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合集下载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017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一、A11、可检出RF免疫球蛋白类别的方法是A、胶乳凝集B、速率散射比浊法C、ELISA法D、电泳法E、TRUST2、RF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类别是A、IgGB、IgAC、IgMD、IgEE、IgD3、关于RF描述错误的是A、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B、抗人或动物IgGFab片段的抗体C、与人或动物变性IgG结合D、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E、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自身抗体的特征不包括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标志B、高效价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C、自身抗体是临床确诊的重要依据D、自身抗体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E、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不伴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5、产生TNF-β的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血管内皮细胞6、下列对自身抗体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正常个体中不可能检出自身抗体B、检出自身抗体即意味着发生了自身免疫病C、非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也可检出自身抗体D、正常人到老年期,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降低E、自身抗体可通过Ⅰ型免疫损伤机理而致病7、下列哪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最可能检出抗自身IgG抗体A、恶性贫血B、重症肌无力C、自身免疫性溶血D、类风湿性关节炎E、肺肾出血性综合征8、对重症肌无力的论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主要致病抗体是抗乙酰胆碱受体(AcR)抗体B、抗AcR抗体的主要作用是在补体参与下损伤骨骼肌细胞C、它的发病与胸腺病变有一定关系D、在病人血清中尚可检出其他自身抗体(如抗胸腺上皮细胞DNA、抗胃壁细胞抗体等)E、该病有遗传倾向性9、下列哪种疾病是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A、重症肌无力B、慢性甲状腺炎C、慢性溃疡性结肠炎D、系统性红斑狼疮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由自身变性IgG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为A、恶性贫血B、干燥综合征C、类风湿性关节炎D、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E、青少年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11、可作为SLE特异性标志的自身抗体是()。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概述讲义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概述讲义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免疫学简介一、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排出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过程。

其生理过程对机体有益,其病理性应答对身体有害。

2.免疫应答的过程(1)识别阶段:是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进行识别、摄取、降解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辅助细胞及相关淋巴细胞的阶段。

(2)活化阶段:是T、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信号后,在一系列免疫分子的参与下,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细胞中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分子,T杀伤细胞执行细胞毒效应功能。

另有少量T细胞和B细胞在增殖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作为记忆细胞。

当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特异性免疫效应功能。

3.免疫功能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紊乱会导致A.恶性肿瘤B.反复感染C.自身免疫病D.免疫缺陷病E.免疫耐受『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免疫的现代概念是A.机体消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细胞B.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C.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能力D.机体清除衰老、变异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功能『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和胸腺组成。

1.骨髓:在出生前后,主要承担造血功能(多能造血干细胞,HSC),是各类免疫细胞以及T细胞的前体细胞的发生场所。

为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迁入的淋巴样干细胞(LSC)在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下,最终成为功能性CD4+、CD8+T细胞。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第二十二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第二十二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第二十二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第一节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病原体抗原检测和宿主血清抗体检测。

患者样本中若有病原体抗原检出,即可表明有该病原体的存在;病原体感染机体时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特异性抗体的检出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链球菌感染(一)链球菌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

临床上常采用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ASO。

ASO增高常见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猪链球菌猪链球菌的实验室检查有细菌培养、鉴定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

分子诊断技术是鉴定分型诊断方法,常用于猪链球菌的快速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免疫学技术主要应用患者血清学鉴定。

二、伤寒沙门菌感染沙门菌可致多种感染,轻者为自愈性胃肠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

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于免疫学检测方法。

1.肥达反应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三者的抗体均非保护性抗体。

由于(O)与(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作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辅助临床诊断。

产生凝集时抗体效价≥1:80为阳性,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以作出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检测伤寒沙门菌的抗原和抗体。

目前有:①以伤寒沙门菌脂多糖(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该方法有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②以高纯度的伤寒沙门菌Vi抗原包被反应板,采用ELISA 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Vi抗体,有助于检出伤寒带菌者及慢性带菌者。

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方法有:1.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包括针对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两种菌体蛋白。

myxjyjy0201——初级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资料文档

myxjyjy0201——初级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资料文档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第四节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抗原决定簇=表位。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

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半抗原=反应原性。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2.范德华引力3.氢键结合力4.疏水作用力(最强)二、抗原抗体亲合力亲和力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

抗体亲合力强,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亲水胶体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

如果溶液pH偏高,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形成水化层。

当抗原抗体的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水化层变薄,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加入电解质,如NaCl,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四大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是指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

1.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2.多数天然抗原具有不止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但这种交叉反应仍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对临床诊断可能产生干扰。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超敏反应性疾病及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超敏反应性疾病及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A.花粉B.螨C.同种异型抗原D.青霉素E.真菌正确答案:C解析:同种异型抗原引起交叉反应。

知识模块: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是A.脱敏注射B.减敏疗法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D.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E.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正确答案:A解析:对抗毒素过敏当然就要进行脱敏治疗。

知识模块: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Arthus反应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C.花粉症D.接触性皮炎E.血清病正确答案:B解析: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针对TSH受体的甲状腺刺激抗体。

所以Graves病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知识模块: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不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类风湿性关节炎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清病D.全身性红斑狼疮E.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正确答案:B解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迅速减少。

所以,该疾病属于II型超敏反应。

知识模块: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5.无需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A.重症肌无力B.Goodpasture综合征C.皮肤荨麻疹D.类Arthus反应E.传染性超敏反应正确答案:E解析:传染性超敏反应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变应原,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知识模块: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6.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B.新生儿溶血症C.系统性红斑狼疮D.过敏性休克E.传染性变态反应正确答案:D解析:过敏性休克属于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

知识模块: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7.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A.补体B.抗体C.巨噬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NK细胞正确答案:D解析:Ⅱ型超敏反应的本质为当IgG和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募集和激活炎症细胞及补体系统而引起靶细胞损伤,所以此型超敏反应也称抗体依赖的细胞毒超敏反应、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7年讲义)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7年讲义)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它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动物血清、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等药物及多糖类物质。

此外,其自身组织抗原也可以成为变应原。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机制等,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

其主要特征有:①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快;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对相应抗原易产生IgE型抗体的患者称为特应性个体或过敏体质个体。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①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

多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种蛋白结合而成为变应原。

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丝及孢子等。

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等。

④某些酶类,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2.抗体 IgE型抗体称为变应素。

在5类免疫球蛋白中,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的Ig。

而在Ⅰ型超敏反应患者体内即特应性个体,IgE含量显著增高。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为亲细胞抗体,它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 Fc受体结合。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缺陷病答案D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 B细胞E. T细胞答案B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答案A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答案D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B. C3C. C4D. C5E. C4Bp答案B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B.淋巴因子C.生长因子D.抗体E.集落刺激因子答案D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B. IgAC. IgGD. IgEE. IgD答案C解析IgG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ppt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ppt课件
12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成分
➢抗体:特异性IgE抗体→变应素
1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抗体
➢IgE
• 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 • 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亲细胞抗体
1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成分
➢细胞
•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 嗜碱性颗粒、生物活性介质
哮喘
过敏性 胃肠炎
皮肤 荨麻疹
2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常见疾病
2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检测
皮内 试验
挑刺 试验
皮肤 试验
免疫 检测
IgE 检测
总IgE
特异 IgE
27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检测
皮肤 试验
原理 方法
通过皮肤挑刺、划痕、 皮内注射等使变应原进 入皮肤
➢皮内试验 ➢挑刺/点刺试验
特异性IgE检测
某种抗原值 ➢RAST与变应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
符合率80%
评价
➢RAST费用较高、有放射性核素污染、 需特殊设备
➢免疫印迹法一次确定多种变应原
3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指当 抗体与特异的细胞或组织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活 化补体系统或其他机制引起靶细胞的损伤。
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特征
➢发生快,消退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特异性IgE介导,无补体参与 ➢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它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动物血清、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等药物及多糖类物质。

此外,其自身组织抗原也可以成为变应原。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机制等,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

其主要特征有:①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快;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对相应抗原易产生IgE型抗体的患者称为特应性个体或过敏体质个体。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①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

多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种蛋白结合而成为变应原。

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丝及孢子等。

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等。

④某些酶类,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2.抗体 IgE型抗体称为变应素。

在5类免疫球蛋白中,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的Ig。

而在Ⅰ型超敏反应患者体内即特应性个体,IgE含量显著增高。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为亲细胞抗体,它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 Fc受体结合。

IgE的产生依赖于Th2细胞活化后分泌的IL-4。

Th1细胞分泌的IFN-γ可抑制Th2细胞分泌IL-4。

3.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1.致敏阶段变应原首次进入,诱导IgE抗体产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通常致敏状态可持续数月甚至更长。

结合有IgE胞称为致敏靶细胞。

2.激发阶段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膜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发生FcεRⅠ交联,使细胞内各种酶活化,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此阶段是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根据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早期相(速发相)反应通常在接触相同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

该种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

晚期相(迟发相)反应主要发生在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

二、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全身超敏反应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

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可因曾经注射过同种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二)局部性超敏反应1.呼吸道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2.消化道过敏反应:有些人进食鱼、虾、蟹、蛋、牛奶等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3.皮肤过敏反应:可由药物、食物、油漆、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

主要表现为皮肤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病变以皮疹为主,特点是剧烈瘙痒。

三、Ⅰ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皮肤试验1.原理当变应原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数小时后消失。

若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

2.皮内试验方法(1)Ⅰ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皮肤消毒后,于前臂内侧将变应原提取液(0.01~0.02ml)注入皮内。

形成约2~3mm的皮丘。

如同时作数种变应原皮试时,两种皮试变应原的间距应为2.5~5.0cm(高度可疑敏感的变应原应选择5cm15~25分钟观察结果。

Ⅰ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

阳性对照液常用盐酸组胺,阴性对照液一般用变应原的稀释保存液或生理盐水。

试验中一般采用左右两臂一侧作对照,另一侧做试验。

假阳性的常见原因:①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②患者有皮肤划痕症;③抗原不纯或被污染;④抗原量注射过多。

假阴性的常见原因:①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②患者皮肤反应较低;③受试者正使用抗组胺类药或激素类药;④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

(2)挑刺试验:也称点刺试验。

将抗原和对照液滴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然后在该处用针尖透过抗原液滴,与皮肤呈45°进针点刺,以不出血为度,1分钟后拭去抗原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

挑刺试验较皮内试验安全,假阳性较少,但敏感性较皮内试验低。

Ⅰ型超敏反应挑刺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晕为主。

3.临床意义(1)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变应原是防治超敏反应的重要手段。

通过皮肤试验检测出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为患者防止该病再次发生提供预防依据。

(2)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易引起变态反应。

注射异种抗血清(如破伤风抗血清和狂犬病抗血清)者应在使用前作过敏试验。

(二)血清总IgE检测1.测定方法(1)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用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抗IgE,与血清中IgE反应后,通过化学发光分析,计算出血清中IgE含量。

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测定自动化、检测时间短,临床多采用此法。

(2)双抗体夹心ELISA:方便、实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不需要特殊仪器,临床上较为常用。

临床意义:血清总IgE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种族、地域、环境、遗传及检测方法等。

因此在分析血清IgE结果时须参考当地人群IgE水平。

IgE升高常见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皮炎、湿疹、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霉病、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特异性IgE检测1.测定方法特异性IgE是指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的IgE。

检测时是用纯化的特异变应原替代抗IgE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技术和免疫印迹测定法。

2.临床意义特异性IgE的增高对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免疫印迹测定法有无污染、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能一次性确定多种变应原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已广泛应用。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Ⅱ型超敏反应中被攻击杀伤的靶细胞。

根据靶细胞的种类和靶抗原的来源,可以将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分为4类:1.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血小板抗原等。

2.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多糖抗原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3.变性自身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作用(如辐射、热化学制剂等),导致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物质的变性。

4.外来抗原如某些化学制剂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细胞或蛋白质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二)抗体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少数为IgA。

(三)发生过程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以下途径杀伤靶细胞或导致靶细胞功能紊乱。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抗体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ADCC作用4.刺激或抑制靶细胞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输血反应多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2.新生儿溶血症如母亲为Rh阴性血型,胎儿为Rh阳性血型,再次妊娠时,胎儿又为Rh阳性。

初次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能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阳性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后,能使红细胞膜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

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丁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

这种抗体与结合有药物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受体的血细胞结合,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是由自身抗体(抗Ⅳ型胶原抗体)引起的以肺出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疾病。

自身抗体与肺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Ⅳ型胶原结合,激活补体或通过调理作用,导致肺出血和肾炎。

6.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为Graves病,患者体内可产生抗甲状腺上皮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

该种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分泌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而不使甲状腺细胞破坏。

多数人认为它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三、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抗血细胞抗体大多属于不完全抗体,这种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现象。

1.Rh抗体的检测 Rh抗体检测方法常有盐水凝集法、酶介质法等。

2.抗球蛋白检测(1)直接Coombs试验:即可直接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试验。

该试验是检测致敏红细胞的一种方法。

用于检测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如新生儿溶血症、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间接Coombs试验:即用已知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受检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或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受检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

该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如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妊娠所致免疫性血型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也用于交叉配血。

(二)临床意义在贫血患者ABO血型一致的输血中,如Rh抗体阳性,应输ABO血型一致的Rh阴性血。

母亲为Rh阴性血型,分娩了Rh阳性的胎儿。

一般妊娠l6周应作首次Rh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以后每6~8周再测定。

结果为阳性,则第20周重复检测,以后每隔2~4周复查1次,直至分娩。

Rh抗体效价≥1:16或1:32时,胎儿很可能发生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