一巴掌,投出去的简历如同石沉大海,偶尔有几个面试的机会,也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成功。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早早地起床,精心准备着面试,穿着那套自认为得体的西装,奔波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有时候,为了赶一个面试,连饭都顾不上吃,饿着肚子在拥挤的地铁里被挤得像个罐头里的沙丁鱼。
回到这个仆人身上,他在罗生门下纠结着,是要坚守道德去饿死,还是放弃道德去做个强盗活下去。
这种艰难的抉择让我感到无比的沉重。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选择吗?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哪怕会过得很艰难,还是为了一时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底线?就像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公司实习。
公司里有个项目出了问题,老板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想要让我们用一些不正规的手段来解决。
当时,我心里特别纠结,一方面我知道如果按照老板的意思做,可能会暂时保住这份实习工作,说不定还有转正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又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对的,违背了我的良心。
那几天,我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心里一直在斗争。
最后,我还是决定站出来,拒绝了老板的要求。
结果,我当然没能在那家公司继续待下去。
但是,我心里却没有一丝后悔。
就像那个仆人最终选择了成为强盗,也许他在那一刻能活下去,但是他的内心真的能安宁吗?《罗生门》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挣扎,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和理解这个世界。
比如说那个声称自己看到了整个事件经过的目击者,他的描述看似真实,却又充满了漏洞和矛盾。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这本书,就像一杯后劲很足的烈酒,初尝时只觉故事新奇,可当我合上书细细回味,那股子劲儿却直往心里钻,让人感慨万千。
书中的那个战乱年代,人们的生活就像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小船,随时都可能被颠覆。
在那个破败的罗生门下,人性的善恶、真实与谎言交织在一起,让人看得心里直发毛。
就说那个仆人吧,他被主人扫地出门,走投无路,心里头那叫一个苦闷。
本来就饿着肚子,还得在这乱糟糟的世道里找条活路。
当他看到罗生门上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时,心里的怒火“噌”地一下就冒了出来。
这老太婆干的事儿,那叫一个缺德!可当老太婆为自己辩解,说她这么做也是为了活下去,不然就得饿死时,仆人心里头那根衡量善恶的秤砣开始晃悠了。
我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
有一次,我在路边看到一个卖水果的小摊,摊主是个满脸风霜的大叔。
我挑了几个苹果,称好付钱准备走的时候,发现他找给我的零钱好像多了。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一方面想着把多的钱还回去,这是诚实;可另一方面,又想着这多出来的钱能让我买上一直想吃的零食,这是私欲。
我站在那儿,手里攥着那几张零钱,心里头两个小人儿不停地打架。
最后,我还是把钱还给了摊主大叔。
大叔那感激的眼神,让我心里头特别踏实。
再看《罗生门》里的仆人,他在听了老太婆的话后,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为自己恶行开脱的理由。
他抢了老太婆的东西,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觉得自己也能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去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儿呢?记得有一回,我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图书馆。
那天早上,我特别不想起床,外面还下着小雨,阴冷阴冷的。
我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想着要不跟朋友说我生病了去不了。
可我又知道,这样做不对,朋友会失望的。
就在我纠结的时候,我想到了《罗生门》里的仆人,我可不能像他那样给自己找借口逃避责任。
于是,我咬咬牙,从温暖的被窝里爬了出来,按时赴约。
《罗生门》里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久远的过去,可人性的复杂和挣扎,在今天依然存在。
罗生门读后感800字

罗生门读后感800字《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著的短篇小说,也是一部被广泛传播和讨论的文学作品。
故事发生在日本平安时代,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罗生门的谋杀案,通过多个人物的叙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叙述了同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这种叙述手法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真相。
故事的结尾,作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了真相,让人们不禁为之震惊。
这种反转的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性,也让读者在思考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惜一切,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小说中的罗生门就像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而在这种黑暗中,人们往往会迷失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罗生门。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有些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这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社会的黑暗也正是由这些人性的丑恶所构成。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寻找真正的出路。
除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这部小说还给我们带来了对艺术的思考。
在小说中,有一位画家为了追求真实的美,不惜一切地去描绘罗生门上的景象。
他的追求和执着让人深思,艺术家在追求真实的美的同时,也在探索人性和社会的真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要有追求真实的勇气和执着,不断地进行创作和探索。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充满思想和启发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人性、社会和艺术的思考,让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反思。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和反思。
《罗生门》读书笔记 (8篇)

《罗生门》读书笔记 (8篇)《罗生门》读书笔记 1《罗生门》能够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是坐在左右沙发中看的,可是却越看越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仿佛身临其境了。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并且善于描述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
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
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我也对自我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
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
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我开脱,而她不明白,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
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的洗脑。
《罗生门》读书笔记 2故事讲的是一个家仆被主人扫地出门,在罗生门下思索人生的去向:是被这个社会饿死还是去当强盗。
仆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小说开头,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社会:”近两三年来京都连连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因此衰败不堪。
”,“佛像和祭祀用具也已被毁”。
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
概括来讲即是天灾人祸、人心不古、流寇乱窜、死尸遍地。
所以仆人被抛弃后的处境可想而知。
仆人终究没有选择成为强盗,或许是天生懦弱,干不出烧杀抢夺之事,或许是心中尚有一丝善念。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10篇)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2年,被誉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以一个发生在平安京时代的故事为背景,描述了一位侠客因财产争夺引发的连环杀人案。
作为读者,当我开始阅读这篇《罗生门》时,我被小说中的悬疑和离奇所吸引。
作者通过揭示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事件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
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动机,这引发了我对于真相和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使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主观性的强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动机,他们对于同一个事件的陈述也展现出了他们个性的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芥川龙之介以一种特别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真实,令人触动。
这篇小说的重要性在于它引发了我对于真相和事实的质疑。
小说中的情节使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相,我们是否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事件,以及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罗生门》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凿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解读。
在我阅读《罗生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作者对于文学形式的创新。
通过多角度叙述同一事件,芥川龙之介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性。
这种创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以及对于人性的描摹。
此外,《罗生门》还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经常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事件和多个版本的真相。
这篇小说激发了我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使我更加关注并思考真相的价值以及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通过其悬疑的情节和对人性的描绘,给了我深刻的阅读体验。
这篇小说提醒了我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面性,引发了我对于事实和人性的思考。
同时,这篇作品的创新叙述方式也给了我启发,让我思考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通过阅读《罗生门》,我不仅享受到了故事本身,还获得了对于人性和真相的新的理解。
罗生门读后感800字5篇汇总

罗生门读后感800字5篇汇总短篇小说《罗生门》是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的作品,自此,芥川正式步入文学创作之途。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罗生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篇1罗生门伫立在京都中央大道上,这四周没有人声,整条街道都被萧条充斥着。
本该辉煌的寺庙被破坏,死尸被随意堆放。
这里已经承受不了哪怕一场灾害了。
家丁被多年的雇主解雇,在这荒凉的环境下,他又该去往何处。
吃不上饭的,穿不了好衣服的生活,他又能撑几天呢?楼阁里,死尸遍地,一个一身树皮儿色衣服的小老太,正毫不留情地拔去一个死去的女人的头发以求谋生。
她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同胞下手的地步了。
这番场景让原本“饿死也不做强盗”的家丁无比愤怒。
老婆子为了生存只能这么干,这个被拔头发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段晒成干当做鱼干卖到禁军营。
最终她死了,也还是逃不过命运的轮回。
而这个老婆子,也遭到了家丁的迫害。
但正是老婆子的行为给了家丁致命一击,也给了他一个理由——他自己扒了老婆子的衣服卖是因为她连死人都不放过,自己只不过是在教训这种恶举,这是她罪有应得。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可能在和平年代并没有这么明显,但一旦遭遇了什么灾害,这种本质就会显现出来。
善良在这里显得毫无用处。
自己善良,那别人呢?让自己生存下来,是每一个人的信念。
于是,地位最高的雇主解雇家丁,让自己的处境更过得去;生前作恶却死亡的女人被老婆子拔了头发做成头套;以“惩恶扬善”之名,自以为“行善”的家丁扒老婆子的衣服卖。
从最高级的人渐渐往下,到身无分文的可怜人,再到死人,一个都没有被放过。
但他们必须这么做,让自己变得残忍冷酷,不再对“善良”有任何留恋。
这黑暗堕落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善良而怜惜、放过。
只有变得强大,才得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罗生门读后感篇2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
2022《罗生门》读书笔记 8篇

2022《罗生门》读书笔记 8篇《罗生门》读书笔记 1《罗生门》能够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识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似乎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照旧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是坐在左右沙发中看的,可是却越看越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仿佛身临其境了。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爱并且擅长描述人的内心的微小改变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作为主子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子辞退出来的。
他本身是一个和善而一般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如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
他终归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我也对自我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
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知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行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逝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
老太婆胆怯,她要给自我开脱,而她不明白,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值理由。
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验了一次社会的洗脑。
《罗生门》读书笔记 2最聪慧的处世法,乃是既看轻世俗,又活得与之不相冲突“罗生门”家仆与老妪,在乱世里,为了生存,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又何处谈对错呢“竹林中”强盗多囊丸的陈述很有戏剧性“不过,我杀人时用的是腰上的大刀。
你们杀人可不用刀,仅凭权利、金钱,甚至几句假仁假义的话,就能送掉一条命吧?”几人不同立场,不同陈述,真相也不得而知,正如鲁迅而言“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
”“鼻子”鼻子由长变到正常本是好事,也是心想之事,可是因为身边人的改变,看法,反倒冲突心烦,最终又回到原处。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2篇)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有好多个版本,大都收录了他的一些中短篇作品,内容不尽相同。
我读的这本来自北京联合出版社,包含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与《侏儒的话》七篇文章。
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在于它只有短短的220页,而我是个懒人,但读完后才发觉意犹未尽,今后还会阅读更多的版本,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关于日本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之前多有耳闻,但从未想要去尝试阅读他的作品。
我对日本文学的认知起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高中时对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以及生死观不能完全理解,只感觉牵强甚至矫揉造作,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文学退避三舍,只愿意去读一些纯文学之外的推理或者玄幻。
读《罗生门》是因为“罗生门”这个词,自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推出后,这个词语就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看见“XXX陷入罗生门”的字眼。
出于好奇心,我本能的想要弄清楚来龙去脉,也出于长时间以来对日本文学的看法,我选择了一本并不是很厚的书,这就是我阅读本书的动机。
七篇文章,先后花了三天时间,几乎每一篇读完后都会让我大为感概。
芥川龙之介无愧于日本文学界的鬼才,他的文章短小而富有深意,充满了压抑、讽刺以及社会黑暗。
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用鲜明的叙事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人间地狱景象,故事中无不透露着他对人性、生死以及宗教的种种观念,读者只觉如鲠在喉,什么都能理解,但却什么也说不出。
本书前六篇文章均为小说,最后一篇《侏儒的话》是他的随笔评论集,阐述了他对艺术、人生与社会现象的看法。
就小说而言,他的每一篇故事,初看下来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却含义深远。
《罗生门》讲述了天灾人祸时期导致尸横遍野,落魄的家将(有版本会译作农夫或武士等)在城门下避雨,偶然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拔尸体上的头发,他立刻义愤填膺地上前阻止,谁料老妇人说道:“我拔头发的女子生前将蛇肉晒成干当成鱼干卖给别人,这是因为她不做这个营生就会饿死,而我拔尸体的头发做假发固然有错,可如果我不做也会饿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读书笔记800字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与之不相矛盾。
”只此一句,就将芥川龙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无疑。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的身份,仅通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
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
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
”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
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
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
”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
怀疑者。
”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
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
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
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
”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
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
作为读者,不胜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