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

合集下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的不断关注,职业健康逐渐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就是职业健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是在职业健康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的关键环节。

它主要是通过对工人工作环境、作业行为和工作岗位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测试,分析发现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企业的职业健康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那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要对检测报告进行科学规范的编制,应用严谨、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要遵守职业健康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障职业健康检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需要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

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职业、岗位和工作环境等,对不同类型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实用性主要是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应用和分析,为改善职业环境、提高工人健康水平、预防职业病等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建议。

第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需要注重信息共享和更新。

职业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职业危害因素也是一直在变化和更新的。

因此,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需要及时更新,推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为不同行业、企业和岗位提供行之有效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和职业健康保障。

最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需要推广和普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是职业健康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对于企业和工人来说,了解和掌握职业健康知识和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控制方法,是保证工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是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职业卫生技术记录是指对职业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员工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职业病发病率逐渐增加,职业卫生技术记录越来越受到重视。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在职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如粉尘、化学物质、噪音、振动等。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需要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其浓度、暴露水平和对员工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监测与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和影响范围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可以记录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员工的健康安全。

三、职业卫生检测与监测职业卫生技术记录也包括对员工职业健康状况的检测与监测。

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员工患有职业病的早期症状,为其提供及时治疗和干预措施。

还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对工作环境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

四、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职业卫生技术记录,可以了解员工对职业卫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防护意识,进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是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工具。

只有通过全面的监测、评估、控制和监测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记录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至此,中文提示为2000字。

第二篇示例:职业卫生技术记录,简称职卫技记录,是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所进行的相关记录和报告,是保障职工健康的重要工作之一。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包括职业卫生调查记录、职业病危害评价记录、职业卫生检测记录等。

职业卫生技术记录中的职业卫生调查记录是对工作场所的调查和评估的记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接收岗位2
预处理车间分桶间分装操作
1
6
氟化氢、三氯甲烷、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氯气、噪声
氟化氢(按F计)、三氯甲烷(氯仿)、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边门上料操作
3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4
1
尿素、氢氧化钙、活性炭粉尘、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氨
氨、氢氧化钠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6
湿渣仓库巡检
0.167
飞灰粉尘
其他粉尘
定点
3
轴流风机
工作服、防尘口罩
焚烧装置二燃室巡检
0.5
氟化氢、氮氧化物、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氟化氢(按F计)、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过滤器清理
1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粉尘浓度检测记录表

粉尘浓度检测记录表
总粉尘浓度
(石灰石粉尘)
总粉尘浓度
(水泥粉尘)
总粉尘浓度
(水泥粉尘)
总粉尘浓度
(水泥粉尘)
标准值 (mg/m3)
≤8 ≤8 ≤8 ≤4
≤4 ≤4
风向: 检测结果
超限倍数 结果判定
检测评价:
控制措施: 编制:审核:Fra bibliotek批准: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
检测时间
年 月 日 检测人员
检测仪器名称及型号
仪器编号
检测依据
GBZ/T192.1-2007
评价依据
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气象条件 天气:
检测地点
石灰石破碎 控制室 生料磨 中控室 水泥包装 水泥装车
检测项目
总粉尘浓度
(石灰石粉尘)
总粉尘浓度
(石灰石粉尘)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记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记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本工程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期X主可分为三大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①化学性有害物质,主要为本工程的原、辅助材料、产品等;②物理性有害因素,主要为各类机泵产生的噪声;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含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和作息制度、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姿态等;3、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含高温季节露天作业〔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等。

因此依据本工程生产工人作业内容、作业方法和岗位设置情况,在工程分析根底上,按X识别与分析本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与分布生产工艺方案选择本装置采纳×××公司的胶乳生产工艺,该技术采纳半连续进料,批量聚合生产胶乳产品。

目前该装置已拥有两条反响生产线,拟新增一条反响生产线,生产多种牌号的胶乳产品。

×××公司作为胶乳的制造者,经过50多年的延续改进和开展,其技术一直保持X 地位。

××××公司的胶乳生产工艺特点如下:〔1〕采纳较高的聚合温度,通过特别的成分和设计,缩短了进料时间,加强了传热。

与竞争对手的技术相比,同样的设备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及产量。

〔2〕该装置生产灵敏性大,反响器能承受高和气高压,各种单体均采纳直接进料,因此设备投资较省。

〔3〕不同产品牌号之间切换的时间几乎为零,每釜都能排净前一釜的全部物料,不需要为切换牌号而停工清洗。

〔4〕该装置工艺系统平安,可靠。

将硬件和软件平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对工艺系统的高度自动操纵。

〔5〕平安生产措施严密,“三废〞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

该装置设计根本上做到无废水排放〔仅有铺砌地面的污染雨水、少量的像循环冷却水塔排污和锅炉废水等公用工程废水〕、无废单体排放。

因为胶乳是用水的工艺,回收的水净化后将返回聚合釜,全部排放的烃类、不能回收的未反响单体和杂质均送到锅炉烧掉,仅有锅炉烟气排放和少量固体废物〔滤渣及废包装物〕。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改复测。一般毒物每月至少一次;高毒物品实时监测,直 至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5.3.2粉尘监测 5.3.2.1炼化企业每季度一次;其他企事业单位每半年至少 一次,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时每季度一次;超过国 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时,每月一次。 5.3.2.2有毒粉尘按毒物的要求进行监测。
防护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投用效果?
一、职业病是如何发生的?(续)
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
存在状态形式;浓度(强度);及气 象环境影响。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作业岗位人员接触到职业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和时间=》接触水平。(评价指标 「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 噪声的连续等效声级)长期超过接触限值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9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
李俊杰解读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修订原因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2004)内容的不适应:
四年多来国家法规出台完善; 国家管理行政职能重新划分; 卫生标准的完善更新; 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
国家法规出台完善
油田、炼化、设计施工、销售等类型。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修订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 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 中石化职业卫生有关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修订原则
严于不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概念述语格式报表规范统一; 结合各企业实际简明扼要可操作性; 技术规范内容与管理制度不重复,强调技
化学有害因素接触限值
388项 339 项 47 项 2 项 有毒物质 粉尘 生物因素

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记录

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记录

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记录一、背景介绍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对职工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职业病危害的一项工作。

以下是对公司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的记录。

二、检查内容及结果1.工作环境检查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对工作场所的通风系统、空气质量、噪音、照明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结果:工作场所的通风系统正常运转,空气质量符合标准;噪音水平较高,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照明条件良好,但需要进行定期维护。

2.劳动条件检查对工作岗位的工作负荷、工作时间、工作姿势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结果:部分工作岗位存在工作负荷过大的情况,需要减轻工作负荷;工作时间符合规定;部分工作姿势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需要进行调整。

3.有害因素检查针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因素等进行了检查。

结果:部分工作岗位存在有害物质的接触,需要加强防护措施;无放射性物质的存在;部分岗位接触生物因素,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

4.职业健康检查对工作岗位上的职工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和病史调查。

结果:职工中有部分体检指标异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病史调查结果良好。

三、处理措施1.工作环境改善正确操作通风系统,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加装隔音设备,控制噪音水平;定期对照明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

2.劳动条件优化对工作负荷过大的部分岗位,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减轻工作负荷;对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姿势,进行调整或提供相应的工具。

3.有害因素防护加强有害物质的防护措施,如改变工艺、封闭设备、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对有生物因素的岗位,进行相应的防护培训和防护设施的提供。

4.职业健康管理针对体检指标异常的职工,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

四、总结通过对该公司的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发现了工作环境、劳动条件、有害因素和职业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XXX 检测报告用人单位:xxxxxxxxxxx有限公司检测类别:定期检测XX检测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资质证书声明XX检测有限公司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为XXXX公司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XX检测有限公司(公章)姓名技术职称资质证书号签名报告书编写人:报告书审核人:报告书签发人:签发日期:年月日报告书说明1.本报告不得涂改、增删,无签发人签字无效。

2.本报告无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验检测专用章)、骑缝章无效。

3.本报告无编制、审核、签发者签名无效。

4.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测报告。

5.本报告未经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6.本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负责。

由其他机构和单位采集送检的样品,本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7.对本报告有疑议,请在收到报告10个工作日内与本公司联系。

8.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结果报告单)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9.本报告一式二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10.本报告替换原报告****,自本报告签发之日起,原报告****作废。

11.此报告共分X部分,此为第X部分,第X部分见(XXXX),第X部分见(XXXX)。

(定期报告)XX检测有限公司联系地址:XXXXXX邮政编码:XXXXX检测受理电话:XXXXXXX报告质量投诉电话:XXXXXXX传真:XXXXXXX目录1 检测依据 (1)1.1 法律、法规、规章 (1)1.2 技术标准、规范 (1)2 检测流程 (3)3 用人单位情况介绍 (4)4 检测类别及范围 (5)4.1 任务来源 (5)4.2 检测类别 (5)4.3 检测范围 (5)5 现场采样和测量情况 (7)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8)7 结论 (11)8 建议 (12)9 附件 (13)1检测依据1.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60号,2002年5月1日施行,2011年12月31日主席令第52号修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6〕9号1.2技术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 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 160.40-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2 检测流程通过 样品异常或损坏合格样品项目委托签订技术服务合同预调查合同评审通过现场调查制定采样和检测计划采样前准备现场采样(包括现场测量)样品运输、流转和保存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报告及原始记录审核报告签发归档与保存数据处理、报告编制3用人单位情况介绍XXXX有限公司位于XXXXX,主要生产安全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