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若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并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处理措施;

0前言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崩塌

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1]。

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崩塌的防治[2]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2)拦截:即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

(5)镶补沟缝:对岩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滑坡分为工程滑坡和天然滑坡。

滑坡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斜坡岩体平衡条件遭到破环,即总抗滑力与总下滑力之比。

滑坡的危害[1]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的防治

(1)排水: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

表水流入滑体,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排出滑体;

(2)力学平衡:主要是刷方减载的措施;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主要是内部灌浆加固;

(4)修建支挡工程:其作用主要是增加抗滑力。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3]

由泥石流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形成泥石流的必备条件:(1)地质条件:包括风化与地震引起地表松动,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2)水文气象条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地形条件:一般是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及流域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等区域。另外,除自然条件外,人类的活动也是引发泥石流的一个因素,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开挖,乱砍乱垦,不合理的开采等。

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1)防治原则:“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2)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建谷坊、坡面排水等;2).拦挡措施:各种拦挡坝与坝群;3).排导措施: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

4岩溶

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溶蚀,产生特殊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现象作用的总称[4]。

岩溶的主要形态

包括了溶沟溶槽、漏斗(溶槽扩大)、溶蚀洼地(漏斗扩大)、坡立谷(暗河坍塌)和溶蚀平原(独立谷扩大)、落水洞和竖井、溶洞、暗河、天生桥(溶洞、暗河局部洞道塌陷直达地表形成的桥)、土洞等。

岩溶的发育条件

具有可溶性岩层,溶解能力和足够流量的水和水的四季流动性。

岩溶的发育规律

(1)垂直循环:包气带中水的垂直渗透,造成落水洞;

(2)季节循环:季节性水水平垂直交替渗透,水平溶洞与垂直溶洞并存;

(3)水平循环:位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的饱水带中,地下水水平流动引起近水平的溶洞或暗河;

(4)深循环带:以溶隙、溶孔为主。

岩溶的防治措施

可采用疏导、加固、堵塞、钻孔充气和跨盖等方式。

5结语

通过对不良地质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的概念,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发展情况的论述,我们从中了解到,不良地质现象有自然因素,同时也有人为因素。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随时都会发生不良地质灾害,通过对其特征,影响因素的了解掌握,结合具体的防治措施,对其科学合理的治理,让我们结合所学,为我所用,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忠苗.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青善.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崩塌[J].青海交通科技,2009(06):52~59.

[3] 史翔,汪文俊.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几种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J].才智.2010(23):26.

[4] 孔思丽.工程地质学(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若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并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处理措施; 0前言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崩塌 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1]。 1.1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1.2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

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1.3崩塌的防治[2]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2)拦截:即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 (5)镶补沟缝:对岩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滑坡分为工程滑坡和天然滑坡。 2.1滑坡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斜坡岩体平衡条件遭到破环,即总抗滑力与总下滑力之比。2.2滑坡的危害[1]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2.3滑坡的防治 (1)排水: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水流入滑体,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排出滑体; (2)力学平衡:主要是刷方减载的措施;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主要是内部灌浆加固; (4)修建支挡工程:其作用主要是增加抗滑力。

不良地质

木兰隧道不良地质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木兰隧道概况 木兰隧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境内,隧道穿越武汉市风景旅游区木兰天池,线路里程为DK1117+801 ~DK1122+502 ,全长4701m ,其中DK1117+801 ~+820 为明洞,隧道最大埋深为320m 。进出口浅埋段、岩体破碎易失稳坍塌;褶皱较发育,基岩产状变化较大,岩质软弱,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进口左侧有一顺层岩层,洞身有一断层破碎带宽30m。DK1118+250~DK1118+285为断裂及其影响带,岩体破碎,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好,且本段为浅埋隧道,处于冲沟之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产生突水。 二、木兰隧道地质构造 隧道区褶皱构造较发育,出露最老地层为下元古界红安群七角山组云母片岩及石英片岩,岩性以DK1118+270附近张性断层分界,岩层片理产状151°~211°∠31°~45°,在横断面上的视倾角为10°~36°(面对大里程方向),隧道进口右侧边坡及出口仰坡存在顺层的问题。隧道洞身呈背斜构造。 据地表测绘统计隧道区内主要发育2组节理:(1)垂直节理,节理走向70°,1条/m,微张,延伸长5~6m;(2)垂直节理,节理走向25°,1条/m,密闭,延伸长约1m;(3)55°∠35°,1条/m.深部节理l裂隙多为紧闭裂隙,裂隙延长长度一般大于0.5m。岩体呈中层状,少量呈碎块、碎片状。洞身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部分地

段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易造成隧道坍塌。 三、地震动参数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 四、水文地质特征 表一木兰隧道分段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上述分析,隧道主要可能涌水部位分布在构造发育区、沟谷溪流发育区或有一定汇水面积的隧道浅埋区。此外,构造裂隙水主要富集在节理密集带、断裂带,往往呈带状储集,多具静态储量性质,当隧道开挖至富水带厚易产生小规模的静态水突水释放,对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2020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谷地(位置见图)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为南北狭长的平原。谷地南方的耕地占了全谷地的2/3,而北方的水资源占了全谷地的2/3。谷地东部河网密集且径流量稳定,西部河网稀疏且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原来,中央谷地只能作为畜牧用地,随着加州水道系统的共建,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该地经济主体是农业,但有着94%的城镇人口。 简述中央谷地的形成过程。 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天然沥青是由地下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与泥沙等物化合而成。沥青湖就是露出地面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矿床。沥青有遇冷变硬的习性,主要应用于铺垫公路与建筑物的防水处理等。特立尼达岛西南角的彼奇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产地。

据图乙描述该沥青湖(彼奇湖)的形成过程。 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巴尔喀什湖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内流湖。 该湖西半部湖 水的平均含盐量为 1.48‰,东半部平均含盐量高达 10.4‰。湖泊北岸为著名的铜矿 带,炼铜工业发达,且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 材料二 如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周边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4.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 1087 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 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 山体由石灰岩 (沉积岩) 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 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图 1桌山位置示意图,图 2 为桌 山景观。 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分析甲河河口地貌的形成过 程。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地质作用分析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 (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形成。 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地处板块交界的断层构造带,岩石破碎,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 ☆刚果盆地的形成: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渭河平原的形成: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冲积扇的形成: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滦河三角洲的成因: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钱塘江三角湾: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喇叭形三角湾。 ☆刚果河没有三角洲: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

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中上游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1) 某地近地面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 近地面温度高低与近地面气压关系? 在近地面: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3) 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关系? 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关系? 同一高度上: 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 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练习题 1.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读图 ,回答第1、2题。 四川阿坝州九塞沟县发生了口◎级地震 1. 此次地震 A. 震源位于地幔的中部 B .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D .九寨沟景区各处的地震烈度相同 2. 本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给成都、绵阳等地发出了地震预警,同时 3S 技术也 在地震监测及救援中发挥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震源深度是由全球定位系统直接测定 B. 地震预警借助于遥感系统的监测功能 C. 震级越高,市民收到的预警信息越早 D. 地理信息系统可用于震后的灾情评估 干热岩是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普遍埋藏于地下 3到10千米,温度在150 C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的方式加以利用, 可用于发电、供 暖等。目前有开发价值的干热岩地区主要为有火山活动或地壳较 薄的地带。回答第3、4、5题。 3. 下列最可能为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的是 21:19;则 33加° 经度 106.82* icva E3川冋耶押九稀沟 是 深质 20千崇 发靈时刻 201?年B 月8日 Art*

A.北美洲东部 B.西伯利亚地区 C.非洲西部 D.欧洲南部 4. 干热岩最可能是 ①沉积岩②变质岩③喷出型岩浆岩④侵入型岩浆岩 阿尔山是我国火山锥和熔岩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龟背岩(呈龟背状的熔 岩地貌)规模大、发育好、保存完整。图甲为呼伦贝尔市局部示意图,图乙为龟 背岩地貌形成示意及景 /132 / I !图。羽 A 1 此回答第 火I 【曲笈前 .P1结成労 火山 —J —阿施 * 火[11 国界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5. 干热岩发电 A.技术水平要求高、利于大规模开发 C.受季节、气候制约,发电不稳定 D .③④ B .资源分布地域性强、利于推广 D.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 (10学时) 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如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断裂、潜蚀、岸边冲刷、地面沉降等)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必须十分重视对不良地质作用的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查清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类型及其发育程度;分析与研究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机制、现状与发展演变趋势;评价与预测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危害程度,提出预防与整治措施等。同时还应调查、研究与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对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防止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各种不良地质作用,进而影响到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下面就岩溶、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作进一步介绍。 3.1岩溶 3.1.1概述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水(特别是具有侵蚀性、腐蚀性的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石膏、岩盐、芒硝等,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 由于岩溶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工程实践表明,下列问题对场地与地基的稳定性影响极大,可能直接危害到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见教材P.235) 1.石芽、溶沟、溶槽发育,基岩面起伏大,土层厚薄不一,岩面低洼处常有软土分布,从而导致地基土不均匀性十分明显。 2.在自重及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不稳定溶洞的洞顶塌落。 3.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可在覆盖层中形成土洞,给建筑物造成隐患或发生地表塌陷等。 4.排泄地表水的漏斗、落水洞以及其它岩溶通道被堵,造成季节性涌水,场地被淹。 5.岩溶水一般无统一地下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季节变化大。当补给位置较高时,在雨季往往有较大的动水压力而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在进行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时,必须注意查清上述主要的岩溶特征与情况。然而,岩溶的发育与分布虽然在宏观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在微观上却无规律可循,且变异性很大。这就为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调查增加了不少困难,为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3.1.2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

地形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

专题 地质作用与地貌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按照岩石成因可以分为: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凝结(花岗岩)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又叫火成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化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例1:(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知识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 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 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 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 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相撞(消亡边 界)地区 运动结果

(人教版)安徽省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导图微专题十四:地形(地质)之地质作用

微专题十四:地形(地质)之地质作用 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读河套平原周边地区图,完成2~3题。 2.据图推断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断裂抬升、风力侵蚀 B.断裂下陷、风力堆积

C.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D.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3.距图示区域不远处,陕西省宜川县有黄河第一大瀑布——壶口瀑布,每年壶口瀑布都后退,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下切侵蚀,变深后退所致 B.主要是向河谷两岸侵蚀,加宽所致 C.主要是溯源侵蚀,后退所致 D.内力作用,断层相对下降所致 4.(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087米, 多悬崖峭壁,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又叫“上 帝的餐桌”。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 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形象的把它称为“上帝的桌 布”。桌山的奇特还在于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 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 而它中部的洼地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其植株密度 仅次于热带雨林。下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 结合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过 程及依据。 5.(河北省唐山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队登山运动爱好者5月1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出发,乘车沿崎岖山路近5小时到达威尼坎加国家公园,然后开始徒步登山。沿途景致优美,附近可见高耸的雪山徒步约10公里后到达海拔5050米的彩虹山。 指出彩虹山的地质构造,并推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12第十一章_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7讲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1.概述 河流是陆地上永久性有固定水流,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分不开的“母亲河”同时从自然界的角度,河流是陆地上最活跃的地质动力。河流的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强烈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的作用,是河水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各种改造。 一、片流、洪流和河流 地面流水包括片流、洪流和河流,是塑造陆地地貌形态的最重要的地质营力。片流和洪流统称为暂时性流水。而河流则是常年性的线状流水。 1 .河流(river)在固定河道中流动的常年性线状流水称为河流。 2 .片流(sheet flow)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3 .洪流(flood current)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二、河流的动能 E = 1/2 ×QV2 Q=流量 V——流速 动能与流量、流速有着直接关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流通过的距离。 §2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片流的地质作用 1、片流的冲刷作用:片流沿整个斜坡将雨蚀作用产生的泥沙顺坡流动,同时 冲刷坡面,导致整个山坡被剥蚀削低的过程。 冲刷作用的强度取决于:以黄土高原为例 降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 坡面物质的性质 坡度(~40o最强) 植被状况 2、片流的溶蚀作用:以路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3、片流的残积作用 4、片流的堆积作用与坡积物 片流动能较小,将细小的泥沙移向山坡下部或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分布于山坡下部,围绕坡麓批盖,形如衣裙状,称为坡积群 1.片流与坡积裙

大气降水3/1为地表水,最初覆盖地面沿斜坡均匀活动网状流——片流。 2.洪流与洪积扇 片流进一步发展水量增大,在一些沟槽中汇集、浊流一但浊流便以自身冲刷使沟槽扩大,成沟谷。沟谷中的浊水能量大(雨季)携带大量冲刷碎屑在沟口(山角处)堆积扇水,称浊积扇,浊积平原。浊流反在雨季有水(发生)。 二、洪流的地质作用 1、洪流的冲刷作用 洪流:片流集中到沟谷中形成的暂时性流水。 洪流在陡峻的山谷中下泄,具有水量集中、流速大、动能强大的特征,并携带大量泥沙、碎屑、甚至巨大的滚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猛烈冲击、破坏,具有强大的冲刷作用。 由洪流切割形成的槽地称冲沟 冲刷作用将坡面凹地冲刷成两壁陡峭的沟谷。 多次冲刷两侧形成许多小冲沟,共同构成了冲沟系统。 2.洪流的堆积作用与洪积扇 洪流流出沟口后,无侧壁约束,水流散开,流速减慢,被搬运的物质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洪积物堆积的地形通常呈扇形分布,称洪积扇。洪积物的特点: ①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 具明显的分带性 ②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可见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③堆积的地形是锥状时,称为洪积锥(冲击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3.河流的基本特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 1、河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河流是流动的水 与河谷的总称。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一节 崩塌、落石与岩堆 一、崩塌: 1、崩塌定义:陡峻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 ????????? ? ???地震坡脚)人为因素(爆破、开挖水的作用 倾向坡外的结构面 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最易崩塌)-陡峻的斜坡( 、崩塌的形成条件:75552 ????? ?? ??错断-崩塌 拉裂-崩塌鼓胀-崩塌 滑移-崩塌倾倒-崩塌、崩塌的类型:3 4、崩塌防治措施: (1)大型崩塌:绕避 (2)中型崩塌:明洞、棚洞 ????? ? ?清除危岩支护、镶补、插别拦石墙、拦石桩 线路外移)小型崩塌:(3 (4)排水:天沟、封堵裂缝 二、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的现象。 三、岩堆: 1、岩堆定义: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成的岩块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积而成的锥体。

????? ? ?形态上多为锥形易沿原地面产生滑动表面坡角为天然休止角 为松散堆积体、岩堆的特点:2 3、岩堆防治原则; (1)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绕避 (2)对于停止发展的岩堆: ? ????? ?? ???过均可用上、下挡土墙通薄层岩堆:任意位置:注意排水 下部:允许通过路堤上部:允许通过路堑厚层岩堆:

第二节 滑坡 一、滑坡概述 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某一滑动面(或带)作整体下滑的过程。 2、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体: 滑动面: 滑床: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封闭洼地: 滑坡舌: 滑坡鼓丘: 主裂缝: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鼓张裂缝: 扇形张裂缝: ????? ? ?马刀树:醉林:双沟同源: 圈椅型构造:其它特征: 二、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形成条件: (1)有贯通的滑动面 (2)下滑力大于抗滑力 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如下: 已知:γ?βα、、、、、 c BC AB ?

地质作用练习题(地理)

地质作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2.下列地表形态中,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冲积扇、戈壁 B .沙丘、黄土高原崎岖地表 C .火山、地震 D .黄土高原、溶洞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 ( ) A .吐鲁番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喜马拉雅山 D .青藏高原 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是 (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台升时河流强烈下切 D、板块张裂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22~24题。 6、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 A 、九寨沟风光 B 、桂林山水 C 、鼎湖山保护区 D 、长白山天池 7、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 、冰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8、该景观地貌属于 ( ) A 、雅丹地貌 B 、丹霞地貌 C 、冰蚀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1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1.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B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 C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D .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12.我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潮湿 B .平原面积小 C .文化背景 D .沿河流伸展 13.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 ) A .断层上升 B .褶皱隆起 C .火山喷发 D .泥沙沉积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5题 14.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读图7,回答23—25题。 16.正常情况下,丙处地质构造应为 A .断层 B .背斜 C .向斜 D .地垒 ① ③

三轮复习微专题--地质作用练习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三微专题----地质作用王宏伟 地质作用微专题练习 下图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后来逐渐干涸终成荒芜的干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死亡谷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2.推测干谷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A.参与海陆间循环 B.湖泊为外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 C.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水少 D.植被稀疏,蒸发量大,下渗量大 “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为外来岩块。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有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如图1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岩层中,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 B.⑤⑥③ C.⑥②⑦ D.⑦⑥① 4.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甲图为我国某区域图,乙图为甲图中山地的气温、降水与高度的关系。回答下列各题。 5.甲图中山峰最可能位于 A.天山山脉 B.横断山脉 C.祁连山脉D.长白山脉 6.乙图年降水量最多的地点的海拔及气温年较差约为 A.930米10℃ B.2900米10℃C.2900米35℃ D.930米35℃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 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微专题13 地质作用

微专题13地质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2.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侵蚀前形成山地,侵蚀后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侵蚀前为谷地,侵蚀后形成山地。 3.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往往形成陡崖和断块山地。 4.“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地形倒置”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形成。 5.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修建水库、交通线路应避开断层。 (2018·长春调研)河曲,指河道弯曲,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时,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所以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据此回答1~3题。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曲处横向水流的是() 2.清朝熊起潘曾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域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堪舆泄秘》)所谓“水抱边”,指河流的内湾处(即凸岸),宜造住宅;所谓“水反边”,指河流外湾处(即凹岸),一般不宜造住宅。凸岸宜造宅、凹岸不宜造宅的原因是() A.凸岸受流水的侵蚀,河岸陡峭,宜建码头 B.凹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岸易坍塌 C.凹岸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活 D.凸岸泥沙淤积,易淹没农田 3.“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结合下面河流剖面等流速线分布图,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

地理过程专题系列之 《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讲义 一、考情深度解读 1.新课标与考纲要求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并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充分体现。这说明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将地理过程的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使自己具备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地理过程的知识点要求,结合高考地理复习要求,可大致归纳出以下需要强化的基本地理过程: (1)地球周年运动的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内外力作用下的海陆地貌演变过程 (4)大气受热过程 (5)大气运动过程 (6)天气变化过程和气候形成过程 (7)水循环过程 (8)洋流的形成与运动过程 (9)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10)聚落形成的过程 (11)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及影响 (12)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旅游活动的过程 (14)某种自然灾害产生的机制与发生过程 2.考点分布 “地质作用过程”的考查可分为三个考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3.高考重点与盲点 本考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是频繁出现,但学生得分请况并不理想。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中第36题第(2)小题“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得分情况:0分率80.6%,2分率14.825%,4分率4.21%,6分率为0.42%,8分率为0.0384%。 4.命题趋向 对历年高考试题分析,本专题“注重对地理过程自身的基本原理规律考查”“运用地理思维,注重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变过程的考查”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强调对原理的考查;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多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强调对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而问答题的呈现方式又

普通地质学笔记

QQQQ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 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 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 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 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裂谷 4、海底地势 海岭 A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 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 B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达6000M,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 C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D岛屿 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E岛弧与海沟伴生呈弧形向海方向突出。 F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 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 第一节崩塌 一,崩塌发生的条件 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 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 (1)地震 (2)融雪,降雨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4)地下水 (5)风化作用 (6)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 第一阶段,初勘 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 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 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 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 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 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 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 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 以防为主的原则 1,预防措施 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

高三地理专题04 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2020届专题04地理 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 A.变质作用 B.溶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 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向斜、背斜 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 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 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 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 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 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 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风化和流水侵蚀 C.风化和海浪侵蚀 D.风化和冰川侵蚀 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 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 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 C.北山为背斜山 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 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 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 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P表示() A.水流搬运 B.河床风化 C.水流沉积 D.河床沉积 10.流水作用与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