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课件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程课件 水分子的变化 课件 (第二课时)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二、水的合成
2021/11/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 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化合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 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 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021/11/8
14
探究三: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34页最后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什么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
(5)冰能变成水,水能变成水蒸气 (6)氧 气能够支持燃烧
2021/11/8
17
2.将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镁电解可以得到金属 镁和氯气。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密度 小、硬度小的性质。镁在空气中点燃能与氧 气反应,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 氧化镁。
上述叙述中,描述的是镁的物理性质的 有银白色固体、密度小、硬度小,
如: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活泼性等
2.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 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2021/11/8
15
变化是一个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 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描述镁的化学性质的有 能与氧气反应 。
二、水的合成
2021/11/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 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化合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 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 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021/11/8
14
探究三: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34页最后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什么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
(5)冰能变成水,水能变成水蒸气 (6)氧 气能够支持燃烧
2021/11/8
17
2.将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镁电解可以得到金属 镁和氯气。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密度 小、硬度小的性质。镁在空气中点燃能与氧 气反应,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 氧化镁。
上述叙述中,描述的是镁的物理性质的 有银白色固体、密度小、硬度小,
如: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活泼性等
2.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 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2021/11/8
15
变化是一个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 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描述镁的化学性质的有 能与氧气反应 。
八年级《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水分子的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学生对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可能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水分子结构的基本认知,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
八年级《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的分子结构,掌握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基本知识。
2.掌握水在不同状态下(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间作用力及相应的物理性质。
3.了解水分子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环节。
4.掌握水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以及水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3.结合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判断题:关于水分子结构、性质和作用的陈述,让学生判断正误。
2.选择题:设计关于水循环、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3.问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水会结冰?”等。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设想: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设想:通过讨论水污染和水资源保护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的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水分子的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学生对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可能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水分子结构的基本认知,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
八年级《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的分子结构,掌握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基本知识。
2.掌握水在不同状态下(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间作用力及相应的物理性质。
3.了解水分子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环节。
4.掌握水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以及水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3.结合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判断题:关于水分子结构、性质和作用的陈述,让学生判断正误。
2.选择题:设计关于水循环、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3.问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水会结冰?”等。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设想: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设想:通过讨论水污染和水资源保护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的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说课课件】

演示教学法 课件展示教学法 科学探究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微观粒子的机会比 较少,对于这种微观而又抽象的粒子难以想象, 因而如何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化学反应的微观 实质是本节课的关键。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 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水分子的运动原理基础上分析 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质——分子本身 发生了变化,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实验 现象引出氢气和氧气,为以后学习二 者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
知识与技能: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使学生认识水是由
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 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 原子不可再分;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设计思路
4、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了解化学 变化中分子的变化,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突破口
利用水分子的比例模型, 让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对水分子模型进行拆分和重组。使学生在合 作探究中理解电解水的微观实质。
教学程序
二、教法分析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
步骤二:
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 现象推导出结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 氧元素组成的。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 出表达式,了解分解反应的含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件

2021/12/10
第十六页,共三十二页。
要点一 水的电解 1.产物:正极为氧气,负极为氢气,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可以简
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结论:水通电分解(fēnjiě)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可以推断水由氢、 氧元素组成。
2021/12/10
第十七页,共三十二页。
3.易错提醒: (1)电解水过程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而非质量比。 (2)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chúnjìng)物,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 成的混合物。
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
4.下面关于水电解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说明水可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B.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电解的文字(wénzì)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D.若产生氢气的体积为5 mL,则产生氧气体积为10 mL
2021/12/10
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
【解析(jiě xī)】选A。该实验证明水可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在通电
1.氢气(qīnɡ qì)在空气中燃烧:
(1)现象。
2021/12/10
发烫
放热
第五页,共三十二页。
水雾
淡蓝
(2)文字表达式:___氢__气__(_q_ī_nɡ__q_ì)_+_氧__气点__燃___。 水
2.化合反应: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的
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yǐshàng)的物质
2021/12/10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二页。
【解析】根据性质中通常有“能”或“可以(kěyǐ)”或“易”“会” “难于”“有”等词语,可判断出(1)是性质的描述,“受热分解”是化 学变化,因此(1)是化学性质的描述;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属于物理性质,(2)和(4)所描述的内容都是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出的,所以属于物理性质;(3)和(7)描述的是有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5)中的木棒折断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属 于物理变化;(6)中的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
水分子的变化(公开课参评课件)

第二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
第三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水的隐身术
水的隐身术 悄然消失无影踪
你能从分子的角度破解隐身术吗?
水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隙改变
水的分身术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电解器、火 柴、木条、烧杯、酒精灯
水的分身术
【探究一】请根据资料卡片,设计实验方案, 并检验玻璃管内的气体?
资料卡
接近正极管口处, 木条复燃
打开活塞。
结论
负极产生的气
体是:氢气
正极产生的气
体是:氧气
水的分身术 一分为二巧变身
获得结论
水通电生成了两种新的物质——氢气和 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水 通电 氢气
H2O
H2
氧气
O2
水的分身术解密
水的分身术解密
水的分身术
【活动一】请利用分子模型,模拟水通电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 气体,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3、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无色无味,不支 持燃烧。
水的分身术
步骤
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点燃的木条接 近负极管口处, 打开活塞。
气体燃烧
用带火星的木条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的反应
谈收获
宏
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水的隐身术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宏
微
课下作业
1.总结归纳今天所学的知识,将知识点写的誊写 在笔记本上。
2.查阅资料。看看氢能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 应用。
第三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水的隐身术
水的隐身术 悄然消失无影踪
你能从分子的角度破解隐身术吗?
水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隙改变
水的分身术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电解器、火 柴、木条、烧杯、酒精灯
水的分身术
【探究一】请根据资料卡片,设计实验方案, 并检验玻璃管内的气体?
资料卡
接近正极管口处, 木条复燃
打开活塞。
结论
负极产生的气
体是:氢气
正极产生的气
体是:氧气
水的分身术 一分为二巧变身
获得结论
水通电生成了两种新的物质——氢气和 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水 通电 氢气
H2O
H2
氧气
O2
水的分身术解密
水的分身术解密
水的分身术
【活动一】请利用分子模型,模拟水通电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 气体,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3、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无色无味,不支 持燃烧。
水的分身术
步骤
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点燃的木条接 近负极管口处, 打开活塞。
气体燃烧
用带火星的木条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的反应
谈收获
宏
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水的隐身术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宏
微
课下作业
1.总结归纳今天所学的知识,将知识点写的誊写 在笔记本上。
2.查阅资料。看看氢能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 应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优秀课件

上述两个实验说明: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时,分子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
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稳定性。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 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 密度、熔点、沸点等。
愿:
课堂上对知识的分解,课下 要化合成强大的知识宝库!
化合反响:
像氢气和氧气反响生成水这样,由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 叫做化合反响
A+BLeabharlann AB水 通电 H2O
氢气 + 氧气
H2
O2
氢气 + 氧气 点燃 水
H2 O2
H2O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
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 学反响。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 学反响。
分解反响
化合反响
氢气燃烧的结论:
1.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和空气 中的氧气发生反响生成了水 2.氢气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
文字表达式: 氢气 +氧气 → 水
〔H2 O2 H2O )
氢能源的利用
氢气是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
氢能源汽车
试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氢分子和氧分子是怎样变成 水分子的?
氢气 +氧气 → 水
〔H2 O2 H2O )
AB A + B
第 2 课时 水的合成
创设问题
从电解水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氢气可以被点燃。这是氢气和空气 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响,反响的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
实验探究2-3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氢气燃烧的现象:
1. 发出淡蓝色火焰 2. 放出热量
3.〔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水分子的变化PPT课件

.
16
.
B、蜡烛+氧气 点燃 水+二氧化碳 C、氧化汞 加热 汞+氧气 D、氢气+氧气 点燃 水
.
155. 小红通过课本了解到,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 体积比理论上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 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
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D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 已经成功
.
2
.
活动一、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如果我们在水中通直流电,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火柴、木条、 烧杯、酒精灯
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 钠或稀硫酸以增强导 电性。
.
3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
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 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
这是什
么气体 呢?
现象: 两
实验用品实验用品直流电源直流电源水电解水电解器火柴木条器火柴木条烧杯酒精灯烧杯酒精灯水水中加入中加入少量少量氢氧化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以钠或稀硫酸以增强导增强导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1
当水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 数目和大小不会 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的 间隔和排列方式。所 以,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 没变 (“改变” 或“没变”),这种变化属于 物理 变化。
用一根带火星的 的木条接近正极 管口处,打开活 塞。
现象 正 结论
氧
气体燃烧, 负 生成的气
产生淡蓝色 氢 体是氢气
火焰
,
氢
木条复燃
二 氧 生成的气 一 体是氧气
16
.
B、蜡烛+氧气 点燃 水+二氧化碳 C、氧化汞 加热 汞+氧气 D、氢气+氧气 点燃 水
.
155. 小红通过课本了解到,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 体积比理论上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 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
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D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 已经成功
.
2
.
活动一、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如果我们在水中通直流电,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火柴、木条、 烧杯、酒精灯
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 钠或稀硫酸以增强导 电性。
.
3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
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 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
这是什
么气体 呢?
现象: 两
实验用品实验用品直流电源直流电源水电解水电解器火柴木条器火柴木条烧杯酒精灯烧杯酒精灯水水中加入中加入少量少量氢氧化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以钠或稀硫酸以增强导增强导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1
当水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 数目和大小不会 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的 间隔和排列方式。所 以,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 没变 (“改变” 或“没变”),这种变化属于 物理 变化。
用一根带火星的 的木条接近正极 管口处,打开活 塞。
现象 正 结论
氧
气体燃烧, 负 生成的气
产生淡蓝色 氢 体是氢气
火焰
,
氢
木条复燃
二 氧 生成的气 一 体是氧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课件 PPT《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共18张PPT)

火焰呈什么颜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什么物质?怎样验证?
现象
燃烧,发出淡蓝色 火焰;烧杯内壁出 现无色液滴。
结论
水是由氢、氧两 种元素组成。
点燃
氢气+氧气
水
三、水的合成
像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 应,叫做化合反应。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
再见
如果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时,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时,需要用拇指堵 住试管口一会儿。
三、水的合成
点燃氢气前要验纯,那么如果点燃不纯的氢气会怎么样呢?
以上图片是视频截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三、水的合成
3.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4-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 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三、水的合成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 导热性、导电性等。
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质的属性。
二、水的分解
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解释:
像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样,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 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水的合成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以上图片是视频截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点燃氢气肥皂泡”。
三、水的合成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现象
燃烧,发出淡蓝色 火焰;烧杯内壁出 现无色液滴。
结论
水是由氢、氧两 种元素组成。
点燃
氢气+氧气
水
三、水的合成
像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 应,叫做化合反应。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
再见
如果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时,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时,需要用拇指堵 住试管口一会儿。
三、水的合成
点燃氢气前要验纯,那么如果点燃不纯的氢气会怎么样呢?
以上图片是视频截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三、水的合成
3.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4-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 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三、水的合成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 导热性、导电性等。
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质的属性。
二、水的分解
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解释:
像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样,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 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水的合成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以上图片是视频截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点燃氢气肥皂泡”。
三、水的合成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解密第二关 顺藤摸瓜
实验2 探究2-4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友情提示:在点燃氢气前, 要检验纯度,因为不纯会 引起爆炸!
现象: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发烫且内 壁出现水雾。 结论:氢气燃烧生成水,且释放能量。
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点燃 水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水。
气体的检验
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所以该气体是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被点燃,火焰 呈淡蓝色,所以该气体是氢气。
“正氧一,负氢二”
实验结论
水通电产生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发 生的是化学变化。
正确书写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氧气
(反应物()反应条件) (生成物)
表示“生成” 表示“和”
水分解的实质
水的电解过程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 么?没有改变的微粒是什么?
水分子改变,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变。
宏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产生新的物质
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产生新的分子
2012年10月24日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一阵
飓风过后,海面的巨浪上竟燃烧着熊熊大火,你
认为原因是( A )
A. 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电能使水分 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
B. 飓风使海水温度升高,产生高温水蒸气,达到 水的着火点,使海水燃烧
C. 飓风产生高温,使水中的植物剧烈燃烧 D. 以上说法均有可能
总结与反思
水的分解
水的合成
宏观 水 通电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点燃水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水分子的变化
科学小故事
水分子的变化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实验1 探究2-3水的电解实验
友情提示:为增强水的导 电性,可向水中加入氢氧 化钠(或硫酸等)。
观察与思考
(1)接通电源后,两个电极上 产生了什么? (2)一段时间后,两侧玻璃管 内液面如何变化?
特别注意:正一负二(体积比)
(3)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该如何检验?
特别注意:燃烧是过程,点燃才是条件。
氢能源
优点:1、无污染 2、热值高 3、来源广 缺点:1、制取成本高 2、储运难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解密第二关 顺藤摸瓜 解密第三关 瓜熟蒂落
观察与思考
水 通电 氧气
氢气
分解反应 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碳酸钙 高温 氧化钙+二氧化碳
“一变多”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解密第二关 顺藤摸瓜 解密第三关 瓜熟蒂落 解密第四关 刨根问底
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和排 列方式,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有没有发生改 变? 若发生改变,最终变成了什么?
具体是如何改变的?
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 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微观
实质
分子 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分子
特别注意:必须是化学变化
氢气+氧气 点燃 水
化合反应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 碳酸氢钙
“多变一”
• A 黄泥水 过滤 泥沙 + 水 物理变化
• B 碳酸 水 + 二氧化碳
• C 碳酸氢铵加热氨气 + 二氧化碳 + 水 • D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B、C是分解反应 D是化合反应
常见气体相关资料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在空气中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支持燃 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燃 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解密第二关 顺藤摸瓜
实验2 探究2-4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友情提示:在点燃氢气前, 要检验纯度,因为不纯会 引起爆炸!
现象: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发烫且内 壁出现水雾。 结论:氢气燃烧生成水,且释放能量。
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点燃 水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水。
气体的检验
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所以该气体是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被点燃,火焰 呈淡蓝色,所以该气体是氢气。
“正氧一,负氢二”
实验结论
水通电产生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发 生的是化学变化。
正确书写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氧气
(反应物()反应条件) (生成物)
表示“生成” 表示“和”
水分解的实质
水的电解过程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 么?没有改变的微粒是什么?
水分子改变,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变。
宏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产生新的物质
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产生新的分子
2012年10月24日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一阵
飓风过后,海面的巨浪上竟燃烧着熊熊大火,你
认为原因是( A )
A. 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电能使水分 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
B. 飓风使海水温度升高,产生高温水蒸气,达到 水的着火点,使海水燃烧
C. 飓风产生高温,使水中的植物剧烈燃烧 D. 以上说法均有可能
总结与反思
水的分解
水的合成
宏观 水 通电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点燃水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水分子的变化
科学小故事
水分子的变化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实验1 探究2-3水的电解实验
友情提示:为增强水的导 电性,可向水中加入氢氧 化钠(或硫酸等)。
观察与思考
(1)接通电源后,两个电极上 产生了什么? (2)一段时间后,两侧玻璃管 内液面如何变化?
特别注意:正一负二(体积比)
(3)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该如何检验?
特别注意:燃烧是过程,点燃才是条件。
氢能源
优点:1、无污染 2、热值高 3、来源广 缺点:1、制取成本高 2、储运难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解密第二关 顺藤摸瓜 解密第三关 瓜熟蒂落
观察与思考
水 通电 氧气
氢气
分解反应 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碳酸钙 高温 氧化钙+二氧化碳
“一变多”
解密第一关 追根溯源 解密第二关 顺藤摸瓜 解密第三关 瓜熟蒂落 解密第四关 刨根问底
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和排 列方式,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有没有发生改 变? 若发生改变,最终变成了什么?
具体是如何改变的?
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 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微观
实质
分子 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分子
特别注意:必须是化学变化
氢气+氧气 点燃 水
化合反应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 碳酸氢钙
“多变一”
• A 黄泥水 过滤 泥沙 + 水 物理变化
• B 碳酸 水 + 二氧化碳
• C 碳酸氢铵加热氨气 + 二氧化碳 + 水 • D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B、C是分解反应 D是化合反应
常见气体相关资料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在空气中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支持燃 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燃 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