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简介
噬菌体简介

One-step growth curve of T2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步骤:
a.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b.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c.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 染其它细胞;
d.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 数); f.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 繁殖曲线;
潜伏期(latent phase) 裂解 期(rise phasse) 平稳期(plateau phase) 裂解量(Burst phase)
(1)潜伏期(latentphase) 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 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故整段潜伏期中没有一个 成熟的噬菌体粒子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 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 快便充满了DNA细丝,十 分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 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 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 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 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 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 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 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成熟阶段
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 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 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 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 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 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四十分就可以 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 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 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 产生子二代噬菌体。
侵入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细胞壁产生小孔;
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 胞外;
噬菌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噬菌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噬菌体是一种可以侵染和繁殖于细菌中的病毒,也被称为细菌噬菌体或简称为噬菌体。
它们只能寄生在细菌体内繁殖,对细菌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细菌的破裂和死亡。
噬菌体由一段DNA或RNA基因组包裹在一个蛋白质壳中,基因组可以编码噬菌体感染和复制所需的蛋白质。
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它会通过特定的机制注入其基因组进入细菌细胞内。
然后噬菌体利用细菌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来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和核酸,并组装成新的噬菌体颗粒。
最终,新的噬菌体会释放到外部环境,寻找新的宿主细菌进行感染。
噬菌体在微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细菌控制的工具。
噬菌体可以选择性地感染和杀死特定的细菌,这使得它们可以用作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其次,研究噬菌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感染细菌的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逃避细菌的免疫系统。
此外,噬菌体还可以用作基因工程和基因传递的工具,在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总体来说,噬菌体是一类具有特殊寄生关系的病毒,它们在微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材料科学基础 噬菌体

材料科学基础噬菌体
噬菌体(phage),也称为噬菌体病毒,是一类只感染细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
壳和核酸组成的纳米尺寸颗粒,其大小为20至200纳米。
噬菌体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但这两种核酸不同时存在于同一种噬菌体中。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叫做噬菌作用。
在噬菌作用中,噬菌体使用其结构中的特定蛋白质结合到细菌表面,然后注入其核酸到细菌细胞内。
噬菌体的核酸会接管细菌的代谢机制,并且将细菌的遗传物质重编程以产生更多的噬菌体。
当噬菌体繁殖到足够数量时,它们会破坏细菌细胞并释放出来,可以感染更多的细菌。
噬菌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研究工具,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噬菌体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周期、DNA重组和基因转移等生命科学问题;在生物工程方面,噬菌体可以被用来制造基于细菌的蛋白质表达系统,并且可以用于创建基于细菌的生物传感器等。
总之,噬菌体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对象。
噬菌体简介

噬菌体一、生物学特性噬菌体(Phag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
它们个体微小,通常仅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结构简单,多数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和核酸两种成分组成,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包裹着核酸。
在自然界单独存在的噬菌体不表现出生命规象,但具有潜在的生命力。
噬菌体从吸附至宿主细胞上的一瞬间,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过程。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可将其分为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通过吸附、侵人、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步骤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而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则将其核酸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并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宿主则转为溶原性菌株;但有时也有机率较少的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一样,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
温和噬菌体对溶原状态和裂解途径的选择,取决于感染细胞内的一些宿主基因产物和噬菌体基因产物活性之间的平衡。
[1]噬菌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与其宿主的广泛分布分不开的。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群细菌尚未发现其相应的噬菌体,只有那些我们了解的还很肽浅的细菌才尚未见其相应噬菌体的报导。
[2] 根据大小、形态结构特征,可以把噬菌体分为3种类型,一是蝌蚪状不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直径约110 -120nm,尾部长220-230 nm,尾宽13-15 nm,无尾鞘、基板、尾丁、尾兹等结构。
二是蝌蚪状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三十面体,约70nm x 110 nm,尾部长约120 -130 nm,尾宽约18-22nm,有尾鞘、基板、尾丁、尾兹等结构,该噬菌体似有包膜。
三是短尾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大小为20 nm,尾部长约2-3 nm。
[3]图1. 噬菌体生活周期二 噬菌体的繁育技术1. 繁殖方式噬菌体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其增殖(复制)方式与细菌的繁殖(二分裂)方式不同,从吸附宿主菌到子代噬菌体的释放是一个爆发的过程,表现为“一步生长”的特点。
一步生长实验于1939年Ellis 和Delbruck 创立,据此可以测知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的潜伏期即每一个细菌产生噬菌体的平均裂解量。
噬菌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噬菌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引言:噬菌体(bacteriophage),也称细菌噬菌体或噬菌体病毒,是一类仅寄生于细菌的病毒。
噬菌体在细菌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解释噬菌体的概念、结构、生命周期、分类以及应用等方面,深入介绍这一迷人的微生物家族。
一、噬菌体的概念1.1 定义噬菌体是一种可以侵染、寄生于细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壳体和含有基因信息的核酸构成的。
1.2 发现历史噬菌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Frederick W. Twort和Félix d'Hérelle分别独立发现。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噬菌体能够感染和破坏细菌,从而为人们理解病毒的生物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二、噬菌体的结构2.1 壳体噬菌体的壳体由一层蛋白质组成,它能够保护内部的核酸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2.2 核酸噬菌体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的形式,不同类型的噬菌体具有不同的核酸构成。
这些核酸携带着噬菌体的基因信息,可以在细菌中复制和表达。
三、噬菌体的生命周期3.1 寄生感染噬菌体通过寄生感染细菌,依赖于细菌的机制来复制自身。
3.2 吸附噬菌体通过特定的受体与细菌表面结合,并通过尾部纤维或尾鞭等结构与细菌产生物理性吸附。
3.3 注射遗传物质噬菌体通过尾结构中的注射器,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菌细胞内。
3.4 复制和组装噬菌体遗传物质在细菌细胞内复制并产生大量的噬菌体部件,然后进行组装成为新的噬菌体。
3.5 破裂和释放经过复制和组装后,新的噬菌体会破裂细菌细胞,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继续感染其他细菌。
四、噬菌体的分类4.1 形态分类噬菌体根据其结构形态可以分为尾型、尾纤丝型、囊样和无尾型等。
4.2 RNA和DNA噬菌体根据其核酸类型的不同,噬菌体可以分为RNA噬菌体和DNA噬菌体。
五、噬菌体的应用5.1 基因工程工具噬菌体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工具,用于基因表达调控、靶向基因转导和遗传工程等领域。
噬菌体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噬菌体增殖过程: 噬菌体增殖过程:①吸附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噬菌体增殖过程: 噬菌体增殖过程:②穿入
噬菌体增殖过程: 噬菌体增殖过程: ③生物合成
噬菌体增殖过程: 噬菌体增殖过程: ④成熟与释放
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的 过程称为噬菌体复制周期 溶菌周期\裂解周期 噬菌体复制周期\溶菌周期 裂解周期。 过程称为噬菌体复制周期 溶菌周期 裂解周期。 这种能在敏感细菌中增殖并使之裂解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 phage) 叫毒性噬菌体(virulence phage) 。 某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 噬菌体DNA整 某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 , 噬菌体 整 合到细菌核质DNA上 , 随细菌的增殖而传代, 合到细菌核质 上 随细菌的增殖而传代 , 细菌不发生裂解,这种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 \溶原性噬菌体。 ) 溶原性噬菌体
三.温和噬菌体的特点
1.存在状态: 存在状态: 存在状态 ①游离的完整噬菌体颗粒; ②噬菌体核酸存在于宿主胞浆内,既不整合 也不复制; ③前噬菌体。 2.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 ①表达噬菌体性状; ②前噬菌体使细菌性状发生变异。
四.噬菌体增殖的现象 五.应用
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温和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称 前噬菌体 上的噬菌体基因称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 上的噬菌体基因称 (prophage)。 )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lysogenic bacteria )。 前噬菌体存在于细菌内, 前噬菌体存在于细菌内,导致细菌基因和性状 溶原性转换。 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溶原性转换 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溶原性转换。 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 裂解周期 溶原性周期和裂解周期 溶原性周期 裂解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裂解周期 裂解周期。 裂解周期
噬菌体介绍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严格的寄生性(宿主特异性)
只寄生在易感宿主体内,即一种 噬菌体只能在相对应的细菌内增殖,如 伤寒沙门菌噬菌体只能感染伤寒沙门菌 ,而不能感染其它种的沙门菌(变形杆 菌)。 这种特异性的根据是细菌表面所 存在的噬菌体受体。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裂解作用
噬菌体感染宿主局后可出现两种 结果,其一是裂解细菌,完成溶菌周期 (裂解周期),这种噬菌体称毒性噬菌 体。 毒性噬菌体:就是能在宿主菌细 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达到 一定数量后,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噬菌体介绍
噬菌体
一.概述 噬菌体是吃细菌的东西,其实它 是侵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放体等 微生物的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噬 菌体颗粒可以在细菌细胞外存在,但只 能在细胞内繁殖(即遗传物质一定要进 入细胞才能复制)。 噬菌体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大小
1.大小以nm计,需电镜观察。 2.形态:蝌蚪形(复合体),微球形 (20面体),丝形。 蝌蚪形由20面体头部和连接螺旋 状尾部复合而成,尾部能收缩,有尾鞘 或没有尾鞘,可有尾板或尾丝相连。尾 部作用是帮助遗传物质注入细胞。
溶原性细菌
Events Leading to Lysogeny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
Phage coded enzyme
gal
bio
• Repression of the phage genome – Repressor protein
– Specific – Immunity to superinfection
Infection of host cell by T2 phage
噬菌体的结构组成

噬菌体的结构组成
一、噬菌体简介
噬菌体是一种多种多样的细胞外小颗粒,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由质膜和核酸组成,它们或独立或与蛋白质结合。
它们可以参与细胞的内部代谢和对病毒的防御,对于调节细胞生长及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噬菌体的结构组成
1、质膜
噬菌体具有原子非酸性质膜,它由大量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并且质膜对防御外界有重要作用。
质膜可以吸收病毒,而且能阻止病毒的入侵细胞。
2、核酸
噬菌体中的核酸序列可以分为一种沿着核膜受约束,即DNA和RNA。
DNA是噬菌体的基因,可以在长期内保持稳定,而RNA可以调
节噬菌体的代谢。
3、蛋白质
噬菌体的蛋白质含有多种功能,包括受体蛋白、抗原提呈祖酶、酶、催化和结合蛋白等。
它们可以被细胞内的多种物质结合并发挥功能。
三、噬菌体的功能
1、细胞周期维持
噬菌体可以参与细胞的生长及发育,它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分裂和凋亡以及细胞凋亡来维持正常的细胞周期。
2、抵抗病毒
噬菌体可以阻止病毒的入侵,并调节细胞的抗原性,防止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3、参与细胞内代谢
噬菌体可以通过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从而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它们可以将细胞内的物质和分子运输到指定位置,以调节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溶源菌有以下特性:
☆可稳定遗传,即溶源菌的子细胞一般也是溶原性的。 ☆自发裂解和诱发裂解(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 ☆具有抗同原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 ☆溶源性细菌的复愈 ☆获得新的生理特性(溶源性转变) ☆局限性转导
溶源菌的识别
检验某菌株是否为溶源菌的方法, 是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 指示菌相混合,然后与上层琼脂 培养基混匀后倒平板,经培养后 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由于溶 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 个体会引起自发裂解,其释放的 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落周 围的指示菌菌苔,于是就形成了 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 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这种独特噬 菌斑。
潜伏期(latent phase) 裂解 期(rise phasse) 平稳期(plateau phase) 裂解量(Burst phase)
(1)潜伏期(latentphase) 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 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故整段潜伏期中没有一个 成熟的噬菌体粒子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侵入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细胞壁产生小孔;
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 胞外;
增殖阶段:
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 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 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 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 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 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 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 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 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 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 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
噬菌体效价测定法
二. 双层琼脂培养法 1. 将指定之寄主细菌以液体培养法于适当温度下培养,一般培养16~24 小时。 2. 以1% peptone为稀释液,将噬菌体原液做10倍序列稀释,一般稀释至 107倍即可。 3. 取噬菌体稀释液100 μl 与寄主菌液300 μl均匀混合,静置15分钟使其 感染。 4. 将上述混合液加入5 ml 冷却至45℃的0.7﹪琼脂培养基中,均匀混合 后立即平铺于已凝固的1.8﹪琼脂培养基上。 5. 将平板置于适合的温度下,一般培养8~24小时,待溶菌斑产生后观察 并计算其数目。 6. 噬菌体效价 (pfu/ml)=溶菌斑数 ×稀释倍数 ×取样量折算数
One-step growth curve of T2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步骤:
a.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b.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c.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 染其它细胞;
d.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 数); f.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 繁殖曲线;
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 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2)裂解期(risephase)
紧接在潜伏期后的一段宿主细胞迅速裂解、 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 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可达数百乃至上万个
(3)平稳期(plateau)
溶源性
(2)溶源菌的显著特性 ①溶原性是溶源菌的一个极稳定的遗传特性 ②自发裂解(spontaneous lysis) ③ 诱导(induction) ④ 免疫性(immunity) ⑤ 复愈 ⑥ 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和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置: 就目前所知,所有温和噬菌体的核酸都是双链DNA。 按照温和噬菌体DNA与细菌DNA结合部位的不同,又可将 其分成两类: ①只有一个特定结合部位的温和噬菌体: 如: 大肠杆菌的 噬菌体 ②具有多个或不定部位的温和噬菌体: 如: 大肠杆菌的P1噬菌体 鼠伤寒沙门氏菌 P22 噬 菌体 。
指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 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病毒的特点:对宿主具严格专一性,只能 在活细胞内繁殖。
4.溶源性(lysogeny)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噬菌体 DNA 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宿主的复 制而进行 同步复制,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 胞裂解的现象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吸附
吸附于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性毛上的噬菌体
(2)侵入(penetration)
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 赖于能量。 不同的病毒-宿主系统的病毒侵入机制不同。 T4通过尾丝吸附于宿主E.coli 表面。吸附后,由于基板受 到构象上的刺激,中央 孔开口,释放溶菌酶并水解部分细胞壁,接着尾鞘蛋白收缩, 把尾管插入宿主细胞中。
裂解性循环
增 殖 成 熟 裂 解
⑤
吸 附
侵 入
多次循环 同 整 步 合 复 制 溶原性循环 自 发 或 诱 导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吸附并侵入细 胞后,噬菌体的DNA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并 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 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如E.coli的 、P1、P2,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P22等。 ★原(前)噬菌体(prophage)----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 核酸。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1.其核酸的类型都是 dsDNA; 2.具有整合能力;3.具有同步复制能力。
一个典型的噬菌体的 侵染细菌的过程,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感染阶 段、增殖阶段和成熟阶 段。
感染阶段
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 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 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 进行“侵入”。噬菌体先通过 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 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 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 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 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 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 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 与增殖过程。
释放
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破裂的现象称 之为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 自外裂解是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方式。 平均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作裂解 量(burst size)。 丝状噬菌体(如M13或fd)不杀死细胞,子代毒粒以分泌 方式不断从受染细胞中释放,并同时完成毒 粒的组装
噬菌体
噬菌体种类
主要为六种主要形态 ①A型,dsDNA,蝌蚪状,收缩性尾 ②B型,dsDNA,蝌蚪状,非收缩性尾 ③C型,dsDNA,非收缩性尾 ④D型,ssDNA,球状,无尾,大顶衣壳粒 ⑤E型,ssRNA,球状,无尾,小顶衣壳粒 ⑥F型,ssDNA,丝状,五头尾
噬菌体构造
1.噬菌体的繁殖
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原核生物病毒 植物病毒 人类和脊椎病毒 昆虫病毒
噬菌体
噬菌体(phage,bacteriophage)即原核生物 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bacteriophage),噬 放线菌体(actinophage)噬蓝细菌体 (cyanophage)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 原核有原核生物的地方就有相应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
100 One-step growth curve Growth curve in host bacteria
一步生长曲线
Plaque number
10 Latent phase 1 Eclipse phase 10 Fig. 20 30 40 Time(min) Rise phase Plateau phase
噬菌体效价测定法
一. 点滴法 1. 将指定之寄主细菌以液体培养法于适当温度下培养,一般培养16~24 小时。 2. 取300 μl 寄主细菌悬浮液加入5 ml 冷却至45℃的0.7﹪琼脂培养基中, 均匀混合后立即平铺于已凝固的1.8﹪琼脂培养基上,并静置30分钟以上 使其凝固。 3. 以1% peptone为稀释液,将噬菌体原液做10倍序列稀释,一般稀释至 107倍即可。 4. 将平板划分为八个区域,以pipetman取不同稀释倍数之噬菌体稀释液 各 1 μl,分别接种于不同的区域上。 5. 将平板置于适合的温度下,一般培养8~24小时,待溶菌斑产生后观察 并计算其数目。一般噬菌体浓度太高的区域会融合成一个大的溶菌斑, 而浓度适中的区域会形成肉眼可观察的溶菌斑。 6. 噬菌体效价 (pfu/ml)=溶菌斑数×稀释倍数×取样量折算数
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 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 快便充满了DNA细丝,十 分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 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 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 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 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 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 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 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成熟阶段
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 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 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 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 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 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四十分就可以 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 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 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 产生子二代噬菌体。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 边缘和透明度的负菌落称噬菌斑。可用作噬 菌体的鉴定指标,也可用于纯种分离和计数。
效价(滴度Title)-------是微生物或其产物、抗原 与抗体等活性 高低的标志。
噬菌体效价--------指噬菌体的浓度,即每毫升 样品含噬菌体的个数。通常是在含敏感菌的 平板上形成噬菌斑进行噬菌体的计数,以每 毫升中含有的噬菌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ml或pfu/ml)表示其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