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马王堆导引术
什么是导引

【什么是导引(上)】中华导引术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导引”字面解释可以理解为导气、引体,但其实还包括叩齿、按摩、意念、内视、内功、外功之分;若按功能分,有祛病导引、健身导引之分,如古代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是民间养生保健功法,可以使气血通畅、阴阳调和,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康健。
【什么是导引?(下)】导引术是中华文化中的伟大创举,其源远流长。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至今世已二千年之古,见于文献可追溯至周王朝时期。
《黄帝内经》把导引法追溯至伏羲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中华文化的五千年文明期间,导引术成为从医家及道家以至平民的治病、强身、益寿的养生办法,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为运动;引为通过运动解除身体中不利的因素,把身体中的病气引出体外的过程;简言之,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导引的作用】导引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护真气、扶正祛邪、强筋健骨的作用。
它是通过各种锻炼活动加强人体的气化作用实现的。
所谓气化作用,实际上是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互相转化。
如人体消化、出汗、排尿、排便等活动,从中医的角度理解,其实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生理新陈代谢的过程。
【导引的作用一】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的平衡来实现。
阴阳调和,则精力充沛,不会生病;反之,阴阳失衡则会减弱人的生命活动,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导引的作用就是通过呼吸、运动、意念等调节人体阴阳,使之达到平衡。
【导引的作用二:调和气血】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活血必须先顺气。
导引是通过运动肢体和呼吸吐纳等手段,促进体内新旧气血的交换,从而调和气血。
【导引的作用三:疏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络的通道,又是内外环境交联的通道。
国家承认的气功功法

国家承认的气功功法国家承认的气功功法有如下:1、八段锦健身气功·八段锦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对继承传统的主要表现:一是对导引练形、保健脏腑健身养生思想的继承。
二是对传统八段锦歌诀的继承。
三是对八段锦八个固定图势的继承。
其次,对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一是功法技术更加合理。
不仅增加了起式、收式和每式间的衔接动作,而且调整了功法歌诀顺序,将“背后七颠百病消”移至最后一势,并规范了每势练习次数,使整套功法的结构、衔接等更加合理,功法时长、锻炼负荷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身心特点和人体生理学规律。
在注重肢体锻炼的前提下,又丰富了意、气、形的操作内容,突出了起于桩、行于桩、止于桩的功法要求,加强了脊柱及肢体远端关节的锻炼,既强化了健身气功的项目特点,也提升了学练的效果。
二是功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既提炼形成了功理要旨、健身效果、学练方法、练功阶段、教学练功须知等系列功法理论,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延展认知;既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视角进行了总结提升,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了诠释。
2、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主要取自于《导引图》,从中选取了17 个动作。
起势动作选取了导引图中的一个行气图式,为开始练功做好准备;收势动作通过三环抱气,起到引气归元、静养心神的作用。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编创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功理符合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动作设计围绕肢体进行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整套功法柔和缓慢,动作舒展大方、富于变化,并多旋转屈伸的练习,可以为习练者营造出惬意的练功意境;在习练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顺畅,以形导气,意引气行(以意引气);动作演练要求松紧交替,舒缓圆活,形意相随,身心合一。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许多动作都是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达到牵拉刺激脏腑的作用,这种旋转屈伸不仅作用于内脏,而且对身体各关节也有益处。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学练要领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学练要领“健身气功·八段锦”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新功法之一,由北京体育大学承担研究任务。
那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要领是什么呢?下面来告诉大家吧!健身气功·八段锦以“练形”为主立势八段锦属古代导引术,在其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无论何时期、何流派,始终没有脱离以形体锻炼为主。
通过肢体运动强壮筋骨,增强肌体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学练的捷径是从“修身”开始,以“练形入道”。
在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掌握动作阶段。
首先要从健身气功–八段锦基本身型、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练起。
应占用一定的时间单独进行练习,也可先做一般了解,在学练功法中通过典型动作再有侧重地进行训练。
常言道“像不像,三分样”是说先不论技术高低、功夫深浅,出手投足,往那儿一站,先有个基本样子,这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学练功法要在动作规格上下功夫,抓住点、线、型三个要素。
点是指起止点,线是指动作路线,型是指型态,包括动态与静态。
做到节分清楚、不怕停顿,细心体会各部位的感觉。
做到上体中正、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手型、手法清晰准确到位。
即人们常说的“先求方,后求圆”。
--熟练与掌握动作阶段。
反复练习,纠正、改进动作,才能使动作娴熟运用自如。
此阶段要注意身体重心的转换,掌握好平衡,处理好动作间的衔接,以腰脊带动四肢,使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脊柱运动是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轴心脊柱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又是人体运动的枢纽,主掌着形体运动。
在临床上发现与脊柱相关的疾病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隐患。
因此,脊柱被称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
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编创中充分考虑了脊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突出了对脊柱的锻炼。
每势动作内劲的蓄发均出自脊柱的夹脊部位(两肩胛脊中间空窍),其运动规律也都是以脊柱为轴心向全身延伸。
八段锦

八段锦八段锦是古人创编的一套有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医疗康复体操。
"八段"是指此法一共八节,"锦"是指姿势优美柔和,有"集锦"之意。
此功法是我国古代导引术动静结合的典范,在古代养生史和导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八段锦历史悠久,在马王堆出土的还带《导引图》中有4幅图势相似于八段锦的动作,而真正的八段锦大概起源于南朝梁代,是由两臂或单臂上举,马步左右开弓.头部左右旋转,摇头摆臀,弯腰两手攀足,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个动作组成,是古代导引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算起,导引之术在中国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书中的内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干金翼方》、日本《医心方》等书所吸收,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顿踵三还”,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托天势,两手前筑势,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左右开弓似射雕”、“调整理脾胃须单举”、“攒拳怒目增气匀”五种动作相仿。
书中叩齿、咽津亦被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所吸收。
从中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形成与《养性延命录》有渊源关系。
它形成与发展于宋代,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
其文曰:“政和七年,李似矩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并称为“长生安乐法”,但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但原书已佚。
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学者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了)在汇集宋以前文献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有记载,原文谓:“钟离光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
中国传统养生术与西方健身术的比较

中国传统养生术与西方健身术的比较体育是西方的概念,传统体育是对中的总结。
有关“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由于受到研究水平、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的局限,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规范化的概念界定。
有学者认为传统健身养生是指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手段和身心养护措施,达到健身目的的体育过程,传统体育养生术是指那些用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马王堆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等。
在身心养护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心理调节,合理饮食,良好的睡眠等措施。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传统养生术与西方健身术的比较。
中国传统养生术与西方健身术的比较1.传统养生术的理论依据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祖国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阴阳学说,整体观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概括。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整体观学说。
古代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心脏为核心,以经络为纽带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是有机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
天人相应学说。
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
人应根据自然界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平衡阴阳,则健康无病;反之,人的五脏六腑就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有害于健康。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修身养性等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遗产。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作为中国导引史上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性导引术,它们虽有着各自的功法特点、目的和作用,但从发展轨迹来看,足以窥视古代导引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导引术从早期的一些散式仿生术发展成完整的导引体系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的华佗以仿生导引术为基础,将其简约精编,归纳提炼,创编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易学易练的养生导引术,这代表了汉代时期古代导引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早期的导引术势多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动作,力求获得动物的某些灵性和能力。
“熊经鸟伸”一类肢体运动的原型可能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巫舞,而“吹嘘呼吸”一类呼吸运动则可能与巫医的移精变气理论与治疗方法有关。
但此时的导引术多为一术,多为针对一病或多病的散式功法,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的导引图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直到东汉末年五禽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散式功法的状态。
八段锦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这是导引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八段锦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动作数量增加到了八个,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动作名称,这对后来易筋十二式的发展产生了历史影响。
八段锦将不同导引术势汇编成套并以歌诀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而广泛流传。
“易筋十二势”继承了八段锦的特点,但在其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如:有的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有的动作讲究意随气走,力由气生。
总而言之,导引术发展至明代的主要变化是:第一、导引术的功法较前更为丰富;第二、导引术与武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内炼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讲究身架沉稳,劲力贯串,刚柔相济,筋强体壮,运气发力。
导引术的锻炼目的从一般的医疗养生发展为锻炼筋骨肌肉、强身健体东汉时期的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养生家。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习练体会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习练体会作者:张彩琴来源:《健身气功》2013年第02期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肢体的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以锻炼身体各关节,并起到牵拉刺激脏腑的作用。
功法练习中,呼吸匀细深长,以形领意,形意相随,意气相合,带动全身气机宣畅,以达疏经活血,强身健体之目的。
每次练习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总有一种特殊的理念支配着整个练功过程:欲于柔和匀速缓慢的动态中,感悟形静、气和、神宁的练功状态。
预备势——气定神闲,启动气机并步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膝微曲,面带微笑。
肩胛自动向两侧展开,带动两肩下沉,松沉之感瞬间传递至四肢乃至周身,心胸有被向四周开拉的感觉;同时伴随着舒缓深长的呼气,胸部空廓,心中荡然无物。
全身放松瞬间完成,精气神倍增;此刻由于百会虚领,气定神闲,全身筋骨自然向上领起,而皮肉自然向下松垂;再加之意守丹田,似守非守,配合匀细柔长的顺腹式呼吸,静站1分钟左右;在清爽明朗的心中,在放松引发的内劲的带动下,气机开始启动。
习练者的整个身心渐入虚静无为的“无极态”。
起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两掌上抬、下按,配合呼吸,导引体内浑浊之气下降,消于无形,清和之气上升,输注周身。
在柔和舒缓的上抬、下按中,气机按一定规律,柔缓而平稳地运行,从中感受到呼吸的畅和与身心的圆柔,领悟到“内和气弱”的真谛。
“和”指中和、平稳,“弱”指平时激荡于心胸的浊气逐渐减弱乃至冰消瓦解,令人安逸的清和之气贯输周身;此时脑中的思虑,心中的烦忧,随之消释,从而促进周身气血运行。
人若贪欲思虑忧惧过度,就会造成体内浊气充盈,经络淤塞不通而致身心失之中和,胸部气滞的感觉尤为明显。
浊气与清气,一阴一阳,此消彼长。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并非简单地理解为:清气原本一气,虚静的心境使浊气下降。
并不是说浊气从脚下跑出去了,清气上升至胸部或头部;而是浊气消减,清气充盈。
清气疏布于周身,可令人神清气爽。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中医理论诠释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中医理论诠释马王堆导引术,是根据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批珍贵医学养生帛书中的《导引图》创编的一套健身功法。
此功法既承前人之养生精华,又代表了健身气功工作者追求健康、服务大众的心愿。
此功法对于身体保健、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本功法的功理作用进行诠释。
预备势本式通过对形体的调节,进而达到对心神的调节,可使身心放松,行正意充。
舌抵上腭,俗称“搭鹊桥”,可以使任督二脉的经气更好的交通运行,同时有助于咀嚼肌以及牙根膜的放松,增强津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填补肾脏津液的作用,以顾护人体真阴真阳。
目视前方,可以使目不乱视而扰神,起到敛神的作用,使形、气、神三位一体,更快地进入练功的境界。
起势两掌抬起,配合吸气,同时,微提踵,这样可以引导清气上行。
两掌缓缓下按,呼气,落踵,同时两脚趾微抓地,可以引导浊气下降。
抬掌按掌、提踵抓地等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改善练习者手足末端的经气的流通,起到温煦手足的作用。
按掌与托掌转换时的旋腕,可以刺激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经穴,可达到通经活络,颐养心肺,疏导三焦的作用。
第一式挽弓扩胸展肩,松肩含胸,可以有效刺激内脏及拉伸颈肩部经脉,对于因经脉不利引起的肩部运动不适,有很好的预防与调治作用。
左右顶髋可以使尾闾得到有效的活动,起到松尾闾的作用(松尾闾,古人视为练功的诀窍,一向是秘而不宣的)。
同时也能对足太阳膀胱经进行牵拉刺激,中医认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此经经气畅通对于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很大的帮助。
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有利于祛除胸闷,改善气喘等身体不适。
第二式引背两臂内旋、外旋,可以加强对神经、骨骼、肌肉、关节的刺激。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地旋臂,可以加强对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上五腧穴的刺激。
有利于加强心经、心包经、肺经和与其相表里的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的经气的流通,因此起到强心益肺、润肠化结、通调三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