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备注复习回顾诗言志词言情前面一节课我们从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自然景色和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与古人做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了古人的离愁别绪愁苦心情
武威第二十三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时间:总第课时备课组:九年级语文
课题
《词五首》(二)
授课年级
九年级
周次
授课人
王晓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词的有关常识;结合词的创作背景理解词的主要内容。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3)王伟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3.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复习回顾】
“诗言志,词言情”前面一节课我们从“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自然景色和“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与古人做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了古人的离愁别绪、愁苦心情。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宋词,感受从“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自然景色和“城外狩猎”的生活场景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探究】
一、出示目标

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

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词四首九下

词四首九下

词四首九下
九下古诗词四首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1、《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2

《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2

一种白发,两种愁情——《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一、说教材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处于统编教材九年级教材中。

编者将写古人愁情的词放在一起,旨在让读者体会心绪各一、风格迥异的愁绪,了解古代的愁文化。

笔者发现这两首词的作者同是因征战生活引发感慨,因愁而发白,但是引发二人愁绪的原因不一样,《渔家傲》是写边塞战事吃紧,被敌军围困,“燕然勒功”的壮志难酬,归家遥遥无期,因而流露出戍边将士的乡愁。

而《破阵子》是辛弃疾主张抗金却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被弹劾而退居山野,一腔热血无处洒的壮志难酬引发的愁绪。

这两种愁绪的味道也是不同的。

因征战生活引发感慨,因愁而发白,这是对西夏连年入侵造成国家积贫积弱,边防空虚,接连大败的悲伤,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是国家不安,有家不能回的悲凉与无奈,词人处在严酷的国家命运、个人志向和乡愁之间,矛盾不得解脱,才借酒浇愁,悲到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在《破阵子》里,那沙场秋点兵的恢弘,那分麾下炙的豪爽,那的卢飞快、霹雳弦惊的激烈,都是英雄的豪情和壮举的展现,词人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一句“可怜白发生”,是词人思绪回归现实的提示,现实中英雄的爱国热情却被误解,英雄的豪情才智却被打压,英雄徒有宏愿却没有用武之地,心中的憋屈,心中的愤懑自是难平。

因此这首词悲中充满豪壮的愤懑。

这两首词的情感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

《渔家傲》是触景生情,从现实环境中引发愁绪,悲景抒悲情。

通过写衡阳雁南飞,含蓄的写出家园、故国很遥远。

隐含着“雁儿对这边塞都不留恋,我却要呆在这里”的苍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一个人喝酒,暗示孤独;“万里”,渲染边塞和家的距离遥远。

“千嶂里”,写所处地理环境是崇山峻岭之中;“孤城闭”,突出了孤城是在敌人的包围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从听觉和视觉上再写悲凉的景,渲染出“人不寐”的乡愁,悲凉而又沉重。

《破阵子》是从回忆昔日征战场景入手,那一个个画面充满了英雄的豪迈和雄壮气势,这是词人曾经的过往,回忆起来那种由衷的自豪跃然词间。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秀教案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秀教案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教师检查生字词语,强调重点字词。简要疏通古诗大意。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生字并积累词语,明确大意。
《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课堂练习
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七、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外
作业
教学札记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2022年月日
第课时
课 题:
12、词四首 第二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交流。
要点:复习赏析句子的角度: (1)修辞。 (2)用词。
(3)意境。(4)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满江红》,思考:(1)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3)别人评价秋瑾《满江红》“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五、课堂小结
师生活动:
师提问:这两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归纳回答。
六、课堂练习
1、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2、根据要求默写句子。(见PPT)
七、作业布置: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预设:(1)此处引用典故。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哀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2)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用“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用“身”与“心”的近音,“烈”与“列”的同音,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成为震撼心灵的警策名句。
4、师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明确运用典故的作用:(1)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2)是以 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3)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课堂小结
师生活动:
师提问:这两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归纳回答。
二、诵读课文
师生活动:
1、学生听录音,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自由诵读两首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共评。
4、齐声诵读。
释,理解词的大意。不懂的可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师点拨、纠错。
3、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的内容。师板书要点。
四、思考探究
师生活动:
2、全班交流,师点拨、纠错。
3、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师板书要点。
四、思考探究
师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思考问题:(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2022年月日
第课时
课 题:
12、词四首 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2、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
2、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
难点
体会两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一、导入新课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点评激励,导入新课。
2、师生交流。
要点:复习描写画面的方法:(1)明确诗词句子说描写的景物。(2)找出句子所写景物的特征。(3)融入自己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师补充“燕然未勒”的典故,学生讨论它的作用。
3、学生自由诵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思考:(1)本文共用了哪三个典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3)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课外
作业
教学札记
学生介绍辛弃疾、秋瑾,师补充,出示PPT,指导学生做笔记。
二、诵读课文
师生活动:
1、学生听录音,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自由诵读两首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共评。
4、齐声诵读。
三、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词的内容,为赏析、品味词的语言做准备。
1、学生结合文旁注释,理解词的大意。不懂的可同桌交流。
难点
体会两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来领略两位词人的爱国情怀。
1、学生自由诵读《渔家傲.秋思》,思考问题:(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3)“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小组交流。师巡视点拨。
5、全班交流。(3)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进行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