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史 第三章 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

合集下载

楚国_精品文档

楚国_精品文档

楚国楚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战国时期的国家,也是七大强国之一。

它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一带,是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而其辉煌的时代则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间。

楚国起初是一个小国家,位于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

然而,在周朝衰败的后期,楚国却逐渐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楚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杰出的统治者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统治者就是楚庄王和楚昭王。

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大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

楚庄王重视教育,并且提倡文化发展,使得楚国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此外,他还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楚庄王还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楚国的地位,与周朝和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楚昭王是楚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许多周边的小国,使得楚国的领土得以扩张。

楚昭王还实行民主改革,取消封建制度,使楚国的社会出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在他的统治下,楚国也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楚辞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楚辞是楚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是一种以曲调演唱的诗歌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包括爱情、自然、战争等。

楚辞的诗人主要有屈原、宋玉等,他们以深情和豪放的描述方式,表达了楚国人民热爱生活、抒发情感的真实感受。

楚国的文化不仅体现在楚辞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楚国的雕塑、绘画、陶器等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楚国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此外,楚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楚剧、楚歌等,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楚国人民的喜爱。

楚国的崛起和辉煌不仅得益于其杰出的统治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还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楚国的军事力量在战国时期堪称第一,楚国以其强大的军队征服了许多周边的小国。

楚国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它引进了一系列新的武器和战术,使得楚军在战争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战国初期的楚国

战国初期的楚国

战国初期的楚国战国初期的楚国杂文参考 ? 战国初期的楚国 24--22战国初期,楚惠王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公元前47年(楚惠王十六年),越灭吴后,勾践称霸诸侯,势盛一时。

勾践为了缓解与楚国的关系,主动以淮上地与楚,此则有利于楚国的进一步东向。

其后,楚通好于秦,当晋内部斗争激烈、三家分晋和越国渐走下坡路时,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即迅速地灭掉了蔡国。

两年后,即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又灭掉了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

《史记?楚世家》说:“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自此,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

公元前42年,楚惠王卒,但国威不减,第二年,即公元前4年(楚简王元年),楚又灭掉了莒国(今山东莒县)(《史记?楚世家》。

蒙文通《越史丛考》谓齐先灭莒,楚顷襄王时为楚所灭。

)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继承楚昭王事业,利用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内部变动、无力外顾和越国衰败之机,与秦和好,积极向东开拓,使楚国重又复强,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楚惠王不失为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国又一有作为的国君,他和楚昭王一样,为楚国的复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在楚国对外争夺取得重大进展之际,楚国内部问题也积聚很多,日益演成难以克服的弊端。

商末周初楚人立国后,仿效中原王朝,实行以王为首的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体制。

王与奴隶主贵族是世袭的,各级官僚也就由这些世袭贵族轮流担任。

为保证王权巩固,中央最重要的执掌政治、军事大权的令尹、司马,除了在武、文时代有破格录用非王族宗亲人员担任的例子外,一般均由公子(君王子弟)和世家大族担任。

楚庄王时既用世家大族,亦用众公子为令尹和司马。

此后,这种格局没有政变,一直延续至战国后。

这种王室宗亲垄断政治的局面,一方面避免了王权旁落,另一方面也使政治守旧,缺乏进取的锐气。

楚人建国后,无论是令尹、司马或担任其他官职的官吏贵族,都以俸禄和“赏田”的形式,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

战国七雄楚国的兴衰史

战国七雄楚国的兴衰史

战国七雄之楚国的兴衰史楚国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乱世的七雄之一。

周成王时期,熊邑因辅佐朝政有功,被周成王分封到了南蛮之地,建立了楚国,熊邑成为楚国的开国国君。

周朝初期,周天子一共分封了大大小小70多个诸侯国,楚国刚开始只有土地50里,经过雄邑至雄渠数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仅有50里的小国发展成为泱泱大国。

至战国时期,楚国就是满级进入新手村,不但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

还雄踞南方据点,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后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导致国力萎靡不振,魏国变法先驱吴起被排挤来到楚国,被励志要变法图强的楚悼王视为掌中之宝。

吴起吸收李悝变法的法治精神,提出明法审令,将法律公之于众。

还提出减爵禄,整顿吏治训练士卒,增加军费。

经过变法,楚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342年,国立渐盛的越国突然就心血来潮,越王无强可能觉得自己又行了,竟然兴师发起攻楚,在楚国有力的打击下,越国被消灭。

公元前329年,楚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经过多年的征伐战争,使楚国在战国中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

楚威王在位期间,秦国谋士张仪自告奋勇前往楚国游说,以献地六百里为条件,要楚怀王和齐国断绝来往,楚怀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同意了请求。

等到楚齐绝交后,秦国却只承认献六里土地,楚怀王见自己受到欺诈,恼怒至极,晚上觉都睡不好。

于是一怒之下举兵伐秦,结果被严阵以待的秦军大败。

至此楚国国力日渐衰落。

公元前312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汉中之战秦国大胜,楚国损兵八万。

公元前311年,秦国又攻打楚国,攻取了召陵,楚国此时已经无力再还击。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入楚都郢都,楚国诗人屈原闻讯投河自尽。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任用春申君为将,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实现了短暂的复兴。

秦王嬴政亲政后,于公元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负刍。

南方楚国的发展历程

南方楚国的发展历程

南方楚国的发展历程南方楚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前期建国阶段(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6世纪):南方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南方楚人在山川相连的优势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国家,并在公元前10世纪建立起楚国。

初期的南方楚国以农业和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政治上实行贵族统治。

此时的南方楚国与周边的其他部落存在频繁的战争和联姻,逐渐壮大起来。

2. 中期崛起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初,楚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逐渐崛起为中原地区的一支强国。

楚国的政治改革主要由君主国王和部分贵族领导,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

同时,楚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先后征服了周边的小国,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楚国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成为南方地区的霸主。

3. 鼎盛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初,楚国进入了一个鼎盛期,国力达到了巅峰。

楚国的领土范围扩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并且通过征服和吸纳其他部落,统一了南方地区的一部分。

楚人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国内的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楚国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楚辞和楚墓文化等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4. 战国末期和灭亡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然而,楚国的鼎盛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期,楚国开始出现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

在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形成敌对关系,并多次交战。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首都,楚国正式灭亡,成为秦朝的一部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朝的统一大业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以上是南方楚国发展的主要历程,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城市化进程

楚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城市化进程

楚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纷争不断的时代。

楚国作为这个时期的七雄之一,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对整个时期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楚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及楚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之处。

一、楚国的经济发展1. 农业生产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楚地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楚国人民针对不同的地理条件,开垦了大片耕地,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灌溉、翻耕和肥料的使用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稻米、麦类、豆类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兴盛,为楚国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

2. 商贸与手工业的兴盛除了农业,楚国的商贸与手工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楚地地理位置独特,连接着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成为了北方与南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楚国人民充分利用水路交通,发展了航运业和商贸活动。

许多贸易集市和商业城镇在楚国的辖境内崛起,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同时,楚国还发展了手工业,如铁器制造、陶瓷制作和丝织工艺等,为楚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矿产资源的开发楚国地处矿产资源丰富的黄金走廊之上,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楚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金、铜、铁、银等金属矿石的开采与冶炼成为了楚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楚国的特色产业之一。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楚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楚国的社会变迁1. 社会阶级的分化在楚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阶级的分化日益明显。

原本平等的社会结构开始出现了贫富差异。

富有的地主、商人和手工业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通过控制土地、经营商业和手工业获得了丰厚的利益,拥有了较多的财富和权力。

而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等劳动者则逐渐成为了社会底层,贫穷和劳累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特征。

2. 社会道德伦理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楚国社会的道德伦理也发生了变化。

诸侯争霸楚国的战国之路

诸侯争霸楚国的战国之路

诸侯争霸楚国的战国之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其中,楚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和雄心勃勃的理想,成为了当时战国七雄中的一员。

本文将围绕“诸侯争霸楚国的战国之路”展开叙述,从楚国的崛起、军事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最终的覆灭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楚国的崛起战国时期,楚国位于中原地区以南,领土辽阔,资源丰富。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但楚庄王上位后,开始推行改革,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治环境。

他提出了“去蛮夷、修文、兴败衰”的发展理念,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同时,楚庄王还加强了军队建设,提高了楚国的战斗力。

二、楚国的军事发展楚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楚国在战国时期拥有庞大的军队,武器装备也非常先进。

同时,楚国还注重军事技术的培养和研究,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战略。

楚国不仅在内政上进行改革,还积极扩大领土,与周边的诸侯国进行争战。

楚庄王时期,楚国出兵北伐,攻下了陈国和蔡国等地,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随着北部七雄的崛起,楚国逐渐成为与其他国家抗衡的力量。

三、楚国的文化繁荣除了军事实力的发展,楚国也致力于文化的繁荣与推广。

楚国文化在战国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

楚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其诗歌、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楚辞是楚国的一种古代文学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楚辞具有浓郁的楚国地域特色,其中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

这些楚辞作品表达了人们对于抱负、追求和命运的思考,传递了深远的人生智慧。

四、楚国的覆灭然而,尽管楚国在战国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最终它也无法逃脱命运的轨迹。

楚国在战国时期与其他七雄的竞争逐渐激烈,最终导致楚国的势力逐渐衰落。

楚国的覆灭源于内忧外患。

楚怀王时期,楚国内部出现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国力逐渐衰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楚国作为当时七雄之一,其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凸显出了其国力的强盛。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在楚国的广袤土地上,农业是其经济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积极发展农业,不断改进耕作技术和农具。

通过引入新的农作物、改良品种以及灌溉技术的使用,楚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楚国还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建设,以确保农田的灌溉供水。

这些措施使得楚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二、手工业的兴盛除了农业,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楚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铁、盐等。

楚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从而促进了楚国手工业的兴盛。

楚国出产的铜器工艺精湛,成为当时的名优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同时,楚国的盐业也十分发达,盐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楚国政府对盐业进行了专门管理和管制,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交易,使得盐成为了一个利润极高的产业。

三、商业的繁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楚国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楚国的商人积极参与国内外的贸易活动。

国内贸易方面,楚国的粮食、盐、铜器等产品远销各地,享有盛誉;同时,楚国也从其他国家进口了丝绸、珍宝等奢侈品。

国际贸易方面,楚国与周边国家通过陆路和水路进行贸易往来。

楚国的商人通常以商队的形式组织,穿越山川河流,将楚国的特产输送到其他地方,也将其他地方的特产引进楚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断拓展了楚国的商业网络,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四、商贾文化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商贾文化在楚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楚国的商人在商贾活动中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

楚国的商人崇尚奢华,他们注重艺术和文化的陶冶。

他们乐于收集奇珍异宝,举办盛大的宴会和文艺演出,赞助文人墨客,使得楚国的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兴盛。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课件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课件

楚国民俗与节庆
民俗
楚国民俗独特,如赛龙舟、踩高 跷等民间活动。
节庆
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是楚国民众 的重要庆典时刻。
婚丧嫁娶
楚国的婚嫁习俗和丧葬仪式具有浓 厚的地方特色。
03
楚国建筑与遗产
楚国城市与宫殿建筑
城市规划
楚国城市规划严谨,街道整齐划 一,城内功能分区明确,注重城 市防御和水利建设。
宫殿建筑
楚国历史文化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 启示和借鉴,例如在城市建设、文化 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其优秀的 思想和理念。
楚国历史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 传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楚国 历史文化。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思想影响
楚国文化融合了中原与南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制度影响
楚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 供了借鉴和参考。
楚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1 2 3
历史研究价值 楚国历史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义。
楚国历史文化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 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
楚国历史文化对于推动地区文化 交流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共同发 展。
楚国历史文化的未来展望
楚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需要进一 步加强,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 研究,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疆域拓展
楚国在早期发展中,不断 向南方和北方拓展疆土, 逐渐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国 家。
楚国的鼎盛时期
政治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一、春秋初年中原各国形势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周幽王死(周幽王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他又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bǎo 姒为后,以褒姒生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父申侯联合犬戎和吕、鄫等国,引兵攻镐hào京。

幽王兵败,被犬戎杀死于骊lí山下,西周亡。

),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由于镐京残破和犬戎的威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在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等卫护下,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221年)两个时期。

前者为奴隶制瓦解时期,后者为封建制确立时期。

春秋时期因与孔子所撰《春秋》年代相当,故以此书得名。

但有关史籍所记春秋时期的上下年限,与《春秋》年代并不一致。

《春秋》一书始自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终至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

《史记·六国年表》记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起始年与《史记》同,终点则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采取流行说法,即把春秋时期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周王室从此更加衰微,辖地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豫西一隅之地。

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王室经济日绌chù,各诸侯国不再朝聘pìn贡奉,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奴隶制政治、经济已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与此同时,各地邦国林立,除地处黄河中下游的“虞、夏、商、周之胤”的华夏诸国,仍为当时经济中心之外,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流域众多邦国也日益发展强大起来。

所谓夷戎狄蛮的各周边民族在华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或内迁或向中原各地发展势力,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xī公四年》。

)之势,时而对中原各国构成严重威胁。

《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邦国强大起来了,他们打着“尊王攘rǎng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天下”(《战国策·秦策一》。

)展开了争当“霸主”的角逐,以获得昔日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恩格斯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1页。

)从此,中国历史正如孔子所指出的,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进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出现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空前复杂尖锐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春秋初,见于史书记载的,中国境内约有一百多个诸侯国。

在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有周、郑、卫、齐、鲁、宋、杞qǐ、陈、蔡、曹、滕téng等国;在黄河上游的,主要有秦、晋、虞、虢guó、梁、芮ruì等国;在长江流域和江汉地区的,主要有巴、楚、随、申、息、邓、郧yún、绞、州、蓼liǎo、吴等国。

夷、戎、狄、蛮等众多民族则杂处错居其间。

《国语·郑语》说:“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庄)、襄于是取周土,晋文侯于是定天子,齐庄、僖xī 于是乎小伯,楚蚡fén冒于是乎启濮。

”楚国经周代的发展,春秋时期就脱颖而出,登上与中原大国争霸的舞台。

二、熊通称王与在江汉地区的开拓周平王东迁,正值楚国君若敖(熊仪)二十一年。

若敖在位二十七年,于公元前764年卒。

卒后其子霄敖(熊坎)立,在位只六年。

霄敖死后,其子熊眴xuàn 立,是为蚡冒。

蚡冒在位十七年,至公元前701年卒,其弟熊通杀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武王。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41年的30年间,是春秋大国争霸揭开帷wéi幕阶段,也是楚国崛起时期。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可见若敖、霄敖、蚡冒三代,都是身体力行,率领国人部族,继承先辈事业,埋头实干、艰苦奋斗的国君。

其时,中原国家,如郑、齐、晋等初露锋芒时,楚国亦以积极进取精神,向周围地区发展。

《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先君蚡冒所以服陉xíng隰xí也。

”《左传》这里是叙述楚庄王攻打庸时,师叔建议学习先君蚡冒用骄兵之计打败陉隰之例,来制服庸。

可见蚡冒是很会用兵的国君。

陉隰,孔疏:“本是他国,蚡冒始服之也。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荆州府以东多山谿xī之险,因名。

”又,《国语·郑语》所说的蚡冒“始启濮”的濮(韦注:“濮,南蛮之国。

”),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散居在楚之东西南部,与楚人为邻,号称百濮。

蚡冒攻打陉隰、濮人,表明楚国经长期惨淡经营后,乘周平王东迁、诸侯坐大之际,也决心沿着熊渠开辟的道路,大胆地取进攻态势了。

若敖、霄敖、蚡冒三代的积聚与进取,无疑为熊通果断地僭jiàn号称王及其扩张,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741年,蚡冒熊眴xuàn卒,弟熊通杀蚡fén冒子而代立(此从《史记·楚世家》。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则以熊通为蚡冒之子),是为楚武王(前740椙chɑng?90年)。

他在位期间,正值东周衰微,中原诸夏亦较混乱之际。

郑是姬姓国,但郑桓、武、庄公三代,却乘机发展自己势力,与东周王室矛盾公开化,由周郑“交质”发展到“交恶”,公元前707年终发生大战,结果周王师惨败,周桓王也被射中了肩膀。

周天子的威严扫地,郑国俨然成为春秋初之霸主。

但郑毕竟处于四战之地(郑与东周王室比邻,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并无长足的实力,郑庄公也只是昙花一显的人物。

晋国内乱不止,孝、哀、闵侯均为庶支所杀。

齐初政局不稳,特别是齐襄公因与其妹、鲁桓公夫人文姜私通而杀鲁桓公;又言行无常,欺凌大臣,导致内乱,齐襄公终被杀。

秦居西陲(今甘肃天水南),至公元前753年(秦文公十三年),秦初有史以记事。

后虽向东发展,但始终为黄河和河东强国所阻。

这种形势对楚国显然是极其有利的。

熊通即君位后,一方面利用先君“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有利形势,着力经营,增强实力;另一方面谨慎地向周围开拓,以巩固后方。

据《左传·庄公十八年》追记:“初,楚武王克权,使缗mín尹之,以叛,因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斗敖尹之。

”权、那处,均在今湖北荆门南。

权,子姓,商武丁之后裔,是历史悠久的古国。

熊通灭权后,又迁于那处,灭其国改为县,任命县尹,是春秋初年最早设县的行政改革(顾颉刚指出,权县是“春秋第一县”(见《禹贡》卷七:《春秋时代的县》)。

又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记子谷语:“观丁父,鄀ruî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liǎo、服随、唐,大启群蛮。

”鄀,今河南淅川西南。

州,今湖北监利,蓼,今河南唐河南。

上述各地,除州外,均在汉水中上游。

熊通攻占这些方国后,又大力开辟南蛮之地,国力大大增强。

中原国家对此极其惊恐,公元前710年(周桓王十年,楚武王三十一年),郑庄公与蔡桓侯在邓(蔡地,今河南漯luò河市东南)相会,讨论对付楚国的计策(《左传·桓公二年》。

)邓之会,反映了中原国家对楚国日益强盛的惴zhuì惴不安的心态。

熊通在后方立住脚跟后,就决心扑向汉东,解除“汉阳诸姬”对楚国的威胁。

经郑重考虑后,他首先把进攻目标指向随国。

“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左传·桓公六年》。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三十五年),熊通率军攻随,驻于随地瑕。

随侯指责熊通攻随无礼,熊通回答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史记·楚世家》。

)随侯答应为之周旋,熊通见随无可乘之隙,便收兵回国了。

对熊通的尊号(王)要求,随侯果然向周王室作了转告,结果遭到拒绝。

熊通得知周王室不肯尊他为王的消息,愤怒地说:“吾先鬻yù熊,文王之师也。

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同上。

)于是自立为王,称为楚武王。

这年为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

另据《左传·桓公八年》载,这年夏,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黄、随不来参加。

楚武王一方面派蒍wěi章前往黄国进行指责,另一方面又亲率军以攻打随国。

经速杞(随地)一战,随军溃败,随侯逃跑。

同年秋,楚迫随订盟而回。

随不参加沈鹿之会当然是秉承周王室的意旨,后被楚国打败,不得不屈服订盟,说明随侯已被迫尊熊通为王。

这样,熊通先在沈鹿会合诸侯,尊王之举得到诸侯的支持;后又用武力打败随国,迫使姬姓国随侯的承认,熊通的王位地位也就合法化了。

熊通称王后,立即向濮人大举进攻,“始开濮地而有之”(同上),占有今川、鄂交界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703年(楚武王三十八年),巴(在鄂西,后迁川东)君遣使至楚,请与邓通好。

楚武王允许,派大夫道朔送巴使往聘,半途被鄾yōu (邓属邑,今湖北襄樊市东北)人劫杀。

楚、巴于是出兵围鄾,邓来救,结果邓被打败,鄾人宵遁。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屈瑕将与贰、轸结盟。

郧yún为阻遏è楚国势力东进,驻军于蒲骚(郧地,今安陆东南),联合随、州、绞(今郧县西)、蓼liǎo等国,谋略攻楚。

楚屈瑕、斗廉乘随等四国军队未至,出锐师袭击蒲骚,大败郧国军队,其他各国军队不敢出,贰、轸只得屈与楚订盟。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斗廉(楚大夫)富有战略头脑,表现突出。

他提出“师克在和,不在众”,只要自己团结奋战,就不怕敌之众多。

当屈瑕按惯例要先占卜,斗廉反对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左传·桓公十一年》。

)体现了楚人朝气勃勃、积极进取的精神。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四十一年),屈瑕率军惩罚绞,以“无扞hàn采樵qiáo 者以诱之”(《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绞师,迫其订城下之盟而还。

第二年,楚武王又命屈瑕攻打罗(今湖北宜城西)。

屈瑕曾败郧、绞军队,倨傲轻敌,不接受建议,不防备,至罗地后,被罗与卢戎(蛮之一支,居今湖北南漳东北)打败,屈瑕自杀。

楚武王引咎jiù自责,其他将领免于处分。

楚国攻罗虽失利,但经累年频频出击,占领了汉水中上游大片土地,汉东、汉北的道路已被打通,为楚国后来北上争霸,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五十一年),由于周庄王责备随侯不该承认楚僭jiàn 号称王,楚武王极其愤怒,不顾自已年迈体弱,亲自领军第三次攻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