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导学案(生)

合集下载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二)通过诗的语言来把握诗的内容及情感:品其言;感其情;知其志。

(三)学习诗中运用的手法:用典、比兴、比喻等。

阅读课文,梳理诗歌的内容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单元导语)
1)请同学们阅读诗歌,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以及诗句。

2)感知诗歌的内容,初步把握曹操心中之情,心中之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1)诗眼是指诗词中最能传情达意的一个字或词语。

《短歌行》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
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1)感受诗人的心中之情。

思考:曹操的情感,他最想向谁倾诉?从诗中找出他倾诉的对象。

品读相关的诗句。

理解他是怎样倾诉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相关诗句:
品味情感:
把握手法:
2、理解曹操的志向
曹操在诗中如何表达自己的志向?找出相关诗句,把握手法,理解其志向。

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
手法:
3、试评价诗人的形象:
1。

短歌行导学案(整理版导学案,上课用)

短歌行导学案(整理版导学案,上课用)

《短歌行》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3、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诗歌内容。

(一)学生利用手头上的工具书,结合《名师金典》第87页《短歌行》的译文以及课后注释,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

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解释下列加点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但.为君故.乌鹊南.飞绕树三匝.3.翻译下列诗句。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何以解忧:契阔谈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二)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歌,思考曹操在诗歌中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找出能体现本诗情感焦点的那个词。

二、深入研读文本(一)学生活动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思考:这里作者主要是针对什么抒发的忧愁忧思呢?学生活动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思考:哪些句子是引用,出自哪里?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活动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思考:此处的“忧”与第一句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学生活动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考:前四句诗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后四句又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这部分诗歌内容反映了曹操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诗人为何而忧?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二)讨论鉴赏1、诗歌中哪些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罗列出来并说说它有何含义。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03《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预习案内容,了解作家、作品背景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整体内容3、找出诗歌诗眼,理解诗人情感从何而发【学习重点】翻译诗歌,熟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难点】理解诗人情感从何而发【预学案】(一)作家及作品1.题目解说“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中,《短歌行》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诗集》里收集的同名作品有24首,最早的便是曹操的这首。

这种曲子究竟怎么唱,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西晋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只能根据这些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曹操的《短歌行》有两首,此为其一。

2.写作背景《短歌行》: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天下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满怀,苦闷煎熬。

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立统一天下的功业。

3.作者简介:“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又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善诗文,其诗多为古题乐府,诗风沉郁雄健、慷慨悲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代表作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一类是抒写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代表作有《度关山》《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

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

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学生回顾和交流。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二、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东汉沛国谯县人。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

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短歌行导学案1

短歌行导学案1

《短歌行》导学案编写人:何全明复核人:黄光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与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3、情感交流,分析诗歌“忧”的情感的步步深入。

4、探究情感流泻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教学重难点: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所需课时:2课时一、掌握文体背景知识导读1、文体知识“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背景介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利用现代诗歌辅读现代版《短歌行》:端起酒杯唱起来,青春逝去就不在就像早上的露水,它经不起太阳晒我的呼唤很豪迈,我的忧愁很无奈要想忘掉烦心事,惟有放纵把醉买绿绿是你的衣带,悠悠是我的情怀一声不吭为了啥,对你无言的关爱小鹿嗷嗷叫得乖,只吃野草不吃奶身边要是有了你,唱唱跳跳真愉快月亮团团挂天外,啥时才能把它摘摘不下来真悲哀,真悲哀啊真悲哀心肝我向你表白,紧紧搂着不离开说说过去的故事,谈谈今天的时代月亮明啊星光衰,一群乌鸦往南拐绕着大树直徘徊,就是不停好奇怪不怕太高是山脉,不怕太深是大海周公昔日喷饭菜,曹操今天纳贤才三、学生初读,扫清字词句障碍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衿呦掇阡陌譬如慷慨匝哺区别1:矜持青青子衿布衾沉吟区别2:呦呦执拗拗断拗口区别3:拾掇点缀辍学啜泣惙然区别4:阡陌纤维纤夫歼灭迁移区别5:哺育杜甫胸脯果脯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引导语:曹操的《短歌行》本色质朴,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大家分享两篇曹操《短歌行》导学案,供各位老师参考。

篇一:《短歌行》导学案一、自主预习案:加强识记,注重积累。

抢答① 解题:请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题目“短歌行”的相关知识,简要记录,在班上交流。

抢答② 知人:请查阅资料,介绍曹操给同学们。

曹操,生于,卒于,即帝,字,末年杰出的家、家,家,你学过他的作品有:他的主要贡献有:抢答③ 政治方面:抢答④ 军事方面:抢答⑤ 文学方面:建安风骨抢答⑥ 论世:请查阅资料,介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抢答⑦ 察人:结合《观沧海》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抢答⑧ 结合《龟虽寿》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文本研读案:正确理解,深刻感悟。

必答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⑧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哲理或感情:三、合作探究案:独立思考,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① 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上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感情基调:思想感情:小组讨论② 举例说说你对下列修辞或手法的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短歌行》导学案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短歌行》导学案
教学案
课题
《短歌行》曹操
目标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3、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鉴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4、体悟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知识链接
1、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知人论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评】
堂清日清任务梳理
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句子,要求与原句构成排比。
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马丁·路德金毛泽东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
分为长歌行与短歌行。
区别: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
短歌是微吟低徊的,多抒发内心忧愁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1《短歌行》导学案

1《短歌行》导学案

1《短歌行》导学案《1《短歌行》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1《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曹操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导学案编制:一年级语文组夏长欢审核:董磊审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①了解曹操,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背诵诗歌,鉴赏诗中的表现手法。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

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临江仙(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你会用那个?速读诗歌,同桌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共同完成以下检测:①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②解释加点字并翻译诗句。

诗歌中反复出现“忧”字,①作者究竟忧什么?(情感)②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手法)各小组围绕以上问题探究,结论写在纸上,每组至少派一个代表发言,分享你组的结论。

(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杀伯奢一家后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人负我!”(4)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对他有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以上是他人对曹操的评价,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2013年高考全国卷1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用典手法的答题规范:1:指明:用典2:解释典故:3:说明对情感的作用:②附录:古诗文常见典故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长亭 古代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或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6.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7.梦蝶 也称“化蝶”。

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唐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承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其为传信的使者。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0.汗青 古时的字写在竹简上,须先用火烤青竹,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烤时青竹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作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2.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3.杜康。

传说杜康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4.高山流水。

相传春秋时代的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5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7、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8、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9、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0、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1、劳歌: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2、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3、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24、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25、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