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1]

合集下载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或
错误信念)。(Ellis, 1979)
三、反应性制约
是最早出现的行为理论,也称为经典制约或刺激—反 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S--R
巴甫洛夫关于狗的经典实验:
反应性制约关注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条件作用就 是这样一个行为习得的过程,即在行为与刺激之间建 立不同牢固程度的联系的过程。 行为改变或行为塑造就运用了这个原理。
20世纪70年代,行为治疗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进入社 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4.甘布里尔(Gambrill)辨识了不同的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学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 激进行为主义将思想和感觉视为行为的缘由,可 以改变思想和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则是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想法和
感觉的一套治疗程序;
贝克认为,抑郁源于抑郁者的负面思维,其认 没有足够支持性证据, 知错误包括: 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聚焦于情境中的细节或从细 (1)专断的推论; (2)选择性抽象;
夸大或贬低一事件的重要性, (3)过分概括化; 构成扭曲。 将事情揽向自身,即 (4)夸大或贬低; 便毫无相关。 节概念化整体。 从孤立事件得出普遍结论
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 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 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 二者相互依存,影 响生产效率的提高 “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 “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 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视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

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204–20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4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陈 坚 王东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 350007)摘 要 存在焦虑是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文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焦虑理论主要包括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及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理论等等。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量表测量法,但尚不成熟。

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与同一性地位的关系,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等等。

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概念研究的丰富、研究对象的拓宽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

关键词 存在焦虑;焦虑本体论;心理健康 分类号 R395; B84-0661 引言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车文博,2003)。

众所周知,人类对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焦虑下过定义。

但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19世纪初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焦虑理论。

他从本体论角度认识焦虑,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尔凯郭尔,1844/2005);二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提出的焦虑理论,包括“第一焦虑理论”和“第二焦虑理论”,即受压抑的力比多是焦虑的原因或自我是焦虑的原因。

这两种焦虑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者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研究奠定了基础,导致了霍妮、沙利文等人焦虑观的出现;前者则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这种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具有“本体论”性质,是人的本体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对于这类焦虑,美国首届“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布根塔尔首次以“存在焦虑”予以定义,即“存在焦虑”是由人的生存境况决定的,它产生在人的本体论的被给予性(指人最根本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基础之上,是人在面对自身与世界的被给予性及其间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主观状态(杨鑫辉,2000)。

考试焦虑的理论综述

考试焦虑的理论综述

关于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文献综述一、引言现代社会最困扰人类的两大情绪,一是抑郁,一是焦虑。

早在哲学思辩时期,克尔凯郭尔(Kierkegard)就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最早的焦虑观。

心理学对焦虑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1894年,弗洛依德(Freud)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症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一焦虑神经症,这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对它研究得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莫过于精神分析学派。

而其他学派如现象学、行为主义及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也对焦虑作了各富特色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从哲学思辩、纯学术性向实证研究过渡。

近年来,对焦虑的研究已分化到许多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

有的心理学家把影响个体行为的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空、黑暗、寂静、医院手术等引起的恐惧和耽心,一种是智能检查、入学考试及其他资格考试等引起的焦虑不安。

前者称作一般性焦虑,后者称“测验焦虑”(testanxiety)或“考试焦虑”(exaoinationanx1ety)。

随着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导致的对各种考试手段的重视,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增多,考试焦虑已成为学习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焦虑研究中最为活跃并取得较大进展的方面。

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考试焦虑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问过长,不仅会成为影响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势必造成身心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它不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且危及个体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它既可能是一种暂时性情绪状态,也可能持续发展而演变为焦虑性神经症甚至焦虑性人格,从而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开展对考试焦虑的研究和指导,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它不仅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智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考试焦虑的研究现状1、关于考试焦虑的理论考试焦虑的研究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等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特色。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45)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45)

C P C循环(C P C c y c l e):“详察(circumspection)-预断(preemption)-控制(control)循环”的简称。

个体遇到新情境时的行为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G.A.凯利提出。

他认为个体遇到新情境时,行为表现为三个(1)详察期,个体总是谨慎地尝试多种前提构念,提出各种命题构念,这些构念只是对情境的可能的解释。

(2)预断期,从上一阶段经过权衡的各种构念中选取可供决断的构念。

(3)控制期,在可供选择的构念中评价出最有效的构念并作出选择。

CPC循环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过程。

感觉圈(sensory circle):亦称“触觉圈”。

皮肤上两个触点被感知为一个的区域。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34年首次提出。

其大小随身体的不同部分而改变。

后发展为心理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假设和实验方法,即两点阈限问题。

人差方程(personal equation):亦称“个人方程”。

早期反应时研究中反映两个天文观察者个体差异的等式。

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

起因为1796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N e v i l Maskelyne,1732—1811)发现在观察星辰经过天文望远镜的铜线时,他的助手金尼布鲁克(D.Kinnebrook)总比他记录的时间慢0.8秒。

当时认定助手不负责任,不称职,于是就把他解雇了。

20年后,此事通过《天文学报》公布于世。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riedrich Wilhelm Bessel,1784—1846)通过反复研究,发现他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1799—1875)之间观察同一天文现象的反应时之差是一个常数,即B-A=-1.222秒,A、B分别是两人的反应时。

从而确定人与人的时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此事为实验心理学中反应时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无意识推理(unconscious inference):德国生理学家亥姆霍兹1855年提出的概念。

【焦虑的历史】 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

【焦虑的历史】 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

《【焦虑的历史】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摘要:通过罗洛・梅的研究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学术思想界,对于焦虑的研究有两条主要脉胳,一条是哲学、人文的研究脉胳,一条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脉络,相比哲学、人文领域对焦虑的研究,神经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对焦虑的研究历史较短,但也已经获得了不小的进展,”这种“警戒”不能被称为“焦虑”,因为利戴尔的实验证明,羊对危险情境的前瞻能力大概只有十分钟左右,狗大概有半小时左右三年前,我在国家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台湾出版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中译本时,真有如获至宝之感,翻看一下午之后,终于抵不住诱惑,忍痛花了一百多块将全书复印带回家,从此装订成两大本的《焦虑的意义》成为我案头的常备书。

然而原书是繁体竖排版,翻阅起来殊为不便。

后来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规模颇宏大的《罗洛・梅文集》,却独缺《焦虑的意义》,一直深有遗珠之憾。

近日,偶从网上发现这本书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台湾版权在内地出版,而且采用的同是朱侃如译本,于是立即购得一本,随手翻阅,感觉装帧与印刷均属上乘,注释也由尾注改为脚注,更便于阅读,唯一缺憾是字体太小,虽略省纸张,却费目力,不如台湾版字大疏朗看得悦心悦目。

罗洛・梅(Kollo May,1909-1994)早年家庭生活不幸,曾饱受父母争吵咆哮并最终离异之苦,也造就了他敏感、沉郁的精神气质。

他终身酷爱文学,在其著作中,古希腊悲剧、莎翁戏剧、欧美现当代小说、诗歌他总能信手拈来,这在心理学家中尚不多见。

他曾在青年时期感染过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他在卧榻三年之后,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逃过一劫。

但是切肤的病痛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人生与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切体验与感悟。

病愈之后他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哲学家保罗・蒂里希的悉心指导下,于1949年完成了其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经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中文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一、引言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对焦虑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阐释。

焦虑作为一种存在主义的基本情感,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焦虑对人类存在的深远影响。

二、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1. 焦虑的本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情感。

它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威胁,而是源自内心的矛盾和选择。

焦虑是对人的自由和责任的应答,是对无限选择的反映。

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不确定和恐惧,也蕴含了可能性和自由。

2. 焦虑的来源克尔凯郭尔观察到,焦虑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扰,更深层次的,它伴随着生命的存在,是人必然要面对的心理状态。

焦虑来自于人内心的选择、责任和无尽的选择可能性,是对生活和自我存在的质疑。

3. 焦虑的作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并非一种阻止行动的消极情感,恰恰相反,焦虑可以激发人们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它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存在,寻求真理和意义。

焦虑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成为超越自我的契机。

三、焦虑的现实意义1. 对个体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焦虑的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焦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了解焦虑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内心的挣扎,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对社会的启示焦虑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状态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了解克尔凯郭尔的焦虑观,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社会对个体的压力和期待,调整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宽容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深刻而全面。

焦虑并非一种应避免的消极情感,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审视自己的存在,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智慧。

焦虑相关理论及焦虑应对

焦虑相关理论及焦虑应对

存在包括个人的生命和同生命有同等意义的价值 当自我力量对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会体验到焦虑。 观,当自我力量对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会体验到焦虑。 焦虑是对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体验。 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体验 (2)焦虑是对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体验。 是个体觉知到其存在将被毁损, 是个体觉知到其存在将被毁损,将失去自我和世 将变为虚无时的主观状态。 界,将变为虚无时的主观状态。 焦虑是内部冲突的反映。 (3)焦虑是内部冲突的反映。是个体在实现自我的过 程中, 程中,在不同选择的权衡取舍中必然产生内部心理冲 是人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冲突。 突,是人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冲突。 梅从时代根源的角度, 罗洛 · 梅从时代根源的角度,认为以下几种原因导 致焦虑的产生:a.基本价值观的丧失 基本价值观的丧失。 致焦虑的产生:a.基本价值观的丧失。主要是竟争的 对信念的价值观;价值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观; 价值观 ;对信念的价值观;价值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观; 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使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 感而产生焦虑。 感而产生焦虑。
二、关于焦虑的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 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说的基础 提出了焦虑的信号说 焦虑的信号说。 上,提出了焦虑的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 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 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焦 虑是自我为影响快乐—痛苦机制而发出的一种信号。 虑是自我为影响快乐—痛苦机制而发出的一种信号。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焦虑产生的前提条件 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焦虑产生的前提条件。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焦虑产生的前提条件。 当不被接受的无意识想法要以意识方式表达出来 ,这 种情感就会导致含糊的焦虑感。 种情感就会导致含糊的焦虑感。 焦虑发展的两个阶段: 焦虑发展的两个阶段:原始焦虑阶段和后续焦虑阶 前者是“创始状态” 利比多大量涌现, 段。前者是“创始状态”,利比多大量涌现,要求 满足,但自我却相对弱小,无法进行识别, 满足,但自我却相对弱小,无法进行识别,没有足 够的防御机制来压抑这些本能, 够的防御机制来压抑这些本能,因而陷入被动无能 的境地,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和焦虑。 的境地,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和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马欣川(深圳市行政学院,深圳,518012)1 引言库尔特・戈尔德斯坦(Kurt G oldstein)是十九世纪一位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是自我实现论的首创者,早年他在德国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在哲学上主要继承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传统,并从脑外伤的研究中入手,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机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戈尔德斯坦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提出了独特的焦虑理论,焦虑理论是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

焦虑这个概念论述比较多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和霍妮。

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中。

因为无意识、本我本能追求满足的强大心理能量,常常既同超我的控制相冲突,又同外界现实相矛盾,产生内在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张力才能减少,矛盾才能解决,身心才能恢复平衡。

但是如果不能如此,因而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症。

焦虑理论(anxiety theory)在戈尔德斯坦机体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在对脑损伤患者的长期治疗和研究中,发现这类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也更经常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

戈尔德斯坦通过对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研究,阐述了焦虑的实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了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探讨了正常人怎么通过自我与环境的适当联系来克服焦虑的方法。

戈尔德斯坦的焦虑理论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但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我们理解人类的焦虑有重要意义。

2 焦虑的实质戈尔德斯坦认为,焦虑(anxiety)是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

如紧张、不安、忧虑、担心、紊乱等主观经验。

他说:“焦虑是相应于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危险时的主观状态,焦虑是威胁存在的主观体验。

”在每个人的正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有些外部的刺激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在人们的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变化,在生理上的主要表现为吃不香、睡不好、坐卧不宁;在心理上的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失调,认识能力严重混乱,以及情感和人格造成的扭曲等等。

戈尔德斯坦认为,正常人与脑损伤患者的焦虑都是有机体力图实现其本性的一种表现。

在他看来,每一个有机体都有其感觉装置的特殊组织,这种装置只对与此有关的刺激进行反应,这就是所谓有机体的“本性”。

他说:“有机体根据其本性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基本的倾向。

所有能观察到的行为都是有机体在这一方面活动的表现。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体才感到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脑损伤或心理机能损伤的情况下,患者由于受过严重威胁或实际伤害,使他一触及到类似有关的情境就会发生身心上的严重紊乱。

此时,患者的自我实现倾向,不再是追求有价值的生命的提高,而是比较保守地追求生命的保持。

戈尔德斯坦认为,这也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基本倾向。

如果情境或刺激不适宜患者的这种本性,他就会表现出心理紊乱,这就是焦虑。

戈尔德斯坦强调指出病人对于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他所体验到的是他的外部病症,体验到的只是灾难性的震惊和内心的焦虑。

从根本上讲,焦虑代表一种情绪状态,它所要对付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虚无状态(nothing2 ness),戈尔德斯坦把它看作是存在面对虚无时的一种内心体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无法与环境协调一致,他基本上无法认识自己。

由于在客观环境中处处碰壁,他感到自己简直就无法生存。

3 排除焦虑的方法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情绪体验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很不舒服,所以人们总是要力图排除它。

不同的人在排除焦虑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各不相同。

它受很多的因素制约,它是和环境、个人的条件及个人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如正常人是有意识、主动去排除,向脑损伤患者常常是依赖无意识,被动去排除。

戈尔德斯坦认为克服焦虑的目的在于使机体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

他排除焦虑的方法归纳为六种:3.1 回避(escape)回避(逃避)是人保护自己免于陷入灾难情境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例如,当患者遇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就会感到危险即将来临、异常紧张,于是不惜代价地回避可能发生的危险,使焦虑得到暂时的解脱。

前面说过,病人并不知道导致焦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是无意识地受到某种警告信号的影响,使他觉察到她象有某种危险将要降临,这种警告信号在我们正常的人身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这种病人身上却十分明显地存在着。

如有的精神有障碍的人总是能感受到我们正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一些东西或信号,他们对此又深信不己,病人一看到这种信号就发生退缩。

这种回避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

994 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4期3.2 不反应(non-reaction)不反应是人对所需求的任务不发生反应的一种摆脱危险情境的方式。

就好象没感觉到似的。

如果观察者催促他,他就会马上做出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我对此不感兴趣”,“我不喜欢它”等等。

戈尔德斯坦发现,这种回答比在其它情境下要快得多,似乎急于想摆脱这种危险情境,并表现出非常困窘的样子。

他还认为,正常人和病人一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时并没鲜明的意识,而似乎是受某种不可言状的内驱力控制的。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摆脱危险的情境。

正常人在遇到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往往也会出现这种反应倾向。

3.3 替代性反应(substitute reaction)替代性反应是一种动机性活动防御方式。

戈尔德斯坦发现脑损伤患者为了避免陷入灾难情境,往往求助于替代性反应,使自己总是忙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替代性行为往往依赖于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殊的环境条件。

因此,当我们看到病人有这种行为时,要首先想到病人是担心发生灾难性情境而做出的替代性反应。

3.4 过分的刻板(excessive and fanatic orderness)过分的刻板类似于强迫症和洁癖症患者,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灾难情境,总是从事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的、难以抗拒和控制的动作或行为。

如把东西翻来覆去地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还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避免极度难忍的痛苦和深陷灾难的焦虑。

3.5 参照架构(frame of reference)参照架构(或框架)是一种对某种意见、态度或信仰进行判断时采用某种标准作为判断依据的方法。

例如,脑损伤患者往往不愿在空白纸上写东西,如果要求他们写也总是先从顶端写起,而决不是从中间写。

如果要求他们从中间写就会非常激动或吵闹起来。

但要有人在纸的中间画一条线,他们只会按照要求从线下写起。

戈尔德斯坦对这种现象分析认为,在病人眼里,空洞无物的空间是一种不适宜的刺激。

病人无法对付这种情境,而且会感到处在灾难情境之中,因此他们必须依附于某一物体,把这个物体作为一种参照物,才能进行活动和摆脱困境。

3.6 排除由缺陷而引起的危险刺激脑损伤患者常常意识不到他们和正常人的不同,意识不到发病前后他们的行为状态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病人不仅在主观上意识不到他的缺陷,而且能在客观行为上补偿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之看上去从容自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

戈尔德斯坦发现这是病人的一种重新适应行为,其目的是要排除危险刺激,排除因脑损伤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适应感,以免受到危险刺激,产生焦虑不安。

这种适应行为是和脑损伤的严重性成比例的。

从以上戈尔德斯坦所归纳的几种排除焦虑的手段可以发现,它和精神分析的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不同的。

除了脑损伤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之间的病因差异而外,两者分析的立场也是不同的。

戈尔德斯坦重视对意识行为的整体分析,强调意识在行为中的主导作用,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则重视无意识本能的防御机制。

戈尔德斯坦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提出的克服焦虑的方法,是对弗洛伊德有关心理防御机制观点的一个重要补充,并使之更加完善和实用。

4 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戈尔德斯坦认为,我们既不能否定焦虑的客观存在,也不能把焦虑完全视为消极有害的东西。

在他看来,人为了征服世界和实现自己的潜能,他就不可避免地一再处于焦虑和克服焦虑的境地之中。

他说:“我们可以假设,与世界的和谐一致必须通过一再发生灾难情境而得以实现,同时还伴随着焦虑的情绪。

”戈尔德斯坦十分重视焦虑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把焦虑看作是实现人的本性的必由之路。

焦虑虽然给人带来了痛苦,但人们在克服了焦虑之后,又会使人感到无比的欢欣鼓舞,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他在朝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才会更加勇敢地迈进。

可见,戈德斯坦把焦虑和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把克服焦虑的过程看作是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必然步聚,从而为焦虑在生活中的作用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但是,戈尔德斯坦的焦虑观也有其消极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对焦虑原因的分析深受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存在观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以强烈的悲观主义论调指出,“存在”包含着厌烦、忧虑和绝望这三种情境,认为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状态,也是“本真”的存在状态。

戈尔德斯坦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与克尔凯郭尔有所区别,但对焦虑的归因却十分相似。

他认为焦虑的原因是由于不能与世界相协调,使人体验到自己的无能所致。

一个人越有创见,就越能体验到这种无能,因而也就越会产生焦虑。

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在实现自己本性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焦虑的痛苦,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样,急切成功的心情反而使他陷入灾难情境,对自己的存在产生危机感,甚至患神经症或自杀。

近年来,人们对焦虑的认识越来越多,同时对焦虑的关注也在不断地增强。

英国心理学家Helen K ennerley对焦虑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和应付焦虑的方法也做了系统的论述。

焦虑这种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戈尔德斯坦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通过焦虑的研究来探索洞察人类的心灵活动和人的本性。

他的研究对后来的关于焦虑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我们今天探索焦虑的意义提供了可贵的帮助。

005心 理 科 学 第25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