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
格, 因为 “ 虽 然 一 个 人 的性 格 结 构 在 总 体 上 总

社 会 性 格 的 概 念

弗 洛姆 社会 性格 理论 是在 批判 地继 承弗 洛
伊 德 思想基 础 上形成 的。理论 继 承 了弗 洛伊 德 性 格 理 论所 主张 的观点 , 性 格 是 一种 内驱 力 系 统, 构 成行 为 的基础 , 但不 等 同于行 为 。行 为主
第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 月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 F HARBI N UN I VE RS I T Y
Vo 1 . 35 No. 1
J a n . 2 0 1 4
[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1 —0 0 2 0 —0 5
实践 上 社 会 性 格 理 论 所 具 备 的重 大意 义 。
[ 关键词 ] 社会性格 ; 人 的 内在 本 性 ; 创造性 ; 意识 形 态 [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4—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1 . 0 0 4
用 的结果 , 随着社 会结 构 的变化 , 社会 性格 会有
从人 的生 存 特性 出发 , 结 合 马 克 思 的 社 会
结构 理 论 , 弗 洛姆 将 弗 洛 伊德 个 体 性格 理 论 引
所不同, 总 的说来 , 社会 性格 类 型分为 生产 性与 非 生产性 取 向。社 会 性 格 有 着 自身 的效 用 性 , 它 中介着 社 会 经 济结 构 与 社会 观 念 , 借 改 变 和 操 纵社 会成 员使 社会 继续 发挥 作用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
前意识:不被意识但未被泯 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 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 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 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

释梦







自由联想
日常行为的失误
谢谢倾听! 我们下节课再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
引言: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对人类集体自我的巨大打击:
01 波兰-哥白尼-日心说 02 英国-达尔文-进化论 03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弗洛依德的生平
中文名:西格蒙德·弗洛伊 德(1856-1939) 国籍:奥地利 民族:犹太人 出生地:奥匈帝国摩拉维
弗洛伊德的成就
进入维也纳 大学医学院
学习
1873年
1881年ຫໍສະໝຸດ 18821885年1895年
1899年 1919年
成立精神分析学 会,标志着精神 分析学派最终形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 冰 山 理 论
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 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 部分; 潜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 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 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 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 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

《2024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范文

《2024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范文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篇一一、引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心理分析学派的基石之一,对于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动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意识观念的边界,提出了一种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探索和理解的新方法。

本篇论文旨在从哲学角度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深入阐释,探讨其理论内涵、理论价值以及在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内涵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非全部处于意识层面,有一部分信息被储存在无意识之中。

这种无意识既包含了我们的欲望、恐惧、偏见等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也包含了被我们遗忘的或刻意压制的记忆和情感。

这些无意识的信息虽然不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但仍然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三、无意识理论的哲学解读从哲学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打破了传统哲学对意识的单一理解。

传统的哲学观点往往将意识视为认知、理性、和意识的统一体,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另一面——无意识。

这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并非完全由我们的意识所决定。

同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也强调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无意识的内容往往与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经验、以及我们的个体经验密切相关。

这种密切的关系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心理活动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

四、无意识理论的价值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它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心理分析学派的诞生和发展。

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无意识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五、无意识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在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社会学中,无意识理论被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在文学和艺术中,无意识的概念也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和解释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_无意识_理论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_无意识_理论

第21卷第7期(2009年7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V ol .21N o .7(Jul .2009) [收稿日期]2009-03-11[作者简介]彭 敏(1976-),女,湖南郴州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彭 敏,方江南(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摘 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

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9)07-0110-02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获得很大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

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大胆猜想的验证,对丰富和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一、核心———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

而无意识(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其心理学说理论的核心,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弗洛伊德说:“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

浅议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

浅议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
关键词:弗洛伊德 心理学 无意识理论 潜意识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 家, 是本世纪以来风靡西方世界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奠 基人。弗洛伊德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一大学派, 自从它诞 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的评价, 褒贬不一。早期他曾 受 到 学 院 心 理 学 的 嘲 弄 和 排 斥 , 指 责 其 鄙 俗 、粗 野 、败 坏社会道德等, 特别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 更把他看得 一文不值, 斥其为当代最反动的学派。我国解放初期的 许多心理学家也一度把他看成是帝国主义时代最反动 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而加以批判。但是, 随着时 间的流逝, 弗洛伊德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 视,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 弗洛伊德主 义学说广泛传播。在西方现代哲学领域中, 它是法兰克 福学派“批判理论”思想和其它许多非理性主 义哲学思 想 的 渊 源 之 一 ; 在 美 学 领 域 , 则 是 超 现 实 主 义 、自 然 主 义和抽象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人们把弗洛伊德誉为 “心灵的哥伦布”、“心 理世界的牛顿”, 认为弗洛伊德在 文化历史上 的功绩可以同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相 提并论, 甚至认为他是在百余年的历史上犹太三位为 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贡献的伟人之一。西方更有 这 样 一 种 说 法 :在 21世 纪 的 社 会 科 学 领 域 里 发 挥 作 用 最 大的将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美国著名心理 学史家E.G·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1950)新版中, 极力 推 崇 世 界 心 理 学 史 上 有 四 大 名 人 :达 尔 文 、赫 而 姆 霍 莱 、 詹 姆 士 和 弗 洛 伊 德 。他 说 道:“谁 想 在 今 后 三 个 世 纪 内 写 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 那就不可能 自 诩 为 一 部 心 理 学 通 史 。 ”[ 1]

《2024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范文

《2024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范文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诸多深刻的心理学理论。

其中,他的无意识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社会理论的重要部分。

本篇论文旨在阐释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本内容,探究其背后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此展现该理论在哲学领域的独特价值。

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本内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主张人的心理活动并非全部都处于意识层面,存在大量隐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心理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因各种原因被压抑或忽略,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无意识主要由压抑的欲望、冲动和记忆等组成,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暗流。

三、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内涵1.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与客观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无意识并非纯粹的主观存在,而是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2.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无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压抑,这体现了人的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了人的心理活动和成长。

3. 心理结构的层次性: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结构的层次模型,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这一模型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为理解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现实意义1. 心理治疗的应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内容,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并解决内心的冲突和问题,实现心理疗愈。

2. 社会文化的反思:无意识中的内容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因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也为我们反思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对无意识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和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启示。

3. 人性的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通过探索无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和记忆等,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维,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

弗洛姆及其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弗洛姆及其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在他的晚年,忧虑于人类的命运,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深感一种社会与文化的病患隐埋于整个时代之中。

但早已身患绝症(口腔癌)并步入了暮年的他,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与无可奈何之感。

他只是怀着一种希望,他说:“我们可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将大胆地着手研究一种文化社会的心理病理学。

”十几年后,另一个犹太人,另一个献身于精神分析的学者,埃里希·弗洛姆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出身于德国的莱茵河畔,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年,也是精神分析这门惊世学说君临天下之际。

还是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弗洛姆就萌发了对弗洛伊德的兴趣,立定了自己一生求索的志向。

他既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随者,也是自成一家的体系创造者。

他立志要找出支配个人生活的社会规律,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那些仍然闪烁着真理之光的思想和那些需要修正的过时理论。

历时50多年的学术生涯,持续一生的不断求索,他用其毕生的精力,促成了精神分析的转向,完成了社会文化学派的使命,建立了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全面展开了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一、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发展,也是精神分析从研究个体转向研究社会的一块基石。

在弗洛姆之前,已有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这是精神分析研究个体潜意识转向社会潜意识的先声。

弗洛姆本人也承认荣格的作用和影响,但认为自己的社会潜意识有别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直接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其中绝大部分是遗传的,是不能成为意识的,而他的社会潜意识则是在社会压抑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主要指被社会意识所压抑下去的那一部分内容。

按照弗洛姆的解释,社会潜意识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

每一个社会都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现实和交际方式,通过人际的情感和认知形式,发展一种其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特殊思想体系或规范,加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压抑作用,用弗洛姆的话来说:“这种体系的作用就像一个受社会限制的过滤器,除非经验能通过这个过滤器,否则它们就不能成为意识,”而只能处于一种受压抑的潜意识状态。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1、无意识理论、三部人格结构学说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无意识理论。

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又译潜意识)。

意识是我们能够认知和把握的那一部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最底层,它容量巨大,但我们平常却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前意识是介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那一部分。

它的内容有时可以成为意识,有时也可深抑于无意识。

在心理的三个层次中,弗氏重视无意识。

他认为无意识所包含的种种力量是我们行动的内驱力,无意识主要包括人的本能以及种种被压抑的心理内容。

它们受到前意识和意识的阻挡,不能进入意识来表现自己,但它们从不屈服,而是时时刻刻想冲破防线。

无意识的内容常常是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则不相容的,所以在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里,它无法实现变为现实,它只好在暗中发生作用,例如借遗忘、错失行为、梦境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弗氏晚年将无意识理论与人格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

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种。

本我代表我们的本能(主要是爱恋本能即性本能),它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中,本我只遵循快乐原则,一心满足自己。

超我是我们人格中代表道德和良心的那一部分,自我是与外界接触的人格内容,它象一个调解人,对于本我的要求,它根据客观世界的规则,或予以潜抑,或予以部分实现,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超我的严厉审察监督之下实行的。

如果自我违拗了超我的意志,超我就用内疚感和罪恶感来惩罚它。

2、性本能理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狄普斯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弗洛姆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构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心理因素与经济、政治因素相结合为出发點,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机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中极具代表性。

标签: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无意识;社会过滤器近年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运动悄然升温,各学科领域对经典马克思理论进行新的阐释和发展,取得了更具时代精神、更能体现当代文化特征的理论成果,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价值和生命力。

心理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同样成果斐然。

吸收借鉴国内外不同心理学流派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的新成果,对于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巩固和丰富国内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现心理学学科创新精神,促进我国平稳渡过现代化社会转型期,回应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埃里希·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中极具代表性。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禅宗思想的研究,力图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发展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理论学说,兼顾宏观的社会层面与微观的个体层面,对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性格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及其解答的问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的成因,探寻构建健全社会的出路。

一、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在弗洛姆看来,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又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促进社会进程的。

认为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1]。

主张用动态的观点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格差异、喜恶倾向等视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而非人性中固定不变的原始本能结构。

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价值不仅是能够提供关于个体成员特殊心理方面的洞察,而且是能够使我们建立一种在人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以此为指导,弗洛姆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构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心理因素与经济、政治因素相结合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机制。

在弗洛姆看来,特定的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压抑作用在促成社会无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使一个社会的能量按照社会自身的需要合理地分布开来,原本丰富多彩的意识底层内容被法律、伦理、道德等社会规则压抑制约一部分后,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基本的社会性格结构便得以形成,社会的稳定状态和社会成员活动的一致性也得以维持。

二、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弗洛伊德发展了赫尔巴特提出的“意识阀限”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2],并从个体层面构建了自己的无意识理论体系。

荣格借鉴了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的观点,从集体心理层面出发,认为存在一种更为普遍的、超越个人层面的共同的精神实体——集体无意识。

弗洛姆吸取了荣格关于存在普遍的精神实体的观点。

但强调社会无意识只是集体无意识这种普遍精神中被压抑的那一部分无法觉察的主体状态。

社会压抑是由人潜能发展的需要和特定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将普遍的人性目标禁止和排除在人的意识之外的一种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健全和个体理性的觉醒而逐渐解除。

弗洛姆认为压抑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压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统治工具,统治者制造出一些共同的意识内容迫使社会成员顺应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一部分经验内容无法觉察到。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提出的“由恐惧到压抑”这一无意识发生机制,将“恐惧”看成是无意识产生的根源。

恐惧的对象包括死亡、孤立和排斥等。

恐惧感使人无法完全按照强烈的本能欲望冲动去行为,只能将这些原始本能进行压抑,排除到意识领域之外。

当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一些相同的意识内容被压抑时,社会无意识就产生了。

在吸收理论精华的同时,弗洛姆也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进行了发展。

他摒弃了弗洛伊德还原主义倾向,主张将无意识研究由个体心理层面拓展到社会心理层面。

不赞同对无意识进行实体性的解释,认为对无意识的理解应从个人的内在主观体验状态出发,进行功能性的解释。

在弗洛姆看来,将无意识比作“地窖”等实物的分析方法,是受“从占有角度出发解释一切事物”这种当代西方文化普遍倾向所影响的,没有做到“从事物自身之所是”。

将无意识解释成某种事物,必然导致无意识与本我概念的混淆,事实上本我指的是人们的本能欲望冲动这些心理内容,而无意识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的某些心理内容未曾觉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作为实体的本我与作为状态的无意识显然不能等同。

况且,并非所有的本能欲望都无法觉察。

也正是基于对无意识这种功能性的理解,使得弗洛姆对无意识的研究由“是否占有”的个人心理层面转换到“为何无法被觉察”的社会心理层面,为“社会过滤器”等概念的引入提供了可能。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弗洛姆接受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观点,继承马克思“将人的欲望与社会结构、生产条件及交往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思路,从辩证唯物史观角度出发,指出生产、分配和交换方式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又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影响人的意识。

认为从形式上讲,社会无意识的内容除了个人的受家庭决定的因素和人道主义良心的影响外,完全取决于个体所处社会的结构及其思维和情感模式。

虽然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但人可以通过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和心理革命来解除压抑、健全社会,实现人潜能的发展。

但弗洛姆认为社会学研究不仅应描述社会结构的变化,还需要把社会个体的活动机制与社会客观结构的变化结合起来,从个体心理这一微观角度更好地说明社会经济基础究竟是如何影响和决定上层建筑的。

(三)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理论的整合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理论是有共同出发点的,具备可以整合的基础。

首先,都主张从动力学角度出发,运用辩证的科学方法探讨现实问题的解决。

其次,都认为某种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但人对之并无觉察,只能做出合乎道德和逻辑的解释,人是不自由的。

再次,虽认为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内容,但都不主张陷入宿命论,而是坚信真理的解放力量,认为人可以通过对这些客观力量的认识达到对客观现实的把握,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最后,两位思想家理论构建的侧重点虽不同,但双方理论刚好可以通过互补彼此完善。

同时,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理论的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究竟是哪种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内容,二者对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侧重是不同的。

弗洛伊德将之归结为个人的、生物的需要,认为即使存在着社会力量,也是通过对个人的内在的生理和生物机制的或强或弱的压抑来影响人的存在的。

所以弗洛伊德解除压抑的方式也是从个体层面展开的;而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结构才是意识的决定力量,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才能“真正产生着普遍地、全面地觉醒了的人”。

在弗洛姆看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对个体活动机制问题的详尽解答,恰好可作为连接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介环节和纽带,通过对两大理论体系的整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构建出一个更具建设性、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社会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社会无意识的存在具有两方面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社会无意识具有历史的、宏观的表现,它为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所限制,人们无法预测和察觉。

另一方面,社会无意识又有具体的、时代性的表现,这种表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不自觉,即全体社会成员从统治者到被统治者均不能意识到,但已具备被认识的时代条件,只是暂时被普遍压抑的社会情感和潜能的状态。

另一种是社会自觉,即统治者出于某种倾向性(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对某些意识经验领域有意进行压抑和控制,使得大多数社会成员敏感于此而自觉逃避,抑或根本无机会认识而不自觉逃避的状态。

此外,一个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内容的压抑并不是通过强制性的压迫实现的,而是通过将社会成员的社会职能内化,使其在不自觉地状态下自愿地去做某些事情。

强制性的外力压制只能使社会丧失凝聚力,阻碍社会机制正常有效地运行,不利于社会稳定。

弗洛姆认为社会无意识是通过社会过滤器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联系方式,通过感情和知觉的方式,发展了一个决定认识形式的体系或范畴。

确切地说,这种体系的作用就像一个受社会限制的过滤器,除非经验能进入这个过滤器,否则经验就不能成为意识。

“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这个社会过滤器,也会相应地有所改变,这时,那些不需要必然留在潜意识的东西便可能成为意识上的东西”。

社会过滤器主要由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构成。

1.语言的过滤作用弗洛姆从语言的丰富性和结构差异两方面对其过滤作用进行了阐释。

第一,许多微妙的情感经验能否被觉知,不仅取决于其在特定文化中的被培养程度,更取决于在该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中,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它们。

当一种语言缺乏相应的描述词汇时,这些情感体验就很难被觉知。

第二,语言是“通过词汇、语法、句式以及冻结在其中的整个精神,决定了我们如何去体验,以及哪些经验能够进入我们的觉知”[3]。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价值取向,它是生活在该社会群体中的人们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去体验生活的凝固表现。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占有某物”为主要价值取向,则该社会语言中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不是动词。

由于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和结构差异导致个别情感经验无法被体验的现象一般很难被觉察。

2.逻辑的过滤作用逻辑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那些不合乎社会规则的心理内容或内在体验排除到人们意识领域之外,对意识也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

并且,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逻辑规则是有差异的,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禁忌的过滤作用所谓社会禁忌过滤,就是指某些思想和情感在特定社会中是不被认可的,对于这些思想和情感社会会对之加以明确地批判和排斥,强制使它们得不到思考、感受和表达。

对这些社会禁忌,社会成员不能去做,甚至根本就不能去想。

例如在原始图腾崇拜里,图腾就代表着禁忌。

正是在社会过滤器的作用下,一些接近真实的内容被压抑而得不到思考,社会成员在不自觉地状态下将社会既定的观点当作可虔诚信奉的真理和可以普适的信条。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成员更有效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毕竟大众集体的思想观点、信念理想成为个人认识的来源,远比个人的感觉经验来得更加真实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