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

合集下载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期开始即有所传承。

在古代,诗歌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表达感情和思想,还能够展现人们对自然、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见解。

古代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意境界”,是由于它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所构成的一种超然境界,从而引导人们走进这个永恒的艺术殿堂,感受古诗之美。

首先,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特别有特点。

它是通过选用有韵的词语,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平仄对对押韵。

通过刻画形象和运用意境,展现出不同情境所具有的美感。

如《江南》中的“白茫茫的大地,看不尽的草原”,这样的描述铺陈有光,细腻中带着豁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独具一格的风格为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添上了色彩。

其次,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

这里的意境并不是简单的意义,而是指从含义、象征、意象、理念等方面来构建的一种艺术意境。

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描写和反映,让读者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中寻找和构建出与古代诗人共同的境界。

如《登高》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浅描淡写,唤起了读者深切的感慨和思考,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另外,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是其最终追求的目标。

古代诗歌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同时,也追求着一种高度的艺术美感。

在古代诗歌中,这种美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感,而是在体现作者的自然灵感的同时,通过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体验。

如《长恨歌》中的形象描写、比喻、反问、对比等手法,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至美至切的艺术之美。

最后,古代诗歌所表达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灿烂而深厚的,而古代诗歌正是传承了这种文化精神。

通过对道德、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反映,古代诗歌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载体。

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人的心灵世界,从而展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意蕴。

诗词古韵感悟心得体会(3篇)

诗词古韵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诗词便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挥洒笔墨,创作出了无数传世佳作。

今日,我怀着对古韵诗词的敬畏之心,试图从中汲取营养,感悟人生。

一、诗词之美,美在韵律诗词之美,首在于韵律。

我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这种独特的韵律美,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读一首好诗,仿佛听一曲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仅二十八字,却韵味无穷。

诗人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技巧,将月光、霜、故乡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令人陶醉。

二、诗词之情,情真意切诗词之美,更在于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心灵之窗的展现。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用诗词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深情。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人登高望远,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的追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

诗人以红豆象征相思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三、诗词之哲理,启迪人生诗词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哲理的启迪。

古人在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告诉我们只要勇往直前,就能找到光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人以大海和天涯为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告诉我们友谊无远弗届。

四、诗词之传承,弘扬文化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诗词文化,让古韵诗词焕发出新的光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诗,是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底蕴。

古诗的魅力在于它的古朴之美。

古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纯净、清新的感觉。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月光照耀下的安静夜晚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

再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河景色的描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壮美,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古诗的美还在于它的含蓄之美。

古人善于运用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一句简洁的诗句传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想。

如《渔歌子》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把落叶和长江的景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出了对岁月流转和人世变迁的感慨。

再如《登高》中的“边草愁古云,迢迢天外月”,通过对草原和月亮的描绘,表达出对离故国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种含蓄之美,给古诗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层次感,使人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古诗的韵律之美也是其特色之一。

古诗采用的是五言、七言或者其他韵文,具有一定的格律和节奏感,使人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声音的美感。

比如《静夜思》的五言绝句,每句都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在词调韵味上始终保持着平衡和和谐。

走进古诗意境,就是要感受古诗之美。

这就需要我们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积极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对话,与古人心灵相通,共同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要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解读。

古诗往往比较简洁,但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登鹳雀楼》,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表达了壮丽和巍峨的情感,同时也传递了对历史沧桑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当我们读到这样的古诗时,应该停下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蕴,思考古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我们要将古诗与现实生活进行对照。

古诗虽然描绘的是古代的景象和情感,但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是与人类的生活和思考相关的。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古诗之美就在于其深邃的意境和流动的情感。

古人以简淡的文字构建出了华丽的画面,通过一句句质朴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情感。

比如《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简单直观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又寂寥的夜晚场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又如《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雄伟壮丽的词句,描绘了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使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古诗之美还在于其内在的修养和意蕴。

古人思想深邃,修养深厚,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古诗常常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比如《将进酒》这首诗,通过豪气的词句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将风华正茂的时光与壮志豪情相结合,抒发了作者对于诗意人生的追求。

而作为幼稚诗的代表,《木兰辞》则通过表达女儿家家养家,振兵出征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忠诚与勇敢,表现出了女性强硬而坚忍不拔的品质。

这些诗句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古人的情怀和人生观,让人们在感受古诗之美的也得到了一种思考。

古诗之美还在于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读者的主观参与。

古诗善于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句的意义更为丰富深邃。

比如《清平调》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表达,不仅是对美好的描述,还寄托着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团结一致的期望。

古诗特点之一是意蕴悠远,读者需要通过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力,去感受并解读诗句中隐含的深层含义。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于古诗的解读都可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在古诗中找到自己与诗的共鸣。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就像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品味着他们智慧的结晶。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古诗以其深邃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与美好。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意蕴深刻,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历史的追寻。

一、古诗之美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美在于:1.美在情感表达中古诗常常通过情感的表述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撼。

如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出豪迈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特点。

2.美在意境构建中古诗中的意境构建非常精妙,有时候只需几句简单的描写,就能营造出一种深远的印象。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山河秀美的惊艳。

3.美在文学技巧中古诗常常运用多种文学技巧,如对仗、押韵、平仄、象征、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如杜甫的《春望》:“数峰同叠翠,万籁俱寂,单极遥指砾天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神秘。

同时,诗歌有着和谐的音韵和严谨的结构,是文学艺术的高度体现。

二、走进古诗意境1.感悟自然之美古诗中常常描绘出自然之美,人们可以通过走进古诗意境来感受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如杜甫的《春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和花开的美丽。

2.领悟人生之味古诗还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们可以通过走进古诗意境来领悟人生的真谛。

如苏轼的《江城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出对时间和离别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沉痛和感伤。

3.感悟文化之铭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们可以通过走进古诗意境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出中国文化对豪放不羁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魄和大气。

1.品味古诗人们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通过反复品读、默诵和理解,深度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情感,从而获得启示和心灵的净化。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感情的结晶。

数千年来,古诗以其优美、精致、含蓄的语言和深邃、广阔、丰富的意境,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就如同踏入了一片古老的江南水乡,漫步在诗意的世界中,感受着古代诗人在文字中勾勒出的美好。

古诗之美,体现在其精巧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中。

在古诗的世界里,语言既简洁而又优美,充满了韵律之美和音韵之美。

比如《庐山谣》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四句诗用了十八个字,却勾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美好风景,和人们初次见到江南风光的心情。

再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简短而有力,表达出了作者对岱宗(泰山)的无尽神往。

这些优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柔软之处。

而古诗的意境,则是古代诗人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的深沉思索和丰富想象的结晶。

古诗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感染和震撼后人,正是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意境,触及人们内心的共鸣。

比如《锦瑟》中的“大君谁兮”,这三个字描绘出了乐器的振奋声音,令人仿佛置身于乐器的音韵之中。

再如《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两句诗以黄河的形态隐喻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深刻而又意蕴悠长。

这些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启迪,也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古诗之美,还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中。

古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诗、律诗等等。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最为常见。

五言古诗因其简短、流畅的特点,最能够传达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送灵椽先生》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而七言古诗则因其丰富和宽广的表达方式,多被用来写叙事诗和感怀诗,如《木兰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古诗还有其特有的韵律和音韵,如五言绝句的韵律优美,七言绝句的宏大壮观,这些都给古诗增添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诗之美,还可以从古诗的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中找到。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美妙的音韵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人从中汲取到了灵感和力量。

古诗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

一首优美的古诗,往往能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孤寂和乡愁,而《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勾勒出了田野劳作的场景和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

这些古诗通过精巧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古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慨时光荏苒,人生百态。

古诗之美不仅体现在其语言形式上,更体现在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境中。

古诗之美如同一幅幅画卷,展现着千姿百态的人生。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天命的思考,而杜甫的《登高》则展现了登高远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与批判。

古诗之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意境之中。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句铿锵有力,展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的个性和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而王维的《送别》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则勾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悲凉,一幅离愁别绪的画面浮现眼前。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需要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和一双敏锐的眼睛。

古诗之美不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古诗意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体味到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情感魅力。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派草木凋零又生生不息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和对于人生变化的思考。

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抒发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无须多言。

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的地位无与伦比。

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每一代文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诗篇,形成了一部庞大的古代文学宝库。

在这部宝库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对生活、自然、伦理等各种题材的深刻感悟,欣赏到他们华丽的语言艺术和雄浑的气势风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尽力通过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让大家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首先,我们来看《静夜思》这首著名的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洁而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景象,同时也把人们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月光霜照,宛如一个个分明可见的思念之缝,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望月凭栏的情景,则更增添了此诗的诗情画意和古韵风骨。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有力,气势磅礴,让人欣赏到了唐代诗歌的雄浑和风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首词写了一个文人倚天而眺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的遥思之情。

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写的是一种怀古伤今之情,将“青天”放在“明月”之前,暗示自己此刻的心境如此清新宁静,可为他感到迷惘的是,他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唏嘘之情不由得激动了多少读者的感情。

其中“琼楼玉宇”则是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不一样关注,如果只是想飞天入地的人,而不关注怎样活着,毕竟枉然。

而以玩赏月亮作为谈心伴侣的苏轼,自然不会忘记这样的生活趣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样的一句感叹,时至今日也能给今人带来极大的共鸣。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这首词表现了苦闷的深情和无边的相思,独辟蹊径地把朱笺换成了花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

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

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

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

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内容。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含在所描绘的事物当中。

但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怎么融合才会呈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画面呢?这就不得不先
解决一个概念“意象”。

意象就是指诗歌中带有情味的事物。

事物本无情无味,属于自然界最本真纯粹的存在。

但在诗人眼中往往是融入了一定感情的,有特定含义的。

我们就称之为意象。

而我们把这些意象在脑海里堆砌组合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就构造出了意境。

简而言之,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组合创造的整体空间。

所以鉴赏诗歌关键还是要从意象、意境入手。


了意境的美,才有了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美的标准,意境也就有了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语言形式、美的音韵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笔者试从古诗词诗境缘生入手,把握古诗词的意境特点,探索古诗词审美教学。

笔者认为,古诗词诗境产生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不自禁惹情思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其意是指诗人事先没有准备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触动思绪,于是在对物、景进行描写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了,达到意与景的交融。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阳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显而易见,诗中“闺妇”本无愁,喜妆赏景是其上楼的初衷,怎想煦日春色下杨柳拂拂,惹得她勾起了对上京赶考的夫婿的思念,于是喜淡思浓。

这是诗中的人物随景生情。

诗人自己也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

比如,崔颢的《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崔颢本意在登临黄鹤楼远眺,无奈繁盛草木之景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难以自抑。

在这类诗中,诗人或者诗中人物的情意都是
由客观物景触发的,没有预设,触景生情的过程比较明显。

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白居易的《春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个宁静的乡村之夜,作者目见霜草,耳听虫声,环视无人,忍不住勾起了寂寞孤独之感,想要排遣而出门,却又辽望田野,惊现洁白如雪的荞麦花,心情自然转忧为喜了。

所以诗人之情是由物所发,并随物变情。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景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是隐蔽着自己也不自知,耳目一旦触及外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便唤醒了心中的意念情思。

二、苦心孤诣传情意
王国维崇尚“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

有时候,诗人有万千情意想要传达,苦于无处可泄。

因为情思是无形的,虚的,怎么办?只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情思为景物,就是移情入景,以神求形,通过境来表现意。

比如,宋代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深秋重阳,深守闺房的李清照已又一年未见夫婿赵明诚,清秋渐冷,思绪与日俱增,念意难传,只能通过“黄昏时独酌的酒”、“菊香”以及“比黄菊还瘦的人”几个意象来衬托自己怀思憔悴的心境。

类似的还有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

试问:秋天是归来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红叶沉沉的季节,人心更多眷恋,更渴望温暖,为何作者会觉得这个秋天更令人伤感、冷清?缘皆因离别,所以,尽管是清晨美景,作者看到的仍是凄寒晓风,凋残明月,却足以引发自己当时的离恨别愁和难舍思恋。

再比如,杜甫的《春望》中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乃无语之物,怎会溅泪和惊心?而其时,作者早已溅泪和惊心。

显然易见,他是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了花鸟身上。

从而营造出了一副国破家亡,草木萧条,人心伤悲的意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一词一物,一句三词,看似简单、通俗,没有具体的描绘,只是景物的随意堆砌,但仔细一瞧,选取的每个景物都流露一种枯瘦昏暗的冷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是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连结成一脉景致,现于沉沉迟暮中,都寄托了在外游子浪迹天涯的伤悲之情。

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移入其中,构造出来的意境就浑然天成了。

移情入境的前提是选取的景一定是最适合达情的媒介。

如果你所选的“景”无法成功传达出这个“情”,也就没有意境可言了。

三、物我相融成一体
有时候,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即所谓的情景交融。

例如,典型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诗中早莺似乎争着飞上枝头欢叫,新燕似乎争着筑新窝,面对早春的到来,他们也充满了喜悦之情,再加上迷人眼的乱花,没马蹄的浅草,不停踏春的游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整个春天的景象洋溢着快乐。

而诗人感受着这样的气氛,自己也情不自禁地快乐着。

物情与我情自然交融在了一起,勾勒出一幅惬意欢乐的游春意境图。

再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回忆去年的景色令人伤感,看到今春又将过去更添愁韵,可谓情景交融。

诗境是古诗词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赏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会理解并明确区分每一类诗境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诗词内核,进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获得真正的艺术美。

而作为教师,围绕诗境产生的特点顺藤摸瓜,引领学生渐入
诗境的花园,也不失为赏“生”悦“己”的文学之旅。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裘村中学(3155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