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二十九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二十九讲

1980 至1983 年间,从创作上看, 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大型体裁作品和中小型作品,如二胡叙事曲《 新婚别》《蓝花花叙事曲》、二胡协奏曲《长城 随想》、二胡与乐队《红梅随想曲》、二胡独奏 《陕北抒怀》、《一枝花》、《江南春色》、《 满江红》、《影》、《枫桥夜泊》、《音诗》、 《追思》等。
• 80 年代后期至今, 二胡音乐的创作更呈现出多元 化的特点。
1、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 建国后,由于演出的需要,音乐家把许多优秀的器乐独 奏曲、各地方乐种中的合奏曲、以及外国的优秀通俗的 乐曲改编成了这种“新型乐队”的合奏曲。
• 彭修文改编的如《瑶族舞曲》《步步高》《彩云追月》 《花好月圆》《月儿高》《乱云飞》《二泉映月》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多首外国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雅 典的废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 《云》、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有的是根据各国 流行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如《霍拉舞曲》、《美丽 的梭罗河》、《达姆,达姆》、《伐木歌》等。
• 90 年代以来,一批年轻作曲家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 在运用当代作曲技术创作民族管弦乐曲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如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谭盾的《西北 组曲》、瞿小松的《神曲》(为民族吹管乐而作)、郭 文景的《滇西土风》、唐建平的《后土》等。
思考与拓展:不同视角下的“女子 女子十二乐坊”在京隆重 推出,众多媒体将其称之为“新民乐”。 “女子十二乐坊”,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 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音乐现象, 业内人士 敏感、迅速地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有人认 为“她们是民乐功臣”;有人认为“只能 作为民乐的补充”;有人认为它“填补了 市场的空白”;有人认为它是“高雅民乐 的通俗化”……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对 此现象,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音乐史1

音乐史1

中国音乐史
学科目的: 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学习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文化背景和音乐 特征。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 要作曲家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通过名作赏析提高学生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力, 使学生的思辩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中国音乐史
参考书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80. [2]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6.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2. [4]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5]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6]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 版社,2002.
中国音乐史
第三节
周代宫廷的音乐教育
周代音乐教育有职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两者都属于乐官管理制,由“大司乐”领导。 大司乐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大司乐的任务: 音乐教育。教学对象:贵族子弟以及民间选拔的 优秀人才。 音乐教育内容: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 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 学习年限从13岁至20岁。 大司乐的两个职能: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意义: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
中国音乐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肯定音乐 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教育家,同时也是一杰出的音乐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掌握音 乐的目的,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 们的情操。
中国音乐史
孔子的主要观点
音乐有修身养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会秩序的 作用。 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 准是“善”和“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 重要性。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音乐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认识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和作品1.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演变先秦时期的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隋唐五代的音乐宋元明清的音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案例分析法: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音乐史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二章:先秦时期的音乐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先秦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3.2 教学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四章:隋唐五代的音乐4.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五代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隋唐五代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4.2 教学内容隋唐五代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唐宋诗词、曲子等隋唐五代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隋唐五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隋唐五代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五章:宋元明清的音乐5.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5.2 教学内容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六章:中国民间音乐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民间音乐作品6.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地域性、多样性、传承性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山歌、小调、舞曲、说唱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劳动歌曲、习俗歌曲、叙事歌曲等讲授法:讲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民间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民间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七章:中国戏曲音乐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戏曲音乐作品7.2 教学内容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综合性、程序性、表演性等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音乐的内容:唱腔、念白、散曲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戏曲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八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8.2 教学内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独特性、多样性、融合性等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乐器演奏、合唱、民族乐队等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8.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九章:中国现代音乐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中国现代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现代音乐作品9.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创新性、多样性、融合性等中国现代音乐的形式: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中国现代音乐的内容:歌曲、音乐剧、实验音乐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9.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现代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章:中国音乐名作赏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和特点掌握中国音乐名作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音乐名作10.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作曲家等中国音乐名作的形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民族音乐等中国音乐名作的内容: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和特点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音乐名作,分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音乐名作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一章:中国传统乐器的介绍1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欣赏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11.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制作材料、演奏方式、音色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技巧、指法、节奏等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分类演示法:示范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1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乐器的basic questions 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乐器演奏练习和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二章:中国传统音乐理论1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音律、音阶、和声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原理:五声音阶、十二律、音乐结构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应用:作曲、演奏、欣赏等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解释理论的应用1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理论应用练习第十三章: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关系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社会习俗等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文化解读: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解读其文化意义1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文化解读练习第十四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1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现状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途径与成果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途径: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跨文化合作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成果:新作品、新形式、新演出等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创新途径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成果和影响1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创新思考练习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展望未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的期望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音乐史、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与文化等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知识增长、审美提升、文化自信等探讨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创新、传播、教育等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学习内容与收获讨论法:展望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1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总结与展望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学习总结和未来展望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期末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期末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下列()不是唐代的著作答:《碧鸡漫志》《大刀进行曲》是()的创作答:麦新以表现蔡文姬悲苦命运为内容的琴曲是答:《胡笳十八拍》由龟兹人苏祇婆传人的宫调理论是答:五旦七声《成相篇》是我国()的鼻祖答:说唱音乐张曙是()时期的音乐家答:抗日战争传说黄帝时期的乐官是答:夔作有钢琴曲《牧童短笛》,歌曲《游击队歌》和管弦乐《森吉德玛》等音乐作品的我国音乐家是答:贺绿汀下列音乐形式中()不属于说唱答:昆曲明代的四大声腔是演唱传奇的四种风格,发源于江苏的是答:昆山腔唐玄宗时在禁苑设立当然音乐、歌舞机构是(),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答:梨园下列乐律学家中,发明六十律的是答:京房最早的古琴谱是答:文字谱宋代朱长文写了我国第一部()专著答:《琴史》货郎调这种音乐形式在()朝代最为流行答:宋天子所使用的舞对规模为答:八佾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中间可加楔子,下列()不是其表演组成答:破东周时期的文献中,由孔子删编诗歌总集是答:《诗经》中国第一部歌剧是答:《白毛女》根据史料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朝代答:夏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下列()不是他的作品答:《汉宫秋》下列音乐形式()属于唐代答:《参军戏》"三分损益发"是周代()名称答:乐律学下列()不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答:荆钗记六代乐舞中,歌颂周武王功德的是下列中的答:《大武》阿炳的二胡曲不包括答:《大浪淘沙》《体操》是()创作的学堂乐歌答:沈心工毛泽东在()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答:1942宋代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是答:勾栏《歌唱二小放牛郎》是()的作品答:李劫夫《乐书》是宋代()编撰的一部关于音乐的百科全书答:陈旸减字谱是()把古琴文字谱中所使用的指法等术语,简化成汉字偏旁组合的琴用指法谱答:曹柔一个完整的木卡姆由12套组成,每一套含有穹乃额曼等()部分答:3以下哪些乐曲属于传统琵琶曲答:《十年埋伏》埙属于八音中()类的乐器答:土以中国的素材创作的钢琴曲《新疆舞曲》其作者是答:丁善德京剧角色分类生、旦、净、末、丑中,()是花脸,人物性格鲜明答:净下列()不属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答:《荆钗记》以下音乐机构不属于唐代的是答:大司乐《潇湘水云》产生自()时代答:宋琵琶类乐器包括答:三弦;柳琴;五弦琵琶;曲项琵琶鲁迅艺术学院的校训包括答: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下列学堂乐歌()不是沈心工的作品答:《春游》;《祖国歌》;《送别》麦新作词的救亡歌曲有答:《只怕不抵抗》;《保卫马德里》下列乐器()发现于曾侯乙墓答:篪;琴;瑟西周的"六代之乐"歌颂了()帝王答:黄帝;尧;舜;商王汤下列属于相和三调的有答:平调;清调;瑟调下列()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答:胡笳;箜篌关于音乐的起源有()学说答:劳动起源;模仿起源;巫术起源;情感交流起源《诗经》包括()几个类型的诗歌答:风;雅;颂下列是昆曲剧作家的有答: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孙尚任日本雅乐由()构成答:唐代的唐乐;朝鲜的高丽乐;日本传统的本土音乐;伊朗音乐下列对郑卫之音的评价中()属于"郑风、卫风"?答:郑声淫;忧而不困钢琴协奏曲《黄河》运用了()曲调答:《保卫黄河》;《东方红》;《国际歌》下列()属于周礼的内涵答:德;和;等级;秩序以下哪些是李叔同的作品答:《祖国歌》;《送别》;《月》;《落花》下列()是宋词的类型答:令;引;近;慢下列筝曲()不属于河南筝派答:《秦桑曲》;《寒鸦戏水》;《四段锦》下列属于学堂乐歌的意义的有答:美育的普及;西方曲调传入;集体歌唱形式的普及;思政教育作用下列()是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答:《光明行》;《空山鸟语》;《烛影摇红》《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简称《华氏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答:对宋代的金石学即包括大量的编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音乐考古学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正式形成答:错元杂剧的代表剧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单刀会》、白朴的《墙头马上》等答:错聂耳创作的《卖报歌》是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一首答:对《琵琶记》是明代高明的代表作,它源于南宋的南戏答:对货郎儿起源于民间小商贩的叫卖声调,后演变为一种说唱艺术,演唱者一手摇动鼗鼓,一手打板演唱答:对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分别是《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牲盟大合唱》答:对我国第一部歌剧是《白毛女》。

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多听音乐是听懂音乐的前提。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按照库普兰的观点,音乐四大要素是和声、音色、节奏、音值。

A:对B:错正确答案:错3、音乐具有人文性。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歌曲《歌唱祖国》体现了音乐的活力之美。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钢琴曲《牧童短笛》体现了音乐的形象之美。

A:对B:错正确答案:对6、“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是《毛诗序》记载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音乐可以促进大脑、小脑的开发,提高左脑、右脑的功能。

A:对B:错正确答案:对8、无意听到的音乐不具有审美性。

A:对B:错正确答案:错9、一般来说,自己家乡的音乐风格自己最容易接纳。

A:对B:错正确答案:对10、音乐不具有思想教育的作用。

A:对B:错正确答案:错11、2018北京奥运会《我和你》的演唱者是()A:李玟B:莎拉·布莱曼C:刘欢D:李健正确答案:莎拉·布莱曼,刘欢第一章1、河南舞阳骨笛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早在八千年前的中国音乐中就出现了运用七声音阶的艺术实践。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中国青铜编钟以合瓦形为其重要形态特征,而这种近似椭圆形的钟体形态,在新石器时代的陶钟、陶铃上就可找雏形。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夔是()时期的乐官。

A:黄帝B:尧C:舜D:禹正确答案:舜4、若基音为大字组C,那么第一泛音为()A:小字组cB:小字一组cC:小字组gD:小字一组g正确答案:小字组c5、商代的乐器很多是从单件到多件发展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6、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桑林》舞是一种祭祀性的乐舞。

A:对B:错正确答案:对8、原始社会的陶埙已相当成熟,具备五声音阶。

A:对B:错正确答案:对9、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是A:《大夏》B:《大武》C:《九韶》D:《九歌》正确答案:《大夏》10、商代的铙上常有()纹饰A:云龙B:虎C:饕餮D:几何正确答案:饕餮11、目前所知原始社会的乐器没有下列哪种材质。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海青拿天鹅:中国古代琵琶曲。

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琵琶曲。

海青亦名海东青,是雕的一种,猎人用它来捕猎天鹅等鸟类。

此曲描绘勇猛的海青在天空与天鹅交锋,经过激烈的搏斗,将天鹅击落的情景,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

在演奏上,属武套乐曲,但要求运用文套技法较多,左手多用吟挽,右手讲究音量、音色的控制。

凡轮子弦带挑缠弦时,将缠弦在品上摆动,表现天鹅鸣唳之声,并多处运用拼弦、扫弦技法,以描绘海青与天鹅搏斗的激烈场面。

黄自《玫瑰三愿》贺绿汀《牧童短笛》刘雪庵青主《我住长江头》冼星海聂耳1、黄自答: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

1924年赴美,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音乐,1929年获音乐学学士学位。

同年归国,1930年起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

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

1938年病逝于上海。

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

音乐教育方面,他承担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一次开设,培养出一批专业作曲人才;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则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

2、《玫瑰三愿》答:艺术歌曲。

龙七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发表于1933年出版的《春思曲》。

现当代音乐流派及其作品分析

现当代音乐流派及其作品分析

现当代音乐流派及其作品分析洗海星《黄河大合唱》我认为《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历演不衰,主要有三个原因:1,其歌颂伟大的抗日战争,表达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并最终以胜利告终,充分表现了民族的自信心;2,其本身的曲调,歌词写得非常中国化,一方面继承了民族的精华,同时也借鉴了西方艺术进行加工,是造诣高深而又雅俗共赏的划时代精品;3,作品不断改进,加工,跟随时代的进步。

;一、不屈不挠的坑日精神《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我们伟大祖国的音乐史诗。

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也奠定了它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中国音乐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名作赏析通过十几周的中国音乐名作赏析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中国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

欣赏到许多不同背景的作品,比如评剧的经典剧目《花为媒》,和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被认为中国古典民乐代表的《春江花月夜》还有宋祖英的《辣妹子》《茉莉花》,刘欢的《好汉歌》《我和你》《从头再来》下面我选了几个课上的音乐作品赏析创作背景:“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背景:1979年天津歌舞剧院一行三人到云南省德宏州采风,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凤尾竹”之比拟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华,随后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谱曲。

本曲当初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在傣族地区能顺利宣传“婚姻法”而创作的。

表现内容:该曲通过描绘美丽的孔雀、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奇丽独特的青山碧水,还有隐现在原始森林中的傣家竹楼等景象,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纯洁真挚的情感。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反映傣族风情的抒情歌曲,它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细腻、含蓄、深情的音乐个性,婉转悠扬的旋律、动感的节奏尽展云南风情。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抒情歌曲,表达情绪: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又名《夕阳萧鼓》,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改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中借用《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清”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一直没用至今。

在一个和风宜人的夜晚,月亮缓缓地从东山升起,阵阵晚风吹皱一江春水,两岸花影层叠,映在月光荡漾的水面上,远处云水一色,传来魚夫的歌声,滩头的急流翻滚着浪花,随着小船的奖声送向远方。

最后,夜深了,人们饱赏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轻快地荡着小舟驰向归途,江面再次呈现出一片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下)全校公共选修课期末考核论文课程名称: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题目:《二泉映月》——赏析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20071014021
姓名:李金德
任课教师:刘锋
成绩:
《二泉映月》——赏析
摘要:中国当代音乐具有独特体系、独特思维和独特风格,对世界音乐是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组成分部分, 它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而且有一些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乐的经典宝库,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就《二泉映月》作简要的赏析。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正文:阿炳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他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然而留存只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作品。

《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具代表的作品,下面就对《二泉映月》作简要的赏析。

在对《二泉映月》赏析之前首先要认识阿炳本人及其生活状况。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

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

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

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

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

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

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

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

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
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

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的音调。

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

该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

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

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

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这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

然而,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

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

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其实在1950年夏天,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才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
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
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

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

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最后,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
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

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

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总结:《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

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

《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