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原始社会音乐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习题汇总一、原始社会的音乐:1、关于音乐起源有哪些学说?2、原始社会的代表性乐舞有哪些?3、原始社会音乐的特点?二、夏商时期的音乐:1、夏商音乐与原始社会音乐相比有什么变化?2、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舞有哪些?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西周礼乐制度有何特点?2、何谓六代乐舞?3、楚声的定义。

4、何谓八音分类法?5、《乐记》的地位与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1、汉乐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2、何谓相和歌?3、鼓吹乐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发展的?4、琴曲《广陵散》分析。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1、何谓清商乐?2、本时期有哪些代表性的歌舞戏?3、浅要分析《酒狂》的艺术特征。

4、简单谈谈对《声无哀乐论》的理解。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唐代歌舞大曲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2、何谓变文?3、浅要分析《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征。

4、隋唐新产生何种乐器门类?代表性乐器是什么?七、宋金时期的音乐:1、宋代词调有哪些音乐来源?2、唐宋大曲在内容、结构、形式上有何差异?3、中国戏曲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4、宋金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色?5、名词解释:鼓子词;《潇湘水云》;八、元代的音乐:1、何谓散曲?2、请总结南戏的特点。

3、名词解释:转调货郎儿;《唱论》;九、明清时期:1、明清时期的四大声腔是什么?后最有影响的是哪种?别称?代表人物?2、明清时期的歌舞音乐发展较为繁盛,以实例试举。

3、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形成了新的高峰,产生了众多的说唱艺术门类。

根据课上所学,请总结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说唱门类。

4、朱载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十、传统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时期:1、近现代史上,京剧的代表人物归纳(主要3个)。

2、苏州弹词的发展原因?3、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作品作课后归纳、总结。

4、华彦钧作为一位出色的民间艺术家,目前存世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十一、学堂乐歌时期:1、学堂乐歌的音乐有哪些来源?2、代表人物和作品的总结,尤其针对李叔同,结合课上讲解,课后继续搜集资料,完成一篇小练笔,观点自拟。

原始社会音乐

原始社会音乐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论文上古音乐赏析

论文上古音乐赏析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概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大致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公社”的生活,经历了原始“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陶土文化等时代。

经过千万个春夏秋冬的运转,千万个春花秋实的循环往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共同生息与繁衍、共同劳动的同时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也创造了音乐。

按照考古学家对历史的划分,原始社会的时间概念应是距今约300万年——4000年之间,其历史是相当漫长的。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的第一件乐器的出现,实际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和为自身生存的同时所创造的审美物的第一次体现,也是人类把乐器作为善的象征通过功力主义的行为来达到其自我肯定的目的,与此同时,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就随之出现,这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综观原始社会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了音乐的历史,同时也能从中看到人类从无阶级的野蛮时代逐渐步入有阶级文明时代的历史。

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可考的历史,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 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更为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音乐就已萌发,可以说音乐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并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音乐思维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当我们的祖先逐渐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后,音乐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人类的历史,在两个阶级对立中逐渐发展。

新石器时代后期,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人们进行娱乐的乐器。

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村所出土的骨笛,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中国音乐在近八千年前时的发达情况;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文化遗址”陶埙的发现,更向我们展示了迄今六千多年前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度;而那“如火烈烈”的远古“乐舞”,则向我们说明了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里所产生的宗教信仰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求。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发展。

下面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史。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制作乐器。

这些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骨笛、石鼓等,用来伴奏舞蹈和各种仪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属于简单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音高。

2.古代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古代社会,中国的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周朝时期,乐舞成为宗族巫师和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乐舞有固定的音阶系统,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用来祭祀、宴会和娱乐。

3.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文化权力的象征。

乐舞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加讲究礼仪和规范。

汉朝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唐朝时期,音乐达到了顶峰,丝竹乐队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4.帝国时期(公元1840年-1911年)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洋音乐,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音乐当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出现了“乐府派”和“轻音乐派”两个流派。

5.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呼吁创造独立的中国音乐。

冼星海、聂耳等人提倡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6.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200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进一步与全球音乐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并参与国际音乐舞台的演出。

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概要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概要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第一章远古与夏商时期音乐(约8000前—公元前11世纪)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大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 依据是什么?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根据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墓葬群考古,先后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共18支,其中一支保存最完整的骨笛用简单的指法可以吹奏像河北省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发掘的十个墓葬,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已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些陪葬物,根据同位系碳14测定的树轮较正,被测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2.远古时期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内容?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它的内容与狩猎、农牧、祭祀、巫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简述商朝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概况。

大约公元前的16世纪,商汤灭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在商朝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较发达手工业、商业、青铜冶炼及甲骨文字等。

特别是青铜冶炼和甲骨文化,用青铜制造的工具、礼品和乐器,今天被称为珍贵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和器具上的铭文,不仅在书法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列为我国最早的信史典籍。

商代的音乐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利用下,比夏代更为发展了,并且出现了专职的乐师和早期的音乐教育,甲骨文中记载的乐器名称有20多个,音阶观念已经成熟,出现了较小规模的编磬、编钟,演出中能以较大的声响奏出简单的曲调。

4、本章中有哪些古乐歌和古乐舞?一、古乐歌:1、反映狩猎的:《弹歌》“断竹续行飞土逐肉”2、反映农牧生活的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着八首反映农牧的组歌名曰“八阕”:它包含八首歌曲,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原文是为样的:一曰载民(歌颂负载先祖的地面);二曰玄鸟(黑色的鸟:歌颂图腾);三曰遂草木(希望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天行有序要遵循上天法则);六曰达帝功(歌颂自然的上帝功德,给自然万物以生命和繁衍);七曰依地德(地行有节要遵守大地的法则和规律);八曰总禽兽之极(希望各种鸟兽动物繁殖最多)。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一. 关于音乐的起源1.国外相关学说:异性求爱说、模仿自然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信号起源说、巫术起源说等。

2.我国古籍相关记载:劳动说、自然说、巫术说、模仿说、情感说等。

二、古歌与古乐舞原始音乐大多歌、舞、乐三位一体,其中歌唱和舞蹈占据重要地位,节奏是基本因素,音乐与生活、巫术、宗教密切结合。

1.古歌(1)《弹歌》相传为黄帝时的歌曲,反映狩猎生活。

(2)《葛天氏之乐》 (或《八阙》)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由三人拿牛尾,顿足而歌,共有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3)《蜡(chà或zhà) 辞》举行蜡祭仪式时所唱的歌曲,反映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愿望。

(4)南音相传为禹的妻子等待他回来而唱的歌曲,共四字——“候人兮猗”,是我国早期南方民歌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一首最早的情歌。

(5)《易经·贲》反映古代抢亲婚姻制度的歌曲。

2.古乐舞(1)《云门》或《云门大卷》黄帝时崇拜天神的乐舞。

(2)《咸池》尧帝时崇拜天神的乐舞。

(3)《韶乐》(或《韶》《大韶》《萧韶》)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

孔子观看后更是“三月不知肉味”,并作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高度评价。

(4)《大夏》夏朝时的乐舞,内容是赞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排箫。

从《大夏》开始,古乐舞从以颂天、颂神为主转向颂人为主,这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乐舞在内容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5)《大濩》商代时的乐舞,内容是歌颂商汤伐桀功绩的。

三.商代的巫乐巫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各种自然现象而产生了崇拜自然、万物有灵等观念,而巫术活动也由此应运而生。

商族人很讲迷信,尚神鬼,巫风盛行。

商代的巫觋可以说是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

巫觋的地位很高,他们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活动,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 原始社会是人类早期生存的社会形态,包
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大阶段。
• 原始社会的音乐是以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
的历史传说和考古发现作为研究对象。
• 大约五、六千年前,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存在着三支大的部落集团:炎黄集团、东夷 集团、苗蛮集团,三大部落集团经过长期激 烈的战争,最后统一于炎黄部落的华夏集团, 建立了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毋作,草木归其泽。”
• 《云门》:《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
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 《朱襄氏之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
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 生。”
• 《咸池》:尧时乐舞。“咸池”是天上西官星名,
古人认为此星主管五谷,若此星明亮,则庄稼丰茂, 反之则有灾变。这种对天文的崇拜体现了原始时期 的人们祈求丰年的文化心态。
贾湖骨笛
浙江余姚河姆渡骨哨
石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打制而成,距今
约4000多年。
陶钟
• 陕西长安县龙山
文化遗址陶钟, 为新石器时代遗 物。是目前所知 年代最早的钟形 乐器。
陶埙
• 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
吹奏乐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有出 土。
• 形制有椭圆形、圆形、棒形、鱼形、动物
• 古文献中提及原始社会具有音乐专长的人
物有黄帝时期的伶伦、尧时的质、舜时的 延和夔等等,其中以夔的资料最为丰富。
•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尧典》)
具有突出地位。《礼记·明堂位》也有“土 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述。
陶寺墓鼍鼓
• 用空心或实
心树干挖空 后刮去树皮 制成。高 101厘米, 鼓体呈立桶 形,有纹饰 图案。原用 鳄鱼皮为鼓 面。
龙山文化遗址 陶响器
• 蚌形陶响器,直径
9厘米,1985年 山东省胶南市 西寺村出土。
• 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三大经济文化区,其
器物类型特征均有各自独特的面貌所形成的 差异,渗透了不同地域部族所具有的经济面 貌特点和文化审美意识,至新石器时代后期 则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靠近。
• 原始社会音乐由原始乐舞和原始乐器两大部
分组成
• 原始乐舞主要依据于文献记载中的有关传说,
其中有相当程度的可信性。
戚、羽、旄,谓之乐。”
原始乐舞作品
• 黄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 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禽兽之极》。”
• 《伊耆氏之乐》:“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
• 《箫韶》:舜时乐舞。又名《九韶》、《九歌》、
《九辩》,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这部乐 舞以“排箫”作为主奏乐器,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 内容。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
陶盆,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距 今约五千余年.
原始社会音乐家
形等多种,后固定为平底卵形。
• 原始社会陶埙以一音孔和二音孔者居多。
一音孔陶埙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两个乐音, 二音孔陶埙可吹奏出三个乐音,三音孔陶 埙可以发出4或5个乐音。
浙江余姚河姆渡陶埙
• 只有一吹孔,无音孔,距今6000年以上。
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
• 约为新石器时代
晚期或夏代遗物。

• 原始社会的打击乐器,在原始先民心目中
• 原始乐器都是自20世纪以来经过科学考古发
掘证明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是原始人用 来抒发感情或者传递信息、联络信号的器物, 是能够说明原始社会音乐处于某种发展水平 与阶段的重要例证。
原始乐舞
• 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
体”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乐”。
• 《乐记·乐本篇》载:“比音而乐之,及干、
•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宾,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 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皋陶谟》)
原始乐器
• 我国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乐器,有骨
笛、骨哨、陶埙、陶角、陶钟、陶铃、陶响 器、鼍鼓、土鼓、石磬等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