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上人教版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1)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解析与答案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解析与答案1、对李白的《塞下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2题(4分)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2分)(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见教参3、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完成第1—5题。
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可分为:__ ___、__ 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1)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详解】(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西北边塞上的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这首酬谢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痛苦和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怀念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故友,表达诗人对故人已逝的悲痛;"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写出回乡所见,既暗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化用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4.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暗含身世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这两句情感由之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意思对即可)5.尾联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收束全诗,点明酬赠题意,不仅表现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答案

九年级(上册)(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和无奈。
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解析】C.“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对从政似有所期待。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有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
“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诗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和沧海扬帆的勇气。
【解析】C.是诗人在想起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后,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不是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一)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诗歌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主题与赏析】1.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一个“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寥落之情。
2.“梳洗罢”,三个字勾画了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写出了思妇等待时间之长和失望之深。
赏名句:“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百蘋洲”。
示例: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
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白蘋洲”更令人肝肠寸断,这两句抒发了思妇深深地相思之苦。
【练习】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望江南》作者是__晚唐__(朝代)温庭筠___(姓名),_花间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作背景】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诗歌大意】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一、《望江南梳洗罢》1、《望江南》,作者温庭筠,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有“花间鼻祖”之称。
“望江南”是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或“梦江南”。
2、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3、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以“望”字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
4、“梳洗罢”三个字写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又满怀希望。
“独倚”二字既点出了思妇形单影只的情景,又写出了她倚楼而望,久久等待的神态,与后句中的“千帆”暗成对比。
5、“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即景抒情,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实际上暗示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
6、“梳洗罢”到“斜晖脉脉”写出了女子等待远行爱人的时间之长;“肠断白蘋洲”一句直抒心境,写出了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的痛苦和哀伤,点明全词主旨。
7、这首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州;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9、请赏析名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蘋洲。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即景抒情,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实际上暗示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
“肠断百蘋洲”直抒心境,写出了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的痛苦和哀伤,点明全词主旨。
10、就语言风格而言,这首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渔家傲秋思》1、作者通过对塞下秋景的描绘,抒发了将士们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2、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凉氛围,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3、“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以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物的特点。
4、“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奇寒,与作者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5、“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
这种“边声”在中原是听不到的。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群山连绵,暮烟袅袅,夕阳西下,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城门紧闭,可见边塞的悲凉;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这景象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7、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塞外边关图。
用“异”字统领全文,从大雁南飞、边声四起、长烟落日三个方面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荒凉,也暗示了将士们思乡之情的浓烈。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分)9、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下片重在抒情。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是全词核心,把忧国、思家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1、“燕然未勒归无计”所用的典故:勒石燕然,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这个典故揭示将士思家不能归的原因是“燕然未勒”。
12、“羌管悠悠霜满地”——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手法,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征夫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这两句词抒发了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14、全词体现出意境开阔、苍凉悲壮的风格。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1、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2、词的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3、从审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豪放词;全词的点睛之笔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字;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4、这首词的上片以叙述为主,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一个“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为报倾城随太守”中的“太守”指的是苏轼自己,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5、这首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6、词中贴切地运用典故,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更委婉储蓄:①用“亲射虎”这个典故,是表明词人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②用“遣冯唐”这个典故是表明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当年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
③用“射天狼”这个典故是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决心;“天狼”在这里是:借指自西北来犯的西夏军队。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当年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任用自己。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8、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仍然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采用这种艺术手法的好处。
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
主要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好处: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作者希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以及报效国家,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武陵春》1、作者:北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著有《漱玉词》。
“武陵春”是词牌名。
2、“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季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凋零,只有泥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3、“日晚倦梳头”——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说明作者内心哀伤。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叙述内心哀伤的原因和程度: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词人的情感:词人历经国家破败、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不幸遭遇,她的处境异常凄惨,内心极其悲痛、伤感。
)5、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又用“闻说”、“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6、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
其中“物是人非”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7、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妙处。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哀婉,很有新意。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2、题中“赋”意为“写作”;“壮词”意为“雄壮的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作。
本词中最能体现壮词的语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八百里分麾下炙(用典),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沙场秋点兵。
”每句写一事:分别是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烤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4、“马作的卢飞快(用典),弓如霹雳弦惊。
”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国家6、本词上片描写军营生活,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最后一句写作者对现实的感慨,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全词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之情。
7、“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8、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9、“了却”是完成意思;“可怜”是可叹意思。
1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10、请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这两句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大功告成,踌躇满志的样子,词调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哀,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作者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之情。
《观刈麦》白居易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2、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
农民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体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月夜》刘方平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春回大地时诗人的喜悦之情。
2、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写的月夜一角,诗人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商山早行》温庭筠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同时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卜算子•咏梅》陆游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了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2、请分析上片写梅花遭遇的作用。
梅花在荒凉的驿站外,断桥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的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写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破阵子》晏殊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热烈赞美。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