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超齐全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历史和宗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宫廷乐舞、庆典和民间活动中。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早期的祭祀音乐和宫廷音乐。
在周朝时期,雅乐和庶乐的划分为中国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雅乐是王室贵族的音乐,被视为尊贵和高雅的音乐形式;庶乐则是平民百姓的音乐,更加朴实和通俗。
这种分工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风格。
这些元素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在现代,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1.2 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传承,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对于促进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一、民族性强:中国传统音乐在乐曲结构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其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诗歌、绘画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美感。
二、注重旋律: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旋律线条清晰,富有感染力,常常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辉煌成果。
它的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音乐关于远古时代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曾有三人执牛尾,投足而歌的想象,虽然不可尽信,但对古人这种纯朴的歌舞方式的想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舞蹈纹陶盆,内壁画着三组舞人形象,每组五人,手拉着手化装跳舞,动作整齐协调,似乎在边舞边唱,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片断。
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有一吹孔、两按音孔,可发四个乐音,构成四声音阶。
山东潍坊市姚官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有一吹孔、一按音孔,可发小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
确定的夏代音乐史料还没有发现。
商代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乐器虽然现在发现的还不多,但有些已反映出重要的史料价值。
如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陶埙,有五按音孔,可发八个连续半音。
(1)上述各类陶埙由于是烧制器物,所以能在地下保存下来,但它们不能全面地也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乐律发展的水平。
现在根据它们所显示的数据,只能看出一个乐律发展的轮廓。
这个轮廓却足以说明我国古代乐律发展的轨迹。
此外,还有出土的鼓、钟、磬、编钟、编磬、铙、铃等,说明乐器也相当丰富。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乐器名,不仅种类多,而且字形也表现出乐器已经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这都是音乐文化发展的标志。
如:龠(籥)■■■(乐)■■它们都反映了乐器的形状。
郭沫若认为“‘龠’象编管之形,从■,示管头之空。
”(2)“■”象木板上张着丝弦,有的学者认为它原来就是一种弦乐器,可以解释为象形字。
木板上张着丝弦,必须有共鸣器,才能发出音响。
上举甲骨文第4字的底部就象共鸣器,同时也是底座。
这种乐器可能是古琴的原型。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琴,琴面的背部有槽,和另一块有槽的底板相合后,才能构成中空的共鸣器,这大概是商代以来的遗制。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古学 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笛年代距今 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 藏于 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 院和河
由于 音乐 的特 殊性 ,在 留声 机发 明之前 ,我 们无 法 听到古 人 南 省文物研 究所。贾湖骨笛 多由鹤类尺骨 ,在其一 面钻孔而 成 ,有
发 出的乐音 。文物 、图像和文献是 我们认知古代音乐 文化 的重要途 五孑L笛 ,六 孔笛 ,七孔笛 ,其 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 十二厘
层出不穷 ,为音乐史研究积 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 ,曾侯 乙编钟 址 中出土的骨笛 ,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
与贾湖骨笛 的出土令人瞩 目。曾侯 乙墓于 1978年 在湖北随县 的擂鼓
经 专家试吹 ,骨笛仍 能吹奏五声 阶的曲子 《小 白菜 》。证明贾
墩东 团坡 上被发掘 。曾侯 乙墓出土大量乐器 ,其 中最重要 的是 曾侯 湖 骨笛能演奏五声或 七声调式 的乐 曲 ,其 律制为三分损 益律 。贾湖
贾湖遗址 发现的骨笛 ,已具备七 声音阶 ,这一 发现彻底打破 先
的一 套编钟 。曾侯 乙墓编钟 ,有 甬钟 ,镩钟 ,钮钟 ,按 大小和音高 秦只有五声音 阶的结论 ,证 明我 国人 民在八干 、九千年前 已使用 七
为序 编成8组悬挂在 3层 钟架 ,另有 一枚镩钟 (楚惠王赠 ),共 有65 声 音阶 。英 国权 威科学杂志 《自然 》还曾报道贾湖 骨笛 ,产生广 泛
人音乐 活动的各种遗物 和遗 迹 。如 :各类乐 器 、乐俑 、与音乐 艺术 现 了我 国战 国时代音乐文化的水平 。
活动有 关的器物铭 文 ,各 种器皿饰绘 、堆 塑 、雕砖石刻 、洞窟壁画
1986年 、1987年至2001年 ,在河南舞 阳贾湖新石器 时代遗址 出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一、远古→先秦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1.乐器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龢: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缶: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鼗: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柷,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
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
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
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镈、铎、钲:金属打击乐器。
2.乐舞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2)古歌: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
西周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飨活动,是雅乐的先河。
①皇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祭天神的;②唐尧时期的《大咸》或《咸池》----祭地神的;③虞舜时期的《韶》或《韶乐》----最为著名,用排箫伴奏,用来祭四望----日、月、星、海;④夏禹时期的《大夏》----祭祀山川;⑤商汤时期的《大濩》----祭先妣→女娲;⑥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祭先祖。
3.音乐家1)夔:古代最早的音乐家,舜时的乐官,是氏族社会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
国宝鉴赏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
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鲜艳的一笔。
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
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所以,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古代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等方面。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是石鼓、石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为了琴、瑟、箫、笛等乐器家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宫廷音乐在封建王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达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
而民间音乐则是普通百姓的表达情感和娱乐的方式,包括民歌、民间舞蹈等。
二、唐宋时期的音乐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古琴、古筝等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宋时期还浮现了许多宫廷乐队和宫廷舞蹈,丰富了音乐表演形式。
三、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代引入了蒙古族音乐元素,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
明代时,戏曲音乐开始兴旺,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逐渐形成。
清代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现了一些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新型乐器和演奏技巧。
四、现代音乐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乐器和音乐理论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家开始进行音乐改革,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新型音乐形式也开始兴起,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中国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之一就是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各种乐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世界。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流派以及著名的曲目,带领您进入这美妙的音乐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深沉、恬静、舒缓的风格而迷人。
它强调气韵生动、柔软和谐的表演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均衡对称对比鲜明。
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这些乐器产生的声音独特而美妙,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沉浸于音乐的愉悦感。
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音乐(又称为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起源于古代宫廷,以其优雅和高雅的风格而著名。
它是皇帝和贵族们享受和表演的音乐,因此享有崇高的地位。
而民间音乐则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中,常常带有朴实自然的风格,讲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中国传统音乐有许多著名的经典曲目,其中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包括《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等。
《百鸟朝凤》是一首西北民间音乐,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鸟儿的欢歌。
这首音乐通过琵琶、古筝等乐器的演奏,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二泉映月》则是二胡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名。
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音乐会、表演、演奏等。
中国有许多知名的音乐家和乐团,他们通过演奏传统乐曲,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被广泛运用在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艺术表演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各种乐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广受欢迎。
它以其舒缓、柔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一种沉浸在音乐之中的美妙感受。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聆听演奏,或者在电影中欣赏剧情穿插的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愉悦和感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吧!。
中国音乐史 总结

音乐:以声音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曲调,通过人声演唱或乐器演奏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史的划分:古代(远古--清末)是确立我国音乐风格和传统的时期。
分三个时期:1。
远古--春秋时期(上古钟磬乐时期,功利性,艺术性,审美性)突出现象:古乐舞曲。
2.秦--宋,中古伎乐时期,突出现象: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歌舞大曲3.宋--清末,远古俗乐时期,突出现象:戏曲音乐的发展和繁荣近代:是学堂乐歌的时期(清末1840--1919年)现代:是新音乐启蒙和发展时期(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巫术说(宗教):指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音乐《韶》:是一种宗教性的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因此也叫“九辩”“九歌”伴奏乐器是用若干“管”编排起来的叫做萧(排箫)的乐器,内容歌颂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承受“吴国季札”和孔子尽善尽美的评价。
舜时则有《韶》乐舞,因为它是用编管的萧作伴奏乐器,故也叫《萧韶》,因史料记载它有九个段落,所以也叫《九歌》,《九辩》。
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特点:1.形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2.创作具有集体性。
3.功利性强与艺术性《弹歌》被认位是最早的歌曲,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段)第二章周代的音乐标志:西周雅乐和雅乐制度的出现及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的兴起。
周代的礼与乐:“郊社”“食祭”“王师大献”总结雅乐制度:不同的等级音用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节目。
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初步繁荣时期六代乐舞简称(六舞):黄帝时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的《咸池》(大咸)舜时的《大韶》(韶)夏禹时的《大夏》周初时的《大武》。
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颂乐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天子相见,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伴奏乐器是:瑟雅乐分大雅和小雅,风格典雅和平纯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就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就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就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1)她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就是“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市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孟子(1)认为无论圣人还就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2)认为音乐本质就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荀子(1)音乐表现的音响必须“中”“与”而不“淫”,所谓“审一定与”,“一”即“中声”(2)抨击墨子的“非乐”思想,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3)提出“中与”的审美标准,反对“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中与”思想二、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墨子(1)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2)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她们利益着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她认为一种狭隘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显然就是错误的。
三、道家音乐思想老子(1)提倡“无知无欲”(2)追求的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1)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3)倡导适性之乐(两汉三国)10、相与歌的形成最初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与”的“但歌”,只就是仍无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与伴奏的歌唱形式——相与歌11、相与大曲随着相与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与大曲”。
相与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12、百戏:百戏就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13、琴曲《广陵散》聂政刺韩王。
又名《广陵止息》,由“正声”、“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器乐大曲,规模宏大。
14、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音乐与万物一样,也就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的,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
音乐固然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燥”“静”的反应。
历史意义:(1)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将音乐当做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就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若将《乐记》与《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
(3)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就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4)如果说《乐记》就是中国她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15、西汉京房六十律(1)京房其人在乐律研究方面提出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针对管律计算的不精准性,大胆提出“竹声不可以度调”的见解,并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2)六十律理论京房六十律的计算方法就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为止。
(两晋南北朝)16、吴声歌曲: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歌曲,最初就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17、西曲歌:流传于当时的荆、郢、邓之间,即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
18、南朝梁丘明所传,古琴音乐,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褐石调·幽兰》(隋唐五代)19、表格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乐》、《十部乐》对照表20 、隋开皇初年后设立了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等七部。
隋炀帝将国伎与文康伎改名为“西凉”与“礼毕”,并增设“疏勒”与“康国”两部,共九部乐。
唐武德初年后,去“礼毕”与“天竺”,增设“燕乐”与“扶南”,仍九部。
唐贞观十六年,加入“高昌乐”,形成“十部乐”。
唐玄宗时期,宫廷音乐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坐部伎”(室内表演)六部与“立部伎”(室外表演)八部。
21、唐大曲就是综合器乐、声乐与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就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
22、唐朝有四个重要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与梨园。
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
教坊就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与散乐得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
梨园就是设立在宫廷中的音乐机构。
由唐玄宗亲自教习,并自创新曲,让“梨园弟子”演奏23、音乐理论著作(1)《乐书要录》就是唐武则天组织元万顷等人员编写,共10卷,该书就是对唐武则天前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就是唐崔令钦撰写,共一卷,所记录的就是唐开元、天宝年间乐部内教坊的制度与轶事。
(3)《羯鼓录》就是唐南卓所著的笔记形式的专著。
叙述了羯鼓源流以及玄宗以后的音乐生活故事(4)《乐府杂录》就是唐段安节撰写,此书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宋元时期)24、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
自度曲如《扬州慢》25、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以鼓、拍板与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不清唱套曲的宋代一种表演形式。
缠令(引子—A—B—C—D······尾声)与缠达(引子—A—B—A1—B1—A2—B2······)就是宋代的两种曲式结构形式。
26、元散曲散曲就是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与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
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小令、带过曲与散套三种。
27、说唱音乐(1)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
(2)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故得名。
(3)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28、戏曲音乐(1)宋杂剧音乐: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2)元杂剧音乐: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元杂剧唱腔为曲牌体,一般为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
音乐结构严密逻辑关系。
(3)南戏音乐:南戏就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与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9、《潇湘水云》就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mian,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
成功的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与烟波浩淼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30、(1)《梦溪笔谈》乐论就是北宋沈括(字存中,杭州人)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该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与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2)《乐书》就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的音乐类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3)《琴史》就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文长撰。
(4)《碧鸡漫志》、《词源》与《唱论》就是宋元时期以研究词曲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为中心内容的三部著作。
《碧鸡漫志》就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南宋王灼撰。
《词源》由南宋张炎撰,就是研究古代乐律与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唱论》就是现存最早论述声乐的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撰。
(明清时期)3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32、昆山腔,魏良辅改革:主要就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与鼓等乐器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汤显祖,“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33、梆子腔,最初因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又因源于秦地陕、甘等地,故又称“秦腔”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急促,唱腔中常有“花音”又名“欢音”,有“哭音”又名“苦音”34、音乐理论著作(1)《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详细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推演方法,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2)《溪山琴祝》就是一篇关于古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明末虞山派著名代表人物)。
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中的音质、音色、技巧、方法及演奏者得素养等问题,就是古琴演奏与研究的重要文献。
35、重要曲谱集(1)《神奇秘谱》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明代朱权编辑。
(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就是一部清代声乐乐谱曲集,内容包括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明南戏、元明杂剧、元明清散曲、明清传奇、清代宫廷戏等多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