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潮:焦虑的理论与治疗

合集下载

李孟潮--佛教正念训练与精神分析

李孟潮--佛教正念训练与精神分析

李孟潮--佛教正念训练与精神分析“无我”,在佛教中的定义是,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

在佛教传入西方心理学界的时候,由于文化术语的不同,因此容易产生许多佛教与心理学彼此理解的困难。

例如在当代精神分析术语中,ego(自我)一般指一个个体心理各组织的统合功能,而没有主宰的含义;而比较接近主宰涵义的是self(自我、自身、自体、本质等),但它的内涵也不是这么简单。

又例如本文所引用Engler“既有我,又有无我”的观点,在阅读时是需要区分是有世俗和胜义谛区别的。

在一般世俗用语层面,“自我”的名称作为方便是成立的,但作为胜义的真理层面,“自我”显然是不存在的。

作者实际总体上是同意无我的观点的,但在世俗心理学层面有不否认作为统合功能存在的作用。

不了解这些,突然看这些用英语语境表达的概念,会产生许多问题。

所以在阅读关于佛教和心理学对话的作品中,区分这样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而进一步的一些概念区分,还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对话中去发现相同和差异。

近年来,佛教正念训练在西方心理治疗界受到了广泛关注。

正念训练不但是很多心理治疗疗法中的基本技术,而且是用来培训心理治疗师的必要手段。

精神分析界也不例外。

很多人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精神分析是反对佛教的。

这主要来自弗洛伊德曾经发表过很多反宗教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等作品中反对的是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亚一神教。

对于佛教他并不了解。

只是有一次一位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在修行佛教时出现了各种非常愉快的体验,他在回信中提出这种“海洋体验”是原始性自恋。

当时并没有正式研究过佛教。

况且,佛教虽然名曰“宗教”,但是实际上和西方的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故弗洛姆说,如果弗洛伊德了解禅宗的话,也会改变他对宗教的观点的。

再进一步说,在精神分析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弗洛伊德本人的观点越来越不能代表整个精神分析的学术观点。

故根据弗洛伊德本人当年的只言片语便作出上述结论是片面的。

李梦潮:焦虑的理论与治疗

李梦潮:焦虑的理论与治疗

焦虑的理论与治疗李孟潮,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谁学会了使自己正确恰当地焦虑,谁就学会了至高无上的本领。

——克尔凯戈尔恐惧和颤抖是人的至善。

——歌德第一节概述1定义在口语中,有很多词都可以来表述焦虑:着急、紧张、害怕、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七上八下、热锅上的蚂蚁等等。

字源学研究表明(Lewis,1980),焦虑(anxiety)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angh ,是狭小或收缩的意思。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焦虑”(anxiety)和恐惧(fear)在体验上很相似,但也有区别。

恐惧是对具体的、可见的危险的反应,而焦虑一般是弥散的、无具体目的。

这是从症状学上区分恐怖和焦虑的一个指征。

从术语学来看,临床上用的焦虑这个词,最早是从德文词angst来的。

焦虑研究两大奠基人——克尔凯戈尔和弗洛伊德——都使用angst 这个术语。

稍有不同的是,在克尔凯戈尔那里,angst时而指焦虑,时而指恐惧,这造成了翻译的歧义。

而对弗洛伊德来说,angst 多指没有明确的客体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有了明确的客体,弗洛伊德则倾向于使用furcht(fear, 恐惧)这个词。

究竟什么叫做焦虑,焦虑的本质是什么,迄今仍有争议。

2历史状况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虽然没有系统地对焦虑的研究,但有一些如何对待焦虑的提议,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应当对待焦虑采取接受命运的斯多葛主义的态度,到了中世纪,出于天主教的背景,焦虑被看作是不适当的情感。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应该使用理性来控制焦虑。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旧有的道德谱系和社会结构遭到强烈冲击,人人自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焦虑的研究兴起,主要是集中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领域。

化解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与心理技巧分享

化解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与心理技巧分享

化解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与心理技巧分享1. 引言1.1 概述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几乎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面临焦虑。

然而,如果长期受到焦虑困扰并无法妥善应对,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化解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和心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科学有效的心理技巧,帮助读者管理和减轻焦虑情绪,并提供实践建议和案例分析,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针对不同场景运用这些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介绍化解焦虑情绪的方法与心理技巧。

首先,在“焦虑情绪的本质”部分中,我们将了解焦虑的定义、特征以及它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同时还会介绍导致焦虑产生的一些常见原因和分类。

接下来,在“化解焦虑情绪的心理技巧分享”部分中,我们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放松和冥想方法以及身心健康的实践建议。

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处理焦虑情绪,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然后,在“有效方法与策略应用案例分析”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解决方案,并讨论心理技巧在不同场景下的灵活运用。

成功案例分享将为读者提供启示和总结。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文关键的心理技巧和有效手段,并对未来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展望。

鼓励语句以及希望传递也会在这一部分中被包含。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化解焦虑情绪的方法与心理技巧。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并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同时,本文还旨在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鼓舞读者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希望。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焦虑情绪的本质并引导读者寻找化解焦虑情绪的方法与心理技巧。

2. 焦虑情绪的本质2.1 定义和特征焦虑情绪是指一种内心的不安和担忧感,通常伴随着紧张、不安和恐惧等情绪。

它是人类正常生理和心理反应的一部分,但当焦虑变得过度或无法控制时,就可能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和日常功能。

焦虑情绪具有以下特征:a. 持续性思虑:焦虑者往往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担心未来或产生负面自我评价,导致专注力减退及决策困难等问题。

焦虑理论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李孟潮:心理治疗师的哲学态度

李孟潮:心理治疗师的哲学态度

李孟潮:心理治疗师的哲学态度诸位同道好: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心理治疗师的哲学态度》。

大家都是做临床的,哲学知识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可是哲学态度却至关重要。

有两个专业词,theory of mind , reflection 便和这哲学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哲学态度,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1、哲学是什么?活的好点哲学便是爱智慧。

智慧和知识是一回事情吗?显然不一样,知识是一种形式,它可能是智慧的结晶,也可能代表着愚蠢。

爱智者必然爱真知,但是爱知识者可能是痛恨智慧的。

2、为什么我们会爱智慧?这种爱从哪里来?动物不会爱智慧,只有人会。

所以没有哲学态度的治疗师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自己喜欢处于动物的水平?是什么样的因缘让我们人类爱智慧?这起源于二、三岁孩子经常问的一个问题,“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父母遇到这样的问题千万要小心对待,这个孩子以后能不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就取决于父母对此问题的态度。

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开放的,能够向孩子解释,并且承认自己其实也不太懂。

鼓励孩子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知识、领悟、智慧是有禁区的,它就会有勇气、有兴趣继续探索所有相关的知识的领域,人类智慧的大门向他敞开。

反之,父母态度粗暴,“小孩子家问这个干什么?”孩子的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有些知识是禁忌的,是危险的,让人尴尬的,有时事情是我不该知道的,从而这种对智慧的恐惧会伴随他一生,以后出现考试焦虑,看书焦虑,学习焦虑。

3、知识是个客体知识其实是一个客体,它的原形便是我们的父母。

对智慧的爱便来源于我们对父母的爱,如果这种爱受到的压抑,相应的,智慧也受到压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受虐待者往往无法坚持学习,因为他无法进入那个可怕的成人世界,而知识便是那个成人世界的象征之一。

受到乱伦诱惑的人也会热爱知识,他们会热情地拥抱所有知识,往往成为一个庞杂的大学者,如弗洛伊德便是这样的。

可是他也存在问题,比如说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什么都说到,可是很难专精一门。

焦虑暗示疗法阶段评定

焦虑暗示疗法阶段评定

焦虑暗示疗法阶段评定焦虑暗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引导患者自我暗示和积极情绪记忆来减轻焦虑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评定标准。

下面将对焦虑暗示疗法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讲解。

第一阶段:建立治疗关系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治疗师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至关重要。

治疗师应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和安全,促进患者的积极参与。

评定这一阶段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患者能否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打开心扉,与治疗师建立互信的关系。

第二阶段:焦虑症状评估在第二阶段,治疗师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如焦虑的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

可以采用标准化的焦虑症状问卷来评估,同时也可以结合患者的自述和观察数据。

评定这一阶段的有效性,需要考察患者是否能够诚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及治疗师是否能够准确捕捉和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

第三阶段: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根据焦虑症状的评估结果,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该计划包括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选择适合患者的暗示疗法技巧,并确定治疗的时间和频率。

评定这一阶段的有效性,需要考察患者是否理解治疗计划的重要性,并对治疗师的建议持开放态度。

第四阶段:教授暗示疗法技巧在这一阶段,治疗师会向患者介绍并教授暗示疗法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正面暗示、积极情绪记忆的回忆和自我肯定等。

治疗师会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技巧,以减轻焦虑症状。

评定这一阶段的有效性,需要考察患者是否掌握并能够有效应用暗示疗法技巧。

第五阶段:实践和反馈在这一阶段,治疗师会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暗示疗法,并及时回顾和反馈患者的实践成果。

通过回顾患者的实践结果,治疗师和患者可以一起探讨并修正必要的治疗策略。

评定这一阶段的有效性,主要通过实践结果和患者的反馈来判断,如焦虑症状是否有减轻、治疗师的指导是否得当等。

第六阶段:维持和巩固在最后一个阶段,治疗师和患者一起回顾治疗的过程和效果,并确定维持和巩固治疗成果的方法。

缓解焦虑课题研究方案

缓解焦虑课题研究方案

缓解焦虑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增多,人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因此,研究如何缓解焦虑,对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措施对焦虑进行有效缓解的途径和效果,并为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收集资料:通过文献阅读和调研,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焦虑缓解的研究进展和方法。

2.实验设计:选择一定数量的具有焦虑症状的被试,采用随机分组的实验设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特定的干预措施来缓解焦虑,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家庭支持等;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数据收集: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对被试在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进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

5.数据分析: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验证干预措施对焦虑缓解的效果。

6.结果解读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研究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得出一种或多种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并验证其效果,为人们缓解焦虑提供可行的参考和指导。

2.创新点:本研究将结合常见的干预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创新的焦虑缓解方法。

同时,通过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和障碍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增强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研究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1个月):收集和整理相关研究资料,明确研究框架和方法。

2.实验设计和样本筛选(1个月):根据实验需求,制定合适的实验设计,筛选和招募符合条件的被试。

3.实施干预和数据收集(2个月):按照实验设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和数据收集。

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大学生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了焦虑的状态。

这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对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大学生焦虑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不合理思维和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通过识别并纠正消极思维、进行放松训练和行为实验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

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焦虑程度、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表测评来确定。

研究表明,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大多数大学生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程度有所减轻,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二、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大学生焦虑症治疗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理清思绪,找到焦虑的根源,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可以包括个体咨询、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等。

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学生可以通过和咨询师的互动和倾诉来缓解焦虑症状。

研究显示,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及生活质量。

三、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大学生焦虑症病例中,医生可能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焦虑症状。

药物治疗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的风险。

因此,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并进行严格的监测。

综上所述,大学生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非常重要。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症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每个人的焦虑症状和治疗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的理论与治疗李孟潮,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谁学会了使自己正确恰当地焦虑,谁就学会了至高无上的本领。

——克尔凯戈尔恐惧和颤抖是人的至善。

——歌德第一节概述1定义在口语中,有很多词都可以来表述焦虑:着急、紧张、害怕、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七上八下、热锅上的蚂蚁等等。

字源学研究表明(Lewis,1980),焦虑(anxiety)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angh ,是狭小或收缩的意思。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焦虑”(anxiety)和恐惧(fear)在体验上很相似,但也有区别。

恐惧是对具体的、可见的危险的反应,而焦虑一般是弥散的、无具体目的。

这是从症状学上区分恐怖和焦虑的一个指征。

从术语学来看,临床上用的焦虑这个词,最早是从德文词angst来的。

焦虑研究两大奠基人——克尔凯戈尔和弗洛伊德——都使用angst 这个术语。

稍有不同的是,在克尔凯戈尔那里,angst时而指焦虑,时而指恐惧,这造成了翻译的歧义。

而对弗洛伊德来说,angst 多指没有明确的客体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有了明确的客体,弗洛伊德则倾向于使用furcht(fear, 恐惧)这个词。

究竟什么叫做焦虑,焦虑的本质是什么,迄今仍有争议。

2历史状况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虽然没有系统地对焦虑的研究,但有一些如何对待焦虑的提议,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应当对待焦虑采取接受命运的斯多葛主义的态度,到了中世纪,出于天主教的背景,焦虑被看作是不适当的情感。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应该使用理性来控制焦虑。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旧有的道德谱系和社会结构遭到强烈冲击,人人自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焦虑的研究兴起,主要是集中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领域。

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旧译齐克果)他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公认的鼻祖。

在克尔凯戈尔之后,存在主义领域内焦虑的研究沿着两条线路发展:一条是哲学的线路,一条是心理学的线路。

在哲学的线路中有海德格尔等人。

在心理学线路中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弗兰克尔等。

克尔凯戈尔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否有影响不得而知,但可能存在着间接的影响。

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处于萌芽的阶段,他就在其论文《on the grounds for detaching a particular syndrome from neurasthenia under the descr iption ― anxiety neurosis‖》中把焦虑性神经症从神经衰弱中分化出来,在医学史上首次对焦虑症进行描述和定义,其后,他又在《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等名著中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焦虑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弗洛伊德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至今未绝。

弗洛伊德之后,从精神分析角度对焦虑的进行的研究数不胜数,一度成为焦虑研究的主流。

主要集中在兰克、霍尼、沙立文、Klein等人那里。

20世纪被某些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冷战、核威胁、经济危机的文化背景下,焦虑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DSM的分类系统中,焦虑障碍下面包括了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急障碍等等,而在我国的CCMD-3-R中,焦虑症下只包括了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而恐惧症等是单独列出。

本章以国内分类为主,故只讨论焦虑症和恐惧症。

第二节对焦虑的理解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惧的很多心理过程是类似的,故在本节中并没有把恐惧和焦虑分开讨论,有关恐惧的心理学理解及一些零散的、细致的、和临床关系紧密的焦虑的理解将会在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进一步介绍。

1存在-人本主义克尔凯戈尔:早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克尔凯戈尔(Kierkeggard, 1944 ) 明确地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

克氏认为,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

正如定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

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他认为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儿童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对儿童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一旦自我意识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以及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随之出现。

克尔凯戈尔认为,人的自我并不是意识和思维,而是内在性和激情,自我实际上是人的心理体验,是心境,是情绪、情感和意志。

自我不是固定的实体和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人是介于无限、永恒、自由和有限、暂时与永恒、人性与神性之间未完成了的东西,人是不确定的,处在不断的抉择和生成过程中。

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矛盾之上,内在于人之存在的两极是不可调和的。

"调和是一种幻象,……处于调和状态之中就意味着终结,而存在则意味着生成"。

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生存的三个阶段:美感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

美感生活是指日常生活。

他认为人们要么让精神失落,要么让精神升华。

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既……又”(both… and),只能“非此即彼”(either… or)。

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不断寻求欲望的满足。

莫扎特歌剧和拜伦长诗中的《唐·璜》就是其典型代表。

处于美感阶段的人沉湎于欲望的满足,而一旦满足了,就寻找新的目标。

但美感生活又是忧郁的。

因为在尘世生活的喧嚣和骚动之后,人们会感到极大的孤独、忧郁和不幸。

美感生活的结局就是满怀着孤独和痛苦死去。

这种生活是精神的失落、是无限的空虚。

处在美感生活中的个人只能是焦虑而绝望的。

焦虑是人面对虚无和自由时产生的一种眩晕,而绝望则是一种致命的精神疾病,它表现为自我关系的一种失调:个体对自我的人格表示怀疑,它使人陷入虚无和沉沦。

克尔凯戈尔的理论等于宣告: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支撑让精神升化,那么其本质都是焦虑和绝望的。

也就是说,所有人的自我从本质上来说是焦虑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升华精神,升华之路首先是追求道德理想(伦理阶段),最终是皈依宗教(宗教阶段)。

海德格尔:克尔凯戈尔在哲学界的主要继承人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提出,人的生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敞开的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就是烦(sorge, 焦虑、烦恼、担心等义)。

而人生在世避免不了会沉沦和异化,沉沦和异化之后产生了一种基本的情绪——畏(angst,如前所述,这个词同时具有恐惧和焦虑双重含义)。

烦的展开状态是通过畏来表达和领会的。

烦中必有畏,只有揭示畏,才能揭示烦的整体性。

畏作为此在(Dasein)的基本情绪是先天固有的,它不同于怕(furcht), 海德格尔说:“畏之所畏说明的是:进行威胁着什么都不是,畏不知其畏者是什么。

”到此为止,海德格尔的理论并没有超出前人。

但他接着阐述了一个观点:“畏所畏者就是在世的存在本身。

”也就是说,畏就是人本真的、原始的存在方式。

但人们倾向于忘却和逃避畏,所以沉沦到麻木、庸俗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畏永远在世,所以人生避免不了总是被焦虑和恐惧所笼罩。

怎么才能让存在成为本真的存在呢?海德格尔提出两种方法:“先行到死中去”和听从“良心的呼唤”。

(刘放桐,2000,P335-356)这可以看作是哲学家提出的解除心理痛苦的方法,正如许多心理治疗大师都受到哲学家的启示一样,海德格尔对临床工作者也不是不无启示。

罗洛·梅:罗洛·梅就深受克尔凯戈尔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

他对焦虑的论述集中在其著作《焦虑的意义》,《寻找自我的人》和《心理学与人类困境》、《存在主义心理学》中。

罗洛·梅认为,焦虑乃是“人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基本反应”,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无依无靠的感觉。

罗洛·梅认为,(May,1979)焦虑与恐惧的不同在于.恐惧并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基本价值,而焦虑危及的是人格的核心,它不但可以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且可以打击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采用病态的防御机制等。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一书中,罗洛·梅把焦虑作为人格六个基本要素之一。

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而自由选择必然会引起焦虑。

另外,人自出生起便走向死亡,死对人来说是唯—绝对的真实,死亡的意识必然也会引起极度的焦虑,因此,焦虑必然构成人格的基本成分之一。

这其实是克尔凯戈尔思想的翻版。

罗洛·梅也把焦虑分为正常与病态两种。

正常与病态的划分依据并不在焦虑自身,而在于个人对焦虑所作的反应,所谓正常的焦虑,指的是勇敢地面对焦虑、采用建设性的方式面对和消除焦虑。

所谓病态的焦虑乃是指个人消极地躲避焦虑.从而损害个人的存在。

罗洛·梅也提出最大的焦虑是对虚无的焦虑,不过这不是他个人的创见,而是存在主义中的老调重弹,克尔凯戈尔、海德戈尔、萨特、悌利西,几乎每个存在主义者都会论述到对虚无的恐惧,而且理论都差不多,也许正是对虚无的强调和关注,才让他们中许多人(特别是海德格尔)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罗洛·梅提出焦虑的根源有两个——第一,现代社会引起价值观的丧失和分裂罗洛·梅认为,“时代变换时,当旧的价值观是空洞的,传统习俗再也行不通时,个体就会感到特别难以在世界上发现自己。

”(May,1967,p.25)而现代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价值观青黄不接的时代,这足以使人焦虑。

价值丧失和分裂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是即讲究竞争又强调合作的现代社会使人的独立性丧失、疏离感的产生。

二是对理性功效的片面强调。

三是人的价值与尊严惑的丧失。

现代社会还破坏了两种关系,一是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是以成熟的爱和别人建立联系的方式。

这两种关系的破坏同样会让人焦虑。

罗洛·梅特别强调的是,大多数人丧失了爱的能力。

现代人把性欲和爱混淆起来,以为更多地从事性活动,就意味着可以与他人发展友好的关系。

不幸的是,性放纵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焦虑,带来的却是自我陌生和精神萎靡,结果更加焦虑、空虚与孤独。

第二,焦虑产生于空虚和孤独。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和理性至上的造成了人的情感和理智的分裂、爱情和性欲的分裂、价值和目标的分裂,从而破坏了人格的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