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作业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实验指导1、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2、试析墨子“非命”、“天老”思想的矛盾。
3、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4、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5、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论。
6、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7、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8、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9、惠施在当时果真知道地球是圆的吗?10、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11、“制天命而用”是人定胜天吗?为什么?12比较孟荀人性论。
13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14、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15、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16、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17、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18、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19、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20、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21、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22、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23、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24、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25、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6、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27、李翶是如何复性的?28、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29、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30、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31、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32、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33、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34、朱熹的“理一分殊”是我们哲学中所讲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吗?为什么?35、你如何理解朱熹的“知在先,行在后”的观点?36、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37、评陈亮的宇宙观。
38、评陈亮的功利观。
39、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40、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4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4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43、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中国哲学史》期末作业及答案1.荀子的性恶论(1)荀子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
(2)荀子以自然资质为“性”,认为“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
这种天就的、自然禀得的性与欲相连,是恶的,所以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等。
人性是恶的,若顺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残杀,导致社会混乱。
(3)“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
荀子明确了“善”“恶”的含义,认为“善”即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恶”即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才需要圣人去引导、教化。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是人为的结果。
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人为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后的成品。
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变得完满美好,圣人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4)“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便是“成圣”。
他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君子与小人无异,君子之所以能成圣,在于后天的努力。
荀子在强调要努力修习“成圣”的根本途径的同时,也强调了以礼义去导化百姓的巨大作用。
(5)荀子的性恶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又企图把它说成是具有超阶级性的。
2.荀子的认识论(1)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即先有人的形体,然后才有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赖于“耳目鼻口形”和“心”等器官。
肯定了人具有认识能力,客观事物可以被认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可知论)(2)他肯定了知识、才能来自客观,人只有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
他把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初步的认识,并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次,通过“心”的思维作用,对感官得到的初步知识加以综合、分类、整理。
中国哲学史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习题集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中国传统哲学有哪些特点)。
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4、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5、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6、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7、神话传说对与后来的那家学说关系更紧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8、绝地天通。
9、殷周之际发生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变革(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10、西周与殷商相比,在观念形态上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尚书》与《易传》中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变化对于中国哲学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1、以德配天。
12、六府三事。
13、《国语·周语上》反映出的西周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14、《史伯论五材》和《晏婴论和同》中的“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5、《礼记》。
16、《洪范》。
17、《尚书》。
18、《易经》。
19、八卦。
20、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21、“《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22、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理与生活的意义。
23、你学习了《周易》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24、五行。
25、贏缩转化。
26、天道远,人道迩。
27、伯阳父论地震。
28、物生有两。
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是怎样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的?30、孔子讲的“仁”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3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3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33、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34、六经。
35、诸子百家。
36、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可以作怎样的哲学阐释。
这一思想有什么现代价值。
中国哲学史作业-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多动荡不安,摆在他们面前有三大关系函待解决——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应对客观局态,其以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不同的理论主张、生存方式和处世之道。
“优患”一词,始出于战国中期,《孟子·告子章句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虽然“忧患”作为正式概念晚出,但是“忧患意识”的形成却要早得多。
翻开先秦文化典籍,扑面而来便是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种种发人深省的概括,在这繁花似锦的见解里,尤以忧患意识最为有名。
然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忧患意识又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以儒、道最为代表关键词:忧患意识·忧·患·道正文:传统思想文化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意识,诸如和谐意识、人本意识、悲剧意识、恐怖意识、痛苦意识、力行意识以及忧患意识。
这七个方面的精神意识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进中,这些精神意识虽然也曾有过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依然有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
它们在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的功效自因其价值与意义的大小不同也有所不同。
其中,忧患意识不仅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思维而大放异彩,而且还因其内容丰富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遗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的,其中含有哲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
古圣先哲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而忧患又恰使人们的精神从固有定型的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产生了超越而涵融的胸襟,先秦诸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儒家的孔、孟到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深处无不蕴藏着这份宽厚、博大与兼容。
从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学术思想始终保持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八大学术思潮的跌宕起伏和交相辉映。
尹继佐和周山主编的《相争与相融》一书,在序言中明确对八大主流学术思潮有分类: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佛学思潮、理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及现代多元学术思潮。
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一、填空1、《老子》又叫做《______》.答案:道德经2、孔子,名____,字_____。
答案:丘,仲尼3、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等六部中国上古经典。
答案:诗、尚、礼、乐、易、春秋4、四书指《___》、《___》、《___》、《___》等四部儒家经典。
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的六大哲学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道、墨、法、名、阴阳:6、八卦是乾、___、震、___、离、___、兑、___。
答案:坤、艮、坎、巽7、董仲舒哲学的宗旨是:答案:“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8、王充《论衡》一书的宗旨是______。
答案:疾虚妄。
10、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答案:《明夷待访录》11、孟子的四端说中,仁之端是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12、三纲领八条目是对先秦儒家修养理论的概括,其中三纲领指:_____、_____、_____;八条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佛教华严宗的四法界指:_____、_____、_____ 。
答案: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14、唐代禅宗最著名的禅师是____。
答案:慧能。
15、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二、名词解释1、和实生物2、道法自然3、无待4、名教与自然5、明心见性6、慎独7、仁者以通为第一义8、俱分进化论答案略三、指出下列哲学思想和哲学典故的出处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作业中国早期的佛教道教哲学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实验班姚国荐2013351017第一部分:讲个故事天上一轮紫月亮一这个似真似幻的故事,要从2014年一月份的某一天说起。
那天傍晚,我在成都双流机场等待着去往四川青城山的客车,恍惚之间却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抱着一柄琵琶蜷缩在机场的角落里。
她穿着一袭黑色的日本僧袍,虽蓬头垢面,却颇有几分洗尽铅华的大气之感,让人不禁唏嘘。
她抬头看见了我,惊异的眼神中泛起了期待已久的光芒,然而我却猛然间看到她的脸已经被毁容,甚至难以辨别她的面庞。
正在我惊诧之际,她从容的抚着琵琶掩着脸,开始慢慢的弹唱:‚钟声响,已报丑时夜半;感怀手中青竹翠美,竹桶之水何以安。
无奈桶底一时尽破,好教水一地安眠;骤然桶无水,明月何见?水邪?月邪?此刻天下空邪。
‛一曲唱罢,她转身看向我,问道:‚这时代,爱听禅理的人不多了,请问你从哪里来,去何处高就?‛(——哦,我是山西大学的学生,一直以来笃信老庄之道,正准备去青城山上求得真知。
)‚呜呼!求道之人,我倒是见多了,我在这里苦行,也已经不知是多少个年头了,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十二个世纪一转眼就过去了,连佛祖都忘记了把我打入六道轮回之中。
‛(——老人家,您说的这些话真有禅意。
请问您是哪里的大德高僧,恕我肉眼凡胎,不经意间怠慢了您。
)老人家从容的正了正衣襟,开始慢慢讲起她的故事:‚我是过去日本的大族,安达家的幼女,俗名千代野。
不知是福是祸,我的父母给了我一副姣好的容颜,使我遗世而独立,却也为我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烦恼与忧愁。
我看厌了世家大族的肆意杀戮,也看厌了公子哥儿们的纸醉金迷,立下决心了却烦恼,出家苦行。
‛‚哪想到各寺庙的住持们,只看了我一眼便严词将我赶走,直到最后,我来到了常乐寺。
寺院的住持是从中国来日本传法的大觉禅师,大觉禅师对我说:‚你求道的心是好的,但我也必须这样要求我门下的其他弟子,你在这里,会使他们忘记自己的追求,所以,你还是走吧。
‛‚从此我便意识到了我的美貌是我修行之中最大的障碍,我决心要消除这一切,只为了我的理想与追求!那天晚上我把烧红的木炭覆盖在我的脸上,无法承受的疼痛让我猛然间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醒来以后,我发现我正躺在常乐寺的僧房之中,大觉禅师微微颔首,向我点了点头。
于是,我便留在了这里,开始慢慢参悟佛法。
‛(——老人家,您求道的赤诚之心怎能不让人敬佩啊!)‚在大觉禅师圆寂之后,我乘船渡海,来到了东晋时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正是释道分庭抗礼的时代,于是我开始寄居在庐山东林寺修行,随着慧远法师学习佛法,这一去,便是整整一千年未归。
啊,我说了那么多陈年老话,却还没讲到正题,你倦了吧?‛(‚——老人家,我在很认真地听您说。
听着您的讲述,我好像在俯瞰这捉弄人的大时代,任凭千年的光阴如长河一样,不急不缓地流过。
‛)人生如梦啊!你且听我慢慢道来。
看我把那些千年前记忆的碎片一粒粒重拾起来。
我今天若做说梦的痴人,又岂能免贤者的一笑。
二在那段岁月里,我独自面壁,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开始静静的修行。
心里荡漾着师傅的禅理,却久久不能领悟。
而像彭城的刘遗民、豫章的雷次宗、南阳的宗炳等共同修行的人多少都有些成就了,后人也把他们共称为‚东林十八高贤。
‛与他人的差距愈大,我也愈加急迫,愈发无法贯彻慧远师傅的禅定之法,西方净土似乎也离我越来越远。
直到后来,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沙门来到长安传道,师傅便命我赴长安传书,与鸠摩罗什法师往来通信,弘扬中观学说,翻译《大智度论》,并作《大乘义章》。
在长安的那段时光,是我学佛的旅途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
不仅鸠摩罗什法师的气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让我感受到了佛法的真理与人间爱的真谛,而且还见到了僧肇大师对鸠摩罗什法师学说的继承发展,写出了《般若无知论》这样的光辉著作。
竺道生在逍遥园往复问答的大家风采、在翻译经书时的深达玄妙,都感染了我、触动了我,我也渐渐地掌握了他们的这些学说。
然而,还有一件事儿在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真正的空。
(——老人家,请允许我打断您一下。
既然您已经经历了那么多大师的调教,熟读了许多经书,又为何不回东洋去传播佛法,而沦落于此,苦行终日呢?)我很抱歉,请先让我讲完这故事的最后一章吧,这是我......我一千年记忆里最不堪回首的一页,每一次回想起来,都让我这把老骨头隐隐作痛。
三西元438年春,我已经在中国居住了整整五十五个春秋。
终于有一天,慧远师傅把我叫到了他的僧房里,对我最后一次面授机宜。
他当时平静地说:‚要记得:只有以真知佛性的智慧明白空与色不二,不牵挂现实世界里的苦难与名利,才能不为世俗感情所牵累,才能超脱轮回。
‛刚讲完这句话,慧远法师就闭上了双眼,安详的圆寂了。
当我再次回到长安的时候,一股阴气仿佛毫无遮挡的从城墙之中袭来。
走到城门口,我不由得大惊失色,城门口的空地上垒起了一座高台,台上三五名拿着拂尘和长剑的道士在咿咿呀呀的唱着古怪的歌曲,台下却有成群结队的沙门顶着狂风向城外走去,在梳着辪子的鲜卑军士的呵斥下显得垂头丧气。
经过打听,我才明白,中国的北方早已是鲜卑人的天下,而大司徒崔浩则是当今的红人,深得鲜卑皇帝宠信。
我又听说,崔浩不但是个大汉奸,更是一个五斗米道的教棍,他怂恿鲜卑国王将寇谦之任命为国师,传播邪教,打压沙门,毁灭净土。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身体上热气腾腾,汗水更是湿透了我的衣裳,一腔热血冲破了佛法的禁锢,我忘记了师傅的谆谆教诲,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往山西平城,准备与寇谦之,与那皇帝老儿辩个究竟!到达平城,已是三天后的黄昏,在平城东南的‚天师道场‛,我看到皇帝老儿正在与寇谦之、崔浩谈论着古代治乱史,他听得手舞足蹈,深以为然,并且亲授符箓,向着供奉的三尊邪神鞠躬致敬。
我愤然下马,冲进了那个臭气十足的窝棚。
哪成想立刻被门前的小尉掀翻在地,一顿拳打脚踢,被众人拖到了皇帝面前。
‚来者何人?怎生得如此嘴脸?还敢大胆穿着僧袍!‛‚我是日本僧人千代野,久居天朝,希望能帮助皇帝陛下看清现实,脱离苦海。
‛这时崔浩眼珠子一转,冷冷的说:‚我曾经听闻:‘真师者,观其形,道貌岸然,形瘦神灼,足捷身轻,双眸炯秀,内蕴光明,巍峨顶骨,鹤发童颜,举止潇洒,言语清新,叩问玄旨,对答纷纷,非本直论,即据丹经,声声三品,神与气精,如斯内外,所遇乃真。
假师者,面黑神昏,头无鹤顶,眼带蛇纹,厥口如蜜,语涉旁门’。
而你,相貌鄙陋,言语不实,分明是妖魔鬼怪下凡祸乱人间!‛我回答道:‚般若无所知、无所见,人有所知便有所不知,你用我现在的容颜来攻讦我,又怎么知道我的过去。
况且,真理佛法与容貌何干。
正即是正,邪即是邪!‛寇谦之突然眉头一皱,拖着长调说道:‚无量天尊!一个倭国僧人怎敢污蔑本道!本尊有云:道以中和为德,以不和相克。
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生,华英成熟;国家合和,天下太平,百姓安宁;室家合和,天垂福庆,父慈子孝……‛这时皇帝满目崇敬的神情,突然之间嘴角一抽,大喝一句:国师说得好!还是沙门灭的太少!我这时也没得功夫和寇谦之计较,忿然转过身来,眼含着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向皇帝说道:陛下,佛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何您终不开窍?您说天下沙门灭的太少,怎知普天之下唯有佛法才是正道。
哪承想寇谦之立刻挥起宝剑开始唱到:望天空金风浩荡,看大地绿树葱茂……俺本是英灵转世,举国法替天行道……要保我大魏江山,不让外夷人崇佛灭道……刚吃罢龙肝凤脑,才饮干玉液琼瑶……那皇帝老儿还不知已被人家戏耍,连声称赞:好好好!妙妙妙!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忽有斥候来报,长安一寺发现大量兵器,守将怀疑沙门欲与反贼同谋。
我心里一沉,知道大事不好。
果不其然,皇帝大为震怒,立刻下令屠杀长安沙门,焚毁一切经像,在天下禁绝佛教。
我仰天长啸,看到长空中煞气东来,把洁白的明月都染成了可怖的紫色。
(——老人家,请千万要节哀啊......寇谦之、崔浩之流确是几个欺世盗名的渣滓,可是请相信我,自古到今,大部分中国道人,都是正直的君子,不齿于这种恶劣的行径......)尾声从那以后,我深知无法面对长安城内死去的冤魂,决定隐姓埋名,游走他乡,用一生弹唱的苦行,为自己的愚蠢赎罪。
同一年,南方的刘裕举兵北伐,披着宗教的外衣屠戮无数,打着恢复中原的旗号使北方赤野千里。
不知道那位满怀壮志的寇谦之,下辈子是不是也脱光了这国家博爱的外衣,令这国家接受他赤裸裸的宗教真理?大时代沧桑,还有多少像他一样所谓的宗教战士,一辫辫重演着他强暴的作为?但请让我唱罢!暗夜里,孤舟随风飘荡,尽管情急切,总看不见前面云山。
世途风浪何太急,几时方登彼岸?莫忧、莫念,黄柯一梦犹未醒,千年韶华已消散。
前人悲歌成金曲,后人何必空嗟叹?唯有真在梦中,始见暗夜明月。
(完)注:①篇首的曲词改编自千代野的著名禅诗,原诗如下: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圆满,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
然而顷刻之间,桶底塌陷,从此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的明月,而我的手中是空。
②篇尾的浪花节曲词,改编自林启彦译《三十三年落花梦:宫崎寅藏回忆录》③文章部分情节参考牛津大学《津渡》杂志创刊号文章④文中部分语言引自或改编自《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⑤文中有关人物、情节、时间,与真实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第二部分:笔记要点总结A 佛教部分(隋唐以前)一、佛教传入1、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博士弟子景庐接受月氏国使臣口授《浮屠经》,佛教确定传入中国。
2、东汉末年,由上流社会进入民间,佛教已经在中国流行。
二、与道教及儒家的竞争1、东汉时期流行老子化胡说,汉末三国时期,佛教界提出反对。
2、《三破论》通过汉语翻译攻击佛教。
刘勰通过《灭惑论》进行反驳。
3、儒家与佛教基本达成共识,双方在大体方面没有根本性矛盾。
而在细节方面(如沙门对君王行跪拜礼)的问题有一定冲突,代表: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三、六家七宗1、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合称六家七宗。
其中本无宗、心无宗、即色宗是主流。
2、本无宗:代表人物:道安,接近于王弼的“以无为本”。
讲求“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以及“一切众法,本源空寂”。
3、心无宗:支憨度,强调“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4、即色宗:支道林、支遁:“色不自有,即色而空。
”四、僧肇(384—414)1、不真空论:现象(因为)不真→(所以)空。
2、物不迁:万物不变。
“求静于诸动,动静未使异也。
”每一刻都在每一颗独立存在。
3、般若无知又无所不知。
即“圣人抛却了世俗知见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达到无作不知的境地。
”五、竺道生(355—434)信奉大乘涅槃佛性学说1、佛性说:“性本是真,举体无伪”一“阐提”人皆有佛性2、顿悟说:理论依据来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的《十住经》。
真理属于本体,与渐修的现象属于两个层面,真理也只能一步一步的顿悟。
六、慧远(334—416)1、法性说:无性之性谓之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