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比较开题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背景1、新课标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都有较大变化,其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变化尤为显著,主要体现在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
在目标上,2022版课标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而新课标注重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目标更集中指向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2、在内容上,2022版课标仅突出实践活动的活动性、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而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凸显整合理念,强调学科融合,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主题活动分为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学科内)、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跨学科)两类。
3、在教学要求上,2022年版课标并没有对相关内容单独给出具体的教学要求,而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要凸显跨学科,以主题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这种变化不仅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涉及各种领域,比如:几何图形的认知、统计与概率、代数与函数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
其次,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掌握科学应用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古典诗词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目的本文拟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分析小学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小学古典诗词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分析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总结其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的调研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了解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探讨教学方法提供基础和方向。
3.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思路的探讨与设计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构建可行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4.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通过探讨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方法,分析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体系和方法。
四、研究意义1. 为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2. 推动古典诗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3. 优化小学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五、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分析和研究。
六、研究计划第一年:文献调研,整理相关理论、文献资料,设计问卷并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第二年:分析调研结果,构建教学思路和方法,实地观察和录制课堂教学情况,分析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第三年:总结和归纳教学经验和方法,撰写本文的结论部分,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七、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现状的调研和分析第三章: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思路的探讨与设计第四章: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第五章:结论参考文献。
课题开题报告(精选5篇)

课题开题报告(精选5篇)课题开题报告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实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提出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
之后,关于教学实效性的话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从学习美国的CarolMarraPelletier的著作《成功教学的策略——实效的教学实习指南》、顾明远和孟凡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国外的实效教学研究开展的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较为深入。
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发表了《实效教学的定义》一文,文中指出了国际实效教学的五条标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语言发展、学习背景化、挑战性的活动和教学对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也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音乐课堂新的追求,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课标”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这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中为了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都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实效性:是指老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
课堂实效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
二是实效性不仅指老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实效的学习。
音乐课堂实效性: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
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老师的自身素养,把握课堂的实效性,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活跃思维、审美创新、交流发展的智慧场。
高中数学新课标与原课程标准的比较(人教版)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与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旧课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学问、函数与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与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供应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供应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爱好供应选择,为高校自主招生供应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以几何课程为例的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以几何课程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也不断在更新。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材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紧贴学科发展的前沿,严格科学地组织呈现各种数学知识,使其更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教材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和更新。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几何课程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当前的几何教材有旧版和新版之分。
旧版教材在内容和布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难易程度不够平衡,知识点和题型分布不合理等。
而新版教材则更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各章节知识点相对平衡且应用性更强。
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新旧教材的几何课程内容与布局,探讨其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新版教材的优势和不足。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新版和旧版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教材内容和布局的差异。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比较新旧教材在几何知识点的选择上的差异。
2. 比较新旧教材在几何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上的差异。
3. 比较新旧教材在几何知识点的应用性上的差异。
4. 比较新旧教材几何题型的分布情况。
5. 分析新版教材在几何课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新旧教材的内容和布局,以及开展人群调查,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在几何课程中的差异和存在问题。
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和教师关于教材的评价和反馈,了解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和问题。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新旧教材在几何课程内容和布局上的差异和存在问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新版教材的设计理念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并为教材的改进提供参考。
同时,也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得出以下结果:1. 新旧教材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新旧教材的几何知识点、难易程度和应用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全面掌握新旧教材在几何课程中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学校课题开题报告(6篇)

学校课题开题报告(6篇)学校课题开题报告(通用6篇)学校课题开题报告篇1一、课题的提出(一)几个契机1、适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__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2、赶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深刻嬗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新的内涵。
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学校的德育,积极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应该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工作。
3、基于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给德育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确定了今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发展方向,同时获得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
(二)面临的问题1、应式教育的烙痕仍在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深度不够,应式教育仍在学生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痕,他们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学习,而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2、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分溺爱;疏于管理;重知识轻德育。
3、德育教育实践性的不足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习惯于采取灌输、说教和强迫方式,达不到学生的自主参与,没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
4、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校的前身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因工厂破产,教师人心涣散,队伍极不稳定。
面临着全国性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明显滞后。
为了使我校尽快适应新形势、快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李学军校长提出以德育工作为龙头,振兴我校教育教学的学校战略发展思想。
鉴于如上情况,我们提出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模板(最新)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模板(最新)一、课题的提出现实意义:在一次次考试后我们经常会听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
”“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
”……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们更应该追根溯源,更进一步剖析是什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题目都没有看懂。
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然而,谈到阅读,我们常常误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教学只要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就足够了,课外阅读可有可无。
然而有多少语文阅读能力很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题就犯糊涂,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
这种“包办”的形式,完全限制住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社会数学化”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都需要数学阅读。
因此,数学教学中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导航”。
理论意义:1、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2、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要想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探讨其设计理念、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和理念;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特点;分析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工作计划。
【关键词】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教材、设计理念、存在问题、改进建议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新加坡经济和文化的rapi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华文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新加坡教育局于1993年开始启动一项重要的改革——“振兴华文运动”。
该运动试图通过改变华文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改变学生对华文教育的动力和兴趣,从而最终改善华文教育的质量。
从此,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探讨,分析其设计理念、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育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目前,关于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和理念该领域的研究着重探讨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历史背景、政策法规、参与方以及制定标准的理念等方面。
2.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特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探讨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特点,包括教材的组织结构、内容体系、评价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
3.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析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如语言难度、文化包容性、内容适应性等方面。
4.提出改进建议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1.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的制定背景和理念;(2)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设计方式和特点;(3)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存在的问题;(4)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2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认知策略的视域(2013-10-26 21:10:34)转载▼标签:教育开题报告(2)一、标题: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认知策略的视域关键词:认知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改革二、研究的假设和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又一次拉开了我国新课改的大幕。
通过国家自上而下的研究分析制定的新课标借鉴了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它确定了教育目标要遵循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国家的课程改革,全国性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使用成为一大亮点。
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指向这个方向,2010年被称之为“巨大的改革步伐”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正式颁布,标志着美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CCSS的出台使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却也带来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如CCSS的特点是什么?其在编制和实施方面有何经验或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将对我国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使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CCSS中的《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读写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nical Subjects)(简称《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和我国的语文新课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从认知策略的视角来分析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是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三、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国外相关研究既包括美国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包括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
下文主要对美国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戴安妮*拉薇琪(Diane Ravitch)所著的《美国教育中的全国标准:市民的指导》(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Education: A Citizen's Guide),劳瑞尼*M *迈克丹尼尔(McDaniel M.Lorraine)等合著的《教育一个人和教育全部》,这两本著作主要研究了美国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American Education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Policy)主席苏珊*福尔曼(Fohrman H. Susan)主编的《从国会到课堂:州的基于标准的改革》(From the Capital to the Classroom: Standards-based Reform in the States) (2001)—书,概括了改革的有关原因、介绍了一些州的改革策略、地方学区和学校对州实施策略的应对、对改革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并对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05年,美国进歩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简称CAP)发布"重审我们的学校,拯救我们的未来"(Reviewing Our School, Securing Our Future)的报告,报告以国家进步教育评估委员会(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简称NAEP)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对学生阅读和数学成绩的评估数据为分析依据,指出为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应该适当延长学校教育的时间,还特别强调为提高学生成绩,应制定全国性的课程标准。
这一报告同样也是谈到了建立全美CCSS的背景和条件。
而接下来的2009年瓦特*迈克尔(Michael Watt)《全国性学术标准运动: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与澳大利亚全国性标准的比较》(The Movement for National Academic Standards: A Comparison of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in the USA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Australia) 一文,对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研制过程做了详细阐述,并将其与澳大利亚的全国性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较之澳大利亚全国性标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更好地为提升全国竞争力,应对世界的挑战做准备。
美国学者的研究多在于美国课程标准本身,而涉及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的关系的研究较少。
(二)国内相关研究从对语文课程标准方面的论著和学术期刊的检索情况看,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的比较多,对中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有一小部分,而从认知策略的视角研究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论文几乎没有。
在涉及美国课程标准的研究资料中,有对综合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的,如《中英美二国的课程标准之比较》中把中国、英国、美国的课程标准的涵义、产生背景特点作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细化到学科课程标准的比较。
庄文中老师主编的《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对美国母语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基本理念进行了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董蓓菲老师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对美国语文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做了系统的阐述,为读者有了呈现了一个整理轮廓。
论文方面有对美国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美国课程标准运动以及各种教育政策对我国基础教育启示的研究,如沈阳师范大学罗娜娜的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探析》,还有比较新的西南大学杨登苗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研究,它主要通过研究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特点,新标准与现存的州立标准和全国性标准的异同来生发出的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使用的思考。
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中美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方面的论文,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白玉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义务教育<</FONT>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FONT>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从课程标准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2008年暨南大学付睿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选取了中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美国加利福尼亚、新泽西、纽约三个州的课程标准文本进行全面比较;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孙蜻,在她的硕十学位论文《美国佐治亚州高中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里,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任何一项新的政策、标准的出台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不可避免的遭受各方的质疑和争议,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争议是否我国课程标准的建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前车之鉴?基于此,中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提纲摘要.................................................................................................................................... ABSTRACT....................................................................... .目录................................................................................................................................................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一、《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研制背景、目的和特点...........................................(一)、《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研制背景............................................................... (二)、《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目的和特点............................................................二、《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框架................................................................... (一)、识字与写字标准...................................................................................................... (二)、阅读标准............................................................................................................... (三)、写作标准.................................................................................................................. (四)、口语交际标准...................................................................................................(五)、综合性学习标准...................................................................................................三、《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机制....................................四、《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研制背景、目的和特点.............................................. (一)、《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研制背景.............................................................. (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目的..................................................................... (三)、《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特点.......................................................................五、《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内容框架.................................................................................... (一)、阅读标准........................................................................................(二)、听说标准....................................................................................................(三)、写作标准..................................................................................(四)、语言标准...........................................................................................六、《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机制...........................................................七、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产生背景、内容和特点...............................................................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八、从认知策略视角分析《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 (一)、从认知策略视角分析《语文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 (二)、从认知策略视角分析《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 (三)、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九、《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五、参考文献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