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焦虑理论
开题报告 考试焦虑

孝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小学生考试焦虑现象与辅导研究院系教育与心理学院专业小学教育学生姓名张玉梅学号*********指导教师陈幺元职称副教授2011年6月18日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教育也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下一代和希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开始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考试焦虑现象也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焦虑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考试焦虑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研究是通过实地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能深入的了解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多种原因和症结所在,有利于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考试,并针对小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研究的意义:此次研究是从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这一因素出发,旨在研究小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现状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方面,从而为辅导学生考试焦虑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实地的调查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的实际情况,使调查的结果更加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学者对焦虑的研究现状最早的焦虑观是由早期思辨时期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
“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这是一种普遍的认识,后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其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是人内部矛盾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后来他进行了完善,从能量系统的观念提人有三种焦虑即现实焦虑(又为特征性焦虑、状态性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霍妮在弗洛伊德焦虑及其应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产生的基本焦虑是由于儿童早期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所造成的。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焦虑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
【沙利文蛋糕】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蛋糕】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沙利文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人格、精神病、诊断和治疗等都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
他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人生存必需的环境,并以动力场去说明人际关系,详尽阐述了动能的概念;同时他讨论了需要的张力,认为人除了有一般需要,还有从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张力和作用,探讨了人的经验发展具有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人格化问题,揭示了自我系统、自我动能的形成。
沙利文在其人际关系理论中阐述四个关键概念。
它们分别是:(1)人类本质的社会性。
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因此可以用人际术语界定精神病、人格、诊断和治疗等概念。
(2)焦虑。
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碍中起决定性作用。
(3)操作。
在人际领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操作。
人际操作的结果,既可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也可治愈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4)发展序列。
指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一个人出生后,就生活在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中。
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单独研究个体而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无法确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是“在使人类生活经常发生的人际情境中相对持久的形式”。
即便是隐士和独居者,其生活也存在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表象、记忆、幻想中实现和保持这种关系。
沙利文根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动机的探讨,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人际关系的破坏,产生思想怪癖或象征化行为,在想象中占有自己和他人,导致口才、思维、情感、活动的歪曲和经验组织的分裂。
精神分裂症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幼儿与一个坏母亲之间的关系,个体在同冷漠无情、过度指斥、无理要求的母亲生活之后,便会对建立其他人际关系充满焦虑、戒备和怀疑。
焦虑是人际领域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形成性因素。
个体的行为动机,由两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引起:一是生理的需求,如饥渴、性等,满足需求,紧张得到解除,个体获得满足的体验;二是人际关系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产生的焦虑,如果焦虑性的紧张得以解除,个体得到的经验就是“人际安全”。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其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Sullivan's Ego DeveloPment Theory)由C.沙利文、J.D.格兰特和M.Q.格兰特创立的一种自我发展阶段说,又称"人际整合层次"或"一般心理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
沙利文等人曾在圣地亚哥的伊利安营地海军研究指挥部工作,在那里,他们对违法青年展开了研究。
在涉及人格发展的问题时,他们假设了一种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
他们认为,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起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他们在每一个连续发展的层次上描述核心问题:层次1:核心问题是分离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还不能区分自我和非我,他们对现实、迷信、不可思议的思想、立即得到满足的共生关系的需要等等都不易理解,也不会有人试图去完成或解决问题。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陷于困难之中,虽然并非全是精神病患者或流浪汉,但有不少人进了精神病医院,或进入诸如流浪汉营地那样的边缘团体。
层次2:核心问题是非我区别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开始区分人和物的差别,但两者都被看作是使自己满足的手段。
"在他的需要里,倾向于把别人作为工具,既不去意识他们的感受,也不去顾及对他们或自己的后果"。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是不断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就会发怒、焦虑,或表面上显得屈从而内心却郁积一团怒气,但跟别人没有实际的交往或予取,他们把法律、规则和惩罚看作是拒绝满足的手段。
焦虑测量量表论文

焦虑测量量表论⽂《焦虑调查⾃评量表》的编制10教育本胡妍妍 10103214109【摘要】S.弗洛伊德最早从⼼理学⾓度重视并探讨焦虑的问题。
他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盾的结果。
《焦虑调查⾃评量表》的编制,适合于具有焦虑症状的青年⼈,主要是测量受测试者主观感受到得焦虑程度。
经过135名被试的预测验检验以及35名被试的正式测验,结果显⽰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编制出来的《焦虑调查⾃评量表》符合⼼理测量学的标准。
【关键词】焦虑调查⾃评量表焦虑程度项⽬分析检验1 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们的⽣活压⼒也越来越⼤。
学习,⼯作,求职,婚姻,⽣活,每⼀个都有理由称为你焦虑抑郁的因素。
据统计调查,全世界⾃杀的⼈当中,每4个就有2个是因为过度焦虑⽽情绪失控⾃杀的。
然⽽,路上⾛着的每4个⼈中就有1个是存在严重焦虑情绪的。
可见,物欲横流的社会给我们的⽣活增添了⾊彩,也铺下了焦虑的陷阱。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和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它可以在⼈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发⽣,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
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痛苦和难以⾃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病态的焦虑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祸临头的恐惧感。
表现惶惶不安、坐⽴不安、精神紧张。
常常伴有⼼悸、⽓急、出汗、四肢发冷、震颤等⾃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和运动性坐⽴不安。
严重者可以表现为惊恐发作。
常见于焦虑障碍。
S.弗洛伊德最早从⼼理学⾓度重视并探讨焦虑的问题。
他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盾的结果。
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较⼤影响。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转)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成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人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并能给予应付。
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可以引起焦虑、倒退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他的人格发展已证实有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动能代表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体在体验自己生存时出现的,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的有意义方面。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作者】蔡飞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籍受尔兰裔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弗洛伊德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但他和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氏将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内,而他则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把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间。
人是人际的存在在沙利文看来,人是人际的存在。
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
但沙利文指出,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①。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
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
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的需要。
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身体的、个人的。
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求得赞许和特权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婴儿因饥饿而哭叫,引发母亲的柔情,同时激起乳汁的分泌。
这时,母婴的需要是互补的,婴儿需要吸吮乳汁,母亲则需要婴儿来吸吮,这样母婴之间成功地实现了能量交换,使婴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焦虑的历史】 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

《【焦虑的历史】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摘要:通过罗洛・梅的研究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学术思想界,对于焦虑的研究有两条主要脉胳,一条是哲学、人文的研究脉胳,一条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脉络,相比哲学、人文领域对焦虑的研究,神经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对焦虑的研究历史较短,但也已经获得了不小的进展,”这种“警戒”不能被称为“焦虑”,因为利戴尔的实验证明,羊对危险情境的前瞻能力大概只有十分钟左右,狗大概有半小时左右三年前,我在国家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台湾出版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中译本时,真有如获至宝之感,翻看一下午之后,终于抵不住诱惑,忍痛花了一百多块将全书复印带回家,从此装订成两大本的《焦虑的意义》成为我案头的常备书。
然而原书是繁体竖排版,翻阅起来殊为不便。
后来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规模颇宏大的《罗洛・梅文集》,却独缺《焦虑的意义》,一直深有遗珠之憾。
近日,偶从网上发现这本书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台湾版权在内地出版,而且采用的同是朱侃如译本,于是立即购得一本,随手翻阅,感觉装帧与印刷均属上乘,注释也由尾注改为脚注,更便于阅读,唯一缺憾是字体太小,虽略省纸张,却费目力,不如台湾版字大疏朗看得悦心悦目。
罗洛・梅(Kollo May,1909-1994)早年家庭生活不幸,曾饱受父母争吵咆哮并最终离异之苦,也造就了他敏感、沉郁的精神气质。
他终身酷爱文学,在其著作中,古希腊悲剧、莎翁戏剧、欧美现当代小说、诗歌他总能信手拈来,这在心理学家中尚不多见。
他曾在青年时期感染过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他在卧榻三年之后,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逃过一劫。
但是切肤的病痛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人生与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切体验与感悟。
病愈之后他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哲学家保罗・蒂里希的悉心指导下,于1949年完成了其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经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作者】蔡飞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籍受尔兰裔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弗洛伊德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但他和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氏将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内,而他则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把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间。
人是人际的存在在沙利文看来,人是人际的存在。
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
但沙利文指出,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①。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
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
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的需要。
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身体的、个人的。
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求得赞许和特权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婴儿因饥饿而哭叫,引发母亲的柔情,同时激起乳汁的分泌。
这时,母婴的需要是互补的,婴儿需要吸吮乳汁,母亲则需要婴儿来吸吮,这样母婴之间成功地实现了能量交换,使婴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母婴之间这种需要互补、相互满足的关系谓之“一体化”(integration)。
沙利文认为,人所有的满足需要都是通过“一体化”得到满足的。
因此,沙利文认为“婴儿的每一种需要,一开始就是一种人际需要”②。
同样,人的安全需要也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得到满足。
二、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沙利文认为,人与其必要环境构成“人际场”。
这个场通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的根源有二,一是躯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张力的存在;二是由焦虑导致张力的存在。
沙利文认为,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人际关系分裂是焦虑的根源。
当个体获取需要满足的方式受到重要的他人的谴责,或者有可能受到重要的他人谴责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
重要的他人是指那些通过反映性评价传递文化标准的人,如父母、教师、警察。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是按照与我们结成“一体化”情境的重要人物的反应性评价来界定自己,以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
那么,重要的他人的否定性评价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焦虑呢?这就必须联系沙利文对发展的看法。
他认为,发展就是不断地从动物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转化的过程。
成长的个体负有这样一个任务,那就是不断地获得社会性,成为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人。
如果受到重要的他人的谴责,个体就会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社会所接受,还是个“不充分的人”,这时就丧失了人际安全感,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
沙利文认为,在人际情境中,人所感受到的焦虑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谴责者的重要性,这既指他人实际的重要程度,也指在个体想象中的重要程度。
谴责者越重要,则个体的焦虑就越强烈。
如,母亲对婴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她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故婴儿在感受到母亲的谴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
二是谴责者态度的严厉性。
沙利文认为,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他只论及轻度焦虑和严重焦虑。
他认为,人际情境必然会导致焦虑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轻度焦虑。
他把人际情境中的人形象地比作是冒着焦虑的密雨前行。
轻度焦虑具有社会化功能。
在日常人际情境中,焦虑促使个体根据重要的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严重焦虑只有婴儿和心理病态的人才会感受到,它能使个体丧失记忆,忘却那些导致严重焦虑的事件。
大多数人都难于适应导致严重焦虑的情境。
三、“焦虑传递说”在人生之初,焦虑是怎样发生的呢?其机制是什么?沙利文提出的“焦虑传递说”,对此作出了简要说明:“当抚养者表现出焦虑的张力时,就会引起婴儿的焦虑”③。
如果抚养者对我们充满爱心和关怀,我们就会感到愉快;反之,如果抚养者对我们漠不关心,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抚养者所表现出的焦虑张力,之所以会引起婴儿的焦虑,就是因为抚养者与婴儿之间存在着“移情联结”。
移情就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对他人情感的体验。
如当孩子做错事时,母亲就会责备他,孩子能从母亲的一系列惩罚性姿态中,理解母亲此时此刻对他的态度,这样,他就丧失了人际安全感,产生焦虑。
故,沙利文认为,没有移情能力的人,不会产生焦虑。
沙利文认为,焦虑对人际“一体化”具有破坏作用,它妨碍了需要的满足。
焦虑使人寝食难安、使人难于同他人交流情感。
四、自我系统和防御动能与弗洛作德相似,沙利文认为,婴儿在忍受焦虑时,是被动、无能的。
究其原因,是其起防御作用的自我系统(self-system)尚未发展、成熟。
自我系统既有满足躯体需要的功能、又有防御焦虑的功能。
但它主要是一种防御机制,是“用以避免焦虑程度提高的经验组织④。
它是由好我、坏我和非我这三部分组成的,而这三者的形成又同个体的焦虑经验密切相关。
具体情况如下:在早期,儿童将所有引起他焦虑的人都“拟人化”为“坏母亲”,而将所有使他愉悦的人都“拟人化”为“好母亲”,并且,逐渐能够区分与“好母亲”、“坏母亲”有关的信号,如微笑、皱眉等表情、体势。
这些信号“登记”在儿童的脑海中。
这样儿童就能够估计到“坏母亲”是否会出现,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有时是以“好母亲”的形象出现,有时以“坏母亲”的形象出现。
也就是说,她有时表现出焦虑的张力,有时并不表现出焦虑的张力。
同时,儿童还渐渐认识到,自己的有些行为会使母亲焦虑,而又有些行为则不会使母亲焦虑。
基于这一发现,婴儿就逐渐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过程,用以控制母亲的焦虑,并进一步通过“移情联结”来控制自己的焦虑。
使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受到重要的他人赞许的行为和经验,构成“好我”;使需要得到满足,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重要的他人反对的行为和经验,构成“坏我”;既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的他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验,构成“非我”。
由此可见,沙利文所说的自我系统,也是人际关系的产物,是社会性的。
拿沙利文自己的话来说,自我系统“是我们在重要的他人对我们的反应中得到的所有经验因素的集合,换言之,我们的自我是我们的人格映象的集合,这种映象是从同我们打交道的人那里得到的”⑤。
沙利文的自我系统和弗洛伊德的ego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两者功能相同:沙氏的self-system有满足躯体需要的功能,同时,又要使满足需要的方式得到重要的他人的赞许、免受他们谴责、使个体免于焦虑。
这同弗氏的ego所遵循的现实原则何其相似!弗氏的ego 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能的需要,但又必须使本能的满足不致遭受外来的危险。
同时,ego内部又有防御机制,要防止创伤性焦虑的发生。
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二:其一,self-system是一种经验组织,是个体有关自身意识;而ego是一种机能组织。
其二,self-system源于人际关系,是重要的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反映,具有社会性;而弗氏的ego是从本我本能中派生出来的,其能量来自本我本能,具有强烈的本能色彩。
后期,沙利文根据社会性的自我来定议焦虑,并指出,随着个体自我(self)的发展,焦虑也必然与自尊有关:“焦虑是自尊遇到危险的信号,是一个人在重要人物心目中地位遇到危险的信号,即使这些重要人物只是来自童年期的理想形象”⑥。
这样,沙利文开始揭示焦虑的社会性,对焦虑本质的认识比弗洛伊德更接近真理。
我们知道,自我系统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是怎样起作用,使人免于焦虑的呢?沙利文认为,自我系统主要采用升华、选择性忽视、分裂和替代这四种自我防御动能来防止焦虑的。
沙利文认为,儿童总是在追求躯体需要的满足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需要的满足。
但其满足需要的方式有时会受到重要的他人,尤其是母亲的谴责。
儿童为了避免焦虑,就会改变满足的方式,转而以重要的他人所赞许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样,既使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又防止了焦虑。
沙利文认为,升华是个无意识过程,个体对此并不自知。
沙利文和弗洛伊德都认为,升华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手段,但他们两人的升华概念不尽相同。
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认为,在升华过程中,原为社会所不容的动机,被转向社会所赞许的目标或对象;且都认为,升华是地意识过程。
相异之处在于,弗氏认为,得到升华的仅是本能冲动,所指单一;而沙利文认为,升华改变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所指广泛。
这里可以见出沙利文对弗洛伊德的扬弃。
个体所采用的第二种防御动能是选择性忽视。
沙利文认为,焦虑促使个体学会控制其注意,不去注意那些使自己失去安全感的经验和行为。
如小孩子遇到陌生人时,就会别过脸去。
这一过程就是选择性忽视。
沙利文强调,选择性忽视的对象既可以是现实中引起焦虑的事物,也可以是自我系统中的“非我”。
选择性忽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在于,从防御方面来说,它能避免伤害自尊,使人免于焦虑;从非防御的方面来说,它能使人专主于主要任务,心勿旁鹜。
如瞄准时,选择性忽视有助于射手准确瞄准目标。
其消极作用在于,有些焦虑的情境对我们成长有益,但选择性忽视使人不能从中受益。
选择性忽视与升华不同,它是有意识的过程。
选择性忽视并不能使人真正摆脱焦虑情境,对自尊的威胁依然存在,个体驼鸟式地加以回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焦虑。
早期,沙利文把分裂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自我防御动能;后期,沙利文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分裂并不是一种常见的防御动能,而且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
分裂是指自我系统中的非我完全脱离自我系统,被排斥到意识之外。
这使人遗忘先前受到重要的他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验,这种遗忘是缺失性的。
非我之所以被排斥到自我系统之外,是因为它一旦出现于意识之中,就会使人产生强烈的焦虑,因此,个体为了避免焦虑,将其排挤到自我系统之外。
可见,沙利文所说的分裂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压抑。
沙利文并没有对选择性忽视和分裂作出区分,他认为,这两者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两个阶段。
先是对事件的选择性忽视,选择性忽视的发展会导致分裂。
替代是指个体逃避引起焦虑的对象,将注意力从引起其焦虑的对象上转移开去,而用一些受到重要的他人赞许的语言、思想来作为自己注意的对象,替代使自己感到焦虑的对象,作为自己注意对象,以此来避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