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秦汉音乐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音乐和舞蹈文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以秦朝音乐和舞蹈为主线,介绍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朝音乐的发展在秦朝之前,中国音乐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发展,但秦朝的统一带来了音乐文化的整合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音乐也被调整和重塑。
秦朝的音乐主要以宫廷音乐为主,巧妙地融合了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秦调。
这些音乐主要以竹笛、筚篥等乐器为主,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秦朝统治者的威严和豪情。
二、秦朝音乐的特点1. 单音调:秦调音乐以一种统一的音调为主,追求纯正、和谐的音乐效果。
这种单音调的音乐形式,使得秦朝音乐在当时独树一帜,与其他时代的音乐有所区别。
2. 音调高亢:秦调的音乐以高亢、豪迈为特点,表达了秦朝统治者的权威和霸气。
这样的音乐形式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秦朝舞蹈的发展秦朝的舞蹈以宫廷舞蹈为主,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秦始皇深知舞蹈的文化价值和表现能力,大力发展宫廷舞蹈并进行相应的规范化整理。
秦朝宫廷舞蹈注重形式美和动作技巧的兼具,多表达国家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权威。
四、秦朝舞蹈的特点1. 好动和豪放:秦朝舞蹈的动作规整、肢体舞蹈有力,集中体现了秦朝人民的性格特点。
舞蹈的动作丰富多变,以自由奔放为主,通过舞蹈向人们展示了秦朝人民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 器乐舞蹈的融合:秦朝舞蹈多以器乐伴奏,并将器乐与舞蹈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种形式的舞蹈继续影响了后世的音乐舞蹈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
五、秦朝音乐和舞蹈对后世的影响秦朝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音乐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创新。
其次,秦朝舞蹈的形式和技巧为后来的舞蹈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秦朝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秦朝的音乐和舞蹈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秦汉朝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从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两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
一、音乐文化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创作秦汉时期的音乐创作相当活跃,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秦汉时期,宫廷乐队称为“乐府”,他们为皇帝、贵族演奏。
乐队由歌唱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组成。
同时,在农村和城镇,各种各样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上都有民间乐曲的演奏。
这些音乐包括古代曲子、戏剧、歌谣和器乐等。
2.乐器制作秦汉时期,乐器制作颇具特色,形成了许多精美的乐器,如“瑟”,“琵琶”,“筝”等。
这些乐器都是能够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的,如“瑟”音柔和温馨,适合表现古典音乐;“琵琶”用作表演强烈的音乐,如军乐等。
它们在表演中,展示了无限的音乐魅力和灵动性。
3.音乐演出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音乐演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演出方面,乐师们的技艺精湛,演出的裁判公正,是使民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不同人的音乐品味,演出中包括了多重类型的音乐,如器乐、民谣和古典音乐等。
二、历史价值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宗教方面秦汉时期,宗教的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例如,佛教和道教传入了中国,使得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中。
宗教性乐曲在整个秦汉时期都被保留下来,这些乐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偏好、信仰和文化。
2.政治方面音乐在秦汉时期也被用来表达政治意义。
在大型场合,比如庆典和欢迎宴会上,皇帝会聘请最优秀的乐师演奏乐曲以增加庆典的气氛。
音乐的力量也在不同的行政和政治活动中灵活地应用,这表明音乐的领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与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
3.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与周围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
秦汉三国时期的乐器发展与音乐文化

秦汉三国时期的乐器发展与音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秦汉三国时期的乐器发展和音乐文化,以期为读者带来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的乐器品种主要包括瑟、筝、琴、鼓、箫、笙、管等。
这些乐器不仅在宫廷、寺庙、民间等各种场合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和各种艺术家的必备之物。
其中,秦汉时期的箫是比较典型的乐器之一,由于其造型优美,使用广泛,被誉为“君子之器”。
箫在当时的音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音调纯净,具有极佳的音乐表现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与箫相似的还有笙,笙音柔和悦耳,成为当时宴席赏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同时,其他乐器如瑟、筝、琴等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通过对乐器音色和结构的改进,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更加精确和完美的呈现。
二、音乐文化的发展除了乐器的发展和改进,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种视听文化,音乐在古代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秦汉三国时期,许多流行的音乐作品如《广陵散》、《昭君怨》、《梁祝》等,都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和创作。
同时,各种音乐艺术如歌舞、曲艺、戏曲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其中的成就在后代的音乐人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除了这些音乐的创作和发展,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也拥有着相当高级的艺术技能和技巧。
例如,当时的音乐家高云应就因其卓越的才华,被官方委任为乐官,成为了当时宫廷音乐的指挥者和领导者。
三、音乐文化的影响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文化,不仅仅对当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在后来的中国音乐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代的音乐艺术中看到许多与古代音乐相关的元素和影响。
例如,在当前的流行音乐中,仍然存在许多以古代音乐为主题和灵感源泉的作品。
第三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公元前221——公元前589)

嵇康——魏末 琴家、音乐理论家。他的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 理论专著。他创作的琴曲《嵇氏四弄》 一直流传至今。他的《琴赋》对古琴演 奏的方法和表现作用等,作了生动的描 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很 高的实用价值。
一、西汉的乐府
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 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任务是大规模、 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除对民歌进行 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外,还研 究音乐理论、演唱、演奏等。它的产生, 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后期音 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相和歌与鼓吹乐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 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 一种民间音乐。它最原始的表演形式只 是清唱,即所谓的“徒歌”,加上帮腔, 称“但歌”;后来发展成加弹拨乐器和 管乐器伴奏,并由一人手执“节”,一 面打拍,一面歌唱。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鼓吹乐——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和
汉族传统音乐融合后逐渐形成的,是以
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一
种音乐艺术形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酝酿着巨大的变革, 南北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对美的追求和对 “郑声”的肯定,成为时代潮流。 何承天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一 首以叙事见长的大型琴曲。它叙述了一个惊心 动魄、催人泪下的故事。
《广陵散》以它庞大的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性, 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蕴含着叛 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具有“一鼓息万 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 相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四、作品欣赏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音乐艺术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和动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用于婚丧嫁娶、宴会、宗教仪式和官方场合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以“雅、颂、歌、舞”为主要形式,以拍子清晰、声音高亢、音调独特、乐器多样等特点为标志。
二、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包括了弦乐器、管乐器、鼓乐器、铜乐器、木乐器、革乐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弦乐器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乐器,比如说琴、瑟、筝、箫等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效果和表现力,在演奏时能够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三、秦汉时期的音乐流派在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宫商角徵羽”,这个流派的音乐形式曲调旋律都很优美,被视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此外,还有“越音”、“淮南子乐”等流派,每个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家古代音乐家大都出身于贵族,被视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守护者。
在秦汉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说羊欣、钟子期、丘处机等等。
这些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很特殊,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它的流传过程很长,也很神秘。
在现代,由于法律法规和意识的相关限制,古代音乐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变得困难,但人们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却是永远不变的。
六、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特殊的,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文化象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政治和生活中。
古人就有“与乐同天”的观念,认为音乐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它以流畅的节奏感、独特的音律和动感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二、音乐概况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第二节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一、乐府的建立:1、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
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
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
“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
《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
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
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
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音乐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音乐是指1840年以前的音乐。
曾经,中国古代音乐对我来说是神秘的,用兽骨磨制的骨笛,悠扬的古琴,还有许许多多不了解的钟磬等乐器。
这么多乐器,那么多美妙的乐曲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周秦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06年)周代的礼乐制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族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秦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因逃避大戎族的威胁,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东边的洛邑,进入了史称的春秋战国时期。
之后,代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周王室日渐衰落,随同奴隶制的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产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方面诸侯贵族无视于礼乐制度的束缚,在宴饮用乐中常有“僭礼”之举。
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斥为“淫乐”的民间音乐,以“郑卫之音”为代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渗透到了宫廷音乐中。
周秦时期的乐器及其分类法:周秦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近七十种,管弦乐器和敲击乐器形制多种多样,制作技术相当进步。
随着乐器形制和数量的增多,周代出现了以乐器主要制作材料为依据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周秦时期的音乐理论:周秦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
二、两汉三国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205年)公元前211年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和文化管理上一体化的需要,曾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汉魏之际乐器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琵琶”的出现。
相传秦始皇时修长城的役工将鼗鼓加弦当作弹拨乐器,被称之为“弦鼗”。
到汉代已演进成为“颈长体园,四弦有品”的“汉琵琶”,竖抱用手指弹奏,这种乐器因魏末的阮咸擅长演奏,唐代之后被称之为“阮咸”或“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机构
• 创建于秦朝,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
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发展。
• 乐府的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创作和填
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 行演唱、演奏等。
• 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裁撤乐府。
秦代错金银钮钟
• 1976年,在陕西
秦始皇陵附近发 现秦代错金银钮 钟,钟钮一侧铭 刻篆书“乐府” 二字。
• 相和大曲: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
段体的大型歌舞。
• 结构有艳、曲、解、趋等。艳、趋是引子
和尾声,曲是歌唱部分,解是器乐伴奏下 的舞蹈部分。
古琴音乐
•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涌现出许多琴人和作品。皇室贵族如东汉 孝桓帝、西汉淮南王刘安都有弹琴的爱好, 著名的琴人如司马相如、刘向、蔡邕等。 琴曲有《饮马长城窟》、《聂政刺韩王 曲》、《别鹤操》等。
《广陵散》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可能
是产生于广陵地区的一首琴曲。现存最早 的《广陵散》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 《广陵散》全曲共45段,全曲由开指、小
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组成。
• 《广陵散》的内容一般认为是蔡邕《琴操》
中所述的《聂政刺韩王曲》,是一首富有 斗争精神的乐曲。
协律都尉李延年
•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领导人 。
早年是宫中太监,由于“性知音,善歌 舞,”而被封为“协律都尉”。
• 李延年善唱歌及作曲,史载:“延年善
歌”,“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张博望入西域,……惟得《摩珂兜勒》 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乘舆以为武乐。”
洛庄汉墓乐器群
秦汉音乐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概述
•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集
权大一统的王朝。秦王朝的音乐文化,由 于朝代的短促和资料的匮乏,历史面貌较 为模糊不清。
• “乐府”机构的创建,是秦始皇对秦朝文
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 “汉袭秦制”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横贯亚洲 的中西陆路交通,自此,西域音乐的 东渐和歌舞伎乐形态的盛行,成为中 国音乐两大新的潮流。汉代的宫廷音 乐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关联。汉代音 乐有了多样化的形式。
• 短箫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一般
都有歌词,可以歌唱,后来这种形式用于 军乐。
• 横吹曲: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于军中马
上奏之。
河南邓县南朝墓彩色鼓吹画像砖
河南邓县南朝墓彩色鼓吹画像砖之二
四川新都汉骑吹画像砖
相和歌
• 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最初
是清唱,即“徒歌”。后发展成为“一人 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的形式,即“相和歌”。
• 京房准:京房还采用弦律,制造了十三弦律
准,后世称之为“京房准”。所谓“准”, 就是弦律的正律器。
武梁祠汉画像“聂政刺韩 王”
• 山东武
梁祠汉 画像中, 表示聂 政刺韩 王的故 事情节 的画面。
京房的律学贡献
• 京房六十律:京房发现三分损益十二律中
“仲吕”所生的律无法回到黄钟本律,他用 “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 直至第六十律。当生至五十三次时,得到 “色育”一音,与第一律黄钟,音程值只相 差3.6音分,今天我们称它为“京房音差”。
• 2000年在济南章丘市洛庄汉墓,出土149件
乐器。包括编钟一套,共19件(其中钮钟 14件,甬钟5件),编磬6套(共107件), 钲、铜铃各1件,串铃一组(由9件圆形小 铜铃组成),这是继曾侯乙墓之后又一次 重大的音乐考古发现。
民间音乐
• 鼓吹曲:以鼓、排箫、笳、为主奏乐器,
中间有歌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北方草 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