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辩证施治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眩晕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眩晕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一、辨虚实:眩晕按其发病机制,可分虚实两种。
晕而不见醒人事者多实;轻飘欲脱或时时旋转不定者为虚。
故临床常须结合患者四诊合参加以区分,切不可概以实证治疗而不知所以然。
二、辨部位:眩晕之症必审其位,或左或右,或头两侧上下有定处不移者可知其所涉内脏经络之所在。
一般而言,左侧属血少,右侧属气滞痰瘀。
但亦有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生痰而致右侧亦受影响者,则又当详查舌脉与病程久暂来辨证施治。
三、察兼夹:本症临证所见颇为繁杂,既有阴虚血少挟火之象(如口苦便干急躁),又有脾胃湿热、食滞胃脘等相兼为病,故对某些具体病例应全面分析其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及其持续时间来判断主要矛盾,这样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注意特殊情况:年老体弱者在精神过度刺激之后可突发眩晕跌倒。
五、体质因素:在考虑各种因素综合治疗眩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病人的体质状态。
“禀赋不足之人非温无类也”阐明了体质的重要性;性格特征属于孤僻内向型胆小易忧虑敏感多疑之病人,应注意测其所患脏腑是否本身就存在气血不和等功能性障碍。
若此类型人伴有头面五官肌肤九窍为之先鸣时,治疗应以开窍解郁为主。
此外饮食起居情绪工作学习中的一切细节问题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或致病原因,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防止发生疾病及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第1 页。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一种短暂的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持续的病症。
眩晕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眩晕的治疗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眩晕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针对眩晕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医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重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结合。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眩晕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另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进行调整。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治疗眩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一些对眩晕有益的食物,如山药、黑芝麻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都对眩晕的治疗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病情的观察和随访。
在眩晕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眩晕患者,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以确保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总之,眩晕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生活调理等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在眩晕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相信在中医的指导下,眩晕患者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的辩证施护

眩晕的辩证施护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
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临床多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硬化、贫血、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
眩晕的病变虽主要在肝,但亦可涉及肾和心脾,而且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偏嗜、虚体劳欲等因素常常影响到治疗效果。
几年来,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辨证施护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眩晕的辩证首辩证候虚实,实证有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虚证有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眩晕病患者临床常见,临沭县中医院自2004-2008年共收治22例眩晕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7~78岁,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1 一般护理1.1 病室内环境宜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室内光线宜柔和稍暗,温湿度适宜。
1.2 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轻症者闭目养神,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重者坐轮椅,床铺避免晃动。
1.3 每日测血压1次,平稳后改为每周1~2次,或遵医嘱。
1.4 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问、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做好记录。
若见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1.5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眩晕伴呕吐者,服药宜少量频服。
1.6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物。
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半流食。
1.7 加强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给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辨证施护2.1 肝阳上亢型本组该型有8例。
患者素体阳盛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内动, 皆可上扰清空而致眩晕。
故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皆为肝阳上亢之证。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眩晕病的一般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不同症状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和气血,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3.疏通经络:中医治疗常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法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
4.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眩晕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等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调整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治疗眩晕病。
常见的一些中药如白术、川芎、当归等,被认为对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
6.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
对于一些特定的眩晕症状,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7.保持情绪稳定:中医治疗眩晕也注重调理患者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保持情绪平稳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病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该首先接受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确保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如对眩晕的诊治,采用辨病辩证相结合 的方法,首先应用现代的诊断技术,确 诊眩晕是内耳性、中枢性、颅内占位性 、感染性和低血压贫血性等的病因,然 后再进行辩证施治,既提高了辩证的准 确性,也提高了临床疗效。 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
病因病机
风、痰、虚,瘀 与肝、脾、肾、肺关系密切
肝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魂。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肝主疏泄、宜舒畅而协调、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肝木应东、东升发而西沉降、肝气升 而肺气降。肝体阴而用阳、为阴中之少阳、主 人身升发之气。 肝木应风、平则宁静而生化、亢则风动而掉眩。
砂仁 耳鸣、重听----葱白、郁金、石菖蒲 痰热上扰-----黄连温胆汤
瘀血阻窍
症状:
舌脉: 治法:祛瘀生新
眩晕时作, 舌质紫暗
通窍活络
头痛如刺, 有瘀点瘀斑
面色黧黑, 脉弦涩或细涩 方药:通窍活血汤
阴虚火旺-----鳖甲、知母、黄柏、丹皮 心肾不交-----夜交藤、阿胶、酸枣仁
风火上扰
症状:
舌脉:
眩晕欲仆,耳鸣。 舌质红
头胀痛,面红目赤, 苔薄黄 急躁易怒,肢麻 脉弦细数
震颤,腰酸膝软, 心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忘,失眠
多梦,遇劳恼怒 加重。
治法: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祛风潜阳 钩藤----清热熄风降火 石决明----镇肝潜阳 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通经 眩晕伴手足麻木或震颤-----珍珠母、龙骨、
肝肾阴虚
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 如蝉,久发不已 健忘,目干,视 力减退,胁肋隐 痛,腰酸膝软, 咽干口燥,少寐 多梦。
舌脉: 治法:滋补肝肾
舌红
养阴填精
苔少或无
脉细数 方药:左归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肾精 枸 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生精补髓 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 龟板----滋阴降火,补肾壮骨
元代
朱丹溪的痰水致眩学说: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
眩”
明清
对眩晕的认识日臻完善: 徐春莆提出以虚实分论的致 病学说。 虞抟提出血瘀致眩的观点
现代
限于历史条件,以上诸多医者,多从病 证推测其发病之因,不可避免其片面性; 现代中医学经过发展,既系统总结了前 人的经验,也普遍的采用了现代的科学 诊断技术,一般都运用病证和中西医结 合的诊断方法。
牡蛎、羚羊角 便秘----大黄、芒硝
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苓----建脾 益气
生血 龙眼肉----补血养心 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木香---调理气机
血虚甚----熟地、阿胶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补中益气汤
气血亏虚
症状:
舌脉:
眩晕,动则加剧, 舌质淡嫩
遇劳则发。神疲 苔薄白
懒言,乏力自汗, 脉细弱
面色无华,唇甲
淡白,心悸少寐
治法:补养气血 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痰浊中阻
症状:
舌脉: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舌体胖大
头重如裹 边有齿印
胸闷作恶, 苔白腻
呕吐痰涎, 脉弦滑
脘腹痞满,
纳少神疲
治法:燥湿祛痰 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陈皮、法夏----燥湿健脾、降逆化痰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天麻----熄风止眩 生姜----和胃止呕 呕吐甚----竹茹 脘闷、腹胀、纳呆、肢重----藿香、苡仁、
肝
1,肝气郁结、则脉绌急、或络脉瘀阻、 脉沉细弦。 2,“肝为刚脏、内寄相火”。“气郁则 生热”,”气有余便是火”。实证是肝郁化 火、虚证是肝阴不足。 3,肝风:“肝为风木之脏”,“风善行而 数变” ,故肝多“风”病。常用凉肝熄 风、潜阳熄风、镇肝熄风、搜风熄风。
脾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 焦、 《素问·刺禁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为血。“营出中焦”;
脾
《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 其人夭“。李东垣在《胃气下溜五脏气 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述》中说明谷气 下流时、” ………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是为大悒、……乱于头则为厥 逆、头重眩仆“。
肾
素问·灵兰秘典》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 出焉。 肾藏精、为生殖之本、生髓、充骨、通 脑。《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肾藏骨髓之 气也。 肾主纳气。 肾藏精、内蕴元阴、元阳,一切生命活 动的发生与控制方式都归属于肾。
肺
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曰:脉气归 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 精、行气于府。《灵枢·刺节真邪》曰:宗 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 肺主宣发而外合皮毛。 肺性喜肃降、能通调水道。
治疗原则
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补-----气血阴阳 泻-----风痰瘀
辩证论治
1、肝肾阴虚(多见于内耳性眩晕) 2、风火上扰(多见于高血压兼外感) 3、气血亏虚(多见于贫血、低血压) 4、痰浊中阻(脑动脉硬化、脑卒中) 5、瘀血内阻(多见于脑外伤,脑震荡)
宋代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 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 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 伤,皆能导致”, 眩晕与外感相关。
元代
刘河间提出了风火学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 言:“ 所谓风气甚, 而头目眩运者, 由 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 而木复生 火, 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
汉代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 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 供了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 眩,泽泻汤主之”。
汉代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 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 之”。 眩晕与痰、饮、肺、脾、肾的关系
眩晕的辩证施治
源流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历 史悠久,源远流长。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眩晕与肝相关。
内经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 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 为之眩”。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海”,而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眩晕与气、阳、肾三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