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诊疗规范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诊疗规范【概述】化脓性脑膜炎也称细菌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化脓性细菌所致的软脑膜、蛛网膜、脑脊液及脑室的急性炎症反应,是婴幼儿时期较为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
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一)病原菌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新生儿化脑的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B 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婴幼儿多为B型溶血性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多见。
B型噬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春、秋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缺乏明显的季节特点。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脑组织表而、脑池及蛛网膜下腔、脊髓表面可见炎性渗出物。
病变极期伴有浅表皮层肿胀,脑实质受累,病程的第2-3周,可见软脑膜纤维化。
细菌侵及脉络丛或室管膜可见脑室炎。
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脑梗死。
常见脑水肿和颅压高,重者甚至脑疝。
感染至脑膜炎一般经过以下四个过程:①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②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即菌血症或败血症);③致病菌经血循环波及脑膜;④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病变。
少数可经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鼻窦炎、中耳炎、皮毛窦感染、颅底骨折或脑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临床表现】(一)起病与病程1.急骤起病,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暴发型,迅速出现休克、皮肤紫癜或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症候,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急性起病,多数化脑的起病方式,常见于流感杆菌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可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普通型。
3.隐匿起病: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化脑,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体温不升、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减慢、拒乳、黄疸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前囟张力增高,易延误诊治。
(二)非特异性全身症候常见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出血或紫癜等。
小婴儿化脑早期可出现易激惹、烦躁哭闹、眼神呆滞等。
(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1.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
急性脑膜炎

急性脑膜炎【导读】急性脑膜炎其实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起病急、病势凶猛、变化迅速。
发病前1~2天内,与上呼吸道炎的症状相似,全身不适,咽痛,头痛,甚至高热等。
由于宝宝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期间宝宝的身体状况,了解、预防、治疗急性脑膜炎。
急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从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到70多岁的老年人均可受感染,而以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流脑主要发生在冬未春初,尤其是2~4月份。
原因是此期气候多变,日夜的气温变化相差很大,人们的鼻咽部抵抗力弱,病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加上天寒地冻,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病菌借咳嗽飞沫传播,更增加传染机会。
病菌进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与病菌斗争的谁胜水负。
如果人体健康,有免疫力,则不发病。
如体弱免疫力不足,病菌在人体的进程为开始停留在鼻咽部,继而进入血液,以后到达脑膜。
急性脑膜炎的原因实际上,急性脑膜炎也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的病因都不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急性脑膜炎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治愈急性脑膜炎。
1、细菌性脑膜炎是因某种细菌传染造成。
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美国大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
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
一些研究指出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
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3、病毒性脑膜炎可由几种病毒引起,包括几种与腹泻有关的病毒,其中之一可能是被大田鼠等咬后感染。
4、隐球菌性脑膜炎:还可由真菌引起。
最为常见的一种是隐球菌,可在鸽子类中找到。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考核试题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一、选择题1、3岁小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单选题]*A、大肠埃希菌B、铜绿假单胞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脑膜炎奈瑟菌E、流感嗜血杆菌寸答案解析: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3个月~4岁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脑膜炎奈瑟菌或肺炎链球菌为主。
2、下列哪一项不属千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单选题]*A、多呈暴发性B、颈项强直C、颅内压增高D、克氏征E、预激综合征寸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颅压增高表现:剧烈头痛、呕吐等;@脑膜剌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插及偏瘫;@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淤斑。
3、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并发症是()[单选题]*A、脑积水B、脑脓肿C、硬脑膜下积液寸D、偏瘫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有:@硬脑膜下积液:其发生率可高达85%~90%@脑室管膜炎:主要发生在治疗被延误的婴儿;@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脑积水;@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从上述发生率角度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硬脑膜下积液,故选C。
4、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脑沓液改变是()[单选题]*A、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增高B、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正常C、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增高D、细胞数正常、蛋白增高、糖下降E、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下降寸答案解析:脑音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习10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故选E。
5、患儿女,3岁。
因化脓性脑膜炎入住ICU。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3.当出现颅内多发病灶、肉芽肿样改变时,需 要和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肿瘤性疾病、 寄生虫病等相鉴别; • 4.还需与无菌性脑膜炎鉴别。
七、抗菌药物的选择
• 1.疑似或确诊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对青霉 素和三代头孢的耐药率高,建议将三代头孢菌素加 万古霉素作为初始经验治疗方案。
前使用了抗菌药物,总体阳性率可显著下降。 • 3. 外周血血常规及炎性标志物:外周血白细胞 • 计数增高、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 • (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水平明显升高有助于区分细 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
五、影像学检查
•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亦显示,细菌性脑膜炎发 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降低,<2 月龄为 80.69/100 000;2~23 月龄为6.91/100 000;2~10 岁为 0.56/100 000;11~17 岁为 0.43/100 000。
• 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 外伤性或先天性解剖结构缺陷(如皮毛窦、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等),营养不良,未接种相关疫苗等。近期有呼吸道或邻近器 官(耳道和鼻窦)的感染、脑膜炎高发地区旅行史、与细菌性 脑膜炎密切接触者,患病概率增加。
• 颅脑 CT 及 MRI 平扫+弥散及增强扫描有助 于了解颅内病变情况,发现并发症;必要 时进行鼻窦及颅底高分辨 CT,脊 髓 MRI平 扫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是否合并其他基础 疾病,如脑脊液鼻漏及耳漏、局部窦道、 骨质破坏、中耳胆脂瘤、脊髓内胆脂瘤合 并感染等。
六、鉴别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

特异性细菌抗原测定
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查患儿 CSF、血、尿等标本中的细菌抗 原
1.对流免疫电泳 2.乳胶凝集试验 3.免疫荧光试验
其 他
1.血培养 2.局部病灶分泌物培养:如咽培养、 皮肤脓疮液或新生儿脐炎分泌物培 养等。 3.皮肤瘀点涂片 4.脑脊液乳酸脱氢酶、乳酸、C反应蛋 白、免疫球蛋白、β 2—m及TNF测定 5.头颅CT 扫描6.实时B型超声检查
6.并发症治疗:(1)硬膜下积液:少量积液不必穿刺,可自行吸收;积液量 多则反复穿刺放液,每次每测15ml;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2)脑室管膜炎:抗生素+侧脑室引流;(3)脑性低钠血症:限制液体入量; 逐渐补充钠盐。 7.高压氧治疗:治疗脑瘫等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
一、年龄特点 :年龄不同感染的致病菌亦不同 二、季节 :冬季是多数化脑的好发季节 三、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四、机体的免疫与解剖缺陷 1.年龄幼小,机体免疫能力较弱,血脑屏障 功能较差 2.先天性缺陷 3.解剖缺陷
发病机制
一、多数化脑是由体内感染灶(如上呼吸 道、皮肤感染)经菌血症或败血症侵犯至 脑膜,脑膜炎的产生需经过以下4个过程: 细菌进入血流能否引起持续性菌血症取决 于机体抵抗力和细菌防御能力的相对强弱。 细菌进入血流能否引起持续性菌血症更主 要取决于两个条件,细菌数量及细菌是否 具有荚膜。 二、少数化脑可由邻近组织感染扩散所致
表1 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鉴别
治 疗 一、抗生素治疗 二.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 其他对症治疗 四. 并发症治疗
抗生素治疗
1.用药原则:采用早用药、剂量足、 疗程够的静脉注射原则,化脑预后严 重,应力求在用药24小时内杀灭脑脊 液中致病菌。 2.病原菌明确前抗生素选择 应选 择对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 嗜血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效的抗生 素。
儿科学: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颅N功能 改变
●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与蛛网膜间隙);
● 脑积水: (非
交通性,交通性)
● 脑室膜炎
● 各种神经功
能障碍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感染 颅压高 脑膜刺激症
高热 头痛 精神萎靡 疲乏无力 出血点、瘀斑
头痛 喷射性呕吐
颈项强直 Kernig征阳性 Brudzinski征阳性
20-30%伴有惊厥,常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模糊、谵妄、昏迷)
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患儿的年龄
• 年长儿:表现较典型
• 小婴儿和新生儿:较隐匿,不典型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的年龄特征
典型表现
幼婴及新生儿
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 障碍症状
急性颅压增高表现
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 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
复惊厥。可能有休克
前囟饱满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diagnosis)
(一)CSF的送检
压力增高
常规
外观混浊 甚至脓性 细胞数: 数百-数万X106/L 多核为主
生化
糖 氯化物 蛋白常>400mg
LDH
常>100u/dl
涂片培养
找病原菌
特异性抗原 检测
几种主要颅内疾病的脑脊液改变
脑脊液 压 力
白细胞数 Pandy
取自血培养的涂片可见嗜血性流感杆菌
特殊人群中致病菌:
3个月以下幼婴、营养不良、免疫缺陷者 易发生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甚至绿脓杆菌等感 染;
发病率高的原因:
1、免疫力低下: 以Ig为例
新生儿
≤ 3月
1岁
IgM
0
50%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胎儿期,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进入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
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生长发育: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及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完善和功能成熟,是质和量的变化。
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头围:经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闭合。
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检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人工喂养:以配方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完全替代母乳的方法,称为人工喂养。
分离性焦虑: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适中体温: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细菌性脑炎PPT课件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
并发症5 其它:颅内出血脑软化脑积水癫痫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血象: WBC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 脑脊液涂片:革兰氏染色找细菌 细菌培养:咽试子、血、脑脊液、尿培养。
感染时机与途径出生后的感染: 病原菌经过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或粘膜、消化道、结合膜侵入血液循环再到脑膜导致化脓性脑膜炎。中耳炎、头颅血肿、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皮肤窦道等,病原菌可以直接侵入脑膜,引起脑膜炎。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
发病机制决定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因素: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状态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发病:TNF TL-1等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与疗程
治疗原则抗生素治疗原则早期足量,首剂加倍对病原菌敏感有效杀菌剂易通过血脑屏障疗程足
常用抗生素 病原不明的脑炎:氨苄西林、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 病原明确的脑炎:参考药敏用药。 1 氨苄西林:李斯特菌、肠球菌、GBS、敏感 的葡萄球菌 。 2 头孢噻肟钠:耐氨苄西林的革兰氏阴性菌杆菌首选,肺炎克雷伯菌 3 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 4 头孢曲松: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5万古霉素:对氨苄西林不敏感 的葡萄球菌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与疗程
脑脊液培养阴性:疗程根据个体决定。新生儿期,对于可疑阳性但未证实的细菌性脑膜炎,通常建议在脑脊液阴性结果后2-3d停药。对于那些脑脊液结果正常,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都是阴性的患儿,在2-3d的潜伏期后,如果培养保持无菌,通常就停止抗生素治疗。脑脊液细胞数增加,血培养阴性,脑膜炎剂量的抗生素疗程取决于临床特点及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脑脊液细胞数增多的可能性(如脑室出血)。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与疗程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大于21cells/microL预测脑膜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约80%,但新生儿脑膜炎也可能会出现正常脑脊液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菌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在 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
• 肺炎链球菌可以在5-10%的健康成人及20-40%孩童的鼻 咽内发现。
• 1岁以占1/2~2/3;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5岁 以下发病者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
• 感染类型 带菌者60-70%,败血症型25%,上 呼吸道炎7%,典型流脑1%年龄越小,发病率 越高;
• ≤3个月幼婴及新生儿临床表现不典型。
入侵途径
• 血源性(绝大多数) • 邻近感染扩散(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
③致病菌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 障到达脑膜
败血症 全身各器官
④在蛛网膜和软脑膜处大量繁
殖引起炎症性病变
化脑
内膜炎 肺炎 关节炎
微循环障碍
爆发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性
脑膜结构图
脑脊液 循环图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 中 脑 第四 正中孔 蛛网膜 脑室 导水管 脑室 侧 孔 下 腔
脉络丛
脉络丛
脉络丛
蛛网膜 粒
静脉窦
硬膜下积 液、积脓
少量:吸收 大量:形成包膜 压迫脑组织而萎缩
梗阻性 脑积水
稠厚的脓块或粘连闭塞马、路氏孔 及大脑导水管 梗阻性脑积水
交通性 脑积水
大脑表面蛛网膜因炎症发生粘连、萎缩, 影响脑脊液的吸收 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膜炎
感染累及脑室内膜
颅神经 受损
感染波及周围的颅神经 或颅压 ,颅神经受压坏死
取自血培养的涂片可见嗜血性流感杆菌
特殊人群中致病菌:
3个月以下幼婴、营养不良、免疫缺陷者 易发生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甚至绿脓杆菌等感 染;
发病率高的原因:
1、免疫力低下: 以Ig为例
新生儿
≤ 3月
1岁
IgM
0
50%
70%
IgG
60%~70% (母供)
最低
60%
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的患儿更易感染化脑。
?
?
? 1/3
国外 (401例)
23.2%
21.4%
37.9% ?
5.7%
5.5%
6.3%
__
不同年龄不同病原菌
• 新生儿及出生2-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最常见
• 3-5岁患儿: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常见
• 5岁以上: 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多见
颅脑外伤) • 异常通道直接入侵:经先天发育畸形的薄弱处
(皮肤窦道、脊膜膨出等)或外科手术、腰穿
发病原理 Pathogenosis
病原菌
呼吸道 皮肤
鼻咽部
脑膜炎产生需要四个环节
消灭/带菌
毒力 免疫力
上感/侵 入血行
①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脑 菌感染
②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进入血 循环产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二、病原学(Etiology)
社会菌群差异,人 群免疫状态不同
• 我国:2/3化脑患儿是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
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 欧美:流感杆菌比例高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菌
脑膜炎 双球菌
肺炎 双球
菌
草绿 流感杆菌 色链
球菌
金黄色 葡萄菌
大肠 杆菌
不 明
国内 (1093例)
1/3
22%
9.1%
不哭、不动;
微小惊厥
头痛、呕吐、脑疝
尖叫、皱眉、前囟饱满 紧张、颅缝分离
脑膜刺激征
颈抗、 Kernig’s、 Brudzinski征
不明显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 血 栓形成
20-30%伴有惊厥,常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模糊、谵妄、昏迷)
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患儿的年龄
• 年长儿:表现较典型
• 小婴儿和新生儿:较隐匿,不典型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的年龄特征
典型表现
幼婴及新生儿
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 能障碍症状
急性颅压增高表现
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 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
复惊厥。可能有休克
脑膜炎球菌
•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 ,能产生 毒力较强的内毒素.
•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 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专性需氧菌 .
• 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鼻咽部、血、脑脊液、皮肤淤斑检 出病原体.
脑膜炎球菌
脑脊液
肺炎球菌
动脉
动脉
动脉
静脉
病变部位
软脑膜及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增宽,充满浆液脓性分泌物 脑膜表面血管极度充血,有炎性改变
脑膜为主的炎症病理: ❖ 蛛网膜、软脑膜炎症,脓性渗出物; ❖ 弥漫性脑水肿; ❖ 闭塞性小血管炎
并发症及后遗症的病理学:
❖ 硬膜下积液(积脓) ❖ 脑积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 ❖ 脑室膜炎 ❖ 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失听、视力减 退、智低、瘫痪、癫痫等)
• 传播途径 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 接从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 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 人群易感性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年龄婴幼儿发 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
• 从年前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 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
• 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 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 大流行。
颅N功能 改变
●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与蛛网膜间隙);
● 脑积水: (非
交通性,交通性)
● 脑室膜炎
● 各种神经功
能障碍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感染 颅压高 脑膜刺激症
高热 头痛 精神萎靡 疲乏无力 出血点、瘀斑
头痛 喷射性呕吐
颈项强直 Kernig征阳性 Brudzinski征阳性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purulent meningitis
一、概述(basic facts) 定义
2岁以内发病者约占75%, 是婴幼儿期间常见的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部分累积脑实质。
临床表现
• 急性发热
• 惊刺激征
• 脑脊液脓性改变
疫苗接种/诊治水平提高,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2、屏障功能差:
如BBB(血脑屏障) 生后3月发育,1岁才接近
成人。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呈流行性。 在非流脑流行年,一般以肺炎球菌所致的脑膜炎最多,其次为 流感杆菌。 不同时期各种细菌在病因学上所占地位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地 理差异。
• 传染源 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 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