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精神与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浙大西迁历史人物简介

浙大西迁历史人物简介

浙大西迁及历史人物简介浙大西迁:1937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的西天目山上课,12月全部迁往浙江建德,这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第二次迁在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在广西宜山,第四次迁到贵州。

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

1940年6月,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到湄潭。

湄潭为遵义浙大的分部,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文科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理科在湄潭,一年级分校在湄潭永兴场。

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

1943年,钱琢如、苏步青发起成立“湄江吟社”。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

1944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讲学,回到英国后,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中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之一。

他甚至把浙大与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

西迁颂》和《西征行》是由浙江大学学生原创的关于浙大西迁的诗文。

西迁颂杭城西子,人间天堂,浙滨名校,国之成均。

上虞可桢,临危掌校,涤旧气,求革新,欲承江南文风,育忠毅英才,立心天地,树我国邦。

天违人愿,万事多艰,鲲鹏展翅,恰逢惊雷掣天;蛟龙入水,巧遇大旱骤至。

丁丑之秋,华夏遭难,学府落泪,国运益颓,文道临渊,来日无多,去处何觅?天目禅源,西迁之始,国难当头,空门不空。

登临浮玉,方知山川之广;求学净土,才晓学海无涯。

黄卷青灯,难掩学子悲色;古木奇峰,不敌倭寇炮坚。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后感(浙江大学)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后感(浙江大学)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后感(浙江大学)第一篇: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后感(浙江大学)读《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有感说到浙江,除了淘宝包邮你还能想到什么?是江南水乡还是断桥残雪?是勾践的卧薪尝胆还是鲁迅的弃医从文?自古以来,浙江便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区域文化和独特的精神品格。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浙江人民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言及浙江精神,我就想起了习近平的一段阐述:“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从大禹的因势导利、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朗、开放;无论是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戒欺、诚信,还是宁波、湖州商人的勤勉、善举,等等,都给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精神从而凝练成了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创业创新的胸襟,任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讲义守信、义理并举的品行,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志向。

”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精神包含万千,底蕴深厚,其发展道路也是漫长曲折的,并非一蹴而就,同时她也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非千千万万人的智慧不可得。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从浙江精神的内涵及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浙江地域环境、浙江文化传统、浙江人的品格、浙江经济发展、浙江政治建设、浙江文化繁荣、浙江社会和谐、浙江生态文明等元素与浙江精神的关系,辅以丰富的实际案例,充分论证了传承和践行浙江精神的重要性。

“浙江精神充满着地域文化个性与特色,彰显着特有的价值取向与内在风貌,具有悠久的历史根基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

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

1109257289@ 本期特稿基金项目:浙江省2019年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重点课题 科技文化省研究 (CTZB-F 190628LWZ-SKX 2)㊂作者简介:李颖(1984-),女,浙江嘉兴人,硕士,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潘一骁(1990-),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㊂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ʏ㊀浙江大学物理学系㊀李㊀颖ʏ㊀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㊀潘一骁㊀㊀摘要:大学阶段是宣传和倡导科学家精神的关键时期㊂与理想化的科学精神不同,科学家精神不是普适性的,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㊂对于科学家精神及其培养的认识,高校师生存在一些误解,应该从观念上予以澄清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可以重点从宣传老一辈科学家㊁加强中国现代科学史教育㊁重视中青年科学家的正面鲜活宣传㊁树立身边榜样㊁融入大学文化教育以及贯穿各个教育环节等几个方面入手㊂关键词: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大学生;新时代2018年,中国科协阐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指出其核心是 爱国㊁创新㊁求实㊁奉献㊁协同㊁育人 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㊂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宣传科学家精神的热潮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在全国科技领域形成一股正气,倡导将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与个人价值紧密相联的价值观,以及超越物质层面的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从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热情㊂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然而,科学家精神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宣传,尤其需要在大学阶段重点培养㊂小学和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㊁培养科学兴趣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㊂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更专业㊁更深入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而且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深入思考社会,并进行初步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㊁价值观㊁人生观和科学观㊂因此,大学阶段正是培养科学家精神的关键时期,重点加强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㊂1㊀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科学家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㊂我们所讨论的科学家精神,并不是西方传统科学文化中的概念,而是当前中国在推进科学事业发展㊁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过程中提出的概念,是为我国的科学事业量身打造的,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㊂从民国时期的 科学救国 科学报国 ,到新中国初期的 向科学进军 ,再到改革开放后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及21世纪的 科技强国 和 科教兴国 ,科学家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得到了充分展现㊂当前的中央文件从爱国精神㊁创新精神㊁求是精神㊁奉献精神㊁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等六个方面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强调科学家应该胸怀祖国㊁服务人民,勇攀高峰㊁敢为人先,追求真理㊁严谨治学,淡泊名利㊁潜心研究,集智攻关㊁团结协作,以及甘为人梯㊁奖掖后学㊂显然,这种科学家精神,对应的并不是19世纪的学院科学,而是现代的大科学㊂传统的学院科学,并不需要强调爱国精神㊁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㊂只有现代的大科学,才需要强调国家利益,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强调本国科学家的培养㊂将科学家精神与传统的科学精神进行对比,可以凸显出科学家精神的特质㊂美国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在20世纪上半叶曾对科学的精神特质做过总结,他认为普遍性㊁公有性㊁无私利性,以及有条理的怀疑,还有独创性,构成了科学的精神特质㊂默顿指出: 独创性是现代科学的一个主要的制度化目标 这种价值观并不是孤立的,它只不过是构成科学的精神特质的一整套复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体系还包括:无私利性㊁普遍主义㊁有组织的怀疑㊁精神财产的公有性 默顿所总结的科学的精神特质,是西方传统科学文化的核心内容㊂显然,默顿是基于西方19世纪的学院科学所做的总结㊂这种传统的科学精神强调的是理性的求真态度,本期特稿1109257289@它是理想化的㊁普适性的㊂当前中央文件所总结的科学家精神,在诸多方面与传统的科学精神密切相关㊂如创新精神㊁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等,与默顿所强调的独创性㊁有条理的怀疑和无私利性有较多的关联㊂不过,两者的差别也非常明显㊂默顿的总结偏向于科学家个人的纯科学追求,超越国家与时代,形式上具有普适性㊂中国当前倡导的科学家精神更强调为国为民,则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科学家的期望,具有为国为民的道德蕴含,而且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㊂与传统的科学精神相比,这种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求真的科学精神,还强调诸多道德层面的精神,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㊂早在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就说过这样的话㊂如果说前半句强调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那么后半句所强调的内容与我们今天大力宣扬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科学家精神是一致的㊂2㊀澄清对培养科学家精神的几种误解由于宣传不够,理解不深,高校师生对于科学家精神及其培养容易产生一些误解,需要予以澄清㊂2.1㊀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不同,培养科学家精神也与培养科学精神不同有不少人觉得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样的,培养科学家精神和培养科学精神也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准确的㊂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两个概念密切相关,但有明显的差别㊂这一点前文已进行了论述㊂科学精神是超越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理想化的,比较抽象,而科学家精神反映在具体的科学家身上,更为鲜活㊂科学精神追求普适性,科学家精神却带有民族性㊂实质上,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相比传统的科学精神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传统的理性精神(求真㊁创新),还容纳了多方面的人文精神(爱国㊁奉献㊁协同㊁育人)㊂因此,与培养科学精神相比,培养科学家精神在目标㊁理念㊁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差别,应该进行专门研究和探索㊂2.2㊀培养科学家精神不是只针对理工科学生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只有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以后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所以大学培养科学家精神只需要针对理工科学生㊂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和狭隘㊂诚然,理工科大学生是培养科学家精神的重点对象,但绝对不能说其他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科学家精神㊂实际上,培养科学家精神对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大学生都有重要价值㊂科学家精神几方面的核心要素(爱国㊁创新㊁求实㊁奉献㊁协同㊁人梯),不仅在科学领域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社会各个行业也都有重要意义,都是推动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㊂2.3㊀在大学生中强调培养科学家精神不是额外增加一套要求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大学生中强调培养科学家精神是在目前的教育工作之外另行增加一套要求,会带来额外的麻烦,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㊂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并非另外增加一套新的要求㊂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方面实际上都包含在现有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中,与中央对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完全吻合的㊂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可以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正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㊂3㊀高校培养科学家精神的有效措施如何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一方面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下试从几个方面探讨㊂3.1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优秀事迹的宣传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奋斗的结果㊂竺可桢㊁李四光㊁钱学森㊁王淦昌㊁钱三强㊁邓稼先等前辈科学家,以及于敏㊁陈景润㊁袁隆平㊁屠呦呦等一大批在新中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典范㊂老一辈科学家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偶像㊁载体和标识,是身体力行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塑造者㊁践行者和传承者,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人格化㊁具体化,发挥着建构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示范效应㊂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事迹,塑造和构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因㊂对这些科学家事迹的宣传与形象塑造,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起中国科学家的正面形象,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㊂从这些科学家的诸多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大都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青少年时期逐渐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后来走上科学报国之路㊂这也启示我们:科学家精神的宣传与倡导,应该从青少年做起,并着重加强在大学期间的培育工作㊂宣传㊁倡导的内容应该将热爱科学与立志报国结合起来㊂3.2㊀中国现代科学艰辛历程的历史教育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筚路蓝缕,尤为艰辛㊂我们要通过历史教育,让大学生明白中国历代科学家为了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奉献了青春㊁热血甚至生命,从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当前繁荣富强的局面来之不易;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走过的 科学报国 科学救国 之路,以及今天中央提出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在大学生中形成重视714289877@ 教育管理基金项目:本文为课题‘学校㊁家庭和社会整体化教育规律研究“的总结论文,荣获钦州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研究成果一等奖㊂生命,从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当前繁荣富强的局面来之不易;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走过的 科学报国 科学救国 之路,以及今天中央提出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在大学生中形成重视科学事业㊁爱戴人民科学家的良好氛围㊂通过这种历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从深层次理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厚重历史承载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增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意识,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㊂3.3㊀当代中青年优秀科学家的正面鲜活宣传大学生对于当代科学家形象的认知与媒体宣传关系很大㊂各类传媒,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新媒体,应当真实㊁客观㊁积极地多报道正面形象,绝不要歪曲报道,提升当代科学家(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形象,增强认同感,提升感召力㊂媒体向公众讲述当代科学家故事时,不要进行呆板的说教,应该做到故事真实㊁背景具体㊁人物形象鲜明㊁讲述生动,这样才能把对科学家精神的宣扬自然融入故事中㊂宣传材料不要脸谱化㊁神化科学家,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家的特点和个性,让读者感受到这些科学家是一个个鲜活的人㊂3.4㊀树立身边的榜样大学老师,特别是具有科学家身份的大学老师,在宣传科学家精神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身边榜样作用㊂科学家精神的六个方面(爱国㊁创新㊁求实㊁奉献㊁协同㊁育人),都可以在大学老师身上体现出来㊂其中特别是科学家的育人精神,在大学老师身上能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㊂3.5㊀结合本校传统,融入大学文化教育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本校传统,将科学家精神培养融入校史教育和大学文化教育㊂如浙江大学老校长㊁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提出的 求是精神 ,就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不仅在浙大校史上,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科学文化史也影响极大,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传承 求是精神 的学子㊂3.6㊀将科学家精神的培养融入各个教育环节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㊂前文已提到,科学家精神并不是另外提一套要求,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㊂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应该全面贯穿各个教育环节,从课堂育人㊁科研育人㊁环境育人㊁文化育人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科学家精神培养的实效㊂参考文献[1]怀进鹏.高扬爱国奋斗主旋律引领创新建功新时代[J ].学会,2018,(9):5-6.[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11).http :///2020-09/11/c _1126483997.htm.[3]中共中央办公厅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EB /OL ].(2019-06-11).http :// /politics /2019-06/11/c _1124609190.htm.[4]R.K.默顿著.科学社会学 理论与经验研究(下册)[M ].鲁旭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09.[5]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 /OL ].(2018-09-10).http :// /xinwen /2018-09/10/content _5320835.htm.责任编辑㊀孙晓东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体化教育规律探析ʏ㊀钦州市外国语学校㊀李达通㊀㊀摘要: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也使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学校㊁家庭㊁社会共同的努力㊂目前学校㊁家庭㊁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融合不够,家庭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丰富而独特的可用于教育的资源也缺乏开发和利用㊂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学校㊁家庭和社会整体教育规律的研究,发挥学校㊁家庭㊁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作用,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创新,增效人才培养㊂本文以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实践为例,研究学校㊁家庭和社会整体化教育规律,并以此为指导,探寻改进育人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的路径㊂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教育;规律1㊀学校㊁家庭和社会整体化教育研究核心概念的定义(1)整体化教育:整体化,使事物各个部分的独立状态转化为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整体状态,从而实现内。

从认知视角看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从认知视角看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第41卷第2期Vol.41No.2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19年4月Apr.2019•文学研究从认知视角看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安梦媛(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作为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又一扛鼎之作,《安娜•卡列尼娜》无疑给人类文明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这部巨著诞生后的百余年间,无数学者和作家从各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其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更是关注的焦点,因为其悲剧结局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近年来,从认知视角来研究文学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当中,本文主要采用其中的心智解读理论对伏伦斯基、安娜和卡列宁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认为安娜的悲剧结局源于其错误的心智解读,卡列宁的孤独症以及伏伦斯基的源监控失误而引起的自我欺骗,这些都显示出了托尔斯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心智解读;孤独症;源监控中图分类号:15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19)02-0079-04正如小说开篇处对家庭不幸原因的真知灼见,由于托尔斯泰对永恒问题的持久关注,这位文学巨匠对人类心灵的深刻理解在当代社会仍然能够给予人以新的启示。

自《安娜•卡利尼娜》诞生以来,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对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结局的探讨更是层出不穷,本文试图采取认知研究方法,通过心智解读理论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深刻揭示安娜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正如纳博科夫所评论的,“虽然托尔斯泰经常干预笔下主人公的生活,并向读者说教,但在那些可以被称为杰作的章节里,他本人是隐蔽的。

+1&0托尔斯泰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对话在最大限度上让人物自己为自己说话,同时通过其他人物的理解和阐释来让读者自行判断其正误,赋予了小说阅读以无限乐趣和美感。

浙大古典文献学

浙大古典文献学

浙大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浙江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古典文献学专业受到广大学子的关注和热爱。

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和解读,掌握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鉴赏能力和研究方法,使其能够对古代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在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古代文献,如《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演变。

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不仅注重学术理论的学习,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参与到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中,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还将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合作,如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将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多个领域的工作,如教育、文化、研究机构、出版社等。

他们可以成为古代文献的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文化传承者等,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和解读,学生将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竺可桢——精选推荐

竺可桢——精选推荐

竺可桢∙人物关系∙∙∙∙纠错中文名竺可桢别名又名绍荣,字藕舫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上虞出生日期1890年3月7日(庚寅年)逝世日期1974年2月7日(甲寅年)职业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主要成就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曾任职务3研究领域编辑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是独立自主开展气象预报的基础。

竺可桢在1921年就发表过《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一文,吁请各地政府予以重视。

气象研究所成立后,他又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认为全国设立不同规模的测候所不应少于150个。

但是,由于当时财政困难,要由政府专门拨款来筹建气象台站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气象研究所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自建少数测候所;一是动员凡需要气象资料的部门(如航空、交通部门等)出资,筹建一些测候所;再一是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

在竺可桢的精心推动下,从1929年起到1941年底止,气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级测候所9个,合办的19个。

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萨测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后建立的,不但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也为当时中国参加国际极年观测提供了可能。

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

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

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

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伐胜利,政府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

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

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

《求是魂》是浙江大学学生剧社应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的

《求是魂》是浙江大学学生剧社应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的

《求是魂》是浙江大学学生剧社应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而创作的话剧,主要表现浙江大学老校长、中国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以自身的人格与魅力传播科学情怀、追求求是精神的一生历程。

应该说这样的命题作文不好做,因为并非是所有的真实历史人物都可以入戏的。

近期社会掀起的反映地方名人的剧作可谓不少,仅浙江去年一年就有《马寅初》、《陆羽》、《骆宾王》等等,但好戏不多。

可见,这样的戏是很难写、也是很难导的。

竺可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他的一生并不富有传奇性,所以听说后一直也没有过高的预期。

直到看戏时才发现,浙大居然成功了。

《求是魂》因它与社会戏剧不同的创作出发点及不同的观演主体而显现出了别样的风采,这种风采就是“质朴”。

在戏剧流派中有质朴戏剧,它是波兰著名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创立的,以还原戏剧的最核心本质为主要观点,《求是魂》的很多地方均符合了这样的戏剧精神。

首先,是质朴的主题。

《求是魂》以竺可桢一生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设置了求学报国、临危受命、烽火西迁、求是育人、文革坚守等情节。

编剧以开放式的结构,用叙述体的表现方式,把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戏剧行动展开的背景,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一生经历,在天真自然,朴实淳厚的讲述中,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位老校友、老科学工作者对生命、价值、真理的人生感悟与不懈追求,概括而言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

只问是非是科学的追求,而不计利害则是为人的品格,全剧集中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洁质朴而寓意深刻的主题。

竺可桢的研究对象是气象,这是每天人们都会接触,熟视无睹又关系到民生国计的大学问。

戏一开场就用“二十四节气歌谣”引出竺可桢母亲“老天爷说翻脸就翻脸,总该有人来管管!”的寄语,从此,一位有志者踏上了气象研究的道路。

他创办了位于南京北极阁的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在我国高等学校讲授地理、气象学的教授,他创办了史地系,培育了中国第一代的气象科学家,他以几十年的野外考古、实地勘探所得资料,经几十年研究积累并数易其稿写就《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长沙黎俊麟赵玉平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北京《圣贤博学》栏目总顾问,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EMBA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法国雷恩商学院特聘教授。

第一讲: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管理者的核心工作(领导要会带队伍):汉高祖“刘邦”如何靠着“张良、萧何、韩信”三杰获得天下?曾国藩如何培养270多名幕僚人才,悟道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储备人才。

1、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刘邦用人);2、不看做了什么事,而是看通过什么人做事;3、带队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4、成事、立制、育人。

报时型领导——整个团队都不知道几点了,只有领导知道,大家就都来问领导,领导能够准确地告诉大家几点。

领导在的时候,一切正常。

这样的管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管一切正常,但是领导自己会很忙碌、很辛苦,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找领导,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来拍板;二是如果领导不在,大家找不到领导,正常的工作马上就会陷入混乱,找不到报时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几点了,都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

造钟型领导——领导知道几点了,但是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给大家报时上,而是集中力量给大家造一个钟,不管自己在不在,不管自己说不说,所有的人只要看看钟就知道几点了。

让组织有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领导不需要事必躬亲,而应该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

因为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属管,不用领导自己管。

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事情,领导不管就没人来管,这时候才需要领导亲自上阵。

管理首先要把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做对。

基本的事情就是为组织建立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把基础的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基础管理的四化是制度化、标准化、结构化、流程化。

通过基础管理,要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时都知道该怎么做。

这好比是一座大楼的框架和支柱,先把框架和支柱建结实了,然后才能搞内部装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小组研究性作业之一题目____浙大精神与历史名人的关系___小组成员唐梓峰李晓薇姚宇婷沈亦妍林佩瑶姚潇胡聪颖任课教师陈小英组别和组长第 2 组组长:唐梓峰上课时间周一第3,4节作业完成时间___ 2016.10.21 __________浙大精神与历史名人的关系沈亦妍姚宇婷叶嘉铭第二组摘要:浙大学生对于浙大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名人的熟悉度,浙大精神与历史名人的关系关键词:浙大精神,浙大历史名人,求是创新引言:无论是风雨艰辛的流亡时代,还是改革创新的全新时期,浙大精神已经引领着浙大人走过历史的一程又一程。

此次我们小组将进一步探索,从一位位浙大的优秀历史先人的光辉成绩中,再一次将浙大精神的传颂。

一、学生调查(一)关于此次调查问卷的分发对象主要面向的群体就是我们浙大在校本科生,而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大一新生人数比例又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本次问卷发布者为大一学生,以及发布范围不够广泛而引起的。

大一新生在浙时间短暂、学习生活经验不够充足、对浙大精神尚未熟谙等种种原因都会会使我们的调查结果产生一些误差,这既是我们这次调查存在漏洞的地方,也要求我们在得出本次调查结果之前要恰当再次进行数据的人为调整,参入更成熟的因素来弥补不足。

(二)关于浙大精神本身本次选用的浙大精神摘选于浙江大学的官方网站,但是更多浙大人会选择将“求是创新” 的校训作为最根本的浙大精神。

就从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来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启真厚德“作为自己最先想到当浙大精神,但是此次问卷调查中“启真厚德”误输入成“启真后德”,由此不禁有疑问:同学们是真的理解浙大精神中“启真厚德” 的含义吗?从此来看,浙大精神的含义丰富深厚,而同学们并未真正理解所有的浙大精神,只是也许片面的或局部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精神。

(三)关于浙大历史人物从数据结果来看,竺可桢、苏步青、钱三强是同学们最为熟悉的三位浙大老前辈。

竺可桢先生,毫无疑问,带领浙大西迁、赋予浙大“求是”的新鲜活力,是浙大成长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数学家,曾与竺老校长一起共筑“东方剑桥”;钱三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力发展科学,重视人才培养,为浙大的进步添枝加叶。

由此可知,同学们对于浙大著名的历史人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不仅为浙大的发展做贡献,还带动社会发展的著名科学家们。

(四)关于浙大精神与浙大历史人物的联系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九成以上的人都认为浙大精神与浙大优秀历史人物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并且认为“优秀历史人物塑造浙大精神”“浙大精神潜移默化影响浙大人““浙大精神激励浙大人”,两者相互联结相互依赖。

这也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现实体现。

(五)关于浙大精神与当今浙大学子的关系:由调查数据可以认识到,接受调查的所有人都认为浙大精神有着现实意义,是指导浙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思想。

但而相比之下,更多人选择了“在特殊场合偶尔感受到” ,以及七八成同学只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极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

这也表明同学对浙大精神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

“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浙大精神既有探索钻研时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气魄,还有待人接物时是真诚、宽容与胸襟,更有在社会上“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因此浙大精神应与浙大学子休戚相关、紧密相连。

(六)关于浙大学生在浙大精神下的自我培养从数据可以得出,“奋斗”“创新”“求是”是同学们选择最多的三项需要培育的精神。

由此看来,同学们更希望在事业学业上获得突破与成就,而一部分同学忽视了浙大精神对个人自身修养的积极作用,这也许和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宣传导向有一定联系。

不过,值得陈赞的是,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希望在浙大精神下成为杰出人才,这样的选择也是浙大精神在“浙里人”心中潜移默化的结果。

(七)总结根据各项调查数据,再综合调查存在的不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浙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知道最为突出的浙大精神与浙大优秀历史人物,但了解并不深入;浙大学生更看重浙大精神在实用层面的作用,忽视了浙大精神的本质及其包容性广泛性;浙大学生刻苦努力的日常,其实就浙大精神的很好写照,浙大精神事实上就在同学们的身边与心里。

(八)措施利用校史馆、课堂及新媒体坚定地弘扬浙大精神、宣传浙大历史优秀老前辈的实际,让每个同学都能以此为荣;调整舆论导向,将重视学术研究发展、培养知识型人才目标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重视浙大人品德修养与科学素养并重。

二、精神分析( 一) 精神解读1.校训:求是、创新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

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尽一已职责” 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2.浙大精神内涵: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释义如下 :海纳江河:基本义是指为人做事均要有宽广的视野、胸怀和格局,能够像大海那样,位低却能以其宽广而纳百川,以铸就自身的博大、深沉和厚实,且永不枯竭。

《三国名臣序赞》曰:“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之句,意为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寄寓浙大人要有宽广的胸怀,纳天下之才,成就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伟业。

启真厚德:基本义是指探索真理,尊重规律,做到“真”与“善”的统一,也即至真、至善、至美,体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理念,培育德性,厚实德行,肩负使命,勇于担当。

校歌“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之句,与浙大的“求是”校训精神是一致的,“真”指的就是“真理”,“启”是发现、探索、启发、追求的意思,故寄寓浙大人要有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启迪民众,追求真理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样才能培育自身深厚的德性、德行,并立于天地间,置于不败之地。

开物前民:基本义是指接触实际,勇于实践,引导、启发民众,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勇敢前行。

开物,具有不断探索,大胆前行之意。

《易 ?系辞上》:“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高亨注:“前,先导也。

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导。

”后以“前民”谓以“引导人民”之意。

校歌“何以新之,开物前民”之句,寄寓浙大人要肩负天下使命,不断创新,引导前行。

树我邦国:基本义是指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邦国”意指国家,晋代刘琨的《劝进表》曰:“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唐代杨炯的《少室山少姨庙碑》记载:“瑶臺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牓嘉声,茂君亲之典礼。

” 校歌“树我邦国,天下来同”之句,寄寓浙大人要有“家国”的鲜明意识和崇高情怀,做到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真正做到如宋代大儒张载所指出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二)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广大浙江大学师生一致认为,凝练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及浙大精神意义重大,三者三位一体,具有很强的逻辑层次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对学校历史文脉的传承和鲜明的行为导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靠包括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在内的“海内的、海外的、当下的、未来的”全体浙大人共同弘扬,通过开展新生新教工始业教育、宣传浙大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在对外交流中融入浙大文化元素等方式途径,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校党委副书记任少波说,确立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是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对我校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系统阐述和宣传弘扬,更是为浙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承前启后、上挂下联,传承创新”,真正体现了“耳目一新,似曾相识,意味深长”。

我们要准确把握三者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并根据时代需要进一步提炼升华,将来还要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

任少波表示,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表达和推广、融会和实践”。

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物化表达,以及各项典礼、仪式的行为呈现,构建三者的文化表达体系。

要将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完善体制机制等配套保障,使其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心理、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真正成为团结凝聚全体浙大人的精神动力。

三、事件分析( 一) 竺可桢1.基本信息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在现代气象科学、历史地震学、自然科学史研究上有重大贡献;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在教育方面,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修改者之一,从1917 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

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 1936 年到 1974 年 2 月 6 日的日记,共计38 年 37 天,约 800 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2.精神反映他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很好地诠释了启真厚德四字——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以公正的态度来计划,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

竺可桢校长提倡的“不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成为一代代浙大人精神的养料。

他在任期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竺可桢以惊人的魄力和非凡的胆略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辗转,流亡办学,在国难期间,做好教学育人工作,培养胸怀大志、追求振兴中华之大“是”的人才,他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悉心培养人才的海纳江河的气魄,以及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渲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二)钱三强1.基本信息1954 年 2 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

他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学部。

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他主持起草了筹组学部有关文件。

同时,主持拟订了《学部暂行组织条例》。

科学院各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精神反映在中苏关系交恶,前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并拒绝提供技术的情况下,钱三强先生与其他老一辈科学家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功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有力得回应了苏联人“中国人 20 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钢铁”的言论。

而这样巨大的成就背后,绝对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实事求是的实干,是朴素而伟大的浙大精神。

钱三强先生 30 多岁时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如果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公认其在该领域会更有建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