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环境管理知识点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综合管理和维护的工作。
它涉及到物业管理公司对物业区域内的公共区域、设施设备、绿化景观等进行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以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一、公共区域管理1. 公共区域的清洁:定期清扫公共区域,包括走廊、楼梯、电梯、大堂等,确保地面、墙壁、天花板等的清洁无尘。
2. 公共区域的照明:定期检查公共区域的照明设施,确保照明充足,灯具完好,及时更换损坏的灯泡。
3. 公共区域的通风:保持公共区域的通风良好,定期检查和清洁通风设备,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行。
4. 公共区域的安全:定期检查公共区域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等,确保其完好有效。
5. 公共区域的噪音控制:采取措施减少公共区域的噪音污染,如安装隔音设备、控制施工噪音等。
二、设施设备管理1. 设施设备的维护:定期检查和维修物业区域内的各类设施设备,如电梯、水泵、发电机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2. 设施设备的更新: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老化或不再适用的设施设备,以提升物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3. 设施设备的保养:制定设备保养计划,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三、绿化景观管理1. 绿化植物的养护:定期修剪、浇水、施肥、松土等,确保绿化植物的生长健康。
2. 绿化景观的更新:根据季节和需要,适时更换花卉植物,增加绿化景观的美观度。
3. 绿化景观的保洁:定期清理绿化景观区域的垃圾、落叶等杂物,保持其整洁有序。
4. 绿化景观的灯光:定期检查和维护绿化景观区域的照明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夜间照明效果。
四、环境卫生管理1. 垃圾处理:制定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案,定期清理垃圾桶,保持物业区域的环境整洁。
2.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和处理物业区域内的病虫害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绿化植物的健康。
3. 环境卫生的监测: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五、投诉处理1.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建立投诉接收渠道,及时处理居民或业主的投诉,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以提供安全、舒适和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物业环境管理涉及到各种方面的工作,包括清洁卫生、绿化景观、垃圾处理、设备设施维护等。
为了实现良好的物业环境管理,以下是一些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描述了物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一、清洁卫生管理1. 物业区域内的公共区域应保持清洁整洁,无乱丢垃圾、杂物等现象。
2. 定期进行地面、墙面、天花板等表面的清洁工作,确保无灰尘、污渍等。
3. 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设施,如电梯、楼梯、走廊、洗手间等,保证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
4. 定期检查和清理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防止积水和异味产生。
二、绿化景观管理1. 物业区域内的绿化景观应保持整洁、美观,定期修剪草坪、修剪树木等。
2. 定期浇水、施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健康,并及时更换枯萎或者病虫害植物。
3. 定期清理落叶、杂草等,保持景观区域的整洁和美观。
4. 定期检查和维修灯光设施,确保夜间照明效果良好。
三、垃圾处理管理1. 物业区域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并定期清理和更换垃圾袋,确保垃圾不溢出。
2. 垃圾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垃圾种类进行分类投放,提倡环保意识。
3. 定期清理垃圾桶周围的垃圾,保持整洁,避免异味和害虫滋生。
4. 定期清理垃圾集中点,保持整洁,避免积水和异味产生。
四、设备设施维护管理1. 定期检查和维护物业区域内的设备设施,如电梯、消防设备、供水设备等,确保正常运行。
2. 定期检查和维修物业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如门禁系统、停车场设施等,确保安全可靠。
3. 定期检查和维护物业区域内的电路、照明设施,确保正常使用和安全。
4. 定期检查和维护物业区域内的通风、空调系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和温度适宜。
以上是物业环境管理的一些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描述了清洁卫生管理、绿化景观管理、垃圾处理管理和设备设施维护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通过有效的物业环境管理,可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居民和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引言: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一个地区或建筑物的环境进行全面管理和维护,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物业环境管理对于社区居民和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物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正文:1. 环境保洁1.1 定期清洁: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公共区域,包括大厅、楼道、电梯等,保持整洁。
1.2 垃圾处理:物业管理人员应及时清理垃圾,确保垃圾分类处理,避免产生异味和环境污染。
1.3 绿化养护:物业管理人员应负责小区或建筑物的绿化养护工作,包括修剪树木、浇水施肥等,提升环境美观度。
2. 安全管理2.1 安全设施:物业管理人员应安装和维护安全设施,如监控摄像头、防火设施等,确保居民和企业的安全。
2.2 安全巡查: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2.3 突发事件应对:物业管理人员应制定应急预案,培训员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居民和企业的安全。
3. 设备维护3.1 维修保养: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修公共设施,如电梯、水电设备等,确保正常运行。
3.2 设备更新:物业管理人员应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老化设备,提升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3.3 节能环保:物业管理人员应提倡节能环保理念,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如使用LED照明、安装太阳能设备等。
4. 社区服务4.1 业主沟通:物业管理人员应与业主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业主的问题和需求。
4.2 社区活动:物业管理人员应组织社区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3 服务配套:物业管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服务配套,如快递、保洁等,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5. 环境监测5.1 空气质量监测: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室内和室外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改善。
5.2 噪音监测: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噪音进行监测,采取措施降低噪音污染。
5.3 水质监测: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全面管理和维护,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干净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物业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物业区域的整洁、美观,并提供各种环境设施和服务,以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一、环境清洁管理1. 定期进行物业区域的清洁工作,包括公共区域、道路、停车场等的清扫和保洁。
2. 定期清理垃圾桶,及时清运垃圾,确保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3. 维护绿化景观,包括修剪草坪、修整花坛、浇水施肥等工作,保持绿化环境的美观和整洁。
4. 定期检查和维护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如公共厕所、楼梯间、电梯等,确保其清洁和卫生。
二、环境安全管理1. 建立并执行物业区域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巡查、安全培训等,确保居民和企业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通道、喷淋系统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3. 监控物业区域的安全状况,包括安装监控摄像头、安保人员巡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4. 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如访客登记、身份核查等,确保物业区域的安全性。
三、环境设施管理1. 定期检查和维护物业区域的各种设施,如电梯、门禁系统、供水系统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及时处理设施故障和报修请求,确保居民和企业的正常使用。
3. 维护照明设施,确保物业区域的照明充足和安全性。
4. 定期检查和维护停车场设施,如车位标线、车辆进出口等,确保其正常使用和秩序。
四、环境服务管理1. 提供物业区域的公共服务,如快递收发、包裹管理、报修服务等,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2. 组织和管理社区活动,如庆祝节日、举办文化活动等,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提供咨询和投诉服务,及时回应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和问题,解决矛盾和纠纷。
五、环境监督管理1.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物业环境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居民和企业的投诉和意见,改进管理工作。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管理和维护的一项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整洁、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以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一、室内环境管理:1. 清洁管理:定期进行室内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家具、设备等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确保室内环境卫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 空气质量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室内空气质量,包括通风系统的清洁和维护,室内空气的监测和净化等措施,确保居民和员工呼吸到新鲜、健康的空气。
3. 噪音管理:采取措施减少或者避免噪音对居民和员工的干扰,例如安装隔音设备、控制机械设备的噪音等。
4. 温度和湿度管理:根据季节和需求,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5. 照明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室内照明设备,确保充足的照明效果,避免光线不足或者过强对居民和员工的影响。
二、室外环境管理:1. 绿化管理:定期修剪草坪、修整花草树木,保持室外绿化景观的整洁和美观。
2. 道路和停车场管理:定期清理道路和停车场上的垃圾和杂物,确保通行安全和整洁。
3. 垃圾处理管理:定期清理和处理垃圾,包括分类采集和垃圾回收等措施,确保环境卫生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4. 污水处理管理:确保物业内的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避免污水外溢和对环境的污染。
5. 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室外的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备、安全标识、防护栏等,确保居民和员工的安全。
三、社区环境管理:1. 社区公共区域管理:定期清理和维护社区公共区域,包括公园、健身设施、游泳池等,确保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环境。
2. 社区安全管理:加强社区的安全巡逻和监控,确保社区的安全和居民的安宁。
3. 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责任感。
4. 社区绿化和景观管理:定期修剪和维护社区绿化和景观,提供一个漂亮宜居的社区环境。
四、设备设施管理:1. 设备设施的巡检和维护:定期巡检和维护物业内的设备设施,包括电梯、供水设备、电力设备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内部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的一系列工作。
它涵盖了物业管理的多个方面,包括环境卫生、绿化管理、垃圾处理、设备设施维护等。
良好的物业环境管理能够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质量,提升业主和租户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物业的价值。
一、环境卫生管理1. 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检查和评估,确保物业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2. 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提供足够的垃圾桶和垃圾采集点,并定期清理和处理垃圾。
3. 定期进行室内和室外的清洁工作,包括地面、墙壁、窗户、门等的清洁和消毒。
4. 维护公共区域的卫生设施,如洗手间、走廊、电梯等,确保其正常运作和清洁卫生。
二、绿化管理1. 设立绿化管理团队,负责物业内部和周边的绿化工作,包括植树、修剪、浇水、施肥等。
2. 根据季节温和候变化,制定相应的绿化养护计划,确保绿化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3. 定期检查和维护绿化设施,如喷灌系统、草坪、花坛等,确保其正常运作和美观。
三、设备设施维护1. 建立设备设施档案,记录设备设施的基本信息、维护记录和维修情况。
2. 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如电梯、消防设备、供水系统等,确保其正常运作和安全可靠。
3. 制定设备设施维护计划,包括定期保养、维修和更换设备设施,确保其寿命和性能。
四、安全管理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巡查、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等。
2. 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并记录巡查情况和处理结果。
3. 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物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水漏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联系方式。
五、居民服务1. 建立良好的居民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如接待、投诉处理、维修等。
2. 设立服务中心或者热线电话,及时回应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并进行记录和处理。
3. 组织开展居民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
综上所述,物业环境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对物业内部和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维护。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综合管理和改善,以提供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良好的物业环境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提升物业的价值和竞争力。
以下是物业环境管理的标准格式文本:一、环境卫生管理1. 室内环境卫生(1) 定期清洁公共区域,如大厅、楼道、电梯等,保持干净整洁。
(2) 定期清洁垃圾桶,保持垃圾不溢出,及时清运垃圾。
(3) 定期清洁室内设施,如门窗、地板、墙壁等,保持干净无尘。
(4) 定期清洁楼梯、走廊等公共通道,保持畅通无障碍。
(5) 定期检查和清洁室内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
(6) 定期消毒公共区域,防止病菌传播。
2. 室外环境卫生(1) 定期清理室外公共区域,如花园、停车场等,保持整洁有序。
(2) 定期清理室外垃圾桶,保持干净无异味。
(3) 定期清理室外设施,如道路、人行道、绿化带等,保持干净无杂物。
(4) 定期清理室外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和阻塞。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室外照明设施,保证夜间安全。
3. 垃圾分类管理(1) 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明确不同垃圾的投放要求。
(2) 定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3) 建立垃圾分类采集和处理系统,确保垃圾得到正确处理。
二、绿化管理1. 绿化带和花坛管理(1) 定期修剪和修整绿化带和花坛,保持整洁有序。
(2) 定期浇水和施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3) 定期清理绿化带和花坛中的杂草和落叶。
(4) 定期检查和维修绿化带和花坛的灯光和喷泉设施。
2. 公共花园和景观区管理(1) 定期修剪和修整公共花园和景观区,保持美观整洁。
(2) 定期浇水和施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3) 定期清理公共花园和景观区中的杂草和落叶。
(4) 定期检查和维修公共花园和景观区的灯光和喷泉设施。
三、安全管理1. 安全设施管理(1)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定期检查和维修安全门禁系统,保证其安全可靠。
物业环境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环境管理是指对物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全面管理和维护,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物业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物业区域的整洁、有序和美观,提高居民或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环境清洁管理1. 定期清扫公共区域,包括道路、走廊、楼梯和电梯等,保持其干净整洁。
2. 管理垃圾处理,确保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规范和高效。
3. 维护绿化环境,包括修剪草坪、修整花木、除草除虫等,保持绿化区域的美观和健康。
二、设备设施维护管理1. 定期检查和维护物业设备设施,如电梯、供水、供电、供暖、通风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2. 及时修复和更换损坏的设备设施,确保居民或员工的正常使用。
3. 进行设备设施的定期保养和维修,延长其使用寿命和降低故障率。
三、安全管理1. 制定并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盗安全等,确保物业区域的安全。
2.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疏散通道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加强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居民或员工的人身安全。
四、环境卫生管理1. 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定期清洁公共区域、消毒处理、防止病媒生物滋生等,确保居民或员工的身体健康。
2. 维护公共卫生设施,如洗手间、垃圾桶等,保持其清洁和卫生。
3. 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如蚊虫防治、害虫防治等,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五、环境绿化管理1. 积极开展绿化工作,包括植树造林、花坛建设、草坪维护等,提升物业区域的景观品质。
2. 合理规划和管理绿化区域,确保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保持绿化区域的美观和生态平衡。
3. 加强植物病虫害防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六、居民或员工服务管理1.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包括快速响应居民或员工的需求和投诉,提供咨询和帮助。
2. 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如社区聚会、健身活动、文化娱乐等,增进居民或员工的交流和互动。
3. 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或员工对物业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和需求,及时改进和调整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业环境管理教案——主要知识点
1. 物业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
居住区规划与物业环境管理;环境绿化管理与服务; 环境卫生管理与服务;车辆道路管理与服务;
物业公共区域内公共秩序的维护;消防管理与服务;人文环境建设。
2. 居住区的用地构成
100
100
100
R
居住区用地
3~85~127.5~15R04公共绿地4
5~127~138~15R03道路用地36~1818~2720~32R02公建用地260~7555~6545~60R01住宅用地1组团
小区
居住区
名称
代码用地构成序号—
—
△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二、其他用地(E)▲▲▲公共绿地(R05)4
▲▲▲道路用地(R03)3▲▲▲公建用地(R02)2▲▲▲住宅用地(R01)1▲100▲一、居住区用地(R)
人均面积(m 2/人)
比例(100%)面 积 (公顷)用地
表1.1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表1.2 居住区用地平衡
注:“▲”为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项目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宅间小路和公建专业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3. 居住区的类型: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指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人车分流)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环境)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公服设施)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5.居住区规划常用布局形式
“向心式”——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要素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排列,表现出有构图感的向心性。
既是以某个要素为核心,形成一种从中间向四周发散的形态。
并结合以自然顺畅的道路路网络形成向心的空间布局。
“围合式”——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轴线式”——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通过空间轴线的引导,轴线两侧的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并在轴线上设置的若干个主、次节点来控制线性空间节奏和尺度,整个居住区呈现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的均衡空间。
“隐喻式”——布局是将某种特定并相关联的事物作为设计形态的雏形,经过将事物的形态进行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的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呼应,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片块式”——这是传统居住区规划最为常用的布局形态。
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态。
“集约式”——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6.住宅建筑规划
住宅建筑的类型
(1)按建筑形式分类:独栋别墅、双拼别墅、联排别墅、花园洋房、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
(2)按建筑风格分类:
住宅建筑平面及竖向选型
(1)单元式住宅平面选型:梯间式、内、外廊式。
(2)低层式住宅平面选型:独立式、双拼式和联排式。
(3)住宅建筑竖向选型:住宅建筑通常都是平层,在竖向上有变化的有跃层式、错层式、复式等几种类型。
住宅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方式
行列式:行列式是板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
整齐的住宅排列在平面构图上有强烈的规律性,但形成的空间往往单调呆板,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组群建筑空间的变化,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根据规划布局,行列式可以有平行排列、交错排列、扇形排列等多种组合方式。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安静、安全、方便、有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一般比较适合于寒冷多风沙地区。
周边式布置住宅可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在地形起伏较大地段会造成较多的土石方工程量。
点群式: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形成特征。
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外墙太多对节能不利。
混合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三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
下图为混合式平面布局的居住小区,北侧沿街为高层板式建筑、向南依次为点式小高层、联排别墅和独栋别墅。
7.居住区道路规划
8.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为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购物、教育、文化娱乐、游憩、社交活动等的需要,居住区内必须相应设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医疗卫生文
体
商
业
服
务
金
融
邮
电
市
政
公
用
行
政
管
理
其
他
教
育
9.居住区绿地
(1)绿地的组成:
公共绿地:指居住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包括居住区各级中心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和组团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配套共建附属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
道路绿地:指居住区各级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化用地。
宅旁绿地:指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
(2)定额指标
)计算指标
居住区的绿地指标由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组成。
计算公式如下:
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 绿地率=
%
100⨯居住区居民人数
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
%
100⨯居住区总用地面积
居住区各类绿地面积
2)定额指标 住宅组团不少于0.5㎡/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
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绿地组成、分级和绿地指标
住宅组团不少于0.5㎡/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
团)不少于1.5㎡/人。
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10. 竖向规划设计
指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与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竖向规划设计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及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包括:
(1)设计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台阶、护坡、挡土墙、明沟、雨水井、边坡等。
(2)坐标,每幢建筑物至少有两个屋角坐标、道路交叉点、控制点坐标和公共建筑设施及其他需要定边界的用地场地四周角点的坐标。
(3)标高。
建筑室内外地坪标高,绿地、场地标高,道路交叉点,控制点标高。
(4)道路纵坡坡度、坡长。
(5)排水方向,室外场地的坡向。
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及表现可因地形复杂程度,及设计要求的不同而异。
如座标若施工总平面图上已标示,则可忽略。
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