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期中)课程论文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101班姓名:王小波学号:2010211089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
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
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作者:杨锦娜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
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
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
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
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
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2019-10-18摘要:不管国际贸易还是国内贸易,都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化、交通、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影响贸易的根本因素是要素禀赋差异,即对外贸易的根本驱动⼒是各国要素禀赋不同。
本⽂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实际提出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贸易政策及建议。
关键词:要素禀赋理论;商品要素;中美贸易;政策建议⼀、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国从贸易中获利的条件是贸易条件与该国⾃给⾃⾜条件下国内相对价格⽔平有差异。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贸易基础是商品相对价格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两国拥有的⽣产要素相对数量不同。
这种理论就是H-O理论,该理论强调⽣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总资源中所占⽐例与⽣产要素在不同商品⽣产投⼊中所占⽐例的相互作⽤,我们⼜称其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富裕度反映⼀国要素禀赋特征,是⼀个相对概念。
若A国可⽤劳动与可⽤资本绝对数量均少于B国,只要A 国可⽤劳动和可⽤资本的⽐值⼤于B国,A国就是资本富裕国。
如我国相对发达国家,属劳动富裕国,相对贫困国家,属资本富裕国。
商品要素密集度可反映商品⽣产的要素投⼊特征,若只有两种商品(A和B)和两种要素(L和K),⽣产A的资本和劳动之⽐(K/L)⼤于⽣产B的,则A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此要素密集度也是⼀个相对概念。
⾄此,H-O理论得出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国内资源密集型产品。
⼆、中国对外贸易中与商品要素有关的特征(1)进出⼝总额扩⼤,对外依存度增加。
外贸依存度指⼀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GDP⽐重。
它反映该国或地区经济参与国际分⼯及对外依存度。
外贸增长体现经济竞争⼒,对推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有利。
从外贸总额看,中国是外贸⼤国,进出⼝总额占GDP的⽐例接近70%,对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
⽽外贸依存度过⾼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外需,外需的不确定性会对经济安全埋下隐患。
另外,消费、投资和出⼝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国出⼝⼀⽀独⼤,对经济贡献率远超消费和投资。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比较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比较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木质林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在木质林产品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之间存在许多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差异,本文将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要素禀赋优势差异。
一、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一)中美木质林资源分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生产国之一,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覆盖整个国家的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美国拥有丰富的硬木、软木和其他木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消费国之一,但是中国的木材资源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种类相对较单一。
(二)资源质量比较美国的木材资源具有较高的品质,特别是硬木资源的质量较高,符合高端木质产品的生产需求。
中国的木材资源则以松木、杉木为主,质量相对较低,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家具制造。
中国的木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木材加工技术和设备水平相对落后。
美国的木材资源利用率较高,其木材加工和利用技术相对较先进,能够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一)木材加工技术比较(二)创新能力比较美国的木质产品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中国的木质产品制造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技术跟踪和引进速度较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三、市场需求方面的比较(一)市场规模比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木质产品消费市场,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木质产品的需求量大,种类繁多。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木质产品生产国之一,其出口市场广泛,出口规模较大。
(二)产品需求结构比较中国的木质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家具制造方面,对实木家具、地板、门窗等高端木质产品的需求较大。
美国的木质产品需求比较多样化,包括家具、建筑材料、包装材料、纸浆等,对不同类型和质量的木质产品都有需求。
四、政策支持方面的比较(一)贸易政策比较美国政府对木质产品出口有较多的贸易政策支持,包括关税优惠、出口补贴等,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比较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比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也日益频繁。
作为世界上两大木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美在木质林产品领域具有独特的要素禀赋优势,而这些优势也在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环保要求等方面对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进行比较,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合作提供参考。
一、资源禀赋比较中国和美国均拥有丰富的木质资源。
中国的森林面积约为208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商业林种养殖国家,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
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生产国之一,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尤其是硬木资源较为丰富。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美在木质产品的生产中也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
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松树、杉树等针叶树种资源,主要用于生产家具、地板、建筑模板等产品。
而美国则以硬木资源为优势,生产橡木、桦木等木质产品,主要应用在高端家具、地板等领域。
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中美木质产品在市场上有着不同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着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技术水平比较中美两国在木质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在木质产品的生产加工上,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优势,同时还在加强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尝试。
而美国则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木材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环保生产等方面也做得比较好。
由此可见,中国的优势主要在于成本和规模效应,而美国则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性。
在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中,两国的技术水平差异也是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环保要求比较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木质产品的环保要求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质产品生产国之一,曾经在木材采伐和加工中存在一定的环保问题。
但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加强了对木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要求。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木材认证和森林认证,提高了木质产品的环保认证水平。
浅析中美贸易“反比较优势之谜”

浅析中美贸易“反比较优势之谜”中美贸易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更是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热点”之一。
在许多人看来,中美贸易存在“反比较优势之谜”,即两国的贸易关系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中美贸易现状、贸易摩擦等方面进行浅析,解开这一谜团。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及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后来由里卡多进一步发展完善。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或者说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应该基于各国的比较优势,即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贸易的互利互惠。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合作应该使得参与者在生产和消费上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收益,促进各国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中美贸易中,一些人认为中美双方的贸易似乎并不符合这一理论,即存在“反比较优势之谜”。
二、中美贸易现状中美贸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增长,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0年中美贸易总额为515亿美元,而到2019年已增长到6333亿美元,增幅超过10倍。
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具体的贸易结构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贸易顺差问题。
中美贸易一直处于巨额顺差状态,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是两国贸易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到3455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了近半数。
这一巨额逆差不仅成为美国政府保护主义的借口,也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导火索之一。
其次是贸易产品结构问题。
中美贸易产品以制造业产品为主,且大部分由中国出口,而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服装、鞋类、家具、玩具等轻工业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中美经济体系开放与中美贸易的优劣势

中美经济体系开放与中美贸易的优劣势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备受关注,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关乎到两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中美的经济体系存在着差异,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对中美两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美经济体系的开放以及中美贸易的优劣势。
一、中美经济体系的开放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是两国的经济体系都是开放的。
与传统的经济体系不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注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体系。
中美两国的经济体系都参与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开放自己的经济体系。
中美开放经济体系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
通过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吸引来自国外的资源及技术,并且可以将本地的产品及服务推广到海外市场。
这对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国内创新产品的竞争力。
不过,中美开放经济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方面,经济体系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国内产业结构,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面对海外的广泛竞争,也会导致国内产业混乱。
因此,如何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是中美开放经济体系的难点之一。
二、中美贸易的优劣势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虽然中美之间的贸易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中美贸易的优劣势,首先体现在相互依存上。
中美之间的经济体系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彼此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以出口计算,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在美投资也一路高涨,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这也说明了中美贸易往来的互利共赢关系。
不过,中美贸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争议。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始终是两国关系的那道坎,美国一些政策制定者甚至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挑战者,出台了一系列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101班
姓名:王小波
学号:2010211089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
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
济利益。
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
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
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
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
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
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
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
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
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
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
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
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
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
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
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中美的这种贸易模式确实为双方带来了利益。
数据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
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
根据美方统计,2005
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
据中国商
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
额达2116.3亿美元。
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
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
,我国的货物贸易结构中出口结构以轻纺制品为主,
重化工业制品比重较低,机电产品出口不足30%,进口结构则以重化工业制品
尤其是机电设备为主,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很小,不到20%。
美国的出品商品结
构几十年来都是以工业制成品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为主。
在出
口贸易中,宇航、信息、通讯及电子构成了美国出口的主要部分;出口的初级
产品中占前列的是食品,2001年达7.9%。
国外竞争的激烈和生产的全球化使许多高技术产业的进口也加强,出口最集中的美国高技术产业同时也是进口最集
中的产业,只有塑料和飞机除外;工业制成品在美国的进口占83.8%(2002)年。
美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原油,2002年进口的生产资料占
初级产品进口的72.7%。
中、美货物贸易结构比较。
美国贸易结构水平属典型
的水平分工型,这种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由于国际分工高度化和跨国公司生产国
际化,制成品在出口和进口中均占很大比重。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商品贸易结
构水平非常低,属中级垂直分工。
中美这样的贸易模式从要素禀赋理论角度也能得到合理解释。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
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
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
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劳动力
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地政策措施,大力加
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
源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港澳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1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
分别比2000年增加5960万人和7969万人。
据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发布题为《从全球范围看美
国人口》的最新报告,美国人口为2.81亿,仍是仅次于中国(13亿)和印度(10亿),为世界人口第三大国。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口增加13%,使其继续保持
世界人口第三大国的地位。
但是当面对中国的和美国相差不大的国土面积时这
个差距是相当悬殊的。
中国,: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人口:12.95亿,美国 937万平方千米,人口:2.49亿。
中国人口密度: 12.95亿人/960万平方
千米=1295000000人/9600000平方千米≈135人/平方千米,美国人口密度:
2.49亿人 /937万平方千米=249000000人/9370000平方千米≈27人/平方千米,由此可以为中美过去乃至现在的贸易结构做出合理解释了。
参考文献:
[1]沈国兵著:《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