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理论
考试焦虑的理论综述

关于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文献综述一、引言现代社会最困扰人类的两大情绪,一是抑郁,一是焦虑。
早在哲学思辩时期,克尔凯郭尔(Kierkegard)就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最早的焦虑观。
心理学对焦虑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1894年,弗洛依德(Freud)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症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一焦虑神经症,这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对它研究得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莫过于精神分析学派。
而其他学派如现象学、行为主义及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也对焦虑作了各富特色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从哲学思辩、纯学术性向实证研究过渡。
近年来,对焦虑的研究已分化到许多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
有的心理学家把影响个体行为的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空、黑暗、寂静、医院手术等引起的恐惧和耽心,一种是智能检查、入学考试及其他资格考试等引起的焦虑不安。
前者称作一般性焦虑,后者称“测验焦虑”(testanxiety)或“考试焦虑”(exaoinationanx1ety)。
随着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导致的对各种考试手段的重视,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增多,考试焦虑已成为学习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焦虑研究中最为活跃并取得较大进展的方面。
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考试焦虑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问过长,不仅会成为影响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势必造成身心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它不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且危及个体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它既可能是一种暂时性情绪状态,也可能持续发展而演变为焦虑性神经症甚至焦虑性人格,从而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开展对考试焦虑的研究和指导,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它不仅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智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考试焦虑的研究现状1、关于考试焦虑的理论考试焦虑的研究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等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特色。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焦虑,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焦虑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焦虑理论模型。
1. 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是焦虑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模型。
根据这两个模型,焦虑可以分为正常的健康焦虑和临床上的病理焦虑。
健康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而病理焦虑则是一种不适应的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2. 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
根据该模型,焦虑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逃避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3. 认知焦虑模型认知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模式所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的过度解读和评估而引起的。
4. 行为焦虑模型行为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结果的担忧和恐惧所引起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会导致个体避免或逃避与焦虑有关的行为,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5. 生物学焦虑模型生物学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神经生理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异常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物调节方法得到缓解。
通过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焦虑的起因和机制。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无论是心理动力学的自我探索,还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干预,我们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理论模型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启示,但每个人的焦虑经历和反应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实际处理焦虑问题时,个体化和专业的辅导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焦虑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焦虑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了解这些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焦虑,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焦虑。
焦虑的心理咨询原理是啥

焦虑的心理咨询原理是啥
焦虑的心理咨询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旨在帮助个体理解和管理焦虑情绪。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焦虑心理咨询原理:
1.认知行为理论:焦虑与个体对于现实情况的认知评估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焦虑心理咨询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调整不合理的焦虑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改善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2.生物心理学理论:焦虑与身体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变浅等)密切相关。
心理咨询可以教导个体有关身体反应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提供调节生理反应的方法,如深呼吸和放松练习。
3.心理动力学理论:焦虑被认为是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的表现。
咨询师可以使用心理动力学理论,探索个体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并帮助他们增加对内心冲突和情绪的意识和理解。
4.情绪调节理论:焦虑可能是情绪调节困难的结果。
焦虑心理咨询致力于帮助个体发展情绪调节技能,如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运用。
5.人本主义理论:焦虑被视为个体内在需求和价值的不满足。
通过提供尊重、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尊、发展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和寻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这些原理可能单独或结合使用,取决于咨询师的理论取向和个体的需求。
效果良好的焦虑心理咨询通常是一个定制化的过程,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处理。
对特质焦虑理论的初步研究

对特质焦虑理论的初步研究本文着重从焦虑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出发对其观点逐步阐述,并从焦虑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提出特质焦虑理论,随着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和与竞技体育实践的结合提出了竞赛特质焦虑理论。
标签:焦虑特制焦虑竞赛特质焦虑0 引言特制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高特制焦虑的个性倾向于将更多客观上不具危险性的情境直觉为威胁,或对客观上具有危险性的情境作出不适宜的过高的状态焦虑反映;竞赛特制焦虑是将竞赛知觉为威胁并感到担忧和紧张的反映倾向。
根据焦虑理论系统描述,了解特质焦虑的产生机制并结合体育竞赛给以启示。
1 焦虑理论概述1.1 不同观点焦虑理论1.1.1 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哈罗德·布鲁姆阐述了影响就是焦虑这一事实.焦虑实际上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压抑”,.后人在这种压抑的驱使下,要么重新振作起来,要么就只有死亡一途。
哈罗德·布鲁姆提供给我们六个“修正比”以使作为后人的我们从“影响河”中逃出并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文艺复兴”影响的焦虑和六个修正比,这一部分详细阐明了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和六个“修正比”讨论了“焦虑”和“影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然后通过对“遮护天使”这个象征的阐释来解释影响的焦虑的实在意义。
1.1.2 在希腊文学和哲学中关于焦虑的描述:当时人们将焦虑描述为可接受的预兆,或者说是一种好的兆头,这种情绪只有在所谓高尚的人身上才会出现,但到了中世纪,人们倾向于将焦虑作为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在人们不赞同某人、某物或某观点时才出现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们开始谈论焦虑的控制方式,主要的方式是“否定”和“压抑”。
1900年,Kierkegard对焦虑作了较多的描述,认为如果人们能够直接地面对焦虑,这将是人们自由潜能表现的开始,是人们获得一种自我发展的开始。
Freud认为焦虑是人格的核心。
之后较突出的是Horney和sulliven。
现在人们关于焦虑的科学概念仍是描述性的。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作者】蔡飞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籍受尔兰裔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弗洛伊德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但他和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氏将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内,而他则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把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间。
人是人际的存在在沙利文看来,人是人际的存在。
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
但沙利文指出,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①。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
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
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的需要。
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身体的、个人的。
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求得赞许和特权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婴儿因饥饿而哭叫,引发母亲的柔情,同时激起乳汁的分泌。
这时,母婴的需要是互补的,婴儿需要吸吮乳汁,母亲则需要婴儿来吸吮,这样母婴之间成功地实现了能量交换,使婴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中文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一、引言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对焦虑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阐释。
焦虑作为一种存在主义的基本情感,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焦虑对人类存在的深远影响。
二、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1. 焦虑的本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情感。
它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威胁,而是源自内心的矛盾和选择。
焦虑是对人的自由和责任的应答,是对无限选择的反映。
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不确定和恐惧,也蕴含了可能性和自由。
2. 焦虑的来源克尔凯郭尔观察到,焦虑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扰,更深层次的,它伴随着生命的存在,是人必然要面对的心理状态。
焦虑来自于人内心的选择、责任和无尽的选择可能性,是对生活和自我存在的质疑。
3. 焦虑的作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并非一种阻止行动的消极情感,恰恰相反,焦虑可以激发人们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它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存在,寻求真理和意义。
焦虑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成为超越自我的契机。
三、焦虑的现实意义1. 对个体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焦虑的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焦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了解焦虑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内心的挣扎,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对社会的启示焦虑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状态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了解克尔凯郭尔的焦虑观,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社会对个体的压力和期待,调整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宽容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深刻而全面。
焦虑并非一种应避免的消极情感,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审视自己的存在,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智慧。
关于焦虑的观点

关于焦虑的观点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通常是由于对未来的担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的过度思考所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焦虑的观点:
1.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潜在的威胁或挑战。
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我们更加专注和警觉地处理问题。
2. 焦虑与思考方式有关:焦虑往往与消极的思维模式有关,比如过分关注负面结果、对自我能力的低估、对未知的恐惧等。
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3. 焦虑需要适度控制: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
然而,过度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生活和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焦虑情绪,使其保持在适度范围内。
4. 焦虑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存在并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有助于帮助个体调整思维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5. 自我调节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焦虑。
例如,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寻求社交支持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
然而,过度的焦虑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调整思维方式、自我调节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控制焦虑情绪。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3)期待焦虑——是在压力情境的预期。
她认为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霍妮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
沙利文认为,“当抚养者表现出焦虑的张力时,就会引起婴儿的焦虑”。
霍尼和沙利文都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存在-人本主义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他自身的存在,从而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
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洛·梅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焦虑理论。
罗洛·梅认为,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存在感丧失的威胁,而对这种威胁的觉知就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冲突的核心是"发挥自我潜能体现价值"和"安全感缺失"之间的矛盾,它体现的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冲突(夏烨和丁建略,2008)。
社会学习派的焦虑理论直接来源于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应。
学会恐怖和焦虑只是症状形成的第一步,症状之所以不会消除,还在于人们学会了“逃避”而是焦虑反应强化。
其实,根据学习理论,个体只要长期接触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并看到其实这些情景并不危险,焦虑会自然减退。
但是个体会学会逃避这些情景,通过逃避,虽然焦虑得到了缓解的同时也得到了强化。
认知焦虑理论也是很流行的焦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焦虑起源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
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认知。
贝克认为,焦虑的患者常有如下的自动思维——“任何陌生的环境都应该看成是危险的”;“不能相信其他人,除非他们能证明自己是可信的。
”;“凡事做好最坏的准备总是最好的。
”“如果我被攻击了,这就表明我是弱者,没能力。
”(Beck和Emery ,1985),这些思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焦虑。
Higgins(1987)将自我界定为三个领域:实际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实际具有的特性;理想自我即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性;应该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在有关承担责任和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性。
他认为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不一致导致自我差异的产生,这些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
该理论将自我差异作为特定的认知结构具有与情绪相联系并激活情绪的机能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的实践教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
总结有关焦虑的研究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近代各种理论大量涌现都在不同侧面指导了焦虑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理论。
如今有关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的发展模型正试图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造出焦虑发生发展的动态的全貌是一个可喜的研究方向。
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模型是一个多种易感因素与应激事件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发展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焦虑的产生是各种易感因素和应激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激的作用就是激活潜隐的易感因素。
这是应激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个体自身有许多容易引起焦虑的因子,包括生物遗传因子、外部环境因子、认知因子等,当应激事件出现时,个体内部的这些易感因子就会被激活,出现紧张不安、抑郁、担忧等复杂的消极情绪(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2008)。
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干预个体在遇到干扰自己的平衡状态或者超越自己能力的应激事件时,表现出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认知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应激刺激是指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应激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变化(姜智荣,2008)。
面对同样的应急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认知评价不同。
认知评价对应激反应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人们面对应激刺激时,在作出任何实际的应激反应之前,就先对应激刺激的性质进行了评价。
如果人们察觉到某一情境具有威胁性,可能造成伤害或挫折,那么,该情境便可诱发应激。
威胁感作为一种主观认知,是联系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不和或缺的中间环节和调节着两者的关系。
应激反应在强度上的差异和随时间变化产生的波动受到主观察觉到的威胁的大小和多少的影响。
对威胁的评价有两个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定向于未来,一般来说它对于尚未发生但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的期待有关。
对于应激的应对分为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Folkman和Lazarus(1984)提出的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分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认知评价两步即第一评价与第二评价。
第一评价是对应激情境严重性的最初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一旦确认需要采取行动就会开始进行第二评价。
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常常应用针对问题的应对;如果次级评价为应激源不可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情绪的应对。
这就产生了问题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问题定向的应对旨在解决应激刺激带来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直接行动,以改变应激刺激或个体与应激刺激的关系;情绪定向的应对旨在减轻应激刺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
前者更适于可控性较高的应激刺激,后者更适于可控性较低的应激刺激。
有人提出了为减少应激带来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措施的观点,事前干预选择易发生应激适应障碍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研究表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想像、生物反馈训练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通过心理训练,可使正性情绪和积极应对分值显著增加,进而提高官兵的应激耐受力,事中干预指对已发生应激反应的个体提供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最常用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后干预是对已确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他情况进行治疗。
Higgins ET.(1987). Self -discny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319-340夏烨,丁建略.(2008). 罗洛.梅的焦虑理论述评.医学与哲学, 7:71-72克尔凯哥尔. (1944).恐惧的概念. 人民文学出版社.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焦虑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2): 176-177Beck , . & Emery , G. with Greenberg , . (1985) Anxiety disorders and phobias :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 Basic Books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 (2008).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发展观综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2): 222-224Hankin BL, Abela RZ. (2005).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 vulnerability-stress perspective. Sage Publication, Inc姜智荣.(2008).急性应激反应的心理治疗的个案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9):陈树林,郑全全.(2000).应激源、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8(2):104 -106第五部分参考文献Baer RA. (2003). Mindfulness training as a clinical interven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J].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 125-143. Barlow DH.( 1988). Anxiety and its disorders: The nature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panic. New York: Guiford Press.Brown,.&Ryan .( 2003).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848.Brisson, Chantal, Laflamme et al(1999). Effect of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job strain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mong white-collar wome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1(2), 205-213Chantal Levesque, Kirk Warren Brown(2007).Mindfulness as a moderator of the effect of implicit motivational self-concept on day-to-day behavioral motivation.Motivation Emotion,31, 284–299.Cannon,W. B.(1932).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Norton.Deng, Y. Q., Liu, X. H., Rodriguez, M. A.,& Xia, C. Y.(2011). 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Mindfulness, 1-6.Dimidjian S., Linehan .(2003).Defin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Clinical and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166-171.Farb, N., Segal, Z. V., Mayberg, H., Bean, J., McKeon, D., Fatima, Z., & Anderson, A.(2007).Attending to the presen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313–322.Hölzel,B.,Ott,U.,Hempel,H.,Hackl,A.,Wolf,K.,Stark,R.&Vaitl,D.(2007).Differentia l 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 Neuroscience Letters, 421(1),16-21.Jennifer L. Abel, Kevin T. et al (1995).Women, anger,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stres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39, 251-195Kabat- Zinn J. (1990).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 Dell.Lazarus R S. Flokman(1984).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 Springer, 117-126.Lararus, ., &Launier,R.(1978). Perspectives in interac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M. W., & Borkovec, T. D.(1992). A catastrophizing assessment of worrisome thoughts.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6, 1-16.Sawada, Yukihiro, Sapporo Gakuin U, Ebetsu, Japan, Steptoe, Andrew(1988). The effects of brief meditation training on cardiovascular stress of Psychophysiology, 2(4),249-257.Shapiro SL,Carlson LE, Astin JA, et a1(2006).Mechanism of mindfulnes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2(3),373-386.Selye, Hans(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T. W. Rhys Davids(1881). Buddhist Suttas, Clarendon Press, 107.Tang YY, Ma Y, Wang J, Fan Y, Feng S, Lu Q, Yu Q, Sui D, Rothbart MK, Fan M, Posner(2007) . Short-term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PNAS, 104(43), 17152-6.Thaddeus . Pace , Lobsang Tenzin Negi , Daniel D. Adame , Steven P. Cole , TeresaI. Sivilli , Timothy D. Brown , Michael J. Issa, Charles L. Raison(2009). Effectof compassion meditation on neuroendocrine, innate immun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psychosocial stres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 34, 87-98. Stefan G. Hofmann et al(2010).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8(2), 169–183.Waters, Andrew J., Reitzel, Lorraine R., Cinciripini, Paul, Li, Yisheng , Marcus, Marianne T. , Vidrine, Jennifer Irvin and Wetter, David W. (2009).Associations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Implicit Cognition and Self-Reported Affect. Substance Abuse, 30(4), 328 - 337.Yi Yuan Tang,et medi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2007,104±43:.Yu-Qin Deng, Xing-Hua Liu, Marcus A. Rodriguez & Chun-Yan Xia. 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Mindfulness,2011:1-6.辛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姆斯,约翰·蒂斯代尔著,刘兴华等译,《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