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

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

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

组织),(毒性靶器官)

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

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

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

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

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

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21、药物仅在直接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

22、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成为全身毒性作用。

23、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4、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1)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

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2)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25、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1)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不同的种属差异;

2)毒性试验动物数量有限,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现行的评价方法中很难发现

3)常规毒理实验用动物多为实验室培育的健康动物品种,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较一致;4)现有的毒理学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需要。

第二章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1、吸收: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2、吸收途径主要有: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及注射部位。

3、通常药物分布初期主要靠血流,而分布后期主要有赖于组织的亲和力。

4.、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蓄积:

1)血浆蛋白集合2)在肝肾中蓄积3)在脂肪组织中蓄积4)在骨骼中蓄积

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平衡后,安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6、药物代谢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I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第二阶段为II相反应(包括结合反应)

7、排泄: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

8、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经肾脏排到尿液和从肝脏经胆汁排到粪便,其他途径还有肺脏(呼

气)、皮肤(汗、皮脂)、乳汁、唾液和泪液等。

9、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1)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

2)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计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

3)明确重复给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对代谢酶的影响。

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评价药物在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态如疾病或怀孕的毒性反应,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荐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

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

5)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为药物的后续评价提供信息。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根据血流方向和肝细胞距中轴血管的远近,将肝腺泡划分为3个带:I带为最接近中轴血管

的部分。

2、人类肝脏中有以下几种类型细胞:肝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3、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取决于所用药物性质、剂量和持续时间。

4、肝损伤类型:肝细胞死亡、脂肪肝、小管胆汁淤积、胆道损害、肝纤维化、血管损伤、过

敏性肝炎、肝肿瘤。

5、肝脏细胞死亡的模式:坏死、凋亡。

6、药物影响肝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结构各不相同,主要的靶点有以下几种:线粒体、质膜、内

质网、细胞核、溶酶体。

7、磷脂质病是脂肪变性的特殊形式,它由磷脂在肝细胞内积聚而成,可由一些药物引起,也

可由磷脂代谢先天错误所致,磷脂变形常可导致肝纤维化。

8、血液试验内容:1、血清白蛋白2、凝血酶原时间3、血清胆红素4、染料廓清试验。、5、

药物廓清试验6、血清肝脏酶测定

第四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1、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2、药物对肾脏损伤的类型:1、急性肾功能衰竭2、毒性刺激的适应性

3、慢性肾功能衰竭

4、常见肾脏毒性药物

3、常见的肾脏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苷类抗生素、第一代头孢菌素、马兜铃酸肾病、

其他药物。

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GFR)

快速减少和血中含氮物质增加。

5、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至少可引起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

1)使用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后数小时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