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典型例题拓展提升(教案)

初中物理光学典型例题拓展提升(教案)
初中物理光学典型例题拓展提升(教案)

光学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平面镜跟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一束入射光线沿着跟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射到平面镜的O 点.现将平面镜绕过O 点且垂于纸面的轴转过θ角,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

A.2(θ+α)

B.2(θ-α)

C.2(α-θ)

D.2θ

解:由题意知,平面镜跟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过O 点作法线可知,此时入射角为α,现将平面镜绕过

O 点且垂于纸面的轴顺时针转过θ角,则入射角为α+θ,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α+θ,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2(θ+α).

当将平面镜绕过O 点且垂于纸面的轴逆时针转过θ角,则入射角为α-θ或θ-α,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α-θ或θ-α,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2(α-θ)或2(θ-α).

故选ABC .

2.如图所示,两平面镜镜面夹角为α(锐角),点光源S 位于两平面镜之间,在S 发出的所有光线中( )

A .只有一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 点

B .只有两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 点

C .有两条以上的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 点

D .以上情况由S 所处的位置决定

解:分别作光源S 在两个平面镜中的像点S1,S2,连接S1、S2,分别于两个平面镜相交与两点A 、B ,即为入射点或反射点,连接SA 、SB 、AB ,

则只有SA 、SB 这两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 点,如图所示:

故选B.

3.夜间,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桌面呈绿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答案】D

A .灯是白色,桌面是绿色

B .灯和桌面都是绿色

C .灯是绿色,桌面是白色

D .灯是蓝色,桌面是黄色

4.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xoy内,人眼位于P(0,4)位置处,平面镜MN竖直放置其两端M、

N的坐标分别为(3,1)和(3,0),某发光点S在该竖直平面y轴的右半部分某一区域内自由移动时,此人恰好都能通过平面镜看见S的像,则该区域的最大面积为()(图中长度单位为:米)

A. 0.5米2

B. 3.5米2

C. 4米2

D. 4.5米2

解:

如图,连接MP、NP,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MP的入射光线

AM,做出NP的入射光线BN,

梯形ABNM是发光点S的移动范围.

下底AB为2m,上底为1m,高为3m,根据梯形形面积公式得:

S═

1

2

×(1m+2m)×3m=4.5m2.

故选D.

5.以相同的入射角照射到平面镜上某点的光线可以有()

A.1条

B.2条

C.无数条

D.4条

解:若在一个平面内应是2条,但考虑到立体的空间,所以有无数条,故选C

6.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A.减小20°

B.减小40°

C.增大20°

D.增大40°

解:入射角和反射角同事增大20°.故选D.

7.如图(a)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光线AB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为CD.现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O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而入射光线不变,如图(b)所示.此时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

A.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平行

B.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重合

C.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2β

D.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β

解:因为保持θ角不变,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0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则入射角增大或减小β,反射角也增大或减小β,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2β,即反射的光线偏转2β角,因为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0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时,两平面镜OM与ON互成θ角的角度没变,所以第二次反射的光线方向不变.又因为入射光线不变,所以此时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 重合.

故选B.

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 1°

B. 2°

C. 3°

D. 4°

解:光的反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图知: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

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

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

第N次的入射角为:90°-Nθ.

要想延原来光路返回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

所以有90°-Nθ=0,

解得:θ=

90°

N

,由于N为自然数,所以θ不能等于4°.

故选D.

9.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成15°夹角交于O点,从C点处垂直于A镜射出一条光线,此光线在两镜间经多次反射后不再与镜面相遇.试问:有几次反射?而最后一次反射发生在哪个镜面上?(镜面足够长)()

A.5次,B镜

B.6次,B镜

C.5次,A镜

D.6次,A镜

解:发生第一次反射时,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两个镜面间的夹角为15°,可以求得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75°,此时的入射角为15°,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此时的反射角也为15°,即可求出此时的反射光线与上面平面镜的夹角为105°;

同样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以求出这条反射光线以与下面的平面镜成75°夹角射向下面的平面镜发生第二次反射.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以推出第二次反射时的反射光线与下面的平面镜的夹角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也为75°,经过两次反射后,光线由最初的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变为75°.

以此类推,每经过两次反射,每反射一次,入射角增加15°,

75°

15°

=5(次)第一次在B镜反射,第二次在A镜反射,以此类推,奇数一定在B镜反射.所以当经过5次反射后,此时的出射光线与上面的平面镜平行,不再相遇.

故选A.

10.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中观察者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答案】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分析图中的a、b、c、d四个侧面的光线是否进入人的眼睛即可.

解:由图可知,b面跟平面镜平行,被d面挡住,光线不能进入人眼,但是bc面可通过平面镜成像,成的虚像可以进入观察者眼睛,其他两面的光线可直接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图中观察者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故选A.

11.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由发光点到平面镜的垂线的垂足为O,如图所示.当平面镜绕

过O点并与纸面垂直的轴逆时针转动时,像点()

A跟平面镜的距离保持不变

B沿一直线越来越接近平面镜

C和发光点的距离越来越大

D按逆时针方向沿一圆弧运动

解: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所以当平面镜绕过O点并与纸面垂直的轴逆时针转动时,像点将按逆时针方向沿一圆弧运动.

故选D.

12.采用下面哪些方法,一定能通过悬挂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A.只要适当增大观察者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B.只要采用长度大于身高一半的镜片

C.采用长度等于身高一半的镜片且镜子的上边缘应跟自己头顶等高

D.采用长度等于身高一半的镜片,但应悬挂到适当的高度

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找出头顶、眼睛和脚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图,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可计算得平面镜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镜的上端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

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故选D.

13.平面镜前有一个长为30厘米的线状物体MN,M端离镜面7厘米,N端离镜面25厘米,如图10所示.则N点的像N′到M端的距离是()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解:

(1)作辅助线:过M点作N′N的垂线交N′N于点P,连接N′M.

(2)求MP的长:

在直角△MNP中

MN=30cm,

BP=AM=7cm,

PN=BN-BP=25cm-7cm=18cm.

根据勾股定理:MP2=MN2-PN2=(30cm)2-(18cm)2解得:MP=24cm.

(3)求N′M的长:

在直角△N′MP中

MP=24cm,

N′B=NB=25cm,

N′P=N′B+BP=25cm+7cm=32cm.

根据勾股定理:N′M2=N′P2+MP2=(32cm)2+(24cm)2解得:N′M=40cm.

即N点的像N‘到M端的距离是40cm.

故选C.

14.右图中,MM'是平面镜,p、a、b、c、d是平面镜前的五个点,如果人在镜前的某点观看其余四个点在平面镜中的像,则在哪个点观看,看到的像点最少?()

A.d

B.c

C.b

D.p

解:根据平面镜成像分别作出a、b、c、d、p各点的像.

分别连接a、b、c、d、p各点与平面镜边缘并延长,如图甲、乙、丙、丁、戊.

所以眼睛在a点能看到a、b、c、p的像.

眼睛在b点能看到a、p的像.

眼睛在c点能看到a、p的像.

眼睛在d点不能看到任何像.

眼睛在p点能看到a、b、c、p的像.

故选A.

15.如图所示,房间内一墙角处相临两墙面挂了两个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在该墙角紧靠镜面处放有一个脸盆,盆内有水.某同学通过镜面和水面最多能看到自己像的个数为()

A.3个B.6个C.9个D.无穷

答案:B

解:先人在1中成像,1中成的虚像又在2和3中各成一个像,已有3各像;再考虑在2中成像,2中成的虚像在1和3中又成像,但是2中的虚像在1中成的像和1中的虚像在2中成的像重合,故已有5个像,最后在3中成像,这个虚像在1和2中成的像分别和已有的像重合 所以它只贡献一个像,所以一共是6个像. 故选B . 16.如图所示,平面镜OM 与ON 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

点处,放有一个球形放光物体,

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P

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解: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 在平面镜MO 中的像A ,对于球的黑白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

同理作物体P 在平面镜NO 中的像B .

像A 在平面镜NO 中成像,像B 在平面镜MO 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

照相机和物体P ,像C 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 的白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

故选D.

17.如图中c是一口水池,地面ab、cd与水面处在同一水平面上.aa'是高为10米的电线杆,ab=4米,bc=2米,cd=2米.立在d点的观察者弯腰观察电线杆在水中的像.已知观察者的两眼距地面高为1.5米,则他能看到电线杆在水中所成像的长度为()

A.4.5米

B.6米

C.3米

D.1.5

解:观察者眼睛为点d′,作 aa'关于ad的轴对称图形aa″,连接d′c、d′b并延长,分别交aa″

于点P′、Q′,

由△cdd′∽△aP′c,可得

dd′

aP′

cd

ac

因为aa'是高为10米的电线杆,ab=4米,bc=2米,cd=2米,观察者的两眼距地面高为1.5米,

所以aP′=4.5m,

由△abQ′∽△bdd′,可得

dd′

aQ′

=

bd

ab

,解得aQ′=1.5m,

所以PQ=P′Q′=aP′-aQ′=4.5m-1.5m=3m.

故选C.

18.把两块平面镜竖直放置,并使它们镜面间的夹角为60°.在它们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放一烛焰,则烛焰在两个平面镜里总共可成的虚像数是()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如图所示,由于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可得S点在平面镜OM中的像点S1,S点在平面镜ON中的像点S2,这是两个基本像点,因为只要它们还落在另一镜前就要反复成像.S1点在平面镜ON中的像点S3,S3在平面镜OM中的像点S4,S2在平面镜OM中的像点S5.

由上图可知:S1、S2、S3、S4、S5都在以OS为半径,以O为圆心的圆周上,所以S在平面镜中成5个像.

故选A.

19.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像照射时,观察到的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A.光射到像上,所以会变亮

B.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变亮

C.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

D.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变亮了

答案:C

20.某房间墙上挂着0.5米高的平面镜(镜面足够宽),对面墙上挂着1.5米高的中国地图,两墙面之间的距离为3米,欲从镜子里看到全部地图,人需要站在距离挂地图的墙至少()

A. 1米

B. 1.5米

C. 2米

D. 2.5米

解:根据反射定律可以设人人离镜子x米,由△OC′D′∽△OAB可得

3+x

x

=

1.5

0.5

解得x=1.5米,如下图所示.

则人需要站在距离挂地图的墙的距离至少为3m-1.5m=1.5m.

故选B.

21.墙上挂着一块长30厘米的平面镜,小明站在镜子前1.5米处,这时他正好可以看到身后的一根木杆,木杆高2米,那么这根木杆离人的距离应该是()

A. 19.5米

B. 7.0米

C. 10.0米

D. 8.5米

解:设木杆(物)与人的距离是S,则物与镜的距离---物距是(S+1.5),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得虚像与镜的距离也是(S+1.5).人眼与镜以及人眼与虚像组成的二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如图所示:

则可得1.5+(S+1.5)=S+3,即

1.5m

S+3

=

0.3m

2

,解得S=7m.

故选B.

22.如图所示,平面镜和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并处在凸透镜两倍焦距处,在凸透镜另一侧两倍焦距处有一个点光源S.现将平面镜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下述结论中错误的是()

A. 平面镜在移动过程中,最多只能成两个实像

B. 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只成一个实像

C. 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只成一个虚像

D. 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既成一个实像,又成一个虚像

解:S本来是要在平面镜这一边的两倍焦距处成一个实像的,可是光线由于被平面镜挡住而不能会聚于二倍焦距处,而是反射后向二倍焦距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会聚.当这个对称点仍在透镜的平面镜这一侧(即平面镜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那么能够会聚,成一个实像,这个实像在一倍焦距以内,将再通过透镜成虚像,这是A和D的情况.而当平面镜在

一倍焦距以内,那么对称点将在透镜的另一边,光线还没会聚又碰到透镜了,于是只能经透镜折射后成唯一的实像,跟S在同一边,这是B的情况,只有C选项是不可能的.

故选C.

23.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熄灭室内灯光,用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A.由于白纸可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白纸比镜面亮B.由于平面镜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镜面比白纸亮C.由于都发生了光的反射,所以白纸与镜面一样亮D.由于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白纸比镜面亮

解:如图,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

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

故选D.

24.图中两个反射面成钝角,镜前放一个物体应该产生两个虚像,那么在镜前不能赋时看到两个虚像的区域是()

A.Ⅰ B.Ⅱ; C.Ⅲ D.Ⅰ、Ⅱ、Ⅲ

解:由图可知,当人在Ⅰ区域时,不能看见右边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同理,当人在Ⅲ区域时,不能看见左边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如下图,当在Ⅱ区域的某一发光点S,经两两个反射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AB、CD不能相交与一点,所以在Ⅱ区域也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所以Ⅰ、Ⅱ、Ⅲ三个区域都不能看到两个虚像.

故选D.

25.夜晚有两个高矮不同的小朋友A和B,A比B高,相距d.他们分别站在路灯下,O′点是路灯在地面上的投影.A、B两人的连线通过O′点,如图所示.他们头部分别在地面上留下两个影子A′和B′,相距d′,当两人沿过O′点的直线,以相同的速度行进时.A′和B′的距离将()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解:

26.如图所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在其中任一位置放置光源S,那么它所成的像共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利用对称法作图,分别找出S点在平面镜M1、M2中所成的虚像S1、S2,同理确定出第三个虚像S3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故选C.

27.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之间的夹角为9°自平面镜B上的某点P射出一条与B镜面成β角的光线,在β角由0°至180°范围内(不包括0°)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当β取某角度时,光线经镜面一次或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则符合该要求的β的个数有()

A.1个B.4个C.6个D.9个

解:此题有两种解法:

(1)当θ取某角度时,光线经镜面一次或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则把180分解成两个整数相乘,把180度分解成几个整数相乘,就有几个符合该要求的β的个数.

则180°=90°×2=60°×3=45°×4=36°×5=30°×6=20°×9=18°×10=15°×12=180°×1.

共有9个.

(2)可按以退求进法解,因为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为90垂直时即可原路返回.所以一次反射就能返回则,β=90-α=90-9=81.若2次反射后返回则,β=90-2α=90-2×9=72,三次则β=90-3α=63.这样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分别都可以按照β=90-n α算出来.到当第九次时β=9,此时若第十次则为负了,所以不可能再有第十次.

故选D.

28.两平面镜垂直放置(如图),一人站在镜前不断走动()

A.在任意位置都只能看到自己的一个像

B.最多看到自己的一个像

C.最多看到自己的两个像

D.最多只能看到自己的三个像

解:人的位置是S,S在平面镜M中成的像为S′,在平面镜N中所成的像为S″;S′在平面镜N中成的像为S°,而S″在平面镜M中所成的像点也是S°,即再次成像的像点是重合的,所以一共有3个像,如图所示:

由于平面镜是相对水平的,你的视线中只能看到一个.

故选B.

29.如图中的容器内有一个凹面镜,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焦点.如果在容器内注满水,其它条件不变,则焦点位置将比不注水时()

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水平移动D.保持不动

解:(1)容器内加水后,由于两条光线是垂直与水面入射的,因此传播方向不改变;

(2)经凹镜反射后,在水中时仍然按原方向传播,但出水面以后,由于光的折射,折射光线将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因此光线的会聚点在A点以下.故选B.

30.按要求作图。

(1)在图中画出人看到球的光路图

(2)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O为人眼在平面镜前的位置,A、B、C、D四个物点中,人眼看不到哪个物点所成的像?

解:

(3)如图,B为隧道中的一堵墙,墙的左侧有一激光器(图中未画出),它发出一束激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一条符合要求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解: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A点的像A′,注意实际光线用实线,其他的辅助线用虚线,在MN另一侧画出点A的对应点A′,连接B的左上端任意一点和A′,这样与MN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即为入射点O,然后连接AO即为反射光线,OC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4)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障碍物ABCD,较大平面镜MN在某一高度水平放置,试用作图法求出眼睛位于O点从平面镜中所能看到的障碍物后方地面的范围.如果想在原处看到更大范围的地面,水平放置的镜子的高度应______.

解:①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将O点看成是一个发光点.作O点在平面镜中的像O′,连接OA 交MN于F,连接O′F交地面于H;连接O′B交MN于E,交地面于G,连接OE,标上箭头,光线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入射光线为HF、GE;反射光线为FO、EO.图中GH所围区域就是眼睛位于O点从平面镜MN 中所能看到障碍物后方地面的范围.

②假定水平放置的镜子的高度降低至与障碍AB面接触,眼睛就看不到障碍物后面的地面,因此,如果想在原处看到更大范围的地面,水平放置的镜子在高度该增高(即向上移动).故答案为:见上图;向上移动.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例题(带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例题(带解析)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如右图用同样的滑轮组分别提起质量相等的一个物体和两个物体,比较甲、乙两图,正确表示机械效率关系的是( ) A. η甲=η乙 B. η甲<η乙 C. η甲>η乙 D. 无法比较 2.甲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乙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它们分别在相等的水平力F作用下移动相等的距离s,那么,力F对两物体所做的功( ) A. 甲较多 B. 乙较多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3.下列生活实例中,对图片描述正确的有( ) A. 甲图:不计阻力及能量损耗,网球从刚击球拍到球拍形变最大过程中,网球机械能守恒 B. 乙图:铁锁来回摆动最终停下,在铁锁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 丙图:人造地球卫星由于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D. 丁图:运动员从高处落下,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4.如图所示,轻质杠杆AB可绕O点转动,当物体C浸没在水中时杠杆恰好水平静止,A、B两端的绳子均不可伸长且处于张紧状态。已知C是体积为1dm3、重为80N的实心物体,D是边长为20cm、质量为20kg 的正方体,OA:OB=2:1,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400cm2(g=10N/kg),则下列结果不正确的是() A. 物体C的密度为8×103kg/m3 B. 杠杆A端受到细线的拉力为70N C. 物体D对地面的压强为1.5×103Pa D. 物体C浸没在水中前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了2×103Pa

5.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匀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为P,牵引力为F0 ,t1时刻开始,司机减小了油门,使汽车保持恒定功率所行驶,到t2时刻,汽车又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已知运动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f恒定不变,汽车牵引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v0 A. t1至t2时间内,汽车做加速运动 B. F0=2f C. t1时刻之后,汽车将保持功率P0行驶 D. v= 1 2 6.质量相同的甲、乙两实心金属球密度之比为3:2,将甲球浸没在液体A中,乙球浸没在液体B中,A、B 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为5:4,则此时甲、乙两球所受浮力之比为() A. 6:5 B. 5:6 C. 8:15 D. 15:8 7.小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提起水中的物块,下列判断正确的() A. 装置中的滑轮是定滑轮 B. 装置中的AOB是省力杠杆 C. 物块在上表面露出水面前,所受浮力不断减小 D. 该滑轮的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 8.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上,如图所示,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10﹣4m3,然后在其上表面放置一个重4N的铝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g取10N/kg,ρ水=1.0×103kg/m3)则该木块() A. 未放置铝块前,木块受到的浮力是10N B. 放置铝块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是1×10﹣3m3 C. 木块的密度是0.7×103kg/m3 D. 放置铝块后,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大了600Pa 9.下列涉及压强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考物理浮力专题讲解、经典题目、配有答案(经典习题解析)

中考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 .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 .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 .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精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 浮=ρ液gV 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 A 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 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 浮不变.A 选项不正确. B 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 选项不正确. C 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 排大.C 选项不正确. D 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 排相同,ρ水相同,F 浮铁=F 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 D 注意: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例2 质量为79g 的铁块,密度是7.9g/cm 3 ,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 取10N/kg ) 精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计算物体重力和计算浮力的公式的区别. 计算物体重力:G =ρ物gV 物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F 浮=ρ液gV 排.可以说:从计算的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计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已知:m =79g =0.079kg ρ 铁 =7.9g/cm 3 求:m 铁、G 铁、m 排、F 浮 解 m 铁=0.079kg G 铁=m 铁g =0.079kg ×10N/kg =0.79N V 排=V 铁= 铁 铁 ρm = 3 7.8g/cm 79g =10 cm 3 m 排=ρ液gV 排=1g/cm 3 ×10 cm 3 =10g=0.01kg F 浮=m 浮g —0.01kg ×10N/kg =0.1N

初中物理运动经典习题及详解答案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选取参照物时,要使问题简便。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二、参照物的选取及有关物体运动方向的判断 1、选取一定的参照物,判断另一物体运动情况时,我们应设身处地的去想,假如我站在参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体,会有什么感觉,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容易判断 2、在选取平时看上去是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既要考虑到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间的速度大小关系,还应考虑到运动方向关系,以此做出正确判断。 三、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量可以分为矢量和标量。凡是既要用大小又要用方向才能完全描述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用大小就可以完全表示出来的物理量叫标量。 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密度、时间等物理量是标量。速度、力、等物理量是矢量。 四、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通过的路程跟所用时间的比是一个不随时间改变的量,这个比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 速度。用数学式表达是。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它是复合单位。 我们还可以利用图像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它通过的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叫做速度——时间图 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叫做路程——时间图像。 1.速度——时间图像 横轴ot表示时间,纵轴ov表示速度。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所以它的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1中所示的MN。 根据速度——时间图像可以求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时间轴上找出时间P,过该点作时间轴的垂线NP,它与速度图线MN交于N,所围的长方形面积恰好就是运动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2—1中斜线所示的面积。这和由公式S=vt算出是相符的。 2.路程——时间图像 横轴ot表示时间,纵轴os表示路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跟时间成正比,因此,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O的倾斜直线,如图2—2所示的OA直线。 由路程——时间图像可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图线上任取一点 B,由B点分别向时间轴、路程轴上做垂线,垂足分别为C、D,用D 点所对应的路程除以C点所对应的时间即可得到物体的运动速度。 根据路程——时间图像还可以由时间求路程,或由路程求时间。 还可以利用图像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 五、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 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为了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如果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总路程为s,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的运动快慢程度。 六、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 如果甲物体静止不动,乙物体以速度v向东运动,则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以速度v 向东运动;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以速度v向西运动。 如果甲物体以以速度v1向东运动,乙物体以速度v2向西运动,则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以速度v1+v2向西运动;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以速度v1+v2向东运动。

中考物理经典易错题解析电学部分

中考物理经典易错题解析—电学部分 以下是2019中考物理经典错题解析: 例1.一个验电器带有正电,它的箔片张开某一角度,用另一个有绝缘手柄的导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关于导体的带电情况,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可能带负电 B.只可能带正电 B.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 [解析] 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说明箔片上正电荷减小,而金属球上的正电荷增加,显然这是导体的异种电荷吸引的结果。这说明导体是不可能带正电的,导体带负电是可能的。但如果导体不带电,靠近带正电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导体的近端会出现异种电荷──负电荷,远端会出现同种电荷──正电荷,这种感应电荷也会对金属球的正电荷有吸引作用,使箔片上的正电荷减小,所以完整的答案是:带负电或不带电都可能。正确答案为C。 例2.一个灯泡的铭牌上标着PZ220──100,在室温下用伏安法测得它的灯丝电阻为R1,后在正常工作时再用伏安法测得它的灯丝电阻为R2=48.4欧,发现R2比R1大10倍以上,这是由于( ) A.前一次测得的阻值必定是错的 B.后一次测得的阻值是错的 C.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属于这种导体 D.不论什么导体,都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解析] 此题是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正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灯丝在不同条件(温度)下的电阻值不同,加深学生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截面积、材料以及温度有关,大部分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除外)。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欧,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电阻很小,所以正确的说法是C。 例3.把一个1.5欧的电阻与一个用电器串联后接到电压是7伏的电源上,要想使用电器消耗的功率是8瓦,则这个电源供给用电器的电流可能是( ) A. 2安 B. 3.5安 C. 2.67安 D. 2.31安 [解析] 本题将用电器消耗功率P限定为8瓦,其所加电压U、通过电流I和自身电阻R 均不知,用电器是与1.5欧的电阻串联在7伏电源上的,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和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相同,I1=I2,即,解得用电器的电阻分别为R=2欧和R=1.125欧,代入可得电流强度的可能值为I=2安和I=2.67安。正确选项为A、C。 例4. 一盏电灯接到220V的电源上使用时,功率为100W,如果将这个电源连上长导线, 再接这盏灯使用,它的功率为81W,求导线上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 灯光电压U=220V时的功率P=100W,功率为时的电压为U,且灯泡电阻不变。根据P=U2/R,得:P/P=U2/U1,所以 。这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灯=I灯R灯=4849/22=198V。这时,加在导线上的电压为:U导=U-U灯=220V-198V=22V。则导线上消耗的电功率是P导/P=IU导/IU(灯

初中物理经典易错题20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经典易错题20题 1.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0牛 B、200牛 C、0牛 D、400牛 2.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 A 一定是平衡力 B 一定不是平衡力 C 可能是平衡力 D 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力减小为F/2时,物体A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此时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A.减小为原来的1/2 B.和原来一样 C.增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4.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下:①甲图中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②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上述三种情况下物体A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不受力 B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且受力相同 C、甲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乙、丙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不同 D、甲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乙、丙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相同 5.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钢球的直径,测得的四次结果是 1.82cm,1.87cm,1.68cm,1.81cm,则小球的直径应取()A.1.83cm B.1.833cm C.1.76cm D.1.759cm 6.一个铜球在酒精灯上烧了一会,铜球的质量和密度将( ) A 不变、变大 B、不变、变小 C 不变、不变 D 变小、不变 7.有三个相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相同,它们的质量比为m1:m2:m3=2:3:5,把 它们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则水平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 A. 2:3:5 B.5:3:2 C.1:1:1 D.15:10:6 8.如图,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 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 P乙,则() A . P甲 < P乙 B . P甲 = P乙 C . P甲 > P乙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9.如图,A、B两的容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且液面a点的压强小于b点的压 强,当a、b之间的阀门打开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体由A向B流动 B.液体由B向A流动 C.液体静止不动 D.液体来回流动 10.当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折射光线一定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B.光线一定发生折射 C.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折射角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11.甲、乙两个冰块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0℃。甲冰块位于地面静止,乙冰块停止在10米高处,这两个冰块()。 A. 机械能一样大 B.甲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 乙的内能大 12.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 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100℃ B. 湿衣服放在温度低的地方比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干得快 C. -5℃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会溶化 D.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3.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体距u1=30厘米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厘米,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u=10厘米,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A.大于20厘米 B.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15厘米

初中物理典型例题解析(浮力)

初中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详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浮=ρ液gV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只跟液体的密度 .......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以迎.....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刃而解了. 解A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浮不变.A选项不正确. B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选项不正确. C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排大.C选项不正确. D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排相同,ρ水相同,F浮铁=F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D 注意: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例2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计算物体重力和计算浮力的公式的区别. 计算物体重力:G=ρ物gV物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F浮=ρ液gV排.可以说:从计算的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计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已知:m=79g=0.079kgρ铁=7.9g/cm3 求:m铁、G铁、m排、F浮 解m铁=0.079kg

G 铁=m 铁g =0.079kg ×10N /kg =0.79N V 排=V 铁= 铁 铁 ρm = 3 7.8g/cm 79g =10 cm 3 m 排=ρ液gV 排=1g /cm 3 ×10 cm 3 =10g =0.01kg F 浮=m 浮g —0.01kg ×10N /kg =0.1N 从上面的计算看出,铁块的重力和铁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完全不同,但计算方法委相似,关键 是区别ρ液和ρ物,区别V 排和V 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而不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例3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 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 ,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 3 .(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 /m 3 )=> 已知:G =43N ,浸没水中F =33.2N 求:V 空 解 可在求得浮力的基础上,得到整个球的体积,进一步求出实心部分体积,最后得到结果. F 浮= G —F =43N —33.2N =9.8N V 排=g F 水浮 ρ=kg /N 8.9m /kg 100.1N 8.933??=1×10—3m 3 浸没:V =V 排=1×10—3m 3 球中所含铜的体积V 铜= 铜 铜 ρm = g G 铜铜 ρ = kg /N 8.9m /kg 100.1N 433 3?? ≈0.49×10—3 m 3 V 空=V —V 铜=1×10—3m 3—0.49×10—3m 3 =0.51×10—3 m 3 答案 0.51×10—3m 3 例4 体积相同的A 、B 、C 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图1—5—1所示的状态,试比较三个物体受的重力G A 、G B 、G C 和密度ρA 、ρB 、ρC .

初中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 .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 .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 .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精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 浮=ρ液gV 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 A 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 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 浮不变.A 选项不正确. B 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 选项不正确. C 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 排大.C 选项不正确. D 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 排相同,ρ水相同,F 浮铁=F 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 D 注意: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例2 质量为79g 的铁块,密度是cm 3 ,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 取10N/kg ) 精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计算物体重力和计算浮力的公式的区别. 计算物体重力:G =ρ物gV 物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F 浮=ρ液gV 排.可以说:从计算的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计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解 m 铁=,G 铁=m 铁g =×10N/kg =,V 排=V 铁= 铁 铁 ρm = 3 7.8g/cm 79g =10 cm 3 m 排=ρ液gV 排=1g/cm 3×10 cm 3 =10g=,F 浮=m 浮g —×10N/kg = 从上面的计算看出,铁块的重力和铁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完全不同,但计算方法委相似,关键 是区别ρ液和ρ 物 ,区别V 排和V 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而不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例5 将一个蜡块(ρ蜡=×103 kg/m 3 )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精析 确定状态→受力分析→比较浮力→比较V 排. 此题考查学生能否在判断状态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急于用阿基米德原理去解题. 解 蜡块放入不同液体中,先判断蜡块处于静止时的状态. ∵ ρ 盐水 >ρ水>ρ蜡>ρ酒精∴ 蜡块在酒精中下沉,最后沉底;在水和盐水中最后处于漂浮状态.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例题难题 解析

1.解: (1)对杠杆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甲、乙所示: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G 甲×OA =T 1×OB (G 甲+G 乙)×OA =T 2×OB 又知OA ∶AB = 1∶2 所以OA ∶OB = 1∶3 N 300010N/kg kg 300=?==g m G 甲甲 N 600N/kg 10kg 60=?==g m G 乙乙 N 0001N 03003 11=?= =甲G OB OA T (1分) N 2001N 03603 1)(2=?= += 乙甲G G OB OA T (1分) (2)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2甲、乙所示 因动滑轮处于静止状态,所以: T 动1=G +2F 1,T 动2=G +2F 2 又T 动1=T 1,T 动2=T 2 所以: G G G T F 21N 5002N 1000211-=-=-= (1分) G G G T F 2 1N 6002 N 12002 22- =-= -= (1分)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3甲、乙所示。 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有: F 人1+ N 1, = G 人, F 人2+N 2, =G 人 因为F 人1=F 1,F 人2=F 2,N 1=N 1, ,N 2=N 2, 且G 人=600N 所以: N 1=G 人-F 1=600N -)21N 500(G -=G 2 1N 100+ (1分) N 2=G 人-F 2=600N -) 21N 600(G -=G 2 1 (1分) 又知N 1∶N 2=3∶1 即 1 32121N 1002 1=+= G G N N 解得G =100N 甲 乙 图1 T T 甲 乙 动2 F 2 动1 F 1 图 2 人 人1 人2 人 图3 甲 乙

初中物理杠杆知识点及经典考题解析

杠杆知识点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杠杆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 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⑴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⑵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 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⑶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 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初中物理浮力经典例题大全及详细解析(强烈推荐)改

初中物理浮力经典例题大全及详细解析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例2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例3(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例4体积相同的A、B、C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图1—5—1所示的状态,试比较三个物体受的重力G A、G B、G C和密度ρA、ρB、ρC. 例5将一个蜡块(ρ蜡=0.9×103kg/m3)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酒精水盐水 (a)(b)(c) 图1—5—2 例6(广州市中考试题)将重为4.5N、体积为0.5dm3的铜球浸没在水后放手,铜球

静止后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例7(广州市中考试题)把一实心金属块浸在盛满酒精的杯中静止后,溢出酒精8g (ρ酒精=0.8×103kg/m3),若把这一金属块浸在盛满水的杯子中静止后,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A.15g B.12.5g C.10g D.8g 例8体积是50cm3,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ρ酒=0.8×103kg/m3) 例9(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5—3中,重为5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N,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A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5 N,竖直向下B.3N,竖直向上 C.2N,竖直向上D.8N,竖直向下 图1—5—3 例10以下是浮力知识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所受浮力一样大 B.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在海里受的浮力大 C.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不同 D.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浸入液体体积越大,所测得的液体密度越大

(完整版)初三物理电功电功率典型例题解析(免费)

电功电功率典例精析 电功和电功率基础知识 1. 电功(W):电流对用电器做的功(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电功。 ①电功的国际单位:焦耳(J)。常用:度(千瓦时)KW.h,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②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③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④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①式中的W、U、I、t必须对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的同一过程,才能代入公式计算,即要满足“同一性”;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⑤其他计算公式:W=I2Rt(多用于串联电路),W=U2t/R(多用于并联电路) 2.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 ①计算公式:P=W/t=UI(式中单位P→瓦(w);W→焦(J);t→秒(s);U→伏(V);I→安(A)) ②利用公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a.如果W用焦(J),t用秒(s),则P的单位是瓦(w); b.如果W用千瓦时(KW.h),t用小时(h),则P的单位是千瓦(KW)。 c.公式中各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才能代入公式计算。 ③其他计算公式:P=I2R (多用于串联电路),P=U2/R(多用于并联电路) ④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另有:额定电流 ⑤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⑥实际电压(U实):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另有:实际电流 ⑦实际功率(P实):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⑧用电器消耗的实际功率随加在它两端的实际电压而改变。实际电压升高,实际功率增大;反之则减小。 a.当U 实> U额时,则P 实> P额;(灯很亮,将缩短灯泡寿命,且易烧坏)。 b.当U实< U额时,则P实< P额;(灯很暗)。 c.当U实= U额时,则P实= P额;(正常发光)。 ⑨同一个电阻,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即同一用电器消耗的实际功率跟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平方成正比,P1/P2=U12/U22)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典型题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典型题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典型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电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第6题第7题第8题第9题

10.(2012?青羊区一模)把标有“36V 15W”的甲灯和标有“12V 5W”的乙灯串联后接在电压是36V的电路中,下 11.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的实验中:按照图的电路进行实验: (1)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_________(填“闭合或断开”) (2)在实验过程中,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4﹣5甲乙所示,分析原因应该是: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 第11题第12题 12.(2013?青岛模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明家新买了一台空调,刚接入电路,家里的保险丝就烧断了,请分析其原因. 答:使用空调后,电路中的总功率_________,根据公式_________可知,在_________一定时,电路的总功率_________,电路中的总电流_________,导致保险丝烧断. (2)请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 13.小华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连接了如下的电路,请帮他分析这个电路中的问题. (1)连接的电路有错误,请你找出来并在连接线上画“×”,然后将右边实物正确连好. (2)小华连接电路中的这个错误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答:_________. (3)有无危害?答: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典型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电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如图所示,对如图电路分析正确的是()

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

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 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 例1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0℃的房间内(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解答冰完成熔化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它的熔点0℃,二是必须继续吸热.题中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的冰和0℃的房间没有温度差,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因此冰不能继续吸热,它不会继续熔化. 本题常见错误是片面认为晶体只要达到了它的熔点,就会熔化,得出冰能继续熔化的结论. 例2“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就一定会沸腾起来.”这种说法对吗? 解答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看法.在学习了沸腾知识后,要会用它的规律来分析.这种说法有两点错误. 第一,100℃不一定是水的沸点,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第二,即使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水也不一定能沸腾.这是因为完成液体沸腾,条件有两个: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不能说,水到了100℃,就一定会沸腾. 例3在很冷的地区,为什么常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而在实验室中,为什么用煤油温度计而不使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 解答酒精、水银及煤油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酒精、水银、煤油凝固成了固态或变成气体就无法用它来测温了.查熔点表可知:酒精的熔点是—117℃,水银的熔点是—39℃.又因为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也就是说酒精降至—117℃才凝固,而水银降至—39℃就会凝固,很冷的地区气温可低至—40~—6 0℃,这种情况下水银凝固,而酒精还是液态的,可以用来测气温.又查沸点表可知:酒精的沸点是78.5℃,而煤油的沸点约为150℃,凝固点约为-30℃,而水的沸点是100℃,实验时若用酒精制成的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酒精有可能变成气体而无法进行测量,而煤油仍是液体,还可以测高温. 例4(天津中考试题)质量和温度均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相互接触(铁的比热<铝的比热=,则() A.热从铝块传到铁块B.热从铁块传到铝块 C.铁块和铝块之间没有热传递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精析考查对物体吸、放热公式的理解,并知道热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初中物理浮力经典例题大全及详细解析(学生练习用)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例2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 例3(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已知:G=43N,浸没水中F=33.2N 求:V空 例4体积相同的A、B、C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图1—5—1所示的状态,试比较三个物体受的重力G A、G B、G C和密度ρA、ρB、ρC. 图1—5—1 例5将一个蜡块(ρ蜡=0.9×103kg/m3)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酒精水盐水 (a)(b)(c) 图1—5—2

例6(广州市中考试题)将重为4.5N、体积为0.5dm3的铜球浸没在水后放手,铜球静止后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例7(广州市中考试题)把一实心金属块浸在盛满酒精的杯中静止后,溢出酒精8g(ρ酒精=0.8×103kg/m3),若把这一金属块浸在盛满水的杯子中静止后,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A.15g B.12.5g C.10g D.8g 例8体积是50cm3,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ρ酒=0.8×103kg/m3) 例9(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5—3中,重为5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N,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A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5 N,竖直向下B.3N,竖直向上 C.2N,竖直向上D.8N,竖直向下 图1—5—3 例10以下是浮力知识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所受浮力一样大 B.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在海里受的浮力大 C.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不同 D.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浸入液体体积越大,所测得的液体密度越大

初中物理中考典型题简单机械学霸级难题详解.doc

1、某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物体与动滑轮用绳子 a 连接)匀速拉动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 物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从200N 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组装滑轮组的绳子 b 被拉断,每次物体拉动的距离 均为 2m。 通过实验绘出了该滑轮组机械效率随物体受 到摩擦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 (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求: (1)动滑轮重力 (2)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 物体以 0.2m/s 的速度匀速运动时,该滑轮组的有用功率 ( 3)一个重 500N 的同学利用该滑轮组,想独自用竖直向下的力拉断绳子 b,请你通过计算分析他能否实 现。 【考点】滑轮组的特点、机械效率、功率、受力分析等 【思路】通过题目的描述不难发现,作为滑轮组分析,这个题目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滑轮组不是在提升物体, 而是拖着它在地面移动,咦~这要怎么变通呢?嗯——,那我们是不是需要分析下滑轮组下端绳子上的力 呀?对呀,绳子上的力才是滑轮组在提升过程中要克服的,在这个题目中就不再是物体的重力了,那又是 什么呢?物体在地面上被拉动,那拉动的过程要克服的就是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由此,可以对应到滑轮组,滑轮组向上提升时,克服的就是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这一点想清楚了,这个滑轮组的题目和我们平时做的 是不是思路就一样了?嗯呐!那让我们来看下题目中的要求吧。 第一小题,让我们计算的是动滑轮重力,提到动滑轮重力,我们知道它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关键。 那我们就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入手来解决它。有关滑轮组效率,在乙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组准确的数据,那就是当摩擦力是200N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50%,结合本题,我们可以写出:W有用1 f 1s 200N OK,第一小题解决! 1 50 ﹪,就可以解出动滑轮重力了, W总11 f1 s G动 s 200 N G动 第二小题,借助第一小题解出的动滑轮重力,加上已知的机械效率80%,很容易求得此时的摩擦力,还用第一小题的式子就可以,看出来没?嗯,接下来就该计算滑轮组的有用功率了。有用功率自然对应有 用功,那有用功在本题里就是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了。也就是说,有用功率就是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摩 擦力大小知道了,速度题目中已经给出,由功率的公式P=Fv 直接计算就好了。 第三小题的问题有点特别,这是有人要逞英雄的节奏啊~嘻嘻让我们来验证下吧。首先要想想看, 这个重 500N 的同学竖直向下拉绳子,最大能用多大的力呢?他最大能拉多大的力,好像不好想啊~他要是个大力士,没准儿可以拉到N 大的力哦!一下不就拉断了吗?哦~,是吗?我不信。可不是老师小瞧他, 我们对这位同学做下受力分析就明白了。他向下拉绳子的时候,受几个力呢?嗯,竖着向下的重力,地面 给他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还有绳子给他竖直向上的拉力。那就是说 F 拉 =G-F 支,等等,是不是 F 拉最大也大不过他的重力。嗯对了,等于重力就已经被吊起来了,哈哈那就是说 F 拉最大就是 500N。绳子被拉断需要的力是多大呢?我们可以从乙图中找到,绳子被拉断时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1600N,根据绳 b 承 受的最大拉力F31 (G动f3 ) ,计算出来和同学的最大拉力比较下就可以知道绳子能不能被拉断啦。3 【分析】 ( 1)由图象知,当物体与地面间摩擦力为 200N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50%,根据机械效率变形公式得到动滑轮重力; ( 2)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动滑轮重,可以得到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已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运 动速度,利用公式P=Fv 得到有用功率; ( 3)由图象知绳子 b 被拉断时,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 生体重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1600N,计算此时绳子受到的拉力,与中学

中考物理浮力专题(经典习题解析)

中考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精析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浮=ρ液gV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 液体的密度 .......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解A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浮不变.A选项不正确. B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选项不正确. C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 排大.C选项不正确.D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排相同,ρ水相同,F浮铁=F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D 注意: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例2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 精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计算物体重力和计算浮力的公式的区别. 计算物体重力:G=ρ物gV物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F浮=ρ液gV排.可以说:从计算的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计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已知:m=79g=0.079kgρ铁=7.9g/cm3 求:m铁、G铁、m排、F浮 解m铁=0.079kg

G 铁=m 铁g =0.079kg ×10N /kg =0.79N V 排=V 铁= 铁 铁 ρm = 3 7.8g/cm 79g =10 cm 3 m 排=ρ 液 gV 排=1g /cm 3 ×10 cm 3 =10g =0.01kg F 浮=m 浮g —0.01kg ×10N /kg =0.1N 从上面的计算看出,铁块的重力和铁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完全不同,但计算方法委相似,关键 是区别ρ液和ρ物,区别V 排和V 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而不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例3 (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 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 ,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 3 .(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 /m 3 ) 已知:G =43N ,浸没水中F =33.2N 求:V 空 解 可在求得浮力的基础上,得到整个球的体积,进一步求出实心部分体积,最后得到结果. F 浮=G —F =43N —33.2N =9.8N V 排= g F 水浮 ρ= kg /N 8.9m /kg 100.1N 8.93 3??=1×10—3m 3 浸没:V =V 排=1×10—3 m 3 球中所含铜的体积V 铜= 铜 铜 ρm = g G 铜铜 ρ = kg /N 8.9m /kg 100.1N 433 3?? ≈0.49×10—3 m 3 V 空=V —V 铜=1×10—3m 3—0.49×10—3m 3 =0.51×10—3 m 3 答案 0.51×10—3m 3

初中物理电路故障与动态电路分析解题技巧和经典题型(含详细答案)

初中物理电路故障及动态电路分析 1、先根据题给条件确定故障是断路还是短路:两灯串联时,如果只有一个灯不亮,则此灯一定是短路了,如果两灯都不亮,则电路一定是断路了;两灯并联,如果只有一灯不亮,则一定是这条支路断路,如果两灯都不亮,则一定是干路断路。在并联电路中,故障不能是短路,因为如果短路,则电源会烧坏。 2、根据第一步再判断哪部分断路或短路。 例1:L1与L2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L2两端电压,开关闭合后,发现两灯都不亮,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原因是什么?解:你先画一个电路图:两灯都不亮,则一定是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两个接线柱跟电源两极相连接,这部分导线没断,那么只有L1断路了。 例2、L1与L2串联,电压表V1测L1电压,V2,V2示数很大,则L1短路而L2正常;B、若V1=0而V2示数很大,说明L2都断路。测L2电压。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V1=0 解:可能你会错选A。其实答案为B。首先根据题给条件:两灯都不亮,则电路是断路,A肯定不正确。当L2断路时,此时V2相当于连接到了电源两极上,它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因此示数很大。而此时L1由于测有电流通过,因此两端没有电压,因此V1的示数为零。 首先要分析串并联,这个一般的比较简单,一条通路串联,多条并联。如果碰上了电压表电流表就把电压表当开路,电流表当导线。这个是

因为电流表电压小,几乎为零。但电压表不同。此处要注意的是,电压表只是看做开路,并不是真的开路。所以如果碰上了一个电压表一个用电器一个电源串联在一起的情况,要记得。电压表是有示数的(话说我当时为这个纠结了好久)。还有一些东西光看理论分析是不好的,要多做题啊,做多得题,在分析总结以下,会好很多。而且如果有不会的,一定要先记下来,没准在下一题里就会有感悟、一.常见电路的识别方法与技巧 在解决电学问题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电路图中各个用电器(电阻)的连接关系问题。不能确定各 个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就无法确定可以利用 的规律,更谈不到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正确识 别电路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前提。当然首先必须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两种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图1(甲)、(乙)),这是简化、改画电路图的最终结果。 识别电路的常用方法有电流流向法(电流跟踪法)、摘表法(去表法)、直线法和节点法。在识别电路的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方法并用。1.电流流向法 电流流向法是指用描绘电流流向的方法来分析电阻连接方式的方法。这是一种识别电路最直观的方法,也是连接实物电路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具体步骤是: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描绘出电流通过电阻的各条路经,一直达到 电源的负极。例1:在图2(甲)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