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死亡焦虑与消费行为研究述评_段明明
恐惧管理系统理论综述

恐惧管理理论恐怖管理理论是用来解释的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的心理功能。
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必须这个世界作出一些显著贡献,这些贡献能够减轻我们由于意识到自己终将死去而带来的潜在恐惧。
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观和自尊的基础,它能应付这一恐怖管理的职能。
背景:Kansas大学的Sheldon Solomon, Jeff Greenberg, and Tom Pyszczynski三人于1984年提出了这一理论。
这些社会心理学家寻找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答案:人为什么需要自尊呢?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十分困难?三人发现在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的著作中有这些问题的潜在答案。
Becker综合了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观点,提出了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驱动的框架。
Solomon, Greenberg,和Pyszczynski将becher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综合成一个一致的理论。
这个关于文化和自尊的心理机能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之前的两个问题。
理论渊源:TMT是建立在存在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理论基础来自于文化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试图用来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的核心思想: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两难处境所做出的反应,即对生的欲望(desire for life)和死的必然(inevitability of death)这一对矛盾的反应。
Becker努力合成理论,用来推测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理解人类是怎样既相似又区别与其它的动物,如此,Becker提出:人类在对死亡不可避免的觉知下,在意识或潜意识的支配下,决策着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的是,都有着自我保护的直觉。
但对于死亡的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
这是人类依靠认知(例如:自我意识和抽象的思考)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
因为死亡的必然性和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恐惧,所以引发了人类去战胜这种恐惧,对潜在的死亡焦虑进行反抗——人类必须相信,当生物的身躯停止了运转之后,一些价值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象征性的事物等将会继续延伸,传播下去,得以永存。
21568681_河北省胸科医院护士死亡焦虑现状分析及临床干预

㊃论 著㊃[收稿日期]2019-03-15;[修回日期]2019-10-29[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70425)[作者简介]薛娜娜(1979-),女,河北冀州人,河北省胸科医院副主任护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护理研究㊂*通信作者㊂E -m a i l :f e n g x u e 2002yu 202356@h o t m a i l .c o m 河北省胸科医院护士死亡焦虑现状分析及临床干预薛娜娜1,刘玉芳1,肖荷妹2,赵书云1,梁会贞1,于风雪3*(1.河北省胸科医院结核五科,河北石家庄050041;2.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综合内科,河北衡水053200;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研处,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 目的了解河北省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I C U )护士对死亡焦虑培训需求情况以及系统培训效果,为今后有目的㊁有方法地实施系统死亡教育培训提供参考依据㊂方法将河北省胸科医院I C U 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汉化版死亡焦虑量表“及死亡焦虑培训需求百分制度量尺进行调查分析㊂结果年龄越大的I C U 护士死亡焦虑水平越高(P <0.01)㊂年龄越大㊁学历越高㊁职称越高㊁工作年限越长的I C U 护士死亡教育需求评分越高(P <0.01)㊂死亡焦虑评分与死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P <0.05)㊂L o g i s t i c s 回归结果显示职称水平是影响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重要因素㊂培训结束后I C U 护士死亡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培训前(P <0.05)㊂结论死亡焦虑评分与死亡教育培训需求呈正相关,职称水平越高对于接受系统死亡教育的培训迫切感越强烈㊂培训后,I C U 护士的死亡焦虑评分明显降低,值得推广死亡教育培训㊂ [关键词] 护士;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焦虑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7-3205.2020.05.023 [中图分类号] R 19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205(2020)05-0592-05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t a t u s o f d e a t ha n x i e t y a m o n g n u r s e s i nH e b e i C h e s tH o s pi t a l a n d c l i n i c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X U E N a -n a 1,L I U Y u -f a n g 1,X I A O H e -m e i 2,Z H A OS h u -yu n 1,L I A N G H u i -z h e n 1,Y U F e n g-x u e 3*(1.F i f t hD e p a r t m e n t o f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H e b e iC h e s tH o s p i t a l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41,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 t e r n a lM e d i c i n e ,H a r r i s o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e a c eH o s pi t a l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H e n g s h u i 053200,C h i n a ;3.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d e m a n df o rd e a t ha n x i e t y t r a i n i ng o f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I C U )n u r s e si nat e r t i a r yh o s pi t a l i n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e f f e c to fs ys t e m a t i c t r a i n i n g ,a n d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u r p o s e f u l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s y s t e m a t i c d e a t h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t r a i n i n g i n t h e f u t u r e .M e t h o d s T h e n u r s e sw o r k i n gi n t h e I C Uo f t h eC h e s t H o s p i t a lo f 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 w e r e t a k e n a s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 ,a n d s u r v e y a n a l y s i s w a s p e r f o r m e dt h r o u g ht h e C h i n e s ev e r s i o no ft h e D e a t h A n x i e t y S c a l e a n dt h ed e a t ha n x i e t yt r a i n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p e r c e n t a g e s y s t e m.R e s u l t s T h e o l d e r t h e I C Un u r s e sw e r e ,t h e h i g h e r t h e d e a t ha n x i e t y l e v e lw a s (P <0.01).T h eh i g h e r t h e a g e ,t h eh i g h e r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t h eh i gh e r 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i t l e ,a n d t h e l o n g e r t h e n u m b e r o fw o r k i n g y e a r s ,t h e h i gh e r t h e I C Un u r s e 's d e a t h e d u c a t i o nn e e d s s c o r e (P <0.01).D e a t h a n x i e t y s c o r e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re l a t e d t o t h e n e e df o r d e a t h ㊃295㊃第41卷第5期2020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41 N o .5M a y2020e d u c a t i o n(P<0.05).L o g i s t i c s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t i t l e l e v e l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a f f e c t i ng th ed e m a n df o rd e a t he d u c a ti o na n dt r a i n i n g.T h ed e a t ha n x i e t y s c o r eo fI C U n u r s e s a f t e r t r a i n i n g 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t h a nb e f o r et r a i n i n g(P<0.05).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d e a t ha n x i e t y s c o r e i s p o s i t i v e l y r e l a t e dt o t h ed e m a n d f o r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t r a i n i n g.T h eh i g h e r t h e l e v e l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i t l e,t h es t r o n g e r t h eu r g e n c y o f r e c e i v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A f t e r t r a i n i n g,t h e d e a t h a n x i e t y s c o r e o f I C Un u r s e s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r e d u c e d,w h i c h i s w o r t h p r o m o t i n g 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K e y w o r d s]n u r s e s;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s;d e a t ha n x i e t y t r a i n i n g患者预感即将迎来的挫折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㊂死亡焦虑是由死亡思想引起的焦虑,是对死亡以及濒临死亡产生的特殊恐惧或焦虑的状态,属于焦虑范畴的一部分[1-4]㊂有相关研究表明,护士的焦虑情况自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规模型的焦虑自评分,并且重症监护室(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I C U)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又明显低于普通内㊁外科护士㊂I C U患者病情危急㊁抢救病死率高㊁护士极易产生紧迫感[5];监护室工作环境相对封闭㊁各类仪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使护士容易产生烦躁感;工作强度高㊁风险大容易使护士产生疲劳感;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纠纷中的 谁主张谁举证 使护士产生紧张感;患者病死率高㊁工作成就感低容易使护士产生压迫感㊂I C U护士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出现死亡焦虑状态㊂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北省胸科医院I C U护士对死亡焦虑培训需求现状及单位自创系统培训效果,现在将实施过程及培训效果作一详细介绍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河北省胸科医院I C U工作的全部护士初步纳入作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①调查期间在岗㊁定职的护士;②已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并且注册在院;③调查研究期间在职的护士;④聘任形式均为合同制或人事代理㊂排除标准:①在研究期间因身体原因休假㊁休息的护士;②调查期间在I C U轮转的护士;③因个人原因不愿进行本研究试验的护士;④调查期不在职,外出培训或进修的护士;⑤I C U实习的护士㊂开始纳入45例,后因个人原因退出2例㊂其中男性2例,女性41例;年龄为<25岁10例㊁25~35岁28例㊁>35岁5例;学历为中专6例,专科25例,本科12例;职称为护士11例,护师24例,主管护师7例,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例;工作年限为<3年14例,3~10年24例,> 10年5例㊂1.2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分为3个部分,即目前I C U护士死亡焦虑水平调查㊁对死亡焦虑培训需求调查及系统化培训后死亡焦虑水平的变化情况㊂死亡焦虑量表使用汉化后的国外成熟量表,深入学习了解调查项目后由护理部对I C U护士进行标准化调查㊂对死亡焦虑培训需求调查采用百分制度量尺勾选法,由护士在度量尺上对自身是否需要得到死亡焦虑培训进行勾选(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对死亡焦虑培训需求越迫切㊂本研究属于干预性试验研究,首先了解I C U护士死亡焦虑的现状,然后通过系统开展死亡教育培训工作,分析培训对护士死亡焦虑有无影响,并且在调查I C U护士死亡焦虑水平同时观察其对培训的需求情况,探究两者有无关联性及关联性大小㊂对本试验研究所有参与者均发放知情同意书,并且问卷实行匿名填写,保证护士个人隐私以免泄漏㊂1.3统计学方法应用S P S 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㊁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 e a r s o n相关分析法,影响因素确定采用L o g i s t i c s回归分析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I C U护士的死亡焦虑评分现状年龄越大的I C U护士死亡焦虑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㊂不同性别㊁学历㊁职称㊁工作年限的I C U护士死亡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2.2I C U护士的死亡教育需求现状年龄越大㊁学历越高㊁职称越高㊁工作年限越长的I C U护士死亡教育需求评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㊂不同性别I C U护士死亡教育需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㊃395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1卷第5期表1I C U护士的死亡焦虑评分现状T a b l e1S t a t u s o f d e a t ha n x i e t y s c o r e s o f I C Un u r s e s(x-ʃs,分)项目例数死亡焦虑评分t/F值P值性别男性女性24144.50ʃ8.9745.67ʃ6.920.2130.831年龄<25岁1038.66ʃ5.6725~35岁2845.32ʃ4.4512.881<0.001 >35岁547.28ʃ2.16学历中专644.96ʃ6.92大专2546.86ʃ6.530.6900.507本科1248.94ʃ8.76职称护士1143.76ʃ5.21护师2444.89ʃ5.620.4890.616主管护师以上846.16ʃ3.76工作年限<3年1445.36ʃ5.813~10年2445.84ʃ5.680.3980.673 >10年547.93ʃ3.87表2I C U护士的死亡教育需求现状T a b l e2S t a t u s o f d e a t h e d u c a t i o nd e m a n d ss c o r e s o f I C Un u r s e s(x-ʃs,分)项目例数死亡教育需求评分t/F值P值性别男性女性24186.00ʃ7.0783.83ʃ10.480.0830.775年龄<25岁1072.73ʃ7.8525~35岁2885.26ʃ8.2514.824<0.001 >35岁588.20ʃ6.53学历中专672.60ʃ5.46大专2581.92ʃ9.8212.762<0.001本科1293.00ʃ4.13职称护士1173.45ʃ7.47护师2485.17ʃ8.4518.839<0.001主管护师以上894.63ʃ3.62工作年限<3年1477.92ʃ9.943~10年2485.08ʃ9.555.7150.007 >10年593.80ʃ4.662.3死亡焦虑评分与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相关性死亡焦虑评分与死亡教育培训需求呈正相关(r=0.704,P<0.05)㊂表明I C U护士死亡焦虑情况越严重,对死亡教育培训的需求越强烈(图1)㊂图1死亡焦虑评分与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相关性F i g u r e s1C o r r e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d e a t ha n x i e t y s c o r e s a n d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 n e e d s2.4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以死亡焦虑教育需求为因变量,以年龄㊁学历,职称㊁工作年限为因变量,进行L o g i s t i c 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水平是影响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重要因素(P<0.05),职称水平越高越需要得到死亡教育培训㊂见表3,4㊂2.5死亡教育培训工作内容河北省胸科医院护理部组织对I C U护士进行系统化知识培训,在培训前㊁中㊁后过程采用量表评定其死亡焦虑的变化情况㊂死亡教育培训从死亡的概念㊁死亡教育发展现状㊁同理心形成㊁心理护理开展㊁尽大限度减少患者病痛以及相关伦理观念㊁道德规范等方面进行宣教㊂使我院I C U护士对死亡认知,死亡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紧迫性㊁实用性以及透彻了解不同患者心理变化情况等方面有了系统的认知,为后续更好地为患者及家属服务奠定理论基础㊂死亡教育培训工作内容见表5㊂2.6系统死亡教育培训工作成效培训前,I C U护士死亡焦虑评分(45.36ʃ5.93)分,培训结束后I C U 护士死亡焦虑评分为(42.36ʃ6.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2,P=0.023)㊂表3变量赋值表T a b l e3V a r i a b l e a s s i g n m e n t t a b l e项目赋值说明年龄<25岁=0;25~35岁=1;>35岁=2学历学历为中专=0;专科=1;本科=2职称护士=0;护师=1;主管护师及以上=2工作年限<3年=0;3~10年=1;>10年=2死亡焦虑教育需求<80分=0;ȡ80分=1㊃495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1卷第5期表4影响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L o g i s t i c s回归分析T a b l e4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d e a t h 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 n e e d sL o g i s t i c s r e g r e s s i o n r e s u l t s项目回归系数标准误W a l dχ2值P值O R值95%C I 职称2.3831.0774.8980.02710.8381.313~89.437表5死亡教育培训工作内容T a b l e5C o n t e n t s o f d e a t h e d u c a t i o na n d t r a i n i n g课程题目授课内容或知识点课时死亡教育概述及相关研究1死亡及濒临死亡的概念㊁过程2死亡教育的发展现状3死亡教育的多种形式2临终关怀与姑息照护1临终关怀的形式㊁意义及发展现状2姑息照护的内容及应用2疼痛管理疼痛的管理㊁评估及处理方式1.5癌症患者的心理评估1癌症患者心理评估方法2癌症患者的沟通技巧及意义3心理评估的主要功能㊁原则及注意事项1.5临终患者的舒适护理1临终关怀的概念㊁意义及患者特点2心理舒适护理及生理舒适护理1.5死亡观和死亡态度1面对死亡时的几种态度及影响因素2护士面对临终患者时的调节方法2死亡相关的伦理法律问题1自杀的定义㊁迹象及预防措施2自杀及安乐死面临的伦理问题3不同国家关于安乐死制度的解释1.53讨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普通民众对社会医疗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高,整体医疗环境对护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外,对心理素质也提出具体要求㊂健康㊁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㊂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就医紧张情绪,向其提供正能量心理支持,还能够合理调节医务人员自身精神状态,以免发生因职业倦怠或者职业紧张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6]㊂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发展壮大,各级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的I C U规模㊁提供地有效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不可同日而语㊂I C U作为对各种危急重症患者实施集中㊁强化㊁连续的监测救治的场所,对相应的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㊂心理资本是指在个体生长发育㊁成长发展过程中经过时间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心态,是可以进行开发㊁测量以及提高个人综合竞争实力与工作效率的新型内在品质㊂本研究以I C U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死亡焦虑评分㊁分析其对死亡教育培训工作的认可㊁需求程度及实际效果,为今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死亡教育培训提供数据基础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I C U护士的死亡焦虑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焦虑水平越高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心理咨询需求与死亡焦虑程度呈正相关㊂换而言之,I C U护士死亡焦虑程度越严重,其对心理咨询需求程度越迫切㊂本研究的I C U护士大部分年纪较轻㊁从事I C U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在面对高强度㊁高负荷的护理工作及死亡等负性事件不能有效排解,存在焦虑情绪过重与 诉求无门 并存的现象㊂有相关研究表明,70%以上的I C U护士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7]㊂还有研究表明, 10%左右的护士曾经寻求过专业心理咨询辅导机构[8]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高㊁学历越高㊁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死亡教育培训需求评分越高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死亡教育培训需求进行L o g i s t i c 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是死亡教育培训需求影响因素,职称越高,对于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要求越迫切,高职称水平护士对于死亡教育培训需求的迫切程度是较低职称水平护士的10.838倍㊂职称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反映护理队伍中经验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水平的高低,按照目前我国职称评定体系,职称越高其发表论文数量㊁将临床实际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的能力越强,对于自身水平提高和新鲜知识的渴望程度越高㊂死亡教育在20世纪中叶起源于美国,后来在欧洲诸多国家广为接受和传播㊂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美国50%的临床医学教育专业和将近80%的护理专业都开设 死亡与濒临死亡 的必修课㊂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我国内地死亡发展教育工作发㊃595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1卷第5期展一直处于落后水平,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呼吁大力开展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培训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始终处于学术界的边缘地带㊂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社会服务性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员工身心健康权益做好保障㊂本研究过程中,死亡教育分为8个板块共13个学时的集中系统培训,面对我院I C U护士开展,虽然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培训收获还是比较显著的,通过开展观看电影㊁遗嘱书写等有益尝试,让I C U护士敢于直面死亡事件,并且真正体会到临终关怀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㊂本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次系统死亡教育培训后,I C U护士的死亡焦虑水平有所降低,相较于培训之前降低了3分左右,从数值上看3分的降低似乎意义不是很大,但是结合I C U护士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紧迫并且时常面对危急重症患者,并且本结果仅在一次系统培训后就呈现出下降趋势,也更加说明今后需要持续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和适当心理减压培训㊂当然,如果使I C U护士以至高境界参悟生命甚至完全坦然面对死亡事件是需要时间和生活的历练㊁感悟的㊂现阶段I C U护士群体接受的死亡教育很少,从长远来看,死亡教育培训工作不仅能够帮助一线护士缓解内心紧张㊁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日常护理操作对患者自己及其家属进行正性引导,对于提升护理整体质量㊁缓解护患矛盾㊁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开展系统性死亡教育培训活动可以有效缓解I C U护士的死亡焦虑水平,I C U护士的死亡焦虑评分明显降低,表明开展系统性死亡教育培训活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今后大范围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理论培训基础和数据基础㊂另外,需要明确地认识到,现在网络科技虽然十分发达,但是系统专业的死亡教育学习课程相对较难搜索;并且在一线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人力资源配备明显不足,I C U护士的需求量更是捉襟见肘,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忙于各种输液㊁治疗,留给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㊂因此,护理工作管理者和医院管理者都应注重员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及时系统地开展死亡教育培训是有效提升医院管理水平㊁增强医院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㊂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中死亡教育大部分处于缺失状态[9-11],即使开设死亡教育㊁临终关怀课程也是选修或自学部分㊂医务工作者对死亡教育认知㊁需求现状已经迫在眉睫[12-13],不仅要在医院中开展死亡教育培训,还应该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正确系统的死亡教育,使得医学生㊁护士生在成熟世界观㊁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死亡事件正确㊁科学对待[14-15],这样在进入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才能够有效排解内心压力,更好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效帮助㊂[参考文献][1] A a nd eS t e g g eB M,T a k L M,R o s m a l e nJ GM,e ta l.D e a t ha n x i e t y a n d i t s 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 h y p o c h o n d r i a s i s a n dm e d i c a l l yu n e x p l a i n e d s y m p t o m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JP s y c h o s o mR e s,2018,115:58-65.[2]薛娜娜,刘玉芳,肖荷妹,等.河北省三级医院I C U护士死亡焦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9):1017-1020,1025.[3]S h a r p eL,C u r r a nL,B u t o wP,e t a l.F e a r o f c a n c e r r e c u r r e n c ea n dd e a t ha n x i e t y[J].P s y c h o o n c o l o g y,2018,27(11):2559-2565.[4]葛英姿,黎蓉.肿瘤患者死亡教育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04):42-43.[5]刘华兰,王建华.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4):148-149. [6]李彩霞,田英平,王国英,等.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护士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0): 1205-1209.[7]卢超群.分析I C 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对心理咨询的具体需求[J/C 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7): 146,149.[8]张海强.临床专业医学生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调查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8):61-63.[9]王雪莹.我国护士照护临终病人态度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26):3237-3239,3242.[10]安莹,张蕴,陈蕾,等.急诊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特征对高职护生内心感受影响的质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38(8):976-979.[11]陈玲玲.护理专业学生死亡焦虑及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6):444-448.[12]李妍,李楠,赵燕,等.石家庄市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7):854-858.[13]刘明晶.探讨如何构建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内容体系[J].中国农村卫生,2018,10(21):54-55.[14]唐孟言,李晓玲.本科护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7):539-541,560. [15]曹丹阳,汪玉婷,于莉,等.上海市某医学高校1488名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与需求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8,25(7): 32-35.(本文编辑:赵丽洁)㊃695㊃薛娜娜等河北省胸科医院护士死亡焦虑现状分析及临床干预。
我国心理疏导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1985—2020年)

Knowledge map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research in China
------ visualization analysie based on CiteSpacc (1985—2020) SHEN Pet, PAN Lt
国女网 神昌市政协
国妇比胳如”口
»JtK r«7K
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ffl異确'中乐央县宣人传民部法院■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
•海市测绘院基础地理信息中务国思禺政治工作研極
术* fit
国政研会
国铁路南吕局集团冇限公词党委宜传部
水分公同
说矿集团南屯煤矿
嘏门大学马克恩主义学院
負林工前学摩T八局集团二公司
摘要:结合CiteSpacc软件对1985—2020年以来CNKI中有关心理疏导研究成果进行内容挖掘和数据 分析。研究发现:在研究作者方面,1现出一批发文量多且有卓越贡献的作者,但合作团队缺乏;就研究机 构而言,心理疏导研究遍布各行各业,但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研究呈现出由 中心关键词"心理疏导”向外延辐射的网络特征;在主题聚类方面,心理疏导研究从学理探究到具体领域纵 横贯穿,研究较多集中在医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向社会学领域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呈现 出多样化、丰富化特征;就研究演变路径而言,我国心理疏导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拓展发展、深化 发展、精细化发展四个阶段。
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表1)*
①由于著 能导入CiteSpace软件,因* 此著作主要用于发文量和作者分析 CiteSpace软件不能进行文献内容分析,这是CiteSpace软件 主要的缺点*
电力类高职大学生登高作业恐惧心理问题及对策

电力类高职大学生登高作业恐惧心理问题及对策作者:甘标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1年第09期【摘要】本文基于恐惧概念与理论,调查和分析电力类高职大学生高空恐惧的表现及原因,论述电力类高职大学生应对高空恐惧的做法,提出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系统脱敏技术、暴露疗法缓解高空恐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等策略,以帮助高职大学生克服登高作业恐惧心理。
【關键词】电力类高职大学生登高作业恐惧心理【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130-03恐惧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之一。
心理学家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会有深度恐惧,当个体无法应对或摆脱某种可怕情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情绪体验,恐惧为个体提供预警信号,使个体有效应对伤害和威胁;同时,恐惧也会对个体产生身心伤害,影响社会功能。
高职院校电力类部分专业因职业要求从事高处作业、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需具备登高作业能力、克服高空恐惧心理。
本文调查和分析电力类高职大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表现和原因,探寻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恐惧情绪,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恐惧概念及理论恐惧是个体原始的情绪之一,从恐惧的定义来看,《修辞学》中认为恐惧是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而引起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恐惧是“因受威胁而产生并伴随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
《辞海》将恐惧定义为:“当个体面临危险情境企图摆脱或逃避而又感到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此定义第一次从心理角度对恐惧进行分析解读,说明了恐惧是由危险情境、自我认知、情绪体验及行为反应产生的心理状态。
从恐惧的来源来看,恐惧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恐惧源自某种刺激如具体情境、物体,如广场恐惧、动物恐惧就是此类。
其二,恐惧是由某种情绪引发的焦虑、恐慌等,如学生因为担心失眠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而恐惧睡觉。
这两种恐惧来源被称为现实性恐惧。
其三,恐惧来自对结果的糟糕预期,如担心高考失利而恐惧考试。
同一主题,两幅名画——从恐惧管理理论解读大卫和蒙克的《马拉之死》

艺术生活I同—主题,两幅名画A R T&L|FE I—从恐惧管理理论解读大卫和蒙克的《马拉之死》2020 年第 6 期|N0.6 2020 (总第218 期)I Serial N0.218同一主题,两幅名画—从恐惧管理理论解读大卫和蒙克的《马拉之死》李同归u 2李杭菀3(1.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字字院,北京100871; 2.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3.多摩美术大字大学院美术研究科,日本东京192-0394)摘要: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雅各宾派著名领导人马拉于1793年遇刺身亡,这一历史事件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雅克.路易.大卫当时就创作了《马拉之死》,以纪念自己崇拜的政治偶像兼密友马拉;而伟大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创作了传世名画《马拉之死》。
同样的主题,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反映的是画家的心路历程。
本文从心理学中的恐惧管理理论出发,分析了两位画家成长经历中的负性事件对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并由此分析画家笔下死亡的表现方式,指出两幅名画正是因为揭示了画家对亲密关系的内心写照而流芳百世。
关键词:恐惧管理理论;雅克.路易•大卫;爱德华.蒙克;《马拉之死》;亲密关系中图分类号:_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81 ( 2020) 06-0027-08人类有一种求生怕死的本能。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时刻面临着死亡威胁,并且“必 死无疑'因此在潜意识层面,认为死亡极端令人恐惧。
尽管死亡是人类个体的必然,却是艺术家们表现的永 恒主题之一。
面对同一死亡事件,不同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却千 差万别,但同时都会成为艺术精品。
《马拉之死》就 是典型的案例。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雅各宾派 著名领导人马拉(Jean-Paul Marat)于1793年遇刺 身亡。
作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当时就创作了《马拉之死》(77?e 沩ofMa/a r t,以纪念自己崇拜的政治偶像兼密友马拉;而100多年后的1907年,另一位伟大的挪威 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留下了另一幅传世名画 《马拉之死》。
基于循证理论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库

[4] S O U T E R C ,K I N N E A R A ,K I N N E A R M ,e ta l .O pt i m i s a t i o no f s e c o n d a r y p r e v e n t i o n o fs t r o k e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s t r o k e pa t i e n t s 'b e l i e f s ,c o n c e r n s a nd d i f f i c u l t ie sw i t h t h e i rm e d i c i n e s [J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P h a r m a c y Pr a c t i c e ,2014,22(6):424-432.[5]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㊁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71-74.[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7] S M I T HJD ,C O L E M A N E A ,M I N SJ .An e wt o o l f o r i d e n t i f y i n g 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 i n p o s t a c u t e m e d i c a t i o n sf o rc o m m u n i t y -d w e l l i n g ol d e r a d u l t s [J ].T h e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G e r i a t r i c P h a r m a c o t h e r a p y,2004,2(2):141-148.[8] 王秀英,李英华,肖锟婷,等.改良版用药差异评估工具的信度与效度评价[J ].中国药房,2015,26(31):4460-4462.[9] 吴志娟,杨梅.院后回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65-5266.[10] 孟雅,孙敏,王娅,等.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安全㊁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9):2738-2741.[11] 熊锋,邓树强,廖晗,等.在医联体药学协作建设中基于慢性病患者用药特点予以针对性药学服务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9):171-173.[12] 俞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13] 刘彤云,胡松,贾黎,等.老年脑卒中病人的多重用药调查[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7(5):708-711.[14] 杨希,张河川,李莹,等.慢病老年人用药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9):133-135.[15] V A R G A S -MU R C I AJD ,I S A Z A -J A R AM I L L OSP ,V A L L E J O -M E S A D M ,e t a l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i n y o u n g pa t i e n t s i nM e d e l l ín ,C o l o mb i a [J ].B M CN e u r o l o g y,2022,22(1):363.[16] 高鹏,范君晖,李红艳.医保付费制度改革中的逆向效果与对策研究[J ].医学争鸣,2019,10(3):60-63.[17] 敖博,智喜荷,王玉,等.国外A P N 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我国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启示[J ].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3):93-96.[18] 兰博,胡才友,杨泽,等.老年人心血管用药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1,19(4):5-8.[19] R U S S E L L A M ,S M I T H S G ,B A I L E Y S C ,e ta l .O l d e ra d u l tp r e f e r e n c e s o fm o b i l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 s u p p o r t i n g me d i c a t i o n s e lf -m a n ag e m e n t [J ].J o u r n a lo f H e a l th C o m m u ni c a t i o n ,2018,23(12):1064-1071.(收稿日期:2023-04-11;修回日期:2024-03-01)(本文编辑贾小越)基于循证理论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库谢小芬1,许佳丽1,路 遥1,涂 瑾2,刘汉娇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401121;2.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ne m o t i o n a l r e g u l a t i o nf i v e t o n em u s i c l i b r a r y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a n x i e t y b a s e do n 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t h e o r yX I EX i a o f e n ,X UJ i a l i ,L UY a o ,T UJ i n ,L I U H a n ji a o F u j i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F u ji a n 40112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 U H a n j i a o ,E -m a i l :375161865@q q.c o m K e yw o r d s a 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s ;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a f f e c t i v e ;p e n t a t o n i c ;t u n e l i b r a r y ;n u r s i n g 摘要 目的:基于循证理论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目库,为五行音乐治疗焦虑症提供规范方案㊂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并对检索到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澳大利亚J o a n n aB r i g g s I n s t i t u t e (J B I )证据级别推荐系统进行证据分级㊁推荐和汇总,初步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库㊂再采用专家会议法对其进行完善㊂结果:最终形成了按喜㊁怒㊁忧㊁悲㊁思㊁恐㊁惊情志及证型㊁曲调对应的五音曲目㊂结论:构建的焦虑症五音曲库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强,能为焦虑症病人提供全面规范的应用选择,并为五行音乐在其他疾病治疗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㊂关键词 焦虑症;循证;情志;五音;曲库;护理d o i :10.12102/j.i s s n .2095-8668.2024.06.015 基金项目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编号:20211339作者简介 谢小芬,主管护师,硕士*通讯作者 刘汉娇,E -m a i l :375161865@q q.c o m 引用信息 谢小芬,许佳丽,路遥,等.基于循证理论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库[J ].循证护理,2024,10(6):1049-1054.㊃9401㊃循证护理2024年3月第10卷第6期(总第122期)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包括社交恐惧症㊁广泛性焦虑症和特定恐惧症等[1]㊂2021年的全国性心理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经历过焦虑和抑郁等困扰[2]㊂医护人员的焦虑患病率为12.2%[3]㊂而全球大学生焦虑症状的患病率为39.0%[4]㊂90%的肿瘤病人存在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抑郁[5]㊂研究证实,焦虑症病人会出现睡眠障碍㊁精神紧张,严重者出现自杀等精神失常行为[6],严重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㊂临床上多以巴比妥类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长期风险和依赖性等副作用㊂研究表明,五行音乐疗法基于中医五行理论,通过辨证施乐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焦虑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和认知水平[7]㊂相比其他方法具有远期疗效佳㊁安全经济㊁不受环境限制㊁病人易于接受等优势[8]㊂音乐疗法作为一种系统㊁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将音乐元素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来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情绪状态[9-10]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以五音对应五行五脏的 五音疗疾 疗法,借由音乐的能量,对身心起到疗养作用[11]㊂中医五音是由宫㊁商㊁角㊁徵㊁羽5个音阶构成的不同调式[12]㊂宫调悠扬,通脾合胃㊂商调铿锵,可调和肺气㊂角调轻快,疏肝解郁㊂徵调热烈,调心静神㊂羽调柔婉通肾[13]㊂目前,五行音乐用于焦虑症的临床研究较多,但是尚未制定五音治疗的相关指南,施乐曲目㊁频次㊁时长㊁辨证施乐理论均未形成统一标准㊂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证据检索㊁文献质量评价㊁专家小组会议等方法,以期在 辨证施乐 理论指导下,归纳不同证型焦虑症对应可聆听的五行音乐曲目,从而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库,为五行音乐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㊂1研究方法1.1成立研究小组本课题组由5人组成,包括1名主任护师㊁1名副主任医师㊁1名主管护师和2名护师;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1人㊂所有人员均接受过循证课程培训㊂1.2文献检索策略2名研究者分别检索t h eC o c h r a n eL i b r a r y㊁W e b o fS c i e n c e㊁P u b M e d㊁C I N AH L㊁E M b a s e㊁中国知网(C N K I)㊁万方数据库(W a n F a n g D a t a b a s e)㊁维普数据库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 B M)有关五行音乐疗法治疗焦虑抑郁症的文献,语言为英文或中文㊂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㊂中文检索词为音乐㊁五行音乐㊁五音㊁五行㊁古音㊁古乐㊁古琴㊁中医音乐㊁古琴音乐㊁宫调㊁商调㊁角调㊁羽调㊁徵调;焦虑㊁焦虑症㊁抑郁症㊁郁病㊁抑郁㊁焦虑抑郁㊁负性情绪㊁情绪㊁七情㊁情志㊂英文检索词为m u s i c㊁m u s i c t h e r a p y㊁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f i v e-e l e m e n t m u s i c㊁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f i v e-e l e m e n t m u s i ct h e r a p y㊁a n x i e t y㊁s o c i a la n x i e t i e s㊁a n g s t㊁h y p e r v i g i l a n c e㊁a n x i o u s n e s s㊁n e r v o u s n e s s㊁d e p r e s s i o n㊁d e p r e s s i v e d i s o r d e r㊁e m o t i o n s㊁r e g r e t㊁f e e l i n g㊁a f f e c t㊁m o o d s㊂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检索㊂1.3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1.3.1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的病人,疾病种类不限,涉及或不涉及中医辨证分型;2)研究类型:指南㊁系统评价㊁随机对照研究;3)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五行音乐治疗;4)其他:对五行音乐的代表曲目有明确地论述,疗效可靠㊂1.3.2排除标准1)信息不全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2)重复文献;3)对五行音乐曲目缺乏具体描述的文献㊂1.4文献质量评价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 o c h r a n e评价手册5.1.0推荐的C o c h r a n 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该工具将文献质量等级划分为A级(完全满足标准),B级(部分满足标准),C级(完全不满足标准),排除文献质量等级为C级的文献㊂然后根据澳大利亚J o a n n a B r i g g s I n s t i t u t e(J B 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进行证据分级[14]㊂根据证据的F AM E结构(合理性㊁适宜性㊁临床意义及有效性)将证据分为A级㊁B级㊁C级3个推荐级别㊂本研究将A 级(强推荐)和B级(弱推荐)推荐的证据纳入到五行音乐曲目证据库㊂若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介入并达成共识㊂1.5证据汇总与曲库初稿构建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疾病名㊁证型㊁五行音乐治疗方案㊁对应五音曲目㊁治疗时间等,输入到E x c e l表格中整理归类初步形成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目证据库初稿㊂1.6专家会议法成立专家会议小组㊂专家纳入标准:1)从事精神类疾病和音乐研究相关的临床医生㊁护理专家和音乐治疗师㊂2)医生和护理专家为本科及以上学历㊁中级及以上职称㊁10年以上工作经验㊂3)音乐治疗师为本科及以上学历㊁中级及以上职称㊁5年以上工作经验㊂4)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㊂由于疫情原因专家会议采用线上腾讯会议方式进行㊂在会议前通过电话或邮件,㊃050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2024V o l.10N o.6向专家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㊁研究目的,并提供研究相关资料㊂各位专家对初稿内容在会中展开讨论,交换意见,制作专家意见收集表收集意见,会后将各位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对初稿进行修订,令其更具适宜性㊁可行性及有效性,从而最终形成治疗焦虑症的五音情志调理曲库方案㊂1.7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㊁百分比(%)表示㊂专家的积极性用参会人数㊁调查问卷回收率及填写完整性表示㊂专家权威程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㊂采用专家权威系数(C r)代表专家的权威程度,为专家对研究熟悉程度系数(C s)与判断依据系数(C a)的算术平均数,即C r=(C s+C a)/2,将C r>0.7视为可接受权威,>0.8表明权威程度高[5]㊂专家对讨论内容的熟悉程度被评定为很熟悉㊁较熟悉㊁一般熟悉㊁不太熟悉㊁不熟悉㊂专家判断依据程度根据实践经验㊁理论分析㊁参考资料㊁主观判断4个方面的权重予以不同赋值[6]㊂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采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 e n d a l l's W)表示,检验水准α= 0.05㊂2结果2.1文献检索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共获得文献37560篇,经过查重㊁阅读题目和摘要后获得文献773篇,然后仔细阅读全文复筛并排除文献质量较差的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35篇㊂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㊂图1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2.2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本研究未检索到主题相关的指南和含可用信息的系统评价,纳入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㊂其中,16篇的推荐级别为A级;19篇为B级;提取内容包括作者㊁疾病名㊁证型㊁五音治疗方案㊁对应五音曲目等㊂2.3专家一般资料根据遴选条件,本研究共选取了11名专家参加会议,专家年龄32~61(47.0ʃ10.5)岁;男6人,女5人;学历:博士3人,硕士8人;工作时间为5~44(23.6ʃ14.9)年㊂2.4专家积极程度及C r1)积极程度:本研究2轮专家会议在线率均为100%㊂第1轮11位专家共提出建议76条,第2轮11位专家共提出建议20条,说明专家的积极性较高㊂2) C r:本研究第1轮专家函询的C a为0.88,C s为0.84, C r为0.86㊂第2轮专家函询的C a为0.83,C s为0.87,C r为0.85㊂2.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1轮专家K e n d a l l's W系数为0.11,第2轮为0.182,均P<0.05,表明专家协调程度好,专家会议结果可靠㊂2.6专家会议结果第1轮专家会议针对初稿内容合理性㊁逻辑性㊁语言表达㊁适用性㊁可行性等方面征集专家意见㊂专家认为病种太多,建议从中医情志切入,对初稿中的疾病进行精简合并,证型更精准,虽有对应曲目,但还是建议尊重病人的音乐喜好㊂第2轮专家会议是根据第1轮会议结果进行调整优化后的方案进行讨论,从而达成专家共识㊂第2轮会议共提出建议28条㊂按专家意见,运用标准化原理,开展分类框架的设计,形成标准体系表㊂最终形成了按喜㊁怒㊁忧㊁悲㊁思㊁恐㊁惊情志及证型㊁曲调对应的五音曲目,见表1㊂㊃1501㊃循证护理2024年3月第10卷第6期(总第122期)表1 焦虑症的五音情志调理曲目库情志证型曲调 曲目A 级推荐B 级推荐推荐时段喜心气虚徵调‘紫竹调“‘狂欢“‘步步高“‘雨后彩虹“‘良宵“‘秋湖月夜“‘草原之夜“‘月儿高“‘卡门序曲“‘花好月圆“‘渔歌“‘平沙落雁“‘溜冰圆舞曲“‘采茶舞曲“‘平湖秋月“‘茉莉花“‘渔舟唱晚“‘百鸟朝凤“‘汉宫秋月“‘喜洋洋“‘梁祝“‘喜相逢“‘塞上曲“‘浏阳河“‘金蛇狂舞“‘新疆之春“‘纺棉花“‘红军哥哥回来了“‘解放军进行曲“‘军港之夜“‘苏武牧羊“‘山居吟“‘文王操“‘雨后彩虹“‘荷花映日“‘春节序曲“‘马兰花开“09:00~11:00或11:00~13:00怒肝气郁结角调‘春风得意“‘胡笳十八拍“‘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汉宫秋月“‘木发新枝“‘东风涤翠“‘平沙落雁“‘姑苏行“‘广陵散“‘江河水“‘鹤鸽飞“‘高山流水“‘溪山秋月“‘鹧鸪飞“‘庄周“‘梦蝶“‘江南好“‘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步步高“‘春之声圆舞曲“‘江南丝竹乐“‘草木清新“‘春三月“‘春回大地“‘霓裳曲“‘庄周梦蝶“‘列子御风“‘蓝色多瑙河“‘绿叶迎风“‘松下观涛“‘溪山秋月“‘草木青春“‘春江花月夜“‘行街“‘鹤鸽珊“‘流水行云“‘彩云追月“‘阳关三叠“07:00~11:00忧㊁悲肺气亏虚商调‘阳春白雪“‘阳关三叠“‘潇湘水云“‘黄河大合唱“‘三㊁五㊁九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西林萧飒“‘金钟回响“‘春风得意“‘夕阳箫鼓“‘黄河“‘闲居吟“‘月儿高“‘寒江残雪“‘晚霞钟鼓“‘江河水“‘春江花月夜“‘广陵散“‘平湖秋月“‘将军令“‘闲居“‘鸟投林“‘高山流水“‘广陵散“‘喜洋洋“‘小苹果“‘胡笳十八拍“‘嘎达梅林“‘第三交响曲“‘二泉映月“‘威风堂堂“‘洞天春晓“‘秋湖月色“‘慨古今“‘金蛇狂舞“‘跑月歌“‘悲怆“07:00~09:00思脾虚脾郁宫调‘十面埋伏“‘秋湖月夜“‘花好月圆“‘光明行“‘百鸟朝凤“‘汉宫秋月“‘新疆之春“‘浏阳河“‘渔樵唱晚“‘草原之夜“‘祝酒歌“‘姑苏行“‘黄庭骄阳“‘高山流水“‘空山鸟语“‘良宵“‘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平湖秋月“‘塞上曲“‘月光奏鸣曲“‘马兰开花“‘闲居吟“‘军港之夜“‘彩云追月“‘鸟投林“‘花好月圆“‘春节序曲“‘高山“‘梅花三弄“‘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良宵“‘玉液还丹“‘秋湖月夜“‘二泉映月“‘红军哥哥回来了“09:00~11:00恐㊁惊肾虚羽调‘渔舟唱晚“‘寒江残月“‘龙船“‘小河淌水“‘寒鸦戏水“‘渔樵晚唱“‘雨后彩虹“‘流水行云“‘牧歌“‘紫竹调“‘嘎达梅林“‘月光奏鸣曲“‘潇湘水云“‘昭君怨“‘平沙落雁“‘小夜曲“‘江河水“‘二泉映月“‘船歌“‘梁祝“‘梅花三弄“‘塞上曲“‘玉树临风“‘乌夜啼“‘伏阳朗照“‘百鸟朝凤“‘汉宫秋月“‘花好月圆“09:00~11:00,17:00~19:003 讨论3.1 构建治疗焦虑症的五行音乐曲库的临床意义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㊂研究表明,慢性病㊁未婚㊁不规律饮食㊁少运动㊁睡眠差㊁失业的人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15]㊂来自204个国家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生和相关防控增加了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16]㊂焦虑症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㊁身体功能和生产力,不仅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还普遍存在未被发现和治疗不足等问题,并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17]㊂而音乐也许是心理应对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策略㊂研究表明,音乐干预是减少癌症化疗病人焦虑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益工具[18]㊂如术中焦虑是接受手术病人的普遍感受㊂A gi u s [19]建议,如果病人同意在接受手术的同时接受音乐治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㊂五音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音乐疗法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㊂五行音乐由宫㊁商㊁角㊁徵㊁羽5个音阶组成,它们代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基本要素㊂另外,乐曲的5个音阶也与中医五行(土㊁金㊁木㊁火㊁水)相对应㊂而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又对应于五脏(肝㊁心㊁脾㊁肺㊁肾)和5种情绪(怒㊁喜㊁思㊁悲㊁恐)[20]㊂研究表明,五行音乐在稳定病人情绪,提高疾病意识和治疗依从性方面反应良好,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21]㊂H a o 等[22]研究表明,五行音乐的不同旋律㊃250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 ,2024V o l .10N o .6对大鼠纹状体的氨基酸神经递质水平㊁E/I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㊂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五行音乐可改善围产期妇女的抑郁㊁焦虑及血清强啡肽水平[23]㊂近年来,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病人心理问题治疗中,其具有简便㊁安全㊁经济㊁有效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病人焦虑㊁抑郁的情绪[24]㊂但五行音乐治疗欠规范,缺乏循证支撑㊂因此,本研究基于循证构建治疗焦虑症的五行音乐处方曲库是非常有必要的㊂该曲库能给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可参考的针对焦虑症的五行音乐规范治疗方案,为五行音乐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积极的推动作用㊂3.2基于循证构建的焦虑症情志调理五音曲库的科学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结果可靠性的保证㊂本研究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循证方法,制定全面的检索策略,对文献进行规范的质量评价,对各推荐条目进行分析㊁筛选㊁汇总,最后整理出同种疾病及证型的五行音乐曲目,并构建曲库,形成方案的初稿㊂然后进行2轮专家会议,本研究严格设置了专家遴选条件,高标准选择专家,各专家拥有丰富的专科经验和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能为本方案提供权威可行的意见和建议㊂这为最终方案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㊂课题团队结合专家意见讨论修改,直到专家达成一致,确保最终方案的有效性㊂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的循证方法和专家会议方法过程严谨,将专家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有科学依据㊂因此,最终构建的五行音乐情志调理曲库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科学性㊂3.3基于循证构建治疗焦虑症的五行音乐曲库的适用性本研究采用了专家会议法,考虑到各成员的临床实践经验,涵盖了各个利益相关人群㊂因此,本研究观点代表性较好,为方案的临床适用性和可行性提供了保障㊂本研究将纳入的35篇文献按照文献发表时间㊁疾病㊁证型㊁症状㊁五音治疗的代表曲目以及实施要点㊁干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同病同证的疾病较多,按不同情志和疾病证型进行汇总,构建出五行音乐治疗焦虑的情志调理曲库㊂同时,本研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实践流程,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便于护理人员或病人参照使用㊂当前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音乐治疗能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人群㊂专家建议病人或医护人员使用时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㊂本研究团队还将制作五音疗愈移动端A P P,以便病人操作㊂本研究构建的方案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合,适用性较好㊂4小结本研究基于循证构建治疗焦虑症的情志调理五音曲库,然后通过专家会议法初步验证了该内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㊂但文献的纳入和评价可能存在主观因素,部分证据的等级不高㊂下一步本研究团队将根据构建的五音曲库内容开发手机端五音疗愈A P P,并开展临床实践研究以验证其在临床的适用性及有效性,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其不断优化㊂参考文献:[1] S Z UH A N Y K L,S I MO N N M.A 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s:ar e v i e w[J].J AMA,2022,328(24):2431-2445.[2] T H EL A N C E T.M e n t a l h e a l t ha f t e rC h i n a's p r o l o n g e d l o c k d o w n s[J].L a n c e t,2022,399(10342):2167.[3] N A I R R,B U L G I B A A.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 s o f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a n x i e t y a m o n g h e a l t h c a r e w o r k e r s d u r i n g t h eC O V I D-19p a n d e m i c[J].A s i a-P a c i f i cJ o u r n a lo fP u b l i c H e a l t h,2022,34(5):561-564.[4] N G U Y E N K T,X I A OJN,C HA N D NS,e t a l.E f f e c t so fm u s i ci n t e r v e n t i o no na n x i e t y,d e p r e s s i o n,a n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o fc a n c e r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S u p p o r t i v e C a r ei n C a n c e r:O f f i c i a lJ o u r n a lo ft h e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S u p p o r t i v eC a r e i nC a n c e r,2022,30(7):5615-5626.[5]A N Y Q,L I U Z L,WA N G S Y,e ta l.E f f e c to fC h a i h u p l u sL o n g g u M u l id e c o c t i o n p l u sf i v e-e l e m e n t m u s i ct h e r a p y i n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c a n c e r-r e l a t e d d e p r e s s i o n[J].S u p p o r t i v e C a r ei nC a n c e r,2022,30(10):7955-7962.[6] G A R A K A N IA,F R E I R E R C,B U O N O F D,e ta l.A nu m b r e l l ar e v i e w o n t h e u s e o f a n t i p s y c h o t i c s i n a 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s:a r e g i s t e r e d r e p o r t p r o t o c o l[J].P L o SO n e,2022,17(6):e0269772.[7]刘利丹,杨肇熙,万爱兰,等.五行音乐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2):1201-1204.[8]王婷,高云.五行音乐在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进展[J].循证护理,2022,8(20):2767-2770.[9] G R A U-SÁN C H E ZJ,MÜN T E T F,A L T E NMÜL L E R E,e ta l.P o t e n t i a l b e n e f i t so f m u s i c p l a y i n g i ns t r o k eu p p e rl i m b m o t o r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J].N e u r o s c i e n c ea n dB i o b e h a v i o r a lR e v i e w s,2020, 112:585-599.[10] L O E WY J.M u s i ct h e r a p y a sa p o t e n t i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f o rs l e e pi m p r o v e m e n t[J].N a t u r e a n dS c i e n c e o f S l e e p,2020,12:1-9.[11]孟昕,汪卫东.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的理论和应用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7,10(10):1218-1221.[12]李晨,林法财.基于太虚原象理论探讨五行音乐疗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6115-6119.[13]樊蕾,石倩玮.五行音乐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与影响因素[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17):115-118.[14]王春青,胡雁.J B 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J].㊃3501㊃循证护理2024年3月第10卷第6期(总第122期)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1):964-967.[15] X U W Q,T A N W Y,L IX L,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c o r r e l a t e so fd e p r e s s i v ea n da n x i e t y s y m p t o m sa m o n g a d u l t si n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o f C h i n a:a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s t u d y[J].J o u r n a l o fA f f e c t i v eD i s o r d e r s,2022,308:535-544.[16] L O KMA NJC,B O C K T I N G C L.P a t h w a y st od e p r e s s i v ea n da 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sd u r i n g a n da f t e r t h eC O V I D-19p a n d e m i c[J].T h eL a n c e t P s y c h i a t r y,2022,9(7):531-533.[17] MA N J U N A T HA N,J A Y A S A N K A R P,S UH A S S,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a n di t sc o r r e l a t e so fa 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sf r o m I n d i a'sn a t i o n a l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u r v e y2016[J].I n d i a n J o u r n a l o fP s y c h i a t r y,2022,64(2):138-142.[18] L I MA T U,MO U R AECR,O L I V E I R AC M B,e t a l.I m p a c t o fam u s i c i n t e r v e n t i o no n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i nb r e a s t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u n d e r g o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r a n d o m i z e d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I n t e g rC a n c e rT h e r,2020,19:1534735420938430.[19] A G I U S M.A n x i o l y t i ce f f e c t so f i n t r a o p e r a t i v em u s i c t h e r a p y i na d u l t s u n d e r g o i n g l o c a l a n a e s t h e t i c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J].P s y c h i a t r i aD a n u b i n a,2021,33(S u p p l11):100-115.[20]陈宇坤,耿少辉,李江波,等.五行音乐曲目及其治疗抑郁症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234-4237.[21] L I A OJ,WU Y,Z H A O Y,e ta l.P r o g r e s s i v e m u s c l er e l a x a t i o nc o m b i n ed w i t h C h i ne s e m e d i c i n ef i v e-e l e m e n t m u s i c o nd e p r e s s i o n f o r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i v eM e d i c i n e,2018,24(5):343-347.[22] H A OJ J,J I A N GKY,WU M,e t a l.T h e e f f e c t s o fm u s i c t h e r a p yo na m i n oa c i dn e u r o t r a n s m i t t e r s:i n s i g h t s f r o m a na n i m a l s t u d y[J].P h y s i o l o g y&B e h a v i o r,2020,224:113024.[23] WU Q,L I UZ J,P A N GXL,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 f i v e-e l e m e n tm u s i c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i n p e r i n a t a lm e n t a lh e a l t ha n dl a b o r p a i n: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T h e r a p i e s i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2020,40:101217.[24]杨玉兴,权元文,郭建魁,等.中医五行音乐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787-2790.(收稿日期:2023-07-16;修回日期:2024-03-11)(本文编辑贾小越)注意力训练结合奥塔戈运动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中的应用孙垚,张茹,付宁宁,李玉伶,张巧梅,马宏文*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300121A p p l i c a t i o no fa t t e n t i o nt r a i n i n g c o m b i n e dw i t h O t a g o m o t o r t r a i n i n g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o s t-s t r o k e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S U NY a o,Z H A N GR u,F UN i n g n i n g,L IY u l i n g,Z H A N G Q i a o m e i,M A H o n g w e nT i a n j i nU n i o n M e d i c a l C e n t e r,T i a n j i n300121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M A H o n g w e n,E-m a i l:g e i l i v a b l e_m h w@126.c o mK e y w o r d s s t r o k e;O t a g om o v e m e n t;a t t e n t i o n t r a i n i n g;p o s t s t r o k e 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n u r s i n g摘要目的:探讨注意力训练结合奥塔戈运动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 S C I)病人认知功能㊁步行能力㊁步态及移动功能的影响㊂方法:选取2022年9月 2023年4月67例住院的P S C 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㊂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注意力训练结合奥塔戈运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㊁连线测试A-B㊁10m步行速度测试及计时-起立行走试验对两组干预前后结果进行评价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连线测试A-B时间㊁10m步行速度测试及计时-起立行走试验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注意力训练结合奥塔戈运动可改善认知功能,提高P S C I病人的步行能力㊁步态及移动功能,可促进P S C I病人康复㊂关键词脑卒中;奥塔戈运动;注意力训练;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护理d o i:10.12102/j.i s s n.2095-8668.2024.06.016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健康科研项目,编号:T J W J2022Q N036;天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Y G21作者简介孙垚,主管护师,硕士*通讯作者马宏文,E-m a i l:g e i l i v a b l e_m h w@126.c o m引用信息孙垚,张茹,付宁宁,等.注意力训练结合奥塔戈运动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6):1054-1058.㊃4501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2024V o l.10N o.6。
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

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引言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来自他人的评价将直接对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修正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将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尊水平、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
在公共场合(如,演讲、公开表演)或社交情景(如,朋友聚会)中,我们有时会认为他人可能对我们进行负面的评价,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可能遭到了他人的拒绝。
个体感知到的被接纳或是被排斥,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心境和日常行为,也影响着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负面评价恐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Watson和Friend(1969)从社会认知角度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认知-行为模型理论认为负面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Clark, D. M.,&Wells, A. ,1995)。
关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界已达成一致意见,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出对负面评价的恐惧,负面评价恐惧的高低能预测社交焦虑。
负面评价恐惧影响社交焦虑,而焦虑源于对失败的恐惧,这里的焦虑不仅包括社交焦虑,还包括生活中的广泛性焦虑,如考试焦虑、工作焦虑等等。
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重视他人的看法,注重来自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将会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国外对于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从概念的探讨到量表的修订再到负面评价恐惧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目前侧重于负面评价恐惧与其他心理特质、学习、社会行为、体育运动、决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张大均,刘洋,2010)。
而国内学者对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对传统文化下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和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下的中国人的负面评价恐惧研究则显得有必要了。
恐惧管理理论视角下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恐惧管理理论视角下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段锦云;王国轩;田晓明【摘要】研究探讨了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1操纵被试死亡意识,发现死亡凸显促进助人行为;研究2通过回忆法启动被试高(低)权力感,发现权力感与助人行为没有显著关系;研究3采用语义法启动权力感,综合探讨了死亡凸显、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死亡凸显与权力感交互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总结来看,研究发现了死亡凸显与助人行为的正向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不同权力感水平下存在着差异.【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11页(P153-163)【关键词】恐惧管理理论;死亡凸显;权力感;助人行为;自尊【作者】段锦云;王国轩;田晓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 215123;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 215123;苏州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苏州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9;C931 引言万物皆有生有灭(Greenberg,Pyszczynski,Solomon,Simon,& Breus,1994),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能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
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人类如何管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1984年Greenberg,Solomon和Pyszczynski依据Becker的著作《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及其相关理论,提出了死亡对人类认知与行为影响的理论——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Pyszczynski,Solomon,& Greenberg,2003)。
TMT为人类了解死亡及其心理机制打开了新的天窗:人们通过对文化世界观(cultural worldview)的维护和对自尊(self-esteem)的强化来缓解死亡焦虑,二者是个体应对死亡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3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36No.32014年3月Foreign Economics &Management Mar.2014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死亡焦虑与消费行为研究述评段明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1620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摘 要:死亡焦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消费行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通过对相关心理学和营销学文献的综述,首先介绍了死亡焦虑概念的含义,然后基于恐怖管理理论论述了死亡焦虑的行为适应机制及其可能对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接下来介绍了相关测量和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死亡焦虑;恐怖管理;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4)03-0029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09收稿日期:2013-10-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背景下情商的结构、测量与作用机制》(批准号:71102176);教育部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奢侈品消费行为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绩效影响机制的整合实证研究———基于民族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双重互动视角》(批准号:12YS118);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企业管理制度差异的文化机制》(批准号:09CG63);上海市教委085项目作者简介:段明明(1979-),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引 言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重大灾害和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媒体对相关事件的大量报道,使得直接或潜在地暴露于死亡威胁或者感受到死亡威胁的人不断增多。
恐怖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认为,人们在接收到与死亡相关的信息时会产生死亡焦虑,并且必然会在潜意识里对死亡焦虑进行心理防御,以减轻或消除焦虑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Greenberg等(1990)正式提出恐怖管理理论以来,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已成为消费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某些消费行为作为一种象征可以在潜意识里帮助人们缓解死亡焦虑或恐惧,因此在有与死亡相关的想法或暗示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行为会发生一些有规律的变化,如对奢侈品的需求更加强烈、表现出更高的品牌忠诚度、购买本国产品的意愿增强等。
那么,死亡焦虑与消费行为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关系?它们在消费行为研究中又有哪些应用价值?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来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二、死亡焦虑概念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Feilfel对精神病患者临床研究的推动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成为心理学的一个正式研究主题,死亡焦虑及其引发的行为后果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然而,相关研究却没有给出死亡焦虑的确切定义,研究者甚至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死亡焦虑进行考察。
作为最为系统的死亡焦虑研究理论,恐怖管理理论认为,人类自我延存的本能与其在生物界唯一具备的能够预知“死亡不可避免”的认知能力使其面对死亡会产生焦虑感(简称“死亡焦虑”),并始终处于一种恐惧状态。
也就是说,死亡焦虑是自我延存这种最根本本能的情绪表达,是个体面对死亡的无意识反应。
恐怖管理理论源于美国人类学家贝克尔(1988)把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解释为对死亡的应对反应的思想,即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是适应的还是不适应的,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生的欲望”与“死的必然”这对矛盾的反应。
从现有文献的相关观点来看,死亡焦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即因想到自我灭失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消极的情感反应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法。
1.因想到自我灭失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早期的研究将死亡焦虑更多地看作单一维度的构念,认为死亡焦虑是因想到“自我不存在状态”而产生的焦虑;而较近的研究则区分出若干亚维度,比如与濒临死亡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关的焦虑(临终焦虑),与想象自身死亡过程困难相关的焦虑,因对尸体的害怕而产生的焦虑。
可见,总体上源于自身消亡的死亡焦虑可以依据对死亡现象关注点的不同而分为若干亚类。
2.消极的情感反应。
死亡焦虑是面对死亡的所有态度的总称,包括恐惧、担心、不自在、不舒服,以及所有类似的消极感受。
Greenberg等(1990)则提出了“死亡恐惧”概念。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死亡焦虑概念涵盖了不同程度的多种消极情感反应,但这些情感反应之间没有等级关系,它们经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3.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法。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把死亡焦虑看作是有意识的反应,这与“面对死亡的态度”维度的简单易用和广泛传播有关(Neimeyer,1997和1998)。
然而,态度维度虽然能在一些方面增进我们对死亡焦虑概念的认识,却远远无法涵盖人们面对死亡时所有可能的情感反应。
Greenberg等(1990)认为面对死亡的焦虑很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是一种无意识的想法,于是提出了“死亡凸显”(mortality saliency)概念,认为焦虑是由死亡凸显激发的。
当与死亡有关的想法位于个体的关注焦点之外时,就认为该个体处于死亡凸显的情形,这就是弗洛伊德所指的“前意识”状态。
综合以上三种特征,可以对死亡焦虑进行如下定义:死亡焦虑是由与自我消亡有关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识所激发的全部消极情感反应。
一般认为,死亡焦虑是一种状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指出,死亡焦虑也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性格特征。
三、死亡焦虑的行为适应机制及其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根据恐怖管理理论,人们在产生死亡焦虑时会采取适应措施来缓解焦虑,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
本部分将阐述死亡焦虑的行为适应机制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死亡焦虑的行为适应机制 当产生自我消亡的想法时,人们会采取措施来尽可能地延存自我。
自我延存当然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如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以延长寿命,但死亡焦虑学者强调的是象征性的、间接的自我延存实现方式。
具体来说,已被发现和得到广泛认同的自我延存的象征性机制有三个:一是自我延续,即让“自我”在肉体死亡之后永恒化;二是通过文化世界观防御(worldview defense)实现自我肯定,从而体会到精神上的不朽;三是通过用所属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增强自尊。
自我延续可以定义为自我在个体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极限之外的扩展与存续。
自我延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妇女生育、艺术家创作、著书立说、捐献器官等都会使个体产生自我在肉体灭亡之后继续存在的感觉。
埃里克森(1992)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时间上的自我延续给予了特别关注,并提出了传承(generativity)概念,用来描述个体通过不同的形式关心后代福利的行为,包括向后代传递知识、技能,为后代保留物质财富等。
传承的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一些研究表明,传承程度越高,死亡焦虑越弱。
这个结论有助于解释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反而较其他年龄段的人弱的现象。
文化世界观防御和增强自尊这两种适应机制都与文化息息相关①。
贝克尔(1988)认为,为了减轻由死亡或自我灭失带来的焦虑,人类创造了自己参与其中的文化。
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永生的形式,它也通过构建由个体能够清晰识别的价值取向所组成的参照框架或世界观来实现这一功能。
这实际上就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秩序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的象征理念。
对这一理念的认同与依附提供了通过文化世界观防御来缓解死亡焦虑的形式,它能使个体产生一种与其他分享同一世界观的成员紧密联合进而与一个比自我大得多的结构融为一体的感受。
另一种形式是通过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文化世界观所包含的价值规范来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即增强自尊。
在所在群体的文化中,如果个体的行为符合该文化的主旨,个体就会得到价值上的承认,从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由于一个群体的文化相对于个体而言是永生的,所以完全融入所在群体的文化会使个体产生永生感,其面对死亡的焦虑就可以大大缓解。
由此,人类个体被认为会在死亡焦虑增强时(直接暴露于与死亡相关的画面、场景、话题等)本能地做出反应来加强文化归属感,增强自尊。
除了上述三种行为适应机制外,一些学者(如Hart等,2005)在恐怖管理理论框架内提出了情感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假设,它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情感依恋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逐渐形成对熟悉的人(如明星、朋友和亲人)或物(如住所、产品、品牌等)的心理依赖。
这种依赖能够为个体提供心理安全感,当遇到危险或者令人感到不安的事情时,个体就会很自然地在情感上依恋他们所熟悉的人或物来克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一些研究(如Florian等,2002)已经证实,人们为了应对对死亡的恐惧或者焦虑,会更倾向于在情感上依恋熟悉的人或物。
(二)死亡焦虑的行为适应机制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死亡焦虑会通过上述行为适应机制对消费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自我延续与消费行为。
关注自我延续与消费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诸如汽车、房屋、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通常会被其拥有者看作自我的一部分,从而因其突出的象征作用而被视为自我的延续。
以实物为载体的自我延续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上的自我延续,涉及的商品种类较少(主要为奢侈品),因此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对其涉及不多。
通过传承机制实现的时间上的自我延续涉及的商品种类则多得多,对消费行为研究的意义也更大。
在传承机制下,个体会表现出对某些商品特别的兴趣,其目的是实现象征意义上的永生。
然而,有关传承机制在市场营销中应用的研究较少。
Gentry等(1995)在考察老年人拥有的财物在其面对死亡威胁时的作用时发现,老年人倾向于持有有家族继承价值的物品,一旦完成移交,这些物品就会成为其自我的象征,使其自我获得新生。
Price等(2000)在深入分析了老年人将自己珍藏的物品转交给后代的意义后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新持有者对这类物品的妥善保存或通过让这些物品影响新持有者生活的途径来实现象征性的永生。
除了物品家族继承的方式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实现传承的方式,已经受到营销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涉及生命末期产品和生态环保领域。
Kopp和Pullen(2002)在对北美平均年龄50岁的300多个样本进行死亡焦虑实验后发现,死亡焦虑越强,对诸如死亡保险、生命保险、丧葬用品、墓地之类生命末期产品的购买欲越强。
许多保险公司适时推出针对老年客户的产品,来满足其在孙辈人生重要节点(如入学、结婚)为他们提供资助的需求。
对后代未来的关注也可以通过生态环保行为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